帥巍巍
摘 要: 凸顯文化自信,賡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高中語文學習的古詩詞部分,實乃傳播文化的主導路徑。讓學生得以領略與現今不同的文化背景與特色,亦可引導學生運用古代思維角度,深入揣摩古詩詞的意境。此舉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審美能力。文章旨在闡釋文化傳承視角下,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實踐價值,并提出相關教學策略,以期為其他語文教師提供些許啟示與助力。
關鍵詞: 高中語文;古詩詞;傳承文化;積極意義;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8918(2023)36-0078-04
古詩詞,乃我國文化傳統之瑰寶,其教學活動對塑造我國精神文明的價值取向具有積極的引導作用。在審美取向多元化的現代環境下,古詩詞教學對于深化學生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與傳承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師應重視運用古詩詞學習,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幫助學生深化對我國文化的認識,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文化自尊心,培育學生的民族精神,讓學生在深度解析古詩詞的文化內涵時,進行跨時代的文化旅行,使古詩詞在現代背景下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
一、 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與傳承文化的聯系
古詩詞教學效果對文化傳承的效果與質量產生直接影響。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將引導學生深入剖析古詩詞的內在含義,理解其創作意境,明確古詩詞所體現的情感。在此過程中,學生得以領略歷史的景象,目睹歷史中一幕幕真實場景,感受中國文化的發展歷程。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對古詩詞學習產生了高度熱情與濃厚興趣。同時,學生更加愿意探究古詩詞產生的文化背景,嘗試挖掘文化背后的深度內涵,使得中國傳統文化從冷落狀態轉為備受重視。學生將更深刻地認識到古詩詞學習的重要性,并明確文化傳承的價值。通過學習古詩詞,學生能為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做好充分準備。隨著學習質量的提升,學生的文學儲備也將增強,在表達方面將更加自信,能侃侃而談,成為文化傳播的載體,將文化傳播至世界各地。通過學習古詩詞,可以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使學生了解歷史文化背景,學習思想、道德、倫理等方面的智慧,提升其思想品質和審美修養。
二、 在傳承文化視角下開展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意義
(一)理解詩詞意象
在弘揚文化的視角下,對古典詩詞的教學要求教師深度解析詩詞的內在含義,教師將會引導學生們深入研究作品的生成背景,包括國家背景、社會背景等,教師將帶領學生們了解古詩詞作者的創作風格以及個人成長經歷,同時在講述過程中穿插一些有趣的故事,借助這些故事來幫助學生理解古詩詞作者的個人形象。同樣的事物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人物看來,其象征意義可能會有所不同。而意象在詩詞中常常被頻繁運用,許多創作者常常通過隱晦的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意圖。因此,只有教師引導學生們真正融入古詩詞創作的時代背景中,才能正確地理解古詩詞中的意象,了解其背后的文化,才能理解古詩詞創作的實質。例如,古詩詞中常見的明月,在和平安寧的時代,明月象征著純真的愛情和純潔的友誼。在戰亂的時代,明月多數時候被用來表達對家鄉或親人的思念,因為漂泊他鄉,所以渴望團聚。只有把古詩詞中的意象融入其所處的文化背景中,學生才能真正理解古詩詞深層次的內涵,才能深入剖析古詩詞想要傳達給我們的故事和道理。
(二)明確詩詞情懷
