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山東沂蒙山區的沂水縣是桑樹的傳統種植區,《山東通志》有“齊魯多桑,以沂為最”的記載。明萬歷年間曾有“沂地……尤勤樹畜,饒物產,蠶妾紅女繅盆機杼之聲相聞,千樹之素封接畛而居”的贊語。全縣現擁有桑樹面積兩萬余畝,主要以魯桑為主。這些桑樹為沂蒙傳統手工桑皮紙的制造提供了原料。自明清開始,桑皮紙就成為山東各地買賣契約、分家文書等民間文書檔案的最佳書寫載體,其中,又以沂蒙桑皮紙最為聞名。
沂蒙桑皮紙分為手工生活用紙和手工書畫紙兩種,這兩種桑皮紙制作工藝流程基本相同。區別在于手工書畫紙對于原材料的質量要求較高,生產耗時長、效率低,紙質更適于筆墨色彩的表現。
桑皮紙的傳統工藝流程較為復雜,總體分為兩個階段:原料準備階段和桑皮紙生產階段。其中,原料準備階段又可分為原料采集階段和原料加工階段。
一、原料準備階段
1.原料采集階段
山東沂水的桑樹有葚桑和結桑之分,結桑比葚桑更好用,其桑條結少、纖維層多,皮細、勻,條長2.5~3.0米,一畝地可產桑條200~250公斤。每年6月1—10日,紙農們便開始采集桑樹枝條,這時期的桑條柔韌度和纖維度最好。如果桑條太老,做出的紙雜質多;桑條太嫩,則纖維細,出紙少。因此,紙農們起早貪黑,通常要在10天左右的時間里完成采料的工作。
2.原料加工階段
采集的桑條要通過一系列的流程進行加工,以滿足后續造紙的要求。這個階段分為原料粗加工階段和原料深加工階段。
(1)原料粗加工階段
①剝皮:將剛剪下來的桑條趁鮮去葉、去節、剝皮,通常是一邊剪一邊剝,因為這時的桑條水分飽滿,皮容易剝離。剝皮的方向要順著桑條從粗往細呈條狀剝下,保證桑皮纖維的完整性,這樣制作出來的桑皮紙柔韌性強。
②晾曬去雜:將剝好的桑皮攤開在太陽下暴曬,曬至桑皮含水量在10%以內時方可儲存;若含水量超過10%,桑皮會發霉長毛,影響紙的質量。去雜就是將質量達不到標準、不適用的桑皮分揀出去。
③捆扎入庫:將晾曬去雜后的桑皮扎成小捆,捆扎時要松緊適度,以免破壞纖維。捆扎好的桑皮入庫存放三個月,給干桑皮充分倒筋的時間,否則會不出紙或出紙發青。
④浸桑皮:用水發的方式使桑皮變虛松。將倒好筋的桑皮鋪放入河水里,浸泡時間因季節而異,通常浸泡24小時即可。以桑皮泡軟、適合進行下一道工序為度。
⑤灰桑皮:利用石灰的溫度及其化學性質進一步軟化桑皮。石灰池長8米、寬8米、高1米。先從河里取水注入池中,每50公斤桑皮投放5公斤左右生石灰,攪拌均勻,再將泡軟的桑皮均勻鋪入池中,撒上一層石灰。這樣一層桑皮一層石灰,直到石灰池放滿,再放水將桑皮完全淹沒,浸泡一周。
⑥蒸桑皮:桑皮要蒸出來,不能放在水里煮,水煮的桑皮太黏不利于操作。爐子是由磚和水泥砌成,用橡樹枝在蒸鍋下面生火。從石灰池中將桑皮一層一層取出,過水沖洗后放入蒸鍋中,蒸鍋上面加蓋或扣一陶甕,周圍用碾碎的桑皮渣密封,這一步驟也叫“捂鍋”。蒸制的時間為1.5~2.0小時。
⑦碾壓:把蒸好的桑皮放在陰涼處擰成一個個坨子,然后置于石碾上碾壓。石碾碾壓在桑皮上有起伏力,能達到只去老皮不斷絲的目的。碾壓過程中要不停地翻動、抖開,以便碾壓得均勻徹底,直至外皮與肉質纖維部分脫離為止。
⑧盤皮:碾壓后的桑皮用水清洗,再完全由人工進行梳理。將不同長度的桑皮均勻盤成縷狀,將皮殼盤掉,再進行沖洗。
⑨洗皮:把盤好的桑皮纖維鋪到河里浸泡三天,同時反復翻動,讓皮殼、雜質隨河水沖走,只留下干凈的纖維。再將其放入特制的容器內,在河中攪動清洗,直到桑皮洗白為止,這一步驟也叫“熟漿”。
⑩漚料子:將洗凈的桑皮裝入大缸當中,進行發酵和漚制,時間控制在三天為最好。漚制的時間長,制作出的桑皮紙為純白色;漚制時間短,成品桑皮紙則為原白色。通過這些工序,粗糙干枯的桑樹皮變得柔軟、白亮,纖維更加細膩、分散,散發出淡淡的面包的香味。
挑料、揀雜:把發酵好的桑皮撈出來洗凈,鋪在石板或水泥地上,像搟面餅一樣把水分擠出,然后陰干。此時可進行分揀,將生的挑出,擇去打結的部分,將纖維上還沒有完全洗凈的皮屑揀出來,再把桑皮纖維梳攏。這道工序要求操作工人極為細心與耐心。
墩砸桑皮泥:也叫打餅子。將梳攏好的桑皮纖維放在雕刻有紋路的石板上,用木墩反復墩砸,邊砸邊翻,直到將桑皮徹底砸成泥狀,幾乎看不見連接的纖維為止。墩砸的工具是一把長柄大木槌,固定在地樁上,并以地樁為杠桿踩踏上下墩砸。
削瓤:將砸好的桑皮餅子對折幾層摞起來,在切床上砸結實后再用麻繩捆綁住,用鋒利的大刀將桑皮泥餅削成均勻的碎片。此道工序的秘訣是,刀與桑皮泥餅要呈65°斜著削,這樣做出的紙漿成紙后強度大。(未完待續)
(摘編自《民藝》? 作者:曹軍戎)
溫馨提示:文中工藝,有些會造成環境污染,比如河中漂洗桑皮。介紹這些內容只為系統描述以前的工藝流程,并不代表本刊推介這種工藝。如要生產,生產者應特別注意改良工藝,采取妥當措施,避免污染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