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是江河、湖泊中常見的中小型魚類,俗稱麻鯉、吉花魚、雞蝦、麻叉魚、大眼鼓。該魚體型優美、肉質細嫩、味道鮮美,是一個優良的池塘養殖品種。花可單養、混養,最好是套養。與常規魚類養殖一樣,其養殖分為苗種培育和成魚飼養兩個階段。現將其養殖技術介紹如下:
一、苗種培育
苗種培育的池塘面積不宜過大或過小,一般以1~3畝為宜。花放養前要經過嚴格的清池消毒,清除過多的淤泥,可每畝用75~90公斤生石灰化漿全池潑灑,或用漂白粉、強氯精消毒。待藥性消失后再進注新水。進水口要用80目網袋過濾,以防野雜魚及其魚卵進入。為了讓花魚苗進池后有適口的自然生物餌料,務必先行培肥水質。可每畝用200~300公斤雜草浸漚,或用生物肥、經發酵的有機肥肥水。施肥時間要與供苗單位對接好,不要太早或過遲,以在進苗前6~8天進行為宜,培成水質呈茶綠色或茶褐色,透明度在30厘米左右。一般每畝水面放花水花8萬~10萬尾。此時花苗主食輪蟲、枝角類和橈足類昆蟲。為了補充花食料,可每天每畝用2公斤黃豆磨成豆漿全池潑灑。待魚苗長到2厘米長時改投粉狀飼料。經25~30天的喂養,花魚苗長至3~4厘米長時即可分塘,一部分進入池塘套養或出售,一部分留池繼續培育成大規格魚種。
二、成魚飼養
花成魚養殖池要選擇水源充足,水質良好,進、排水方便的池塘,面積一般在5~15畝。面積過小,易導致水體溶氧量不足。每3畝養殖池配1臺1.5千瓦的增氧機。魚種下塘前7~10天用生石灰清塘消毒,以殺滅潛在的病原體和其他敵害生物,3~4天后施生物肥或腐熟有機肥,培育天然餌料,使魚種下塘后有豐富的天然餌料可供攝食。一般放養時間在每年12月至翌年3月。魚種放養前,用3%~4%的鹽水消毒5~8分鐘。一般每畝放5~6厘米規格的魚種2000~2500尾,畝產量可達450~500公斤;混養時放5~6厘米規格的魚種500~600尾,畝產量可達200~250公斤,可搭配投放8~10厘米規格的花白鰱100尾左右。花是以無脊椎動物為主食的溫和雜食性魚類,搶食能力較差,故同池忌放養鯉魚、鯽魚、草魚等爭食能力強的魚類,以免影響其生長。
池塘養殖花一般采用人工飼料為主、施肥為輔的方法。飼料先用黃顙魚粉料,加水捏成團狀后投放在食臺上。魚種下塘后3天開始馴飼,餌料臺用60目網片做成1米×1米的規格,用兩塊竹篾片交叉弓起,用繩和竹竿拴著吊在池邊1.5米處,像小“扳罾”式樣,每畝魚池設4個。經3~5天的馴飼,大部分花能到飼料臺搶食時即可正常投喂。當花長至100克左右時,可馴飼黃顙魚浮性料。在原飼料臺處再設置浮性餌料筐,或用投餌機投喂。日投餌量視魚的攝食、生長和天氣、水溫情況而定,每天投1~2次,一般每天每100公斤魚投4~6公斤飼料。
花生活在水體中下層,不耐低氧,日常管理中最為重要的是水質調控。一是要堅持早晚巡池,密切注意水質的變化,及時開啟增氧機,晴天中午堅持開機1~2小時,每隔10~15天換水1/4~1/3,使池水始終處于“肥、活、嫩、爽”的狀態。二是增施生物肥或有機肥,保持池水浮游生物繁盛不衰。三是改善水質,預防病害,每隔20天每畝用15公斤生石灰化漿全池遍灑,或用生物活菌全池潑灑。
花從魚苗到性成熟前(250~300克)這一階段,生長速度很快,性成熟后生長緩慢。如起捕規格定在250克左右/尾,能顯著提高花產量和養殖經濟效益,所以采取輪捕輪放能縮短養殖周期,減少飼料消耗,降低生產成本,加快資金周轉。養殖戶可在5月中旬開始起捕250克/尾以上的花,6月再補放部分大魚種,保持池中合理的養殖密度,11—12月再進行第二輪捕撈上市和魚種放養。
(湖南省岳陽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水產研究所? ?楊柳? ?郵編:41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