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 君,黃景昊,楊 劍,吳鳳云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特色醫學中心普通外科,天津 300162)
腹股溝疝(inguinal hernia)在普外科臨床上較為常見,以男性多發,且患病率隨年齡增長而相應增加,尤其在近些年,受我國老齡化進程不斷加快的影響,其患病率也呈現出了逐年遞增趨勢,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1]。目前臨床治療腹股溝疝最有效的手段仍為外科手術,但開放手術創傷較大、疼痛較明顯,臨床應用較有局限性[2]。腹腔鏡下經腹腔腹膜前疝修補術(laparoscopic transperitoneal preperitoneal hernia repair,TAPP)是一種微創治療方式,可用于各類疝的處理,并且具有適應證廣、疼痛輕及創傷小等諸多特點,自應用以來深受患者青睞[3,4]。為尋求一種既安全又有效處理腹股溝疝的手術方式,進一步明確TAPP 術對腹股溝疝的處理效果。本研究以2020 年3 月-2022 年5 月我院收治的160 例腹股溝疝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TAPP 及開放手術對腹股溝疝患者術后疼痛、切口滿意度等指標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3 月-2022 年5 月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特色醫學中心收治的160 例腹股溝疝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80 例。對照組男76 例,女4 例,年齡23~76 歲,平均年齡(50.47±6.85)歲;疝部位:左側疝38 例,右側疝42 例;疝類型:斜疝60例,直疝20 例。觀察組男74 例,女6 例;年齡22~75 歲,平均年齡(50.59±6.73)歲;疝部位:左側疝40 例,右側疝40 例;疝類型:斜疝58 例,直疝22 例。兩組性別、年齡及疝類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獲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批準,患者及家屬知情且自愿參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成人腹股溝疝診療指南(2014 年版)》[5]中相關判定依據,屬于單側發病;②年齡18 周歲以上;③精神狀況正常,具備良好的交流能力。排除標準:①伴凝血功能障礙者;②有手術禁忌證者;③伴嚴重心腦肺腎疾病、精神疾病或惡性腫瘤者;④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⑤其他問題,如中斷研究者。
1.3 方法 對照組接受開放手術(開放式疝修補術)治療,經局部麻醉或是硬膜外麻醉后,協助患者調整為平臥位,做斜切口于腹股溝韌帶中上2 cm 處,長約5 cm,逐層切開皮膚組織、皮下組織及腹外斜肌腱膜,游離精索或子宮圓韌帶,完成后找到疝囊并切開,將疝內容物納回腹腔,對疝囊做橫斷處理,并給予近端結扎;將強生聚丙烯網狀補片裁剪為合適尺寸,置于精索或圓韌帶后方并固定,加強腹股溝管后壁,術畢常規止血,縫閉切口。觀察組接受TAPP 手術治療,在氣管插管全麻、頭高腳低體位下操作,常規消毒及鋪單后,經臍上做弧形切口(觀察孔),長約1 cm,建立人工氣腹(腹內壓約12 mmHg),經觀察孔插入腹腔鏡鏡頭,對全腹做仔細探查,再于兩側腹壁腹直肌外緣處做操作孔,長約0.5 cm,將臍內側韌帶到髂前上棘處筋膜切開,進入腹膜前間隙,剝離疝囊,部分疝囊較大者,可給予橫斷和遠端曠置處理;男性患者腹壁化精索,注意保護輸精管及生殖血管。女性患者可切斷圓韌帶或者保留圓韌帶T 型切開腹膜。置入合適尺寸的強生聚丙烯補片,完整覆蓋肌恥骨孔,縫閉腹膜。
1.4 觀察指標 ①圍術期相關指標:比較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首次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②術后疼痛:參照簡化McGill 疼痛問卷(simplified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SF-MPQ)[6]比較兩組術后1 天、3 天及1 周的疼痛程度。問卷含3 個分量表,即現時疼痛強度、疼痛分級指數、疼痛分級指數及可視模擬評分法,總分60 分,得分與疼痛程度呈正相關;③切口滿意度:于術后4 周使用自制調查表(Cronbach' α=0.731)調查,內容包括切口隱蔽度(4 分)、感染發生情況(3 分)和脂肪液化程度(3分),總分10 分,根據評分結果分為很滿意(≥9分)、基本滿意(6~8 分)、不滿意(<6 分)3 項。總滿意度=(很滿意+基本滿意)/總例數×100%。