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霞浦第一中學 黃伏銀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經說過:“生活即教育。”這一教育觀點具有前瞻性與科學性,與當前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推動地理課程生活化教學不謀而合,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與提升具有關鍵性影響。很多學生都是在初中階段接受正式且系統的地理教學,地理學科對他們而言既神秘又陌生,細致入微而涵蓋面廣的知識點更是讓他們摸不著頭緒,因此地理學習成了學生面臨的一大難點。鄉土地理雖然屬于小范圍的地理知識,卻也是初中階段地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更主要的是鄉土地理立足于本鄉本土的地理概念,關注學生日常的生活實踐,在無形中幫助學生消除了對地理學科的畏難情緒與恐懼心理。基于此,挖掘鄉土地理資源并靈活應用是優化課堂教學的關鍵,更是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重要路徑,應當引起地理教師的足夠重視與深入思考。
地理知識的學習與落實程度直接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效果,也是核心素養培育與提升的重要基礎。然而,地理學科作為一門應用性的科學,同時具有人文社會與自然科學的雙重性質,并且存在知識量大、知識較為零散等問題,給學生的學習造成了一定的困難。如果基礎知識的落實與吸收不到位,那么核心素養的培育與提升更是無從談起。基于此,只有消除學生的畏難情緒,運用科學的手段降低地理學科的難度才是教學設計的關鍵。而鄉土地理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則能夠為學生創設一個較為熟悉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要點與熟悉的地理環境相結合,降低知識理解的抽象性,讓知識的記憶與落實更有所依托。因此,鄉土地理資源在核心素養培養過程中發揮著積極作用。
在傳統的初中地理教學中,一些教師喜歡沿用傳統的教學策略,采用照本宣科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模式牢牢圍繞教材,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材的限制。在學習活動中,不少學生都會覺得地理學科的知識過于遙遠和抽象,因此喪失了學習興趣與熱情,難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成果,更無法讓教學設計推動核心素養切實發展。而鄉土地理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則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改變這一狀況。首先,鄉土地理資源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讓地理學科的教學內容更全面豐富,也更具體。其次,鄉土地理資源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整體性特征,能夠讓學生從全方位、多角度審視教學內容,將所學知識真正內化于心。
在教學實踐中不難發現,部分教師受應試思想的長期影響,忽略了地理學科的思維培養與核心素養發展,讓具有綜合性的地理學習淪為純粹的背誦與學習。提高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是地理學科教育教學的終極目標,也是教學設計的根本所在。地理核心素養一共包括四個維度,即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與人地協調觀,而這四個維度的落實與提升是傳統教學模式所不能實現的。挖掘鄉土地理資源并將其應用于課堂教學活動,能夠讓學生基于具體且熟悉的地理案例進行分析與思考,在學習與分析的過程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四個維度能夠得到有效提升。可以說,鄉土地理的開發與應用是核心素養培育的重要實踐路徑,迎合了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育理念,真正實現了全面與綜合發展。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在教學實踐中得到了充分落實與彰顯。這一教育理念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方面真正從學生的學習需求出發,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待問題,并且充分保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而要想讓鄉土地理資源真正在核心素養培養的過程中發揮奇效,教師應當時刻秉持主體性原則。主體性原則要求教師在篩選鄉土地理資源時充分結合學生的具體生活和認知水平,盡可能讓所選資源為學生所熟悉,能夠調動學生的求知欲與好奇心,為后續的教學工作打下堅實基礎。不僅如此,主體性原則還要求教師在運用鄉土地理資源時采用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讓教學成果得到顯著發展與提升。除此之外,主體性原則還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重視學生的思想觀點和個人見解,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與自由的空間,使其就鄉土地理資源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與建議,有利于教師充分發揮鄉土地理資源的作用,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地理水平與綜合素質,為后續核心素養的培養奠定良好基礎。
在鄉土地理教學資源開發過程中,教師應當時刻遵循切適性原則,避免出現“為了運用而運用”的情況。切適性原則要求教師在開發和篩選教學資源時要立足于教學內容,保證所選擇的教學資源與所教學的知識充分匹配,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感悟知識、理解知識、將所學知識內化為自己的實踐經驗。在鄉土資源開發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有的地理資源是很有特色與價值的,但是與這一階段學生所學的知識不匹配,有的教師不愿意舍棄這些教學資源,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鄉土地理資源無法發揮目標作用,教學內容也會因為不合理的教學設計受到牽制。面對這種情況,教師應當秉持“有舍有得,果敢決斷”的態度,確保鄉土地理資源充分發揮輔助教學的作用。
