■欒 娟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明確指出,教師應樹立“教—學—評”一體化的意識,形成整體育人觀念。課堂教學中,“教”主要體現為指向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活動;“學”主要是指學生作為主體參與的語言實踐活動;“評”主要監控教與學的過程和效果,為促進教學提供參考和依據。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一體化考慮教什么、學生怎么學、如何評等內容,促使教學達成預期目標。顧怡老師執教的這節寫作指導課,就較好地體現了“教—學—評”一體化的特點。
教學目標是貫穿“教—學—評”全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精準設計教學目標是展開教學活動的前提。教師在參照課標、教材的同時,尤其應該立足學情,從期待學生學會什么出發,逆向思考從哪里學起、如何學等要素,從而制定恰切的目標,使“教—學—評”能夠在同一目標引領下展開。
顧老師的這節寫作指導課,終極目標是引導學生學會發揮聯想和想象,創作出富有想象力的文學作品。但“聯想”和“想象”都是思維活動,是內在的行為,如何讓學生思維可視化并在語言實踐活動中得到鍛煉,如何衡量學生是否學會、學得怎么樣,如何改進、提升等,都是教師在教學前需要思考的問題。顧老師以“花”為切入點,通過聯想與花相關的詞語、創編小詩、創寫故事三個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在理解、感受、實踐運用中逐步領悟聯想要“自然恰切”,想象要“合情合理”,創作要“新奇有趣、富有深意”。每個環節都有一個小目標,每個小目標均指向總目標。學生在學習、活動和評價中不斷向前邁進,最終達成教學目標,形成學習成果。
學習活動是指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在充分占有時間的前提下進行的學習知識、習得技巧、發展能力、訓練思維的實踐活動。融語言、文化、思維、情感于一體的學習活動能串聯教學目標和評價活動,從而達成“教—學—評”的一致性。本節課,顧老師基于教學目標對寫作學習進行了梯度設計,組織學生有效開展活動,呈現出以下三個鮮明特點。
一是情境化。整節課以“花”為載體,以春天校園里的花朵激發學生興趣,三個學習活動都與花有關,讓學生仿佛進入了花的現場,調動各種感官感知、感受、思考和表達。另一個擬真情境是“通關游戲”,通過闖關任務,鼓勵學生激活已有經驗,主動建構新知,生成新的理解和感悟。
二是層遞式。三個學習活動由易到難,不斷加深。就思維訓練來說,從發散到聚焦,從淺顯到深刻,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就語言表達來說,從詞語到短詩再到完整的故事創編,層層遞進,符合語篇學習的基本規律。學生在語言實踐中拾級而上,逐步掌握聯想和想象的要義,體會到聯想和想象的樂趣。
三是支架式。布魯納的“支架式教學”主張認為,教學要針對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給學生提供適當支架,促進學生向前發展。本節課,顧老師多次為學生搭建學習支架。目標支架:以“通關任務”和“通關要求”讓學生了解活動目的和規則,使自己的表達始終圍繞要求展開。例文支架:讓學生參照冰心由“荷葉護蓮”想到“母親保護孩子”,學習由此及彼地聯想;參照郭沫若想象牛郎織女在天街閑游、泰戈爾想象孩子變成了一朵金色花,學習合理有趣地想象。內容支架:從詞語、詩歌、故事三個不同角度學習聯想和想象,有效避免了思維角度、表達方式單一等問題。
評價是為了改善教學,促進學生學習,應貫穿教學全過程,與學生的學習同始終。新課標指出:“在小組合作、匯報展示過程中,教師應提前設計評價量表、告知評價標準,引導學生合理使用評價工具,形成評價結果。”顧老師在活動前設置了“通關要求”,這些要求實際上就是評價標準。學生參照這些標準學習、自評或互評,進而達到以評促學的目的。在組織學生評價時,顧老師會對學生的評價進行再評價,提出指導意見。如有一名學生由雪花聯想到向日葵,并由此創作了一首小詩,點評學生評價其“有點不合理”時,顧老師沒有急于給出結論,而是請作者談談創作意圖,再就其創作意圖和內容展開進一步討論,用“看似偶然,實則必然”加以評價,既肯定了創作者想象的合理性,又保護了評價者的自尊心。可見,在這節課上,評價本身也變成了一種學習活動,師生在自評、互評中,相互分享,相互欣賞,相互激勵,促進了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
以“教—學—評”一體化要求觀照這節寫作指導課,我們可以看到,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學習評價均指向教學目標,目標達成均以學習活動為載體,評價作為檢測和導向手段貫穿始終。教師教得靈動,學生學得扎實。師生在思維碰撞和審美表達中,共同走向了美好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