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翔/江蘇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
黨的二十大作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戰略決策。2023 年3 月5 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并要求江蘇在推進農業現代化上走在前。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聚焦在推進農業現代化上走在前、高水平建設農業強省目標,必須“守底線”“拉高線”一起抓、“保安全”“提品質”同步推,切實抓好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
抓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必須堅持問題導向,錨定堵點卡點。要深入推動“治違禁、控藥殘、促提升”專項治理,聚焦重點品種,從產業特點、生產模式、綠色種養殖技術、監管措施等方面多管齊下。一是精準指導。加強技術指導與服務,強化農業產業部門、技術推廣部門聯動,加強種養殖主體質量安全培訓,推進生產技術操作規程標準入戶,推動病蟲害綠色防控,鼓勵建立生產銷售一體化檔案。二是精準監測。以發展問題為導向加強監督抽查,堅持隨機抽樣與重點抽樣相結合,主產區要將相應參數納入縣級以上定量監測,加大抽檢數量和覆蓋面,強化風險會商,發現問題、針對性解決。三是精準監管。推動“網格化+精準監管”,加強對種養殖基地巡查和快速抽檢,推動農產品全程可追溯管理,對不合格產品溯源排查分析。四是不留盲區。有些小品種農產品雖體量不大、消費不多,但也不能放任不管。對這些品種,該監測的監測,該整治的整治,不留監管盲區,只要有生產,監管就要覆蓋到。
近年來,全省各級持續加大農產品質量監測投入力度,農業農村部門開展的定量抽檢數由2020 年9.7 萬批次增加到2022 年17.9 萬批次,風險監測對有效發現問題發揮重要作用。目前,全省已基本建成較完善的農產品生產主體庫,省級例行監測和監督抽查通過“雙隨機”方式開展,隨機抽樣基礎已相對完備。要在抽檢數量基本穩定的基礎上,重點關注監測質量,真正發揮風險監測預警作用。一是強化風險監測。各級風險監測要嚴格執行隨機抽樣,客觀、真實反映實際情況。在面上抽檢基礎上,對發現風險的產品、區域、季節專項抽、加密抽,深入分析,及時掌握風險隱患。切實提高監測的時效性,做到隨抽、隨檢、隨報、隨查,檢打聯動、高效運轉。二是強化監測分析。進一步強化監測數據分析運用,以數據說話,找準風險點,研究清楚“數據背后的問題”,為推動解決問題提供過硬的數據支撐。三是強化預警能力。全省“十四五”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規劃提出,建設一批以“探索未知、評價已知、品質與標準技術評價”為定位的區域性農產品質量安全應急監測和風險篩查重點實驗室。鼓勵有條件的設區市加快建設,提高特定品種、特色品種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預警監測能力。
江蘇省先后啟動實施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兩個“三品一標”工程,推動農業生產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大力發展綠色、有機、地理標志和達標合格農產品。要統籌推進兩個“三品一標”發展,深入實施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綠色優質農產品品質提升、優質農產品消費促進、達標合格農產品亮證等四大行動。一是突出基地建設。實施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示范工程,遴選一批省級示范基地,推動全產業鏈標準化生產。強化綠色優質農產品基地建設,在全省建設2 個全國優質農產品生產重點市、12 個重點縣、120 個全國優質農產品基地,開展好省級綠色優質農產品基地分等分級、養殖類和特色類基地建設、品質評估科學試驗、數字系統運行以及標識應用“五個試點”。二是突出綠色消費。充分用好全國綠色有機博覽會、農交會地標專展等平臺,組織開展綠色食品宣傳月、“最美綠色食品企業”系列評選等精品活動。實施優質農產品消費促進“十百千萬”行動,加強重要采購渠道專場產銷對接,建設一批優質農產品展銷專館、專區和專柜,培訓一批推廣專員,助力優質優價。三是突出帶證上市。新修訂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實施,標志著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從試行推廣提高到法定要求。各地要以承諾達標合格證服務站點建設為抓手,鞏固試行成果,強化措施保障,積極推動農產品帶證入市,促進全鏈條管理。
2023 年,全省啟動實施承諾達標合格證服務指導行動,建設1500 個承諾達標合格證服務站點,為農民提供自助快檢、自助開證等服務,支持規模生產主體落實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一是加強出證服務。指導各地合理布局服務點位,結合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標準化提升,以及五星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建設,積極引導建設一批示范站點。二是提高出證質量。進一步推廣膠體金法快速檢測技術,加大培訓力度,推動鄉鎮監管機構、承諾達標合格證服務站點免費為出證主體開展速測服務。鼓勵規模生產主體根據用藥實際主動速測、合格上市,提高達標合格證“含金量”。推動建立常態化速測保障機制,全省基本形成酶抑制法與膠體金法按需選擇、并行應用的基層速測格局。三是實施“亮證”行動。建立健全收購主體名錄并納入追溯監管平臺,指導農產品收購單位或個人收取、保存和開具承諾達標合格證,支持電子出證、電子查證,探索建立出證索證銜接機制。鼓勵在產地冷鏈集配中心、田頭農產品產地倉儲保鮮設施、農產品電商平臺等建設中同步開展內部質量管理體系建設,支持承諾達標合格“亮證”。
新修訂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從2023 年1 月1 日起已正式實施,這既是農產品質量安全領域的一件大事,也為落實“四個最嚴”要求、依法履職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廣覆蓋開展新法系列宣貫。推動各地按照一套宣貫方案、一支普法隊伍、系列主場活動、市縣監管人員全覆蓋的要求,積極創新宣貫方式,抓好新農安法宣貫,營造全社會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圍,推動法進鄉村、進基地、進農戶。結合農產品質量安全縣“亮牌”行動加大宣貫力度,所有農產品質量安全縣要以率先落實新農安法要求為目標,加強宣傳引導。
高標準做好省條例修訂。新農安法修改力度大,將法律確定的各項制度和要求,轉化為可操作、有考核、能落地的具體措施,需要結合工作實際細化落實。《江蘇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條例》修訂要能夠既有一定的前瞻性,又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同時反映江蘇特色,高標準高要求做好省條例修訂,為依法監管提供法治保障。
多層面強化生產經營主體監管。將農戶納入法律調整范圍,是新農安法修訂的重大突破。近兩年,江蘇省實施規模主體入網監管行動,入網主體數由2.7 萬家增加到23.4 萬家,為全面貫徹新農安法、推動農產品質量安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打下堅實基礎。要持續推動規模主體入網監管,穩定入網主體數量,提高入網質量,鞏固行動成果。同時,全面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體系建設,對入網主體信用分級,依托平臺開展入網主體信用等級內部評定,對應開展分級分類監管。
全方位提升基層監管能力。以新法宣貫為契機,積極推動各級政府進一步落實屬地責任,確保所有涉農鄉鎮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方面事有人管、活有人干、責有人擔。健全鄉鎮監管員、村級協管員、信息員隊伍,常態化開展巡查檢查,及時提供指導服務,強化農產品上市前速測抽檢。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數字化建設,推動監管信息向前溯源到投入品、向后延伸到收儲運環節,著力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網格化監管、雙隨機監測、投入品管理、基層農殘速測、信用分類監管等領域先行先試,以數字化健全完善行業條線、質量監管、產品檢測、行政執法等工作協同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