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小蕖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海警學院,浙江寧波 315000)
2021年2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海警法》開始實施,其中第十八條規定:對外國船舶登臨、檢查、攔截、緊追,遵守我國締結、參加的國際條約的有關規定;海警部門的涉外工作要求我國海警官兵應當具有相應的外語水平以滿足任職的需要。俄羅斯在海上與我國有著密切的交流與合作,中俄兩國作為北太平洋地區海岸警備執法機構論壇成員,曾多次共同參與北太平洋公海漁業執法巡航以及該論壇舉辦的相關演習。因此,提升海警人員俄語語言能力對提高我國海警官兵綜合實力、實現中俄海警合作共贏有著重要意義。為培養了解俄語基礎知識、掌握海警執勤所需要的基礎俄語交際能力的海警人才,學校要開設海警執勤外語(俄語)課程。為提升課程教學質量、完成教學任務、達成教學目標,需選用恰當的教學方法。本文通過總結海警執勤外語(俄語)課程的特點,簡述聽說法的基本內容,對比聽說法與直接法、交際法的不同,試論將聽說法作為海警執勤俄語課程主導教學法的必要性。
海警執勤外語(俄語)是培養海警人員俄語基礎運用能力的選修課程,內容包含俄語基礎知識、日常用語、航行喊話、綜合執法用語四部分。筆者對俄語課程學習者及課程內容進行了分析,得出該課程具有以下五個特點。
1.學習者的俄語基礎較為薄弱:絕大多數學習者無俄語相關知識的學習經歷。
2.學習者的職業定位清晰:學習者未來的職業為海警官兵。
3.教學內容相對基礎:教學內容從字母到單詞再到句子,不會出現大段的語篇。
4.教學內容范圍有限:僅限海警執勤工作所需的語句。
5.培養能力重點明確:著重培養聽、說能力,讀、寫能力的培養不是教學中優先關注的內容。
由此可見,本課程是以特定的交際行動——海警執勤任務為導向,而不是以語言知識為導向的外語教學。其本質上屬于專門用途語言教學(LSP),即面向特定人群的特定使用目標的教學,這種“特定性”表現在:該人群的內部需求的一致性、學習目標的明晰性、目標任務的典型性[1]。海警執勤外語(俄語)課程的教學內容涵蓋語言基礎知識,使學習者表達的語句在詞法和句法上與標準語相符;詞匯層面上包含行業常用術語、外來語;語篇層面上多為有著特定構成結構的語篇(海警執勤用語);其教學方法應取決于學習者的“專門用途”,即要考慮海警執勤工作中涉外交際的需要。
海警執勤外語(俄語)課程需要實現零基礎教學。由于沒有接觸過所學語言,學習者容易受到母語的負遷移與英語基礎的干擾,使得俄語學習難度加大。并且學習者此時的年齡多為18~19歲,已不處于語言學習的最佳時期,這無疑會對學習者學習新語言帶來不利影響。如何避免干擾、提升教學效率,也是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時要考慮的因素。
在俄羅斯對外俄語教學的發展過程中,強調聽說領先的教學法包括直接法、聽說法和交際法。筆者將簡要介紹聽說法的起源、理論基礎與基本原則,分析其與海警執勤外語(俄語)課程的適用程度,并對比聽說法與直接法、交際法的基本原則。
聽說法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美國,是為了在短時間內為軍隊培養大量掌握外語的人才。美國以軍隊外語培訓等教學活動創立了新的外語教學法。可以說,聽說法自誕生之時起,就是服務于軍隊的,是針對非專業外語學習者的外語教學法。實踐證明,聽說法適用于以聽說能力為主的軍事外語教學,因此,聽說法是本門課程選擇教學法時首要考慮的目標。
聽說法的心理學基礎是行為主義心理學,其創始人華生(J.B.Watson)提出了刺激—反應(S-R)公式。而斯金納(B.F.Skinner)認為操作性條件反射是R-S的聯結過程,他把教學過程歸結為刺激—反應—強化。布龍菲爾德(L.Bloomfield)把語言看作一系列的刺激和反應,并通過杰克(Jack)和吉爾(Jill)的實驗得出結論:語言教學是教師對學生進行聲音刺激和學生對聲音刺激進行反應的過程[2]。聽說法的語言學基礎是結構主義語言學,主張學習語言主要應該學習口語,每一種語言都有自己的語言結構特征。
