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鶴



摘 要:新疆博州長調民歌“十三種毛色的駿馬”是我國蒙古族長調藝術中具有特定風格的一部分。本文從該長調民歌的音樂形態方面進行分析,以期明晰博州長調民歌旋律的生成脈絡。
關鍵詞:新疆博州長調民歌;音樂形態分析
中圖分類號:J6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25-00-03
“十三種毛色的駿馬”長調民歌是新疆博州精河縣土爾扈特蒙古族特色民歌的代表作之一,后文簡稱“駿馬”長調。它向人們展示了蒙古族人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現狀,展示了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在歌曲傳唱過程中也同樣具有歷史文化的傳承性質。不僅如此,民歌的傳唱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夠向其他各族人民展示本民族的精神文化特征。這首長調民歌經過一代又一代歌手的傳承,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一、“駿馬”蒙古族長調民歌釋義
新疆博州蒙古族長調民歌“十三種毛色的駿馬”在土爾扈特蒙古族長調民歌中十分具有影響力。在博州這片遼闊的熱土上,各民族你來我往,文化不斷交流,從而產生長調之鄉的美譽。
多年來,經過民間藝人、專家收集整理出了大量博州地區描寫駿馬的長調民歌,據統計,該類長調民歌數量在新疆長調民歌中占有較大比重。“駿馬”長調主要以描寫駿馬的體態形象為主,它雖然是博州長調民歌的組成部分,但是因描寫駿馬而形成一種新的相對獨立的民歌體裁。在這類民歌中,每一首歌的首句和第二句都是對駿馬的描寫,包括馬匹的神態和馬匹的毛色,由此作為切入,從而引出詩歌的其他內容,從而達到借物抒情、升華主題的目的。每一首民歌都有各自反映的內容和主題。到目前為止,經過整理與統計,博州精河縣關于“駿馬”的長調民歌,大約有300首,這十三匹駿馬的毛色分別為:栗毛色、騮毛色、青毛色、銀鬃色、乳白色、銀河灰色、鼠花尾栗色、斑毛色、黑沙毛色、花毛色等。“駿馬”長調民歌在我國蒙古族傳統音樂文化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現階段依舊傳唱的地區有博州精河縣托里鎮、大河沿子鎮、茫丁鄉等地。精河縣因此也冠以“十三種毛色駿馬”長調民歌故鄉的美譽。
二、“駿馬”長調民歌釋義
長調即為烏日汀道,是蒙古族民歌中最富有特色的民歌代表,亦是精河縣蒙古族人對長調民歌的稱呼。長調被蒙古族人民譽為“草原音樂的活化石”,把旋律悠長舒緩、音調高亢、節奏自由的民歌稱為長調民歌。長調民歌的產生是伴隨蒙古族先民在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中形成的。
長調因具有本民族特色,備受蒙古人民的喜愛,無論是舉辦婚禮、遷移蒙古包、新生兒降生,甚至是對馬匹進行標記等主要的蒙古族社交活動和其他儀式上,如蒙古族傳統的摔跤比賽、射箭比賽和馬術比賽等一系列運動,都配有長調民歌,亦成為文化認同的標志。
三、“駿馬”長調民歌的音樂形態分析
(一)調式、音階
新疆博州“駿馬”長調民歌有其自身的調式體系,主要以五聲音階為基礎,而較少使用五聲音階以外的音。但在裝飾音中,五聲之外的音較為常見,其原因是裝飾音用以豐富曲調,在較好適應旋律發展、增強效果的情況下,具有多變性的特性。“駿馬”長調以五聲音階為主,據筆者分析的譜例統計,宮調式出現次數最多,有15首,其次出現較多的調式為商和徵調式,各7首,羽調式出現5次,沒有發現角調式。由此可見,“駿馬”長調民歌中宮調式占比多于商調式、徵調式、羽調式的占比。