④應激反應指標:于術前及術后3 天采集兩組外周靜脈血5 ml,離心(轉速3000 r/min,半徑10 cm)15 min 后,按照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C 反應蛋白(CRP)、皮質醇(Cor)及β-內啡肽(β-EP)水平,試劑盒由上海超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 版本的統計分析軟件分析數據,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說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圍術期指標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術后首次下床時間及住院時間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圍術期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圍術期指標比較(±s)
2.2 兩組術后不同時段疼痛評分比較 觀察組術后1 天、3 天及1 周疼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不同時段疼痛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術后不同時段疼痛評分比較(±s,分)
2.3 兩組切口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切口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06,P=0.045),見表3。

表3 兩組切口滿意度比較[n(%)]
2.4 兩組應激反應指標比較 觀察組術后3 天CRP、β-EP 及Cor 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應激反應指標比較(±s)

表4 兩組應激反應指標比較(±s)
腹股溝疝是因腹壁肌肉強度減弱,腹內壓過大,致腹腔內臟器脫離原解剖位置進入腹股溝引起,患者在臨床上通常有輕微墜脹感,若疝囊持續增大,可引起疼痛癥狀,甚至發展為嵌頓疝,增加急性腸缺血壞死發生風險,嚴重者還有生命危險[7,8]。無張力疝修補術操作簡便、安全,能夠利用補片增強腹股溝管后壁組織強度,修補腹橫筋膜,且縫合無張力,能夠達到正常解剖層次,在治療腹股溝疝方面有良好效果,但實踐發現,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仍存在諸多不足,如創傷較大、疼痛較明顯等[9-11]。仍需積極尋求一種更有效且理想的疝修補手段。
TAPP 是一種較新的疝修補手術方式,于1992年由Dion 學者首次提出,是腹腔鏡下疝修補術(laparoscopic hernia repair,LIHR)、腹腔內補片植入術(intraperitoneal patch implantation,IPOM)等術式的改進[12]。與傳統開放手術相比,TAPP 創傷更小、出血更少、疼痛更輕,并且腹腔鏡下操作術野更清晰,也利于及時發現隱匿疝,避免二次手術增加患者的痛苦[13-15]。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除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外,其余圍術期指標(術中出血量、術后首次下床時間、住院時間)均少于對照組;術后各時點疼痛評分以及術后3 天炎性應激反應指標(CRP、Cor 及β-EP)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同時,觀察組切口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對腹股溝疝患者應用TAPP 處理雖然較為耗時,但整體手術效果較開放手術更為理想,可減少術中出血、減輕術后疼痛、減輕機體應激反應、提高切口滿意度以及加快術后恢復等。分析其原因:①TAPP 手術在腹腔鏡等精密儀器或器械下操作,能夠保障術野的高清晰度,且手術時僅需做3個小孔,創傷疼痛相對開放手術輕,更利于控制術中出血,并提高患者的切口滿意度;②TAPP 對機體免疫系統造成的影響較小,術中能夠盡量避免損害皮下神經,術后腹股溝區異物感較不明顯,因而能夠減輕術后疼痛程度,并為患者的早期恢復創造有利條件[16-18];③開放式手術可能殘留死腔,增加術后補片卷曲、局部感染等發生風險,并且術中剝離也容易損傷腹膜及疝囊,導致炎性介質或因子大量分泌,使CRP、Cor 等水平呈高表達,影響恢復[19,20];而TAPP 操作較精準、創傷較輕,能夠有效避免上述情況,故而術后應激反應較輕,這也是患者經TAPP 處理后疼痛較輕的一個重要原因。至于TAPP 手術時間較長的原因,這可能與TAPP 對技術的要求較高,操作較為復雜,補片在達到理想位置時需要更多時間有關,對此需要術者不斷加強學習,以熟練掌握TAPP 操作技巧,減少手術操作用時。
綜上所述,TAPP 用于腹股溝疝患者的治療近期效果顯著,雖會增加手術時間,但能夠減輕術后疼痛,提高切口滿意度,減輕機體應激反應,整體手術處理效果優于開放手術,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