每首古詩詞都承載著獨特的情感內核。有的詩人傾向于直接抒發自己的內心想法,在詩詞中彰顯志向,表達壯志未酬的哀傷,傳達對國家的忠誠和對人民的擔憂。但同樣,還有不少詩人含蓄內斂,將他們的情感深埋在詩詞中,要求學生進行深入的分析,以揭示詩詞創作的深層意義。
許多詩人表面上描繪風光,感慨風光之美,感嘆植物生長的繁榮,然而他們的內心其實渴望和平,期待勝利,憧憬未來的美好愿景,以及他們對自己的追求。詩人經常運用借物言志的手法,通過描述與人無關的事物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理想。這要求學生必須清楚了解詩人當時的人生經歷以及在時代背景下的期望,結合多方面進行分析,才能正確把握古詩詞的情感內涵。
在分析、理解古詩詞的過程中,學生深受感染,有所觸動,因此,古詩詞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引導他們熱愛自己的祖國,熱愛生命,樹立遠大的理想。
(三)進行審美熏陶
古詩詞,作為傳統文學的瑰寶,承載著其特有的韻律美感,無法僅以語言進行精確形容。學生通過學習古詩詞,能夠激發對其的想象力,借由閱讀的引導,他們可以在腦海中描繪出各色畫面。古詩詞中所描述的景象將以生動形象的方式呈現在學生眼前,使得學生也能成為其所描繪的畫卷中的一員,從觀察者變為參與者。古詩詞通過使用簡潔且抽象的語言,構建起了一幅幅色彩斑斕的畫面,為人們提供了無限的想象空間,帶來了美的感受。古詩詞教學不僅提升了學生的文學素養和寫作能力,更是在塑造他們的人格和思想,培養了他們對中國文化藝術的欣賞和審美能力。在古詩詞的世界里,學生能夠跨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沉浸于不同朝代的歷史演變,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藝術發展。例如,陶淵明描繪的田園生活詩詞,這些詩詞生動地描繪了詩人的田園生活,以及他在晚歸時欣賞到的一輪皎潔明月。這是一種多么悠閑自得的生活態度,也是一種獨特的審美體驗。唯美不僅僅是一種直觀的視覺沖擊,更是人們情感和景致的交融。
三、 在傳承文化視角下開展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策略
(一)聯系現實生活培養學生共情能力
雖然古詩詞的表述形式充滿抽象韻味,但它們的創作根源皆出自創作者的獨特生活經歷與真摯個人情感,這一切皆源自現實生活的土壤,因此,它們實則展現了創作者的內心世界或心靈體會。多數古詩詞作品都富含深刻的現實意義,要求學生去聯系自身的日常生活去思考,雖然當時的實境可能無法重現,然而教師可通過創設合適的情境為學生搭建橋梁,引導學生將自身現實生活與詩詞情境相結合,在找尋共同點的基礎上進行深度理解,使學生對古詩詞創作的人生際遇在情感上產生認同,觸發情感共鳴,從而能夠對古詩詞的文化內涵進行深入的剖析和理解。
比如在學習《沁園春·長沙》的時候,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一些與古詩詞相關的景色圖片,在學習這首古詩詞的時候,教師可以一邊帶領學生分析古詩詞中描述的場景,同時也要通過視頻或者是圖片輔助學生理解,讓學生能夠直觀形象地感受到景色的宏偉和壯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如果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看到了這個風景自己會如何描述,而且在這個風景的影響下,自己會有怎樣的心情和感受?是否會和創作者一樣吟詩一首,利用簡單但是精確的語句對場景進行描述,自己是否能夠感受到這種宏偉壯闊的場景,然后引導學生在共情的過程中暢所欲言,引導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同時教師也可以讓學生脫離本節課學習的古詩詞,讓學生通過觀看創作中生活的那個年代的一些相關視頻或者是圖片,通過視頻和圖片,學生對于創作者所處的時代會有更深的理解,學生能夠看到一個個文人志士用自己的方式保護和推動自己國家的發展,在這個歷程中,有一個個優秀的人物挺身而出,他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鋪筑了國家的發展道路,他們勇于奉獻,敢于奉獻,他們不怕困難,不怕挫折。學生現在能夠坐在明亮的教室中學習,能夠每天吃飽喝好,能夠安全地和父母以及朋友一起到處游玩,能夠不用害怕有戰爭,現在學生擁有的一切都是那一代人為我們奮斗出來的。通過觀看視頻和圖片再結合古詩詞抒發自己的感情和理解,然后與古詩詞進行對比,觀看一下是否會產生同樣的感受,是否會有同樣的理解,是否能夠在描述景色的過程中寄托個人的情緒,表達個人的意向。通過這種方式能夠帶領學生一起了解古詩詞背后的深層次含義,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創作者的那種胸懷以及創造者對于未來的展望,對于未來的希望,對于人才的渴望,以及對于奮斗者的期盼和鼓勵。
