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徽州區第二中學小學部 王 興
數學作為小學階段重要的基礎學科之一,對學生的思維培養與能力提升有著不可忽視的關鍵性作用。然而,由于數學學科的抽象性特征,不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屢屢受挫,導致課堂效率低下、教學成果不佳。教師的教學方法與教育理念將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因此要想讓數學教學的實效性得到切實發展,教師應當及時革新教育理念,選擇恰當的教學策略。生活化教學模式不僅符合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特點與思維發展情況,還順應新課標對教育教學的要求,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路徑。基于此,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應當讓數學走向生活,構建便于學生學習思考的生活化課堂,幫助學生意識到數學學科與實際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讓生活化教學真正在實踐活動中發揮奇效。
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抽象的概念與知識要點成了不少學生難以攻克的“一大難題”,由于學生理解得不夠透徹,落實得不夠扎實,導致題目越做越錯、學生越學越厭學的問題產生。這種現象究其根本是因為學生的思維能力與理解能力還處于發展階段,對知識的學習與吸收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如果教師只是開門見山、平鋪直敘地講解概念,那么學生的吸收效果自然不佳。推動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改善這一情況,讓學生基于具體且熟悉的生活情境理解所學概念,將抽象的概念具象化,順應學生當前的思維特點,有利于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認知。
在新時代背景下,應試教育所培養的人才已然難以滿足社會的需求,全面發展的應用型人才更具備社會競爭力。教育教學不應固守成規,而是應該隨著時代發展的步伐不斷革新,基于此,推動小學生活化教學勢在必行。生活化的教學模式能夠幫助學生深刻意識到生活與數學之間的內在聯系,在生活中學習數學,再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情境中去,實現應用能力的切實提高。數學學科的生活化教學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讓學生感悟到數學學科的魅力與價值,實現由“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狀態的改變,將所學知識內化為自己的實踐經驗,在學習活動與實際生活中靈活應用。
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能力正處于飛速發展的關鍵期,數學學科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對學生思維能力具有較高要求。而生活化教學模式的落實與推進則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將抽象的概念與具象的情境相結合,為學生搭建一條溝通抽象與具象的思想橋梁,實現抽象思維能力的切實提升,為未來的數學學習打下堅實的思維基礎。不僅如此,在教學活動中創設生活情境還能夠幫助學生擺脫僵化思維,提高思維活動的靈活性,給學生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
小學階段,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生展開學習活動的內在驅動力,基于此,教師在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過程中應當遵循趣味性原則。趣味性原則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中立足于教學的具體內容,選擇有趣的生活化元素,創設學生感興趣的生活化情境,讓生活化教學模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不僅如此,趣味性原則還要求教師運用豐富多樣的教學手段,避免教學策略過于循規蹈矩、單一刻板,打擊學生的學習興趣。總而言之,趣味性原則要求教師在符合教學內容特點的基礎上,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讓生活化教學模式真正為教學實踐增光添彩,營造和諧積極的課堂氛圍。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生活化教學作為一種新穎的教學手段,在教學實踐中得到重視與推廣。然而,由于不少教師對這一教學模式缺乏深刻的認識與理解,教學設計只是流于表面形式,并沒有發揮實際作用,導致生活化教學難以發揮其本來的優勢。基于此,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在生活化教學模式的運用中,應當時刻秉持切適性原則,讓生活化教學設計真正有利于知識的傳授與學生的學習。首先,切適性原則要求教師深入把握教材內容,立足于知識本身,選擇合適的生活化元素,避免出現“為了運用而運用”的情況,保障每一個教學設計都有實際的意義與效果。其次,切適性原則要求教師從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出發,避免出現學生不熟悉、不了解、不感興趣的教學設計,而要讓教學情境與學生的基礎認知相適應。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在教學實踐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突出體現。在以人為本理念的指導下,教師應當摒棄傳統教學中的“一言堂”模式,充分保障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取得理想的教學成果。基于此,在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遵循主體性原則,讓學生樹立“主人翁”的思想認知,摒棄“師為主、生為從”的教學模式。主體性原則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與空間去積極思考、大膽探索,在分析與思考中學習數學知識,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經歷完整的學習過程,讓小學數學課堂綻放光彩,引導學生喜歡數學并愿意積極探索數學知識。
在數學教學實踐過程中,課前導入是關鍵的一環,發揮著重要意義與作用。課前導入環節能夠讓學生對所學知識形成初步了解與認識,而優秀的課前導入設計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探究精神的引導下自覺主動地展開學習活動,對后續的學習活動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在課前導入環節創設具體的生活情境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調動學生的情緒,讓其從具體的生活實例或元素入手展開學習。基于此,在課前導入設計環節,教師可以應用一些學生感興趣的生活實例或生活情景,讓教學活動彰顯魅力與價值,為后續的學習活動打下基礎。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克和千克》的教學為例,在課前導入環節,教師可以準備好天平、彈簧秤、臺秤以及生活中常見的需要稱重的物品,如水果、蔬菜、大米等,將這些物品擺放在講臺上,學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地被吸引。這時,教師可以邀請學生上臺猜測一下這些物品的質量,并且選擇合適的稱重工具進行測量。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充分調動,對“克”和“千克”也有了初步概念,教師便可以自然而然地引出當堂課的內容,學生也會在好奇心與求知欲的驅動下積極主動地展開學習活動。
