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林辛
(上海市虹口區社區學院,上海 200080)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的歷史悠久,記載著人類社會的重要特征。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第 32 屆大會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下簡稱“《公約》”)后[1],出現了許多優秀的非遺手工匠人,他們把非遺課程帶入學校、社區等場所,把非遺課程全方位融入社區教育,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此同時,各種形式的線下非遺展覽層出不窮,展示內容日趨豐富。但是,線下非遺展覽由于場地限制、高成本等原因,對社區非遺線下展覽造成阻礙。因此,把VR全景技術運用到社區非遺展覽中,將充分發揮線上非遺展覽的優勢,更好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VR即Virtual Reality(虛擬現實)的縮寫,VR全景技術是把相機環360°拍攝的一組或多組照片拼接成一個全景圖像,通過計算機技術實現全方位互動式觀看的真實場景還原展示方式。VR全景技術所呈現的立體畫面,讓觀眾猶如身在其中,觀眾可以對圖像進行調整,放大、縮小、移動觀看等操控,清楚觀看到每一處細節。VR全景技術具有沉浸性、交互性、構想性三方面特點,其中提供沉浸感就是VR最重要的特征[2]。VR全景技術的社區非遺展覽是通過VR創拍、展廳創建、作品虛擬效果處理、虛擬人物等計算機技術手段,創建一個虛擬的展館環境,使觀眾產生視覺、聽覺、觸覺等多感官的沉浸式感受,讓居民足不出戶也能觀看各類非遺作品,感受非遺文化的內涵和魅力,并對喜歡的作品進行投票。
如今,非遺手工受到廣大市民的歡迎,市民學習并制作非遺作品的熱情日漸高漲。線下的社區非遺展覽通常受到場地大小的限制,無法展出全部非遺作品。同時,展覽館的布局通常也受到作品大小、作品易碎性、作品觀看距離等的限制。很多展品都不能全方位、立體化地展現給人們,也在一定程度上也弱化了展品的價值[3]。這些問題,都為社區線下非遺展覽的順利舉辦提高了難度。
線下展覽的時間限制使得參觀人群的受眾面非常小,特別是白領、青少年受到工作、學習時間的限制,無法經常出入展覽館觀看展品。并且,有些展覽規定限時、限次參觀。此外,由于各個城市的發展不同,導致了一線城市的居民觀展機會遠高于非一線城市的居民,造成了不同城市的市民藝術修養程度的極大差異。
線下展覽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以保證展覽順利進行。展覽的前期需要對此進行相關的策劃。在作品的運輸和展出的途中,需要時刻關注展品的狀態。展覽時,需要工作人員對展覽館進行巡邏,避免發生意外。與此同時,還要提供專業的展覽講解員,以備不時之需。
綜上所述,社區線下非遺展覽雖然是目前的主流形式,但是受到時間、空間、展覽館數量等限制,勢必導致一些社區非遺展覽無法順利展出。就于此,虹口區社區學院依托VR全景技術創建線上社區非遺展覽,希望可以彌補線下非遺展覽的缺陷,以此發揮線上非遺展覽的優勢,更好地推廣并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VR全景技術的非遺展覽不再受到空間的限制,根據活動的主題和市民的需求創建滿足要求的虛擬展廳。以非遺展覽為例,市民的作品不再受到展館的空間大小限制,而是根據市民的作品數量來創建足夠多的虛擬展廳,給予每一位市民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機會。于此同時,VR全景技術還可以對展廳的空間布局進行優化,把一些裝飾物放置在適當的位置,給予觀眾舒適視覺感受的同時,又巧妙地把非遺作品按一定的要求分門別類。
值得一提的是,VR全景技術的展覽時間不再受到限制,市民隨時隨地都可以點開鏈接或掃描二維碼反復觀看展覽作品,還可以把鏈接或二維碼通過微信分享轉發給好友或微信群,極大地拓展了觀展人群的受眾面。并且,線上展覽的成品還可以通過錄頻、刻盤等信息技術手段永久保存。
社區非遺線上展覽突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打造一種可以永久保存、觀展人群受眾面廣、普及性高等特點的線上創新展覽新模式。
傳統的線下展覽由于各種條件限制,導致展覽無法滿足各類人群,展覽的設計與規劃不具有明確的針對性,運用VR全景技術的線上展覽恰恰可以避免這些問題。本次線上非遺作品展覽根據展品的內容,選擇了現代與古風相結合的場景,既滿足了“非遺”的主題,又滿足了部分非遺手工技法與現代生活相結合的作品內容。在主展廳的布置中,也選擇了古風濃郁的畫作作為主展廳的背景,各展廳中也放置了古風帷幔作為空間的隔斷。在背景音樂的選擇上,民族樂器演奏和中國國粹——戲曲唱腔的完美結合,讓觀眾在觀看作品的同時,與作者的心靈產生碰撞,充分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針對社區居民的特點,本次線上非遺展覽還設立了投票系統,觀眾可以在觀看作品的同時或觀看結束之后對自己喜愛的作品投票。投票鏈接設置在主展廳及各個子展廳中,(如圖1)市民還可以根據作品編號、名稱、作者姓名等任一關鍵詞進行搜索、投票。運用VR全景技術,能夠充分滿足市民觀看展覽的需求。

