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斯琪
摘 要:中國民族聲樂藝術源遠流長,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和沉淀,逐漸為我國文化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中國民族聲樂是以我國音樂院校中民族聲樂專為代表的,它與民歌、說唱、戲曲等不同,它是在繼承和發揚這些傳統演唱的精髓和特色的同時,借鑒和吸收西方聲樂的演唱原理和長處,從而發展起來的一種具有鮮明科學性、民族性、藝術性和時代性的新型民族聲樂藝術。然而,隨著現代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在對傳統民族聲樂進行繼承與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如民族音樂表現形式單一、對民族聲樂缺乏理論研究、民族聲樂藝術理論體系尚未建立、民族聲樂藝術的特色不突出等,這就使民族聲樂藝術失去了原本應有的地位。為了保證中國民族聲樂藝術能夠得到長足發展,本文針對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多元化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展開討論,并提出一些可行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民族聲樂;藝術;多元化;發展
中圖分類號:J6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25-00-03
民族聲樂藝術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始終處于一種動態發展的狀態,既與西方聲樂藝術有明顯區別,也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新時代背景下,中國民族聲樂藝術要實現多元化發展,必須對其進行準確把握與認識。當前,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呈現出多元化發展趨勢,在繼承傳統與創新的基礎上對我國民族聲樂藝術進行了全方位的發展。但是,在多元化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解決,亟須藝術工作者去不斷探討。
一、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內涵
中國民族聲樂藝術,指的是以民族語言和傳統文化為基礎,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一種音樂藝術形式,它包含了民族風格和傳統音樂元素。中國民族聲樂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提高和社會文明程度的提升,人們對于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而藝術作為一種精神產品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在我國,民族聲樂大體可分為民間歌唱、民間說唱、戲曲演唱和民族新唱法四大類。這幾類民族聲樂藝術在發展過程中不斷融合、滲透和創新,從而形成了具有我國特色的民族聲樂藝術形式。
二、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多元化發展的意義
多元化發展是一個社會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文化進步的主要標志。民族聲樂藝術多元化發展,對社會文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我國,民族聲樂藝術是在長期的歷史長河中逐步形成的,它不僅反映了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的特色,也體現了中華民族悠久而又燦爛的歷史文化。我國的民族聲樂藝術在發展過程中,汲取了許多其他國家優秀的聲樂藝術成果,比如:意大利美聲唱法、法國“美聲唱法”、美國“美聲唱法”等。這些聲樂藝術在發展過程中,不僅注重歌曲本身的內涵和形式,還對演唱技巧、演唱風格等方面進行了探索與創新。
三、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多元化發展遇到的主要問題
(一)缺乏對民歌的藝術加工
民歌是我國民族聲樂藝術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對豐富我國音樂文化具有重要意義。民歌的歷史非常悠久,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具有自己鮮明特色的民族聲樂藝術。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西方音樂文化的影響越來越大,尤其是西方聲樂作品在我國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和普及,很多人在演唱時并不能很好地理解民歌,無法對民歌進行有效的加工和處理,也不能將民歌中所蘊含的情感很好地表達出來。這種情況直接影響了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因此,對我國傳統民歌進行深入研究和探索非常有必要[1]。目前,我國民族聲樂藝術中缺乏對民歌的藝術加工問題比較嚴重,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我國傳統民歌中所包含的文化內涵不夠豐富;二是有些民歌存在著嚴重的舞臺表演痕跡;三是很多聲樂演唱者忽視了對民歌中情感方面的處理;四是在演唱時過于注重聲音技巧上的處理和表達。這些問題如果不及時解決,就會影響我國民族聲樂藝術向多元化方向發展。
(二)缺乏對西方聲樂藝術的借鑒的原因及危害