聽說法的基本原則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聽說領先。聽說是言語活動的基礎,讀寫是在其基礎上派生出的。在教學過程中,聽說領先,讀寫靠后。2.反復實踐形成習慣。語言的學習是一種刺激—反應的過程,語言的習得需要大量的實踐練習,包括反復模仿、記憶、重復操練等。學習者要在操練句型的基礎上學習語言知識,通過歸納來掌握語言知識。3.以句型為中心。句型是語言的基本結構,是語言教學的基礎和中心。學習者應在反復的句型操練中自動化地運用句型。4.排斥或限制母語。學習者應對母語的運用加以限制,在無法借助直觀方法或上下文理解時,可以將翻譯作為釋義的手段。5.對比語言結構,確定教學難點。由于學習外語時,初學者經常將所學外語語言結構用母語語言結構來替代,對比分析母語與所學外語的語言結構,二者的不同點就是學習的難點,需要教學者集中力量攻克。6.及時糾正錯誤,培養正確的語言習慣。在教學過程中,學習者應當對刺激作出正確的反應。若錯誤得不到及時糾正,學習者就會形成錯誤的習慣。7.廣泛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技術手段。教學者要在外語教學中利用電影、錄音等技術。
通過將對比聽說法的基本原則與海警執勤外語(俄語)課程的特點進行對比,我們可以看到教學出現了如下變化。
1.聽說領先的原則符合本門課程著重培養聽、說能力的需要。
2.本門課程需要學習者能夠記憶所學語句,而學習者的俄語語言知識并不充分,俄語又以復雜的語法規則著稱。因此,詳細學習俄語語法知識,使學習者徹底理解句子構成,以達到對句子自覺的掌握,將要花費大量的教學時間。學習者通過大量練習、反復實踐,可以形成牢固的記憶,形成自動化的語言習慣,最終達到不假思索即可脫口而出的程度,在未來的工作實踐中能夠更加靈活地使用語言解決問題。故教學者應當以反復實踐形成習慣的原則指導課堂教學[3]。
3.海警執勤用語中的大部分語句都以固定句型為基礎。如描述所在位置、風速大小等信息的句子中,學習者可以將句子中位置、風速大小的數據作為可替換的部分,將句子的其余部分作為固定句型進行反復的替換練習。因此,教學者以句子為基本教學單位,并輔以重點單詞或詞組的替換練習,使學習者能夠利用直覺記憶所學句型,在工作實踐時在句型中補充數據,加以應用。這個過程本質上與聽說法以句型為中心的原則相符合。
4.在本門課程教學的起始階段,即在字母及發音規律的教授過程中,為了使學習者迅速、準確地理解所學內容,教學者在授課過程中使用母語是不可避免的。在課程教學的中后期,學習者已經有了一定積累,并已經通過其他課程的學習了解了相關術語的含義,教學者應當適當采用直觀手段進行教學,通過展示圖片、視頻等使學習者確定詞句的含義,培養學習者的俄語思維能力。
5.本課程的學習者在學習俄語之前,除母語外都有一定的英語基礎。俄語在語音和語法規則方面與漢語相去甚遠,但與同為屈折語的英語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相似之處。在俄語教學的初級階段,學習者容易出現使用外形相似的英語字母或漢語中相似的發音來替代俄語字母發音的情況,若教學者不及時糾正、加強練習,會使母語的負遷移成為俄語學習的阻礙,使學習者在語音學習中養成“漢語式俄語”或“英語式俄語”的習慣。因此,分析和對比語言差異,是本課程語音學習階段的一大難點。教學者要通過中、英、俄三語相互對比,利用其共同點加速記憶,抓住其不同點予以突破,防止造成混淆,這對提高教學效果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6.在反復進行語音模仿練習、句型替換練習時,一旦學習者的錯誤沒有得到及時糾正,錯誤將會在后續練習中得到強化,并使學習者形成習慣,難以改變[4]。況且,學習者在母語環境中學習俄語,能夠接觸語言知識和接受語言輸入的地點只有在課堂上,學習者沒有機會將自己的語言與以俄語為母語者的語言進行對比,也無法檢查自己的語言使用錯誤。本門課程的內容相對比較基礎,若學習者忽視自己的錯誤,將不利于其打下穩固的基礎,從而影響后續的學習與應用。本課程的學習者大多為成年人,具有較強的認知能力,更容易理解對錯誤的解釋,并從中歸納相關規律,提高語言使用的正確性。因此,本課程適用聽說法及時糾正錯誤的原則。