《義務教育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基于此,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應當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結合現實生活,讓學生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感受生活化情境,以及數學學科與生活之間的密切關聯,致力于將所學知識靈活地運用到實踐活動中去。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分類與整理》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學生日常生活中整理玩具、分組游戲等具體情境,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在五年級下冊《圖形的運動(三)》教學中,學生學到了“旋轉”相關知識,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由“旋轉”而得的窗花、手工剪紙、風車等,讓學生感受數學的美;在六年級下冊《百分數(二)》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呈現商場促銷活動中寫著折扣信息的廣告牌,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展開數學學習,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并激發探索欲望。
在生活化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創設相關的數學情境,讓數學知識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讓學生沉浸在自己所熟悉的氛圍中開展數學學習,提高學習效率與成果。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不僅應將關注點放在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落實方面,更應該關注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將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作為終極目標。而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夠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成為學生不斷攀登的思維階梯。基于此,教師應當格外注重課堂提問的設計,讓問題與生活相貼合,幫助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在生活場景中不斷思考。
以五年級上冊《數學廣角——植樹問題》的教學為例,本單元對不少學生而言都有不小的難度,為了讓這部分內容的教學達到理想效果,教師要讓學生深刻理解“間隔”的內涵。基于此,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馬路邊植樹、路燈設計安排以及小朋友排隊等場景,讓學生基于這些真實情境思考間隔的根本含義,增強學生的探究欲望,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蘊藏在生活的常見現象中,在實踐中有著積極影響。
不僅如此,小學階段,學生學習到了圖形的平移、旋轉以及軸對稱的變換方式,教師就可以給學生出示一張由這三種變換方式形成的圖片,讓學生思考這一圖片是如何變換而成的,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讓學生的思維得到靈活性發展。
小學數學教材涉及許多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的知識,如“認識人民幣”“認識時間”“克和千克”等。為了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教師不妨將這些生活元素引入課堂,讓學生仔細觀察、細心琢磨,真正幫助學生落實所學知識,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科與實踐活動之間的密切聯系。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認識時間》的教學為例,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將家中的鐘表帶進課堂。當學生的手中有了實物,教師在講解時他們的觀察便能更細致。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趣味性的課堂小活動,如讓學生將鐘表調節到某一個具體的時間,以小組為單位互相進行“讀表”考查,或者讓學生調節出某一個固定時間過一刻鐘、半個小時之后的時間等。將生活元素引入課堂,能夠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鍛煉學生的應用能力,幫助學生夯實所學知識,將數學知識真正內化于心。
作業是檢驗學生學習成果的重要路徑,也是教師調整教學策略與節奏的重要依據。然而,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課后作業多以書面作業為主,學生興趣低下,題目考查靈活性差,與當前的教育理念相違背。基于此,教師可以在課后作業布置中設計實踐類作業,引入生活元素,讓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具體的生活情境中,在生活中應用所學知識,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檢驗學習成果。
在小學階段,學生學到了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和扇形統計圖等知識,教師就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一項實踐作業——選取一個你所感興趣的話題,進行走訪調查,將調查后的數據進行統計,并運用合適的統計圖類型進行繪制,最終得出結論。這項作業沒有固定答案,也沒有刻板單一的習題,學生樂在其中,積極參與,所呈現的作業也是精彩紛呈—的。有的小組以“未來一周的天氣”為主題,統計了本周的天氣,繪制了折線統計圖,并預測下周天氣的變化趨勢;有的小組以“學生最喜歡的球類運動”為主題,在校園中進行走訪調查,繪制了扇形統計圖,為學校課后服務球類運用課程的設計提出了有效的意見與建議;還有的小組以“班級同學的衣服尺碼”為主題,在班級中進行調查,繪制了條形統計圖,為后續訂購校服活動提供了便捷。學生充分運用所學知識,在實踐活動中對統計知識又有了進一步了解與認識。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已然成為大趨勢,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應當認識到生活化教學對學生理解所學知識、發展思維能力以及提高應用能力的意義與作用,在教學設計中遵循趣味性原則、切適性原則以及主體性原則,通過做好課前導入、創設生活情境、巧設課堂提問、運用生活元素以及設計實踐作業等方式,致力于讓小學數學課堂綻放新的光彩,讓學生深刻感受生活與數學之間的密切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