鄉土地理教學資源往往具有獨特性,涉及多方面的知識要點。然而,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少教師將教學的重點集中于其中的一個方面,缺乏綜合性的眼光與整體性的考量,導致核心素養的培養與提升難以達到理想效果。基于此,教師在開發運用鄉土地理資源時應當時刻遵循綜合性原則,不僅要讓所選擇的鄉土地理資源充分輔助學生理解當堂所學知識,還應當鍛煉學生全方位、多角度思考,幫助學生靈活準確地運用所學地理知識解決現實問題,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地理考核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需要學生運用綜合視角全面分析現實問題的題目越來越多,因此在鄉土地理教學資源開發過程中,遵循綜合性原則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順應當前的考核趨勢,為初中階段的地理學習助力,為學生未來的地理學習蓄力。不僅如此,核心素養的培養與提升也更多地指向綜合性地理思維的培養,這與鄉土地理資源的開發利用原則不謀而合。
鄉土地理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教學中空洞乏味的現狀,為地理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讓學生能夠在自己有所了解的現實場景中加強對地理知識的認識與體驗。然而,在鄉土地理教學資源運用過程中,不少教師依然固守成規,運用落后的教學方法,導致鄉土地理教學沒有發揮本來的優勢。基于此,在鄉土地理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秉持趣味性原則,盡可能從學生的興趣出發調動學生的情緒,充分發揮鄉土地理的魅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實現了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的改變,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優化學習成果,將核心素養的培養與提升融入學生學習的每一個環節。
課前引入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課堂的聽課效率、學習興趣以及吸收成果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然而,在教學實踐中部分教師喜歡平鋪直敘、開門見山,讓學生倍感無趣,認為地理知識宛如“亭臺樓閣”“遙不可及”。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就要做好鄉土地理資源的開發工作,立足于學生熟悉的家鄉,利用當地的地理案例作為課前引入,讓學生感受所學知識與自己的內在關聯,更積極主動地投入教學活動。不僅如此,學生所學的理論知識有了具體化的案例依托,區域認知能力也會得到顯著的發展,為核心素養的培育與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
以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級下冊《認知區域:位置與分布》的教學為例,學生學到了東北地區的地理位置與自然環境,學會了分析地理位置的具體方法。然而,東北地區畢竟與學生的實踐生活距離較遠,學生的學習興趣難以得到切實提升。基于此,在教學活動開始之前,教師可以先給學生出示地圖上的“福建”,讓學生分析與總結地理位置。福建是班級中絕大多數學生的故鄉,很多學生生活于此又在此長大,地圖所呈現的信息有他們所熟悉的,也有他們曾經忽視的,這種教學設計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后續的學習活動更順暢,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
地理學科對學生的思維水平和理解能力都有著較高要求,為學生的學習活動造成了一定的難度。由于地理學科的抽象性與復雜性,導致許多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無法深刻理解并吸收所學知識,沒有被掌握的知識像滾雪球一樣越積越多,讓學生無從下手。為了防止這一現象的出現,教師應當利用好鄉土地理資源,讓學生基于熟悉的地理案例進行理解,在無形中達到降低學習難度與優化學習成果的目的。
以湘教版初中地理“降水量與地形的關系”這一知識點為例,如果教師只是單純地講解這一知識,那么學生很可能無法深刻理解,更難以具體應用,造成教學實踐無效化的結果。基于此,教師可以出示福建省的地形圖以及福建省夏秋季降水量的空間分布圖,讓學生對抽象的知識形成具象理解。在學習活動中,學生很容易觀察到福建省夏秋降水量空間分布呈現出西北多、東南少的特征,并且根據教學內容進行分析與思考,依托實踐案例深刻認識到降水量與地形之間的內在關聯。
在核心素養培育與提升過程中,應用能力的發展備受矚目,然而應用能力的培養與訓練卻又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備受地理教師的“冷落”。實際上,實踐活動才是檢驗知識掌握情況的重要路徑,也是考查學生學習成果與核心素養的關鍵所在。基于此,教師可以依托鄉土地理,為學生創設一個實踐與運用的契機,讓學生結合具體的案例進行深入理解與思考,促進應用能力顯著發展。
以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級上冊《交通運輸業》的教學為例,首先,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福建省交通運輸業的歷史與發展,讓學生有一個初步的印象與概念。其次,教師可以以福建省霞浦縣某一區域的交通運輸為例子,引導學生思考運用怎樣的策略才能讓這一地區的交通運輸不斷發展,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具體實踐情境中,發揮重要作用。
地理學科的教學價值不僅在于傳授學生具體的地理知識,還在于發揮育人價值,將“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真正發揮在實踐過程中。基于此,教師應當在挖掘鄉土地理資源的同時,提取其中的文化要素,讓學生在地理學習的過程中了解自己的家鄉、熱愛自己的家鄉。
以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級下冊第九章《建設永續發展的魅力中國》的教學活動為例,教師可以在完成教學活動后與福建省相結合,引導學生搜集和整理有關福建省的旅游資源、歷史文化等內容,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為福建省的旅游發展提出自己的意見與建議。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應用了所學知識,還深刻了解了自己的故鄉——福建,激發了學生對家鄉的自豪感,讓學生熱愛家鄉,愿意為家鄉的發展集思廣益、貢獻自己的力量。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已經成為教育教學的終極目標。地理學科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教師應當充分開發鄉土地理資源,在鄉土地理資源開發過程中充分遵循主體性原則、切適性原則、綜合性原則以及趣味性原則,在教學活動中做好課前引入、優化學習成果、發展應用能力以及發揮育人責任,讓地理學科在教學活動中綻放光彩,讓學生消除刻板印象與畏難情緒,自覺主動地開展地理學習與思考,讓核心素養在教學實踐中得到切實提升與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