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區鷺港小學 閻 宏
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實,教師需要深刻認識“雙減”的深層內涵,圍繞減負、增效和提質三個方面,實現對小學語文作業的優化設計,通過多樣化作業的創新設計,擺脫機械性的書寫練習,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增強學生語文作業完成的實效。教師要構建完善的作業體系,將語文作業作為載體,在知識整合與能力培養的目標導向中實現對學生的綜合培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雙減”政策的實施減輕了學生的作業負擔。傳統的語文作業以背誦記憶和抄寫練習為主,形成了固定的作業模式。受以往知識本位的影響,教師習慣通過刻板、重復的作業練習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忽略了對學生個人發展的培養。學生對語文作業的練習很多時候停留在被動接受層面,難以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而“雙減”政策的核心要素在于減負,減少作業的堆砌練習,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通過趣味性的作業設計,讓學生在愉悅的學習體驗中完成語文作業,自主獲得理論知識的學習。
在“雙減”政策下,對語文作業的優化設計有助于從知識本位向能力本位轉變,在作業練習整合過程中推動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教師打破傳統語文作業的單一性和片面性,圍繞知識的鞏固、思維的拓展、技能應用和創新表達等多個方面進行拓展延伸,圍繞目標導向和作業任務的設計,實現對學生綜合能力的針對性培養。語文作業設計并不僅是讓學生進行概念化的認知記憶,而是通過多樣化的作業形式,使理論知識鞏內化為學生的綜合能力,教師基于減負的要求,增強作業的實效性。
在“雙減”作業設計中,充分突出學生的自主性。語文作業不再局限于套路化的練習,而是在作業的開放性和綜合性設計中推動學生社會化發展。教師打破以往孤立的作業練習,通過作業載體連接社會和學校教育,鼓勵學生自主設計作業,在生活問題的發現、分析和思考過程中,通過自我邏輯思維的認知推理提出科學的解決辦法。同時,教師結合“雙減”的提質內涵,借助語文作業的工具載體和人文導向,提高學生的個性化創造能力,幫助學生塑造良好的價值理念和情感態度。
教師在語文作業設計中要明確學生認知的客觀規律,立足學生主體的實際情況,合理設計科學、適度的作業,減少傳統冗雜繁復的機械練習,保障語文作業內容契合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同時,語文作業設計要能夠保證作業練習的完成度,便于學生深入探索。
教師圍繞情感和認知相互作用的原理設計趣味作業,在積極的正向體驗反饋中,增強學生作業練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讓學生感受到語文作業帶給自身的愉悅感,在積極的心理認知中,更容易促進學生的理解和記憶。教師借助趣味性的作業設計原則,有利于調動學生作業練習的主觀能動性。
教師在作業設計的過程中實現課堂和課外的相互聯結,以及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的綜合整理,結合語文作業的特性進行拓展延伸,創設多樣化的作業,借助綜合性的語文作業設計,在鍛煉學生語文技能的基礎上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在學科知識和生活邏輯的綜合學習中,強化學生的認知邏輯。
作業本身有著知識鞏固、學習檢測以及拓展應用的特性,教師在作業設計中實現對作業類型比重的切換,合理減少書面性的表達訓練,注重實踐性作業的拓展,圍繞理實一體的教育導向,學生不僅要會懂,還要會用,從而讓學生在作業指向中靈活運用語文知識。
教師在優化語文作業設計的過程中,要明確作業減負的發展導向,搜集學生日常學習、考試成績和課堂測驗等數據信息,了解學生的真實水平和認知結構。教師將學生合理劃分為基礎層、發展層和拓展層,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語文作業進行合理分層設計,既能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又能滿足該層次學生的作業需求。
對基礎層的學生,作業設計傾向于對基礎知識的鞏固,圍繞字詞、生字的書寫練習和背誦記憶,設計聽說拼讀的字詞游戲作業,讓學生在生活中通過字詞書寫和詩詞默寫,形成完善的基礎知識體系。對發展層的學生,其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知識積累,但是缺乏相應的應用訓練,教師在作業設計中要著重對學生的技能轉化,指導學生通過知識技能、寫作方法的轉化應用,進行口語表達和書面寫作,幫助學生掌握相應的語言技能。對拓展層的學生,學生具有扎實的學習基礎,作業設計要傾向于思維訓練,啟發學生跳出文本固定概念的局限,對文本內容的主題表達進行科學思辨,通過思維批判和邏輯推理形成獨特的認知理解,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師根據分層作業的實施,加強對學生發展動態的關注,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對學生進行科學分層,適當加大或減小學習難度。在作業練習鞏固中引導學生層層深入,降低學生作業練習難度的同時,提升學生完成作業的成就感。
教師根據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創設趣味性的作業,引導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和優勢特長,進行語文作業的個性化練習,遵循寓教于樂的原則,讓學生在趣味性的學習體驗中,自覺地完成語文知識的學習。例如,有的學生喜歡聽音樂,就可以結合古詩和音樂進行詩朗誦練習。學生以音樂的輕重緩急為伴奏,通過音樂的節奏、旋律、強度和力度的曲調變化,在高低起伏的吟誦中感悟詩詞的格律,利用音樂的具象化展示,在朗誦和吟唱中完成對詩詞文本的記憶。有的學生喜歡閱讀,就可以以個人興趣為驅動,立足對文本內容的認知,選擇對應的課外故事讀物進行輔助學習,在閱讀延伸中深化對教材的認知理解,開闊文化視野。學生還可以設計情境閱讀形式,將平面化的文字符號進行情境化演繹,在角色代入和親身體驗中深化對文本語言、內容結構和主題思想的理解。在趣味性作業設計中,教師要注重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積極的學習體驗中主動完成語文作業,促進學生對語文知識的鞏固。教師通過玩中學、學中做的作業設計,實現對學生的“不教而教”,啟發學生根據自身感興趣的活動,完成對語文作業的個性練習,通過愉悅情感和作業認知的相互作用優化作業練習成效。