7.學習者可以聽到以俄語作為母語的人對所學語句的應用,從而學習語音、語調等。同時,多媒體可以展示圖像,使學習者能夠直觀地了解所學習單詞的含義。播放視頻則是塑造語句使用環境的一大幫手。此外,教學者在課堂中融入視頻、圖像等可以豐富課堂教學活動,提升學習者對外語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習者的國際視野。多媒體的運用是本門課程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由此可見,聽說法的主張整體上與本課程相契合。教學者使用聽說法設計教學過程,堅持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習者的聽說能力,對比俄語與中文、英語之間的差異,引導學習者合理使用母語,充分利用語言的正遷移效應,以句型為核心進行大量反復的言語實踐訓練,在練習中及時糾正學習者的語言錯誤,將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率。
在其他主要的俄語教學法中,直接法與交際法同樣堅持聽說能力的優先培養。直接法與聽說法的主要差異在于直接法提出要用幼兒學習母語的方式進行外語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完全用目標語而非母語,教材借助于直觀性手段和外語注釋,而聽說法僅對母語的使用有所限制。
直接法對培養實際掌握外語,尤其是外語口語的學習者具有積極的作用。直接法過分強調幼兒學語與掌握母語的人學習外語間的共同規律,卻忽略了兩者間的差異。而本門課程的學習者所處的年齡段使他們更容易對幼兒學語式教學產生叛逆情緒。此外,直接法只看到母語在外語教學中的消極作用,在教學過程中完全使用目標語,忽視了語言間的共性。本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包括大量的術語,若脫離了母語的幫助,直接使用目標語對術語進行解釋,則很不利于學習者快速了解術語的含義。同時,俄語中許多術語的構成與英語相似,而本門課程的學習者均在中學時積累了一定的英語知識。教學者在開展教學時進行語言間的比對,可以促進學習者將所學的新知識與原有的知識體系聯系起來,提高術語詞句學習的效率。因此,直接法并不適用于本課程。
交際法是以語言的功能為綱,培養交際能力的教學法體系。交際法和聽說法的差異為:1.交際法把培養交際能力作為教學的最終目標,聽說法以培養語言能力為目標;2.交際法以話語為基本教學單位,聽說法以句型的操練為中心;3.交際法允許學習者出現不影響交際的語言錯誤,不打斷交際的過程,聽說法認為錯誤應及時糾正。
從整體上看,交際法對培養交際能力的重視、個性化的教學過程似乎與本門課程培養學習者海警涉外工作交際能力的目標十分契合,但需要指出的是,本門課程為學習者預設了使用語言的情境。海警執勤工作的特殊性決定了其執勤用語的規范性、固定性,這與日常交際的千變萬化有著巨大差別。課程的基礎性也使學習者沒有足夠的語言知識儲備來支撐更復雜的交際。除此之外,課程中的部分內容無法實現交際的模擬,如航行喊話中,部分句子為我方向對方船只進行告知、警告[5]。此外,交際法對學習者在交際過程中出現的語言錯誤采取放任自流的態度,使學習者容易由于錯誤未得到及時糾正而重犯錯誤。由此可見,交際法中的言語傾向、個性化教學等原則值得借鑒,但交際法不應當作為本課程的主導教學法。教學者應將交際法與其他教學法結合起來,共同指導教學[3-5]。
綜上所述,在支持聽說領先的俄語教學法中,直接法和交際法的主要觀點存在與本門課程相悖之處。聽說法的主要原則與海警執勤外語(俄語)課程學習者俄語基礎薄弱、學習者職業定位清晰、教學內容相對基礎、教學內容范圍有限、培養能力重點明確相適應,故聽說法應當作為本課程的主導教學法。教學者需要按照聽說法的教學流程(認識—模仿—重復—變換—選擇)來設計課堂教學。同時,教學者要吸收其他教學法的合理內核,如交際法中教學的言語傾向和教學的個性化,來豐富課程教學的形式,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