雖然我國民族聲樂藝術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但長期以來,由于缺乏對西方聲樂藝術的借鑒,中國民族聲樂藝術一直處于封閉、單一的發展狀態。這種狀況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多元化發展。缺乏對西方聲樂藝術的借鑒,不僅會使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失去自身發展的理論基礎和特色,還會使我國民族聲樂藝術與西方音樂文化之間出現明顯的差距。一方面,由于我國缺乏對西方聲樂藝術的借鑒,所以在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過程中,一直存在模仿西方音樂作品的現象。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對西方聲樂藝術的借鑒,導致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缺乏自身發展所需要的理論基礎和特色。因此,要想實現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多元化發展,就必須實現對西方音樂文化的借鑒[2]。
(三)傳播手段單一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我國各民族聲樂藝術在傳播方面出現了許多問題,主要體現在:首先,民族聲樂藝術的傳播渠道比較單一,往往局限于在學校中進行專業教育,缺乏社會傳播;其次,民族聲樂藝術的傳播內容不夠豐富,缺少時代氣息和流行元素,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的傳播方法比較落后,不能滿足當下人們對音樂文化的需求;最后,由于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的受眾群體相對較少,在傳播過程中很難吸引更多的人來關注它。比如,在網絡上進行宣傳的時候,很難吸引到年輕人的注意力。
四、促進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多元化發展的措施
(一)對民歌進行藝術加工
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離不開民歌,在傳承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我國歷史上的文人雅士大多有著深厚的文學功底,因此他們對民歌也有較為深刻的理解。民歌不僅具有明顯的情感和表達方式,還能反映出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態,能夠將一些歷史信息直接體現在民歌中。要對民歌進行藝術加工,具體可以從以下幾點展開:首先,改變唱法。將民族傳統聲樂中的“喉”由“開”改為“閉”。“開”指的是喉頭下降,使上腔、額竇以及咽壁自然打開,保持氣息通暢。但如果是高把位的發聲時,喉頭還處于高位,會出現嗓子疼、不舒服等現象;而如果是低把位,會出現氣息不通暢的問題。即通過共鳴腔體的運用、氣息的運用以及咬字吐字等對民歌中存在的擠、憋、捏等現象進行改善。其次,改編曲調。民歌改編可以采用對原有曲調進行改編、改變歌曲旋律等方式,使其呈現出不同的藝術特征,滿足人民群眾的審美需求。如通過對民歌進行改編,可以使其具有“歌味”;還可以將民歌與西方的歌曲相融合,使其呈現出“洋味”,從而提高民歌的藝術性。我國的傳統民歌多采用“四句式”或“五句式”結構,之后逐漸開始采用“四句式”結構。所以說,對民歌進行二次創作時,必須將其中存在的不足進行適當改編與創新,使其能夠更好地反映現實生活和時代精神。同時,還要注意的是,對民歌進行改編與創新時一定要保留原有音樂特色、風格、韻味以及情感等,不能改變其本質[3]。最后,借用外來元素。我國在對民歌進行二次創作的過程中,往往會借鑒其他民族音樂作品的創作手法和特點,這樣既能夠豐富民族聲樂的內容,又能實現多元化發展。例如,《我和我的祖國》這首歌曲,就是將民族歌曲與流行音樂相融合創作而成的,既能體現我國人民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又能展現新時代年輕人對祖國的美好祝愿。因此,這種借鑒外來元素的方式也是可行的。但是必須注意兩點:第一,不能將其他民族音樂作品與本國民歌相結合;第二,不能改變民歌的基本特色。民族聲樂作品必須立足于本民族文化、風俗以及藝術特點基礎上進行二次創作和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夠實現多元化發展。總之,要想實現對我國民族聲樂藝術多元化發展的探索,就必須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從民族聲樂藝術本質出發、結合本民族文化以及民歌特點進行二次創作。只有這樣才能使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在新時代煥發出勃勃生機。
(二)采用科學的演唱方法
在聲樂演唱過程中,只有采用科學的演唱方法才能提高作品的演唱水平。當前,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正處于多元化發展階段,很多作品都是從民間流傳下來的,具有濃郁的民間風格。它獨特的表演形式能夠給大眾帶來獨特的文化體驗,豐富了中華文化的表現形式和內容。對于這些作品而言,無論是采用傳統民族唱法還是現代民族唱法,都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則,具體體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方面,在演唱傳統民歌時需要盡量保持原生態音色,以便更好地表達民歌的情感。而在演唱現代民族歌曲時需要借鑒科學發聲方法,以便于更好地表達歌曲中的情感[4]。另一方面,在對我國傳統民歌進行演唱時需要確保其聲音的自然性,并使用科學發聲方法來展現作品的情感與內涵。對于中國民族聲樂藝術而言,其主要特點為注重音色的運用,這就要求在對傳統民歌進行演唱時必須堅持自然化原則。當前階段,很多中國傳統民歌都是通過自然化方式進行創作的。因此,在對這類民歌進行演唱時要想體現其情感與內涵必須遵循自然化原則進行創作。
(三)借鑒西方聲樂藝術表現形式