(二)利用對比加深學生的印象
古詩詞,作為語文教學中至關重要的課題,表現出獨特的教育價值。學生們在剛開始學習語言時,便在此領域獲得浸染與體驗,因此,高中時期的學生,已積累了一定的古詩詞閱讀與理解經驗。他們擁有獨立分析詩詞意象的能力,故教師在教學中,可引導學生研究新舊知識的差異,借以幫助學生了解背景差異如何影響創作者的表達。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們將更深入地理解古詩詞的創作背景及其所蘊含的不同地域文化,從而加強對古詩詞的記憶。
比如在學習《聲聲慢》的時候,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一起了解一下創作背景,這首詞是李清照晚年時期的作品,晚年時期經常顛沛流離,離開了自己的故鄉,身邊也沒有任何親人的陪伴,因此孤苦無依,經常會感覺孤獨和凄涼。一開始學習的時候,學生能夠從這首詞中了解一些故事,能夠知道天氣的變化,環境對病人心情的影響,初次閱讀學生會,覺得這首詞主要是用來表達創作者對于丈夫的思念,對于丈夫失去的難過以及百年只有自己的凄涼和孤獨。但是學生深入學習結合創作背景,學生能夠明白,創作者不只是在表達自己失去的丈夫,更是在表達自己失去了國家,失去了根。這首詞雖然描述的是在秋天的所見和所聞,但是其實是抒發了自己國破家亡,變成天涯淪落人的孤寂悲涼。作者“欲語還休”,好像還有很多話要說,但其實這短短的幾句話,卻已經道盡了蒼涼,把自己內心獨特的感受用特定的語氣表現出來了。教師可以讓學生與之前學習的李清照的其他詞進行對比,就會發現李清照的創作風格有很大的變化,李清照前期的創作風格清新可人,而后期卻沉郁凄婉,創作者心情的變化以及創作風格的變化都與歷史息息相關,前期創作者生活幸福,夫妻和睦,家人也在。而后期隨著戰爭的爆發,其他國家的侵略,家長丈夫接連離去,在國破家亡之后自己也只能到處流浪,如無依之萍,從此再無故鄉,再無可以棲身的地方。變化的過程其實就是代表了一個國家的發展歷程,代表了一個國家曲折的變化。通過古詩詞的學習,學生也能夠了解我們國家的發展歷程,能夠知道朝代的更替,以及不同朝代的習俗和文化。
(三)利用信息技術創設學習情境
在高中的古詩詞教學中,信息技術已經取得了顯著的影響,它能夠為學生構建真實的學習環境,增加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沉浸感。學生能夠更好地感知古詩詞所描繪的意象之美,從而提高語文課堂的趣味性,使學生在視頻和圖片的吸引下,保持高度的專注力,深入理解古詩詞的韻味。利用思維導圖可以有效地進行知識的梳理和整合,這種方式更為便利,有助于學生分析作者的情感變化,理解詩詞創作背后所蘊含的家國情懷和忠誠精神,從而推動學生語文思想情感的深度發展。
如在學習《蜀道難》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給學生展示一些相關的地形圖片,通過帶領學生一起了解四川等地的地形和地貌,就能夠讓學生明白為什么創作者會說出難于上青天這樣的話。放在現在我們想要去穿越高山,去越過一個陡峭的山谷,還需要借助高科技的支持,盡管是這樣,我們還是會遇到很多的困難和危險,更何況創作者實在沒有科技的唐朝,沒有任何高科技的輔助,在創作者的眼中自然會“難于上青天”,而創作者對于“難于上青天”也給出了理由,對蜀道地區的崢嶸和崎嶇進行細致描述,利用山水之間的氣勢磅礴,讓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感受到大自然的危險。隨著閱讀的深入,學生眼前也能夠看到真實的場景,通過與真實場景之間的對應,學生更能夠感受到這種壯闊的景象,在此基礎上學生才能夠更深刻地記憶古詩詞。通過古詩詞和圖片視頻,學生能夠看到祖國的大好河山,能夠看到祖國大好河山的波瀾壯闊,從而讓學生在閱讀的時候以飽滿的情緒投入到當中,能夠積極地學習后續的知識,能夠給學生更強烈的情感體驗。從學習中學生能夠感受到創作者對于祖國風景的熱愛,能夠感受到創作者對于國家的熱愛之情,從而受到感染,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能夠激起學生探索祖國名勝古跡的欲望。
(四)打破學科壁壘進行融合教學