(二)旋法
“駿馬”長調民歌具有其自身的旋律特色,它承載著博州精河縣土爾扈特蒙古族人民傳統文化,展示了蒙古族人民在游牧生活中的習慣和歷史發展狀態。通過對長調民歌旋律進行深入分析,可以發現音樂旋律發展的音高運動特點,亦能進一步研究該地區長調民歌的旋律生成脈絡。
1.旋律線
筆者通過對“駿馬”長調民歌的旋律分析研究中發現,曲調在旋律進行中,呈多種多樣的形式,曲調由于音高變化在旋律進行中形成多種起伏波動的狀態。
其包括穩定式、迂回式、大山式和斜線式四種旋律線方式。
①穩定式。這里指旋律比較平緩,起伏波動不大,多采用相同音高的連續進行,或小跳音程的排列組合(見譜例1)。
②迂回式。旋律音高回旋起伏,由樂音級進或跳進而構成上下弧形的旋律進行(見譜例2)。
③大山式。這里指音高呈現出由低音直接跳入高音的運動狀態,而后再由高音返回到中音或低音區,形成大山形狀的排列形式。歌曲旋律幅度較大,一般有六度、八度的大跳(見譜例3)。
④斜線式。歌曲音高旋律走向呈反方向運動的狀態,在高音階段,有高音直接大跳下至低音八度或八度以上,具有強烈高低音反差的效果(見譜例4)。
2.旋律進行中的音程特征
在旋律進行中,跳進和級進是兩個不同的方面,在同一首歌曲中,只能側重于一方,從而展現出本首歌曲的特征。[1]“駿馬”長調民歌中,跳進是主要特征,聽起來別有風味,而級進的數目不多。
①級進
級進在蒙古族長調民歌中出現率極低,很少有連續出現級進的歌曲,只是作為歌曲的點綴出現(見譜例5)。
②跳進
跳進指相隔音級的運動,“駿馬”長調民歌在旋律進行中,跳進多為四度至八度,以及八度以上的跳進。
第一,四度跳進,一般出現在長調民歌曲調上升的過程中,多用于句首,有時也會在襯腔中出現,具有強烈的動力感(見譜例6)。
譜例7所示的旋律句是《黑花馬》中出現的旋律四度跳進音程。
第二,五度跳進,從聽覺而感,五度和八度相近,穩定而開闊,見譜例8,不僅可以出現在開頭,也可以出現在句中,上行跳進和下行跳進均可出現。
譜例9是《黑嘴白毛馬》中旋律句的五度跳進音程。
第三,六度及七度跳進在長調民歌中,大多出現在襯腔中,起到豐富旋律色彩的作用,旋律進行方式可以是上行音程跳進,或是下行音程跳進(見譜例10)。
譜例11是長調民歌《白毛馬》旋律句的六度、七度的跳進音程。
第四,八度跳進在旋律進行中是自然順暢的,特別在長調民歌這種慢節奏的歌曲中,具有抒情細膩的感受(見譜例12)。
3.調式的變換
“駿馬”長調民歌中的調式變換,在同宮系統中內部進行轉調較為常見,起到豐富旋律的作用,一般來說,主音以及調式均發生改變的轉調現象較少見。
同宮系統內部的轉調,是宮音相同的調式中,在五聲音階的基礎上,改變調高,從而主音和調式均發生了變化(見譜例13)。
譜例13所示的這首《灰斑馬》長調民歌的調式特點,是同宮羽調式—同宮商調式—同宮徵調式的交替。
樂句內部呈現出C宮系統A羽調式—D商調式—G徵調式的轉換。
通過對新疆博州精河縣“十三種毛色的駿馬”長調民歌各種綜合的音樂形態分析,總結出:該歌種沿用中國傳統五聲音階調式,是音樂構成的主要因素之一。旋律發展的變形,使得延綿悠長的長調民歌在演唱中非但不枯燥,反而充滿生機。通過馬的毛色,來贊頌駿馬、家鄉、人和物,反映新疆博州蒙古族人民對生活的熱愛,亦是該族群審美意識的集中體現[2]。
參考文獻:
[1]趙塔里木.蒙古族額魯特部民歌特征的鑒別與解釋[M].揚州: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2]烏蘭杰.草原牧歌的音樂特點[J].音樂研究,1985
(04):105-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