教師在語文作業設計中要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認知體驗,打破書面化的概念記憶,在真實的生活中進行觀察分析和探索發現,促進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內化理解,借助生活化的作業設計,推動學生生活化學習進程。例如,在關于動物描寫的教學結束之后,教師設計觀察類作業,讓學生在生活中觀察動物朋友的特征,結合真實的生活體驗,了解動物的外形特點、活動特點和生活習性,總結動物的顯著特征。學生在自我觀察認知和文本的對照學習中,體會和品味文本語言描寫的特點和韻律。如有的學生對擬人、比喻的寫作手法缺乏理解,而通過生活的直觀認知,圍繞動物的形態特征、動作特點與人進行對照學習,在自由聯想中認識動物與人之間的潛在聯系,掌握寫作手法的正確使用,理解寫作手法對動物形象的立體刻畫,在生活觀察學習中促進對文本內容的理解。
小學生本身有著強烈的好奇心,教師要鼓勵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動物,學生結合周邊區域的探索,了解自己發現的動物,在近距離觀察中掌握動物的生活習性、形態特征和表現特點。在多感官信息的歸納整理中,學生詳細描述自己探索發現的動物,從而在生活化的真實體驗中完成對文本知識的理解,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書寫能力。
在語文作業設計中,教師要結合單元內容構建完善的作業體系,實現對學生知識鞏固、技能訓練和價值塑造的綜合培養,借助單元作業的邏輯性銜接和系統性深入,加強學生的整體認知,以單元核心目標實現對篇章和文本的系統整合,在一課一練中實現作業練習的前后聯系和知識遷移,逐層深入,幫助學生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教師要避免語文作業的隨意性和碎片化布置,而是以教學大綱和教學目標為科學統籌,實現對單元課時作業的合理設計,通過作業練習的疊加,提高學生作業完成效率。
例如,在單篇文本作業練習中,教師布置知識鞏固的作業練習,讓學生在閱讀分層中完成對文本的解構,實現對詞匯短語、寫作技巧和主題思想的提煉,掌握文本的基礎知識概念。在學習完下一課后,教師將兩篇文本進行整合,設計語文鑒賞作業,學生根據之前學習過的語文知識進行遷移,降低作業練習難度,并對兩篇文本的體裁、內容結構、寫作手法和主題思想等方面進行對比賞析,在邏輯推理和批判品鑒中整理文本的異同之處,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在單元文本學習結束后,教師設計單元總結作業,啟發學生結合單元主題對每一篇文本內容的碎片化知識進行整理,根據提煉出的文本主題思想內涵,圍繞自身的結構化認知完成對單元知識的整體建構。教師借助單元作業,在課與課的連接、章與章的遞進中加強學生的整體認知。
教師打破以往學生孤立化的作業練習,推動學生之間互助合作。教師做好作業設計,實現對課堂教學的延伸,將語文教學中的重難點作為小組合作作業,指導學生小組在科學探究和互助合作中,通過多維交互,共同完成對語文作業的突破。教師結合課堂教學中難以在短時間內講透的知識點,作為各個學習小組的作業任務,小組成員圍繞問題導向進行合理分工,根據各自的優勢,選擇完成任務的一部分。學生根據自身的認知理解,進行生活資料的查詢、影像視頻的觀看以及圖片文字的整理,在信息資源的整合歸納中提煉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在小組內部交流中,學生分享搜集到的學習資源,講解學習見解,其他學生可以根據不同的理解提出不一樣的觀點。學生圍繞共同的學習問題進行綜合研討,在觀點分析和思想碰撞中進行語文學科、生活邏輯和其他學科知識的信息交匯,在多維信息交互中實現思維重組。學生小組歸納出科學的學習方案,提出合理的解決辦法,教師借助合作互助式的作業練習,推動學生之間優勢互補,促進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提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學生小組的作業練習成效,進行針對性的教學梳理,在知識傳授、小組討論和成果總結的過程中,增強學生語文作業練習成效。
在語文作業設計中,教師要加強作業與生活應用的有機聯系,借助實踐作業培養學生對語言技能的靈活運用,提高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教師為學生設計開放性的實踐作業,鼓勵學生個性創造,在生活問題的發現、分析和思考中,借助語文工具完成對生活問題的解決。
例如,有的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很多區域的優質文化資源由于缺少宣傳,逐漸消失在公眾視野,于是以復興文化為主題,通過走訪調查,了解自己生活的地區有哪些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在數據搜集、照片拍攝和歷史查詢中,了解當地的歷史文化發展脈絡以及地方文化藝術特色,并根據對文化的認知,結合自身的知識技能,進行多方面的實踐創作。如在聽說讀寫語文創編中,學生利用說明文的結構特征,明確說明的事物,選擇合理的說明結構和說明方法,根據邏輯空間順序,細致描寫當地的建筑文化。同時,學生化身為導游,通過實物展示,講解建筑文化的構造、性質、功能、藝術以及發展歷史,在錄屏拍攝中完成對語文作業的自主創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鍛煉了自身的語文技能,通過語文工具實現了對傳統文化的弘揚,教師借助實踐作業設計培養了學生的個性化創造能力。
在“雙減”政策導向下,教師在深入理解減負增效內涵的基礎上,完成對小學語文作業的優化設計,避免重復的知識鞏固訓練,結合科學的教育發展方針,創新多元化的作業類型,完善作業體系,深化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從而提高作業練習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