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副結核病又稱牛副結核性腸炎,是由副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牛的一種慢性、增生性消化道傳染病。患病牛的主要特征為慢性卡他性腸炎、持續性腹瀉、漸進性消瘦、生產能力下降,病理變化可見腸黏膜變厚并形成皺襞。早期快速、準確地作出診斷,及時淘汰凈化牛群,并采取切實有效的防控措施,對于消除和預防牛副結核病,促進我國養牛產業的健康、高效、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臨床癥狀
患病初期,牛食欲正常,精神良好,一般不表現任何的臨床反應,只是在排便時會有一定的差異,最初間斷性腹瀉,之后出現持續性下痢,糞便散發惡臭味,并混雜有氣泡、黏液和血凝塊。隨著病情的發展,最后排便像水一樣,病牛表現出食欲不振,精神出現萎靡,身體消瘦,腹側水腫明顯,生產力下降,被毛干澀無光,體質慢慢衰弱,伴有慢性卡他性腸炎。病牛體溫不會發生明顯變化,但營養嚴重缺乏,甚至消瘦成皮包骨,不能站立,最后因為全身器官衰竭而死亡。
剖檢病死牛可見病變部位主要存在于消化道,回腸、空腸、結腸等腸道部分腸壁增厚特別顯著,腸黏膜表面充血、出血、不平整,并附有混濁且黏稠的黏液,形成了像大腦回紋一樣的皺褶。腸系膜淋巴結明顯腫大、質地柔軟,切開可看到黃色病變。腸內容物十分稀薄并且伴有惡臭味。
二、綜合防控措施
目前,牛副結核病還沒有特效的治療藥物,一經確診為陽性牛,只能及時進行淘汰處理,預防是本病防治的重點。
1.加強疫苗免疫
接種疫苗是預防牛副結核病發生的最有效、最常用的措施,飼養人員應根據所在地牛副結核病的流行情況,并結合養牛場的自身情況,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制定科學合理的免疫程序,對牛群要嚴格執行接種疫苗,以提高牛群的抵抗能力??梢允褂玫纳唐坊呙缬袦缁钜呙绾腿醵疽呙?。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接種了疫苗也無法完全避免染病,同時一些牛還會因為接種疫苗而造成牛副結核菌感染,并且疫苗免疫還會對臨床診斷產生一定的干擾,因此通過接種疫苗來防控牛副結核病仍存在一定的缺陷。
2.加強飼養管理
飼養期間,要加強圈舍通風換氣和環境衛生工作,同時要增加牛群的運動量和陽光照射時間。在養殖過程中,應根據牛群不同生長階段予以充足的營養供應,同時保障飼料衛生,不得飼喂發霉變質的草料,適當使用蒼術粉及磷酸氫鈣等進行拌料飼喂。給予清潔的飲用水。增加牛的運動量,嚴禁外來人員進入養殖場,定期進行滅鼠工作。
牛場最好采取自繁自養的管理模式,不建議從場外引種,如果確實需要引種,則要注意避免從疫區引種。引種應做必要的流行病學調查、臨床檢查和變態反應檢查,確認種牛健康后才能夠引進混群飼養。養牛場要定期進行檢疫,以便及早發現牛群中的隱性病牛和患病牛。一旦發現牛群中有頑固性腹瀉、消瘦的病牛,必須馬上進行實驗室檢查,若確定患有副結核病,應及時撲殺。
3.發生疫情后的處置
牛副結核病的主要傳染源是排菌的患病牛,所以要對處于排菌期的牛進行詳細的檢測,檢測結果呈陽性的病牛要撲殺淘汰,一般不需要進行治療,以此來有效阻止副結核病的擴散。如果病牛的經濟價值特別高,則可以采取隔離治療措施,通常選擇使用的藥物有異煙肼、氨基羥丁基卡那霉素、氯苯吩嗪。以上藥物可以緩解和消除病牛的臨床癥狀,但不能治愈感染和無法阻止病牛排菌。因此,應加強飼料供給,在飼料中適量增加維生素與礦質元素,而且病牛不能用于產奶和屠宰食用。對牛變態反應判為疑似陽性的牛要進行隔離飼養,30天后在疑似牛原注射部位的對側相應部位再做一次診斷,如果判定仍為疑似陽性,即可定為陽性,并按陽性牛進行處置。如果養殖場的母牛沒有出現任何的臨床反應,但是診斷結果呈現陽性,防疫人員也要對其進行隔離,并等母牛產下小牛后,將其與小牛隔離,對小牛采用人工喂乳,之后再由健康母牛對其進行喂乳。在小牛1月齡、3月齡及6月齡時進行副結核病檢查,如結果為陰性,便可以將其放回牛群進行集中飼養;如呈現陽性,就要及時將其淘汰。
對病牛的圈舍、墊草、飼槽、欄桿、工具、運動場和糞尿殘留物等要使用氫氧化鈉、漂白粉或生石灰等消毒藥液定期噴霧、浸泡或沖洗,嚴格徹底消毒,及時清除糞便,并運送到固定地點堆積高溫發酵后用作肥料,以殺滅病菌,防止病原微生物擴散傳播。副結核分枝桿菌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較強,因此消毒后的圈舍通常需要空置1年后再用于牛的飼養。
(吉林省畜牧獸醫科學研究院? ?楊金生? 李琳? ?袁陸? ?劉云志? ?郵編:13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