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形成和發展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從傳統民歌、戲曲以及宗教音樂中不斷融合與發展而來。傳統民歌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音樂形式,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人們審美意識的增強,傳統民歌逐漸失去了生命力,變得陳舊乏味。因此,我們在學習、繼承傳統民歌的同時,也要不斷地推陳出新,對傳統民歌進行創新。為了更好地促進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發展以及實現多元化發展,我們可以學習西方聲樂藝術表現形式中的有益成分。西方聲樂藝術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吸收了大量外來音樂元素,并與中國傳統民族聲樂藝術進行了融合與創新,形成了獨特的音樂風格。要借鑒西方聲樂藝術表現形式,就要做好以下幾點:首先,對于國外的音樂文化和審美取向,應該做到正確的接受和借鑒。其次,在了解和掌握西方聲樂藝術形式的基礎上,充分借鑒西方聲樂藝術表現形式中的精華部分。最后,對于作品內容要充分理解。民族聲樂藝術必須能夠反映出民族文化的本質特點。民族聲樂在作品內容和題材方面應該符合作品表現風格,充分體現出作品表現的主題。
(四)利用現代化科技傳播手段
中國民族聲樂藝術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極具生命力和影響力的部分,也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但是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經濟發展的推進和社會生活形態的變化,尤其是在信息時代背景下,人們審美意識和價值觀念不斷發生改變,音樂作品在表現形式、題材內容及審美趣味上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傳統的民族聲樂藝術既不能完全滿足廣大受眾的審美需求,也無法適應當前多元化藝術發展的新形勢。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更好地促進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有必要合理應用現代化科技傳播手段進行傳播。對此,可以采用以下方法。首先,發揮媒體的積極作用,充分利用網絡平臺,通過視頻、音頻等方式為大家呈現出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精彩內容。其次,借助新媒體技術平臺對中國民族聲樂藝術進行宣傳。再次,大力發展廣播電視事業。現代廣播電視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對于傳播中國民族聲樂藝術起到了重要作用。最后,發揮文藝晚會的積極作用。文藝晚會是重要的文藝形式之一,在民族聲樂藝術多元化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5]。
(五)加強對中國民族聲樂人才的培養
在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多元化發展的過程中,人才培養是非常重要的內容。加強對中國民族聲樂人才的培養,能夠有效促進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多元化發展,有利于其保持長久的生命力。要加強對中國民族聲樂人才的培養,可以從以下幾點展開:首先,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既要注重學生對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學習,也要注重對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綜合素養的培養。加強對學生的民族聲樂藝術教學,是實現中國民族聲樂多元化發展的重要途徑。其次,要積極轉變人才培養方式,讓更多符合條件的學生加入中國民族聲樂藝術人才培養體系中來。一是要制定相關政策激勵具有潛力的學生,給予他們更多實踐機會;二是要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吸引更多優秀學生加入民族聲樂藝術教學體系中來;三是要努力為中國民族聲樂人才培養提供資金支持。最后,學校還要加大對中國民族聲樂人才培養力度,要重點關注中國民族聲樂人才的教育與訓練。通過建立完善的中國民族聲樂藝術人才培訓機制來實現中國民族聲樂藝術人才隊伍質量的不斷提升。
五、結束語
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歷史雖然非常短暫,但是它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始終沒有放棄自身傳統文化的精髓。這不僅體現在它所形成的演唱風格、作品體裁、聲樂教育等方面,更體現在它自身的發展理念以及對當代中國聲樂藝術多元化發展的探索上。我國民族聲樂藝術多元化發展的道路是非常漫長而曲折的,其前景也是光明而美好的。民族聲樂藝術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審美價值,為世界樂壇和人們帶來了異彩紛呈的音樂盛宴。在中國走向世界,向全世界展現中華文化風采的今天,民族聲樂藝術多元化發展研究就更顯得意義重大而深遠。
參考文獻:
[1]丁書銀.探析我國民族聲樂藝術多元化發展[J].大眾文藝,2021(02):91-92.
[2]孫宏娟.高等藝術院校民族聲樂教學的多元化發展探究[J].樂府新聲,2021,39(03):59-64.
[3]賈譯然.聲樂藝術演唱風格的多元化探討[J].戲劇之家,2022(19):88-90.
[4]劉婕.新文科視域下民族聲樂多元化教學的現狀及策略探究[J].藝術科技,2022,35(24):223-225.
[5]閆如玉.多元化視域下聲樂藝術演唱風格探討[J].戲劇之家,2023(05):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