圖1 主展廳及投票系統
運用VR全景技術的線上非遺展覽為市民提供了沉浸式的觀展體驗,提升居民的參與感,激發市民對非遺手工的學習熱情。本次線上非遺展覽采用聽覺、視覺、觸覺的多感官沉浸式展覽體驗。
1.背景音樂和虛擬人物的聽覺體驗
傳統的線下展覽是沒有背景音樂的,觀展環境有時比較嘈雜,觀眾無法靜心觀看每件展品。線上非遺展覽運用現代技術手段,選擇符合展覽主題的音樂,讓觀眾在觀展的同時,漫步在音樂的海洋中,利用音樂的吸引力快速引起觀眾的注意力。
線上非遺展覽中加入虛擬人物替代線下展覽講解員的身份。虛擬人物可以出現在主展廳和各個子展廳中,介紹本次活動的主題、序言、子展廳的概況、每件作品的介紹等。
2.虛擬作品展示的視覺體驗
非遺展覽對觀眾的視覺沖擊尤為重要。利用VR全景技術以照片的形式展出作品,避免了線下展覽存在作品過大、不易保存等問題。利用VR全景技術,把處理過的作品照片導入虛擬場景中,對每件作品加入燈光等技術調適,使得作品展出更具有真實感。于此同時,線上非遺展覽允許觀眾放大任意一件作品照片,方便觀眾仔細觀賞展品,還可以了解作者和作品的信息、作品的編號,提高觀眾使用投票系統的體驗感。
3.可操控觀展路線的觸覺體驗
傳統的展覽對時空有過多限制,尤其是一些大型的展覽,展品非常豐富,觀展路線相對固定。觀眾在看展的過程中,基本都是走馬觀花,不能對展品進行細致觀賞[4]。利用VR全景技術手段的線上展覽可以根據觀眾的喜好隨意放大、縮小展館的大小以及展館內的任意物品。參觀路線不受限制,可以根據虛擬展館“地面”的標識觀展,也可以點擊展館下方的列表隨意出入各個子展廳。通過觸覺的感官刺激,提高市民的體驗感,讓市民更好地沉浸其中,使觀眾得到觀展的快樂感和滿足感。
綜上所述,在VR全景技術之下,觀眾們可以在虛擬場景中與展品進行良性的互動。聽覺、視覺、觸覺等多方面的沉浸式多感官體驗,既能增添非遺手工展品的文化魅力,同時也能凸顯非遺的歷史價值,為線上非遺展覽效果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等文件要求,加快教育現代化和教育強國建設,推進新時代教育信息化發展,聚焦新時代對人才培養的新需求,支撐引領社區教育現代化發展,推動社區教育理念更新、模式變革、體系重構。把VR全景技術等信息技術手段融入社區教育教學中,是社區教育創新發展的必然趨勢。
在社區教育教學中,教師與學習者的互動尤其重要。當前社區非遺教育的授課形式還是以傳統的教師示范講解、學員模仿教師的形式為主,傳統的教學方式已不能滿足學員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把VR全景技術融入非遺社區教育教學中,可以極大提高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借助VR全景虛擬技術平臺進行交互活動,他們的交互主要以在平臺中發帖、回復、小組討論等形式進行[5],教師或學員都可以對平臺中的內容發表自己的見解,這種交流方式營造了輕松的學習氛圍,學員之間教學相長,有利于教學任務的達成,同時提高了學員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VR全景技術融入非遺社區教育,可以吸引大量的市民參與其中,非遺課程不再受到時空的限制,學習人群廣,普及度高。VR全景技術的非遺社區教育,可以使教育內容更為細化和具象化,學員可以通過VR全景系統獲得多感官的沉浸式教學體驗,拉近教師與學員之間的距離。VR全景技術運用到社區非遺教育中,學員可以“沉浸于“在VR全景技術所構建的條件中,完成身心體驗的連接,提高感知力[6],使教學內容更加具象化,提升學員的學習興趣。
非遺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把VR全景技術運用到社區非遺教育中,可以讓學員學習非遺手工的同時,了解非遺的歷史起源、文化、發展。在學習中,既能掌握非遺手工的技巧,又能整合各學科的資源,拉近學員與非遺的距離,讓更多的非遺文化回歸現代生活,守護城市文化基因,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
非遺代表著人類凝聚的精神價值,傳承的是匠心文化,連接著歷史和未來,融合了經典和時尚,是構建當下具有中國風尚的生活美學不可或缺的元素。VR全景技術與社區非遺展覽的融合,打造了一個虛擬人物實時導覽、互動投票體驗相結合的動態展廳,讓廣大市民在享受視、聽、觸等鮮活的感官體驗的同時,充分感受非遺文化的內涵與魅力,進一步提升全民非遺保護意識,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關注和保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濃厚氛圍,讓非遺在保護和傳承中“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