各學科之間均存在交集,雖然語文和其他學科各自屬于各自的邏輯體系,然而他們之間存在著某種的聯系。為達到古詩詞教學的理想效果,教師應當積極尋求學科之間的交融途徑,構建教學體系。教師在制訂古詩詞教學目標與內容的基礎上,應充分挖掘不同教學方法的價值,實現語文古詩詞教學的多元化。教師可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以不同的方式表達對古詩詞內容的理解,例如在教授《登高》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對古詩詞所營造的意境進行分析,通過色彩的畫面角度等多個維度對其進行闡述。教師還可引導學生運用美術學科的知識,對古詩詞所描述的畫面進行再現。每句古詩詞都與特定的意象相關聯。教師在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古詩詞含義之后,可以讓學生通過繪畫描繪出對應的畫面。畫面可以給學生更直觀和形象的感受,讓學生親眼看到腦海中的場景呈現在眼前。與此同時,學生還可以將所繪畫面與古詩詞進行對比。
在古典詩詞簡潔的語句中,創作者成功構建了一個生動的故事,其中色彩豐富的畫面演變,情節跌宕起伏。寥寥數行文字,引發無窮的想象,給人意猶未盡之感。運用繪畫的色彩,學生能夠明確體驗到創作者的情感,深刻感受到詩詞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底蘊,更好地感受到創作者的人格魅力。教師可以將古典詩詞的學習與歷史學科相結合,如在教授《蜀相》時,引導學生回溯之前學過的《出師表》,幫助學生理解詩詞的寫作背景,同時實現新知識與舊知識的融會貫通。接著,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一起探討之前學過的七國爭霸歷史,在那個戰亂頻繁的年代,諸侯之間激烈競爭,但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眾多杰出政治家脫穎而出,他們洞悉時事,機智過人,忠誠愛國。他們為國奮斗的軌跡,反映了國家的發展歷程。而描述這些政治家的古詩詞,正是對歷史的真實記錄,是歷史的珍貴印記。
四、 結論
在考慮古典詩詞教學與傳承文化的視角下,我們將在高中階段致力于語文課堂中的古詩詞教學。我們的核心目標是推動學生對古詩詞的核心含義進行深入理解,使他們能從中獲得更豐富的情感體驗和更深厚的文化底蘊,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在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元化的教學策略,進一步拓寬學生的視野,幫助他們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從而在傳承文化視角下完成古詩詞的教學。
參考文獻:
[1]崔曉燕.基于文化傳承與理解視角下的古詩詞教學研究[J].語文世界(教師之窗),2023(4):63-64.
[2]羅玉樺,陳玥瑾,龍素容.語文核心素養理念下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以部編版高中語文教科書為例[J].當代教研論叢,2023,9(2):52-55.
[3]楊榮,歐麗亞.基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高中古詩詞教學探析[J].學語文,2023(1):61-64.
[4]董予東.專題教學對于古詩詞教學的啟示——評《高中語文教學專題教學初探》[J].語文建設,2023(1):84.
[5]張文靜.核心素養下語文教材詩詞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文化傳承與理解[J].語文世界(教師之窗),2023(3):60-61.
[6]張梅容.春風化雨 詩詞育人——高中語文詩詞教學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滲透[J].成才之路,2021(20):52-53.
[7]劉保鋒.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學習任務群設計實踐探究——以“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學習任務群”為例[J].語文世界(中學生之窗),2022(6):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