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娜,郝曉寧,許金鵬,鄭研輝,董理權,劉 潔
1國家衛生健康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44;2哈爾濱醫科大學衛生管理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81;3中國殘疾人輔助器具中心,北京,100050
輔助器具(以下簡稱“輔具”)是提供給功能障礙者使用,以改善、補償、替代人體功能和實施輔助性治療的產品[1]。輔具使用是三級康復預防的重要手段[2-3],殘疾人正確有效地使用輔具,能夠有效彌補或代償其因疾病或殘疾而減弱甚至喪失的部分功能,幫助其生產生活、參與社會,進而提升其身心健康與生命質量[4-6]。盡管如此,部分國家或地區殘疾人輔具的使用水平仍不理想[7-8],尤其是與殘疾人輔具需求相比,輔具的使用率明顯較低,殘疾人存在輔具需求未滿足的情況。從需求側分析,目前殘疾人輔具使用率較低的原因大致有兩類:一類是殘疾人缺乏輔具可及性,即難以獲取輔助器具,另一類則是殘疾人已經獲得了輔具器具但并未使用或棄用[9-11]。目前我國正通過政策支持加強殘疾人的輔具配置,解決殘疾人輔具可及性問題,上海、江蘇、湖北等省份紛紛也出臺了眾多輔具購買、租賃、適配補貼的政策。2021年江蘇省殘疾人聯合會等部門發布了《江蘇省殘疾人輔助器具適配補貼暫行辦法》,確定了補貼對象,完善了補貼標準,著力滿足殘疾人的輔助器具需求。根據2022年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發布的《2021年殘疾人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21年我國共有177萬殘疾人獲得了基本輔助器具適配,但輔具適配后的使用情況仍未可知。輔具的價值體現在其能夠被殘疾人有效使用,現階段,提升殘疾人輔具適配后的使用水平,促進殘疾人的自我發展,是滿足殘疾人美好生活需求,推動殘疾人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已有研究證實,青少年殘疾人的輔具利用率與其年齡、戶口性質、識字狀況、家庭人均收入、婚姻狀況、所在區域、殘疾類別和殘疾程度顯著相關[12]。而隨著老齡化程度的進一步加深,老年人的移動輔具使用水平也會進一步提升[13],老年人身體不同功能的衰退以及衰退程度的差別會導致其輔具使用可能性上的差異[14]。總體來看,殘疾人的年齡、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殘疾程度等個體因素和輔具可及性、可負擔性等環境因素均是影響殘疾人輔具使用的重要因素[15-16],但目前鮮少有研究關注輔具操作培訓是否會對殘疾人的輔具使用產生影響。作為殘疾人獲取輔具操作技能的重要途經,殘疾人所獲得的輔具操作培訓渠道與培訓效果直接影響殘疾人對輔具使用難度的認知,進而可能影響其輔具適配后的使用情況。因此,本研究通過分析輔具操作培訓渠道和培訓效果對殘疾人輔具適配后使用情況的影響,并提出針對性的建議,以期對提升殘疾人輔具使用水平、增進殘疾人福祉有所助益。
采用立意抽樣方法,于2020年1月-2021年4月選取湖北省、陜西省、北京市和上海市作為現場調查省份,在各省份分別選取1個區和1個縣作為樣本區/縣。為了保障抽樣能夠充分覆蓋城鄉,在各樣本區/縣分別選取1個主城區和1個郊區或貧困區(縣)殘疾人輔助器具服務中心作為調查單位,以在輔助器具服務中心配備過輔具的殘疾人為調查對象,利用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進行面對面調查。共發放2000份問卷,其中湖北省、上海市各600份,陜西省、北京市各400份。最終共回收1971份問卷,問卷回收率為98.55%。剔除關鍵變量缺失的問卷后將1834份有效問卷納入研究。
1.2.1 因變量。研究因變量為殘疾人輔具適配后的使用情況。通過詢問在輔具服務中心配備過輔具的殘疾人目前是否使用輔具來測量。將回答“未使用”賦值為0;將回答“正在使用”賦值為1。
1.2.2 自變量。研究自變量分為兩類。一類為核心自變量,即殘疾人所獲得的輔具操作培訓,包括輔具操作培訓渠道與培訓效果。其中培訓渠道分為專業渠道和非專業渠道,專業渠道包括殘聯康復服務機構、醫院等專業機構,非專業渠道則包括自學或家人教學等其他方式。培訓效果通過詢問殘疾人經過培訓是否掌握使用方法來測量。另一類為控制變量,根據對已有文獻的梳理[14-17],研究的控制變量選取了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婚姻狀況、殘疾類別等可能影響殘疾人輔具使用情況的因素。變量的設置及賦值情況見表1。

表1 變量設置及賦值情況
采用Stata 16.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運用描述統計分析方法分析殘疾人輔具操作培訓渠道、培訓效果以及輔具適配后的使用情況;利用卡方檢驗、Mann-WhitneyU檢驗進行單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方法建立模型,驗證輔具操作培訓渠道與培訓效果對殘疾人輔具適配后使用情況的影響。檢驗水準α=0.05。
調查對象中,男性殘疾人999人,占54.47%,女性殘疾人835人,占45.53%;年齡中位數為65歲。肢體障礙的殘疾人最多,占總調查人群的67.78%,其次是視聽障礙和多重障礙的殘疾人,分別占比24.65%、7.58%;近一半(43.51%)的殘疾人殘疾時間為10年以上,其次是7-10年和4-6年,分別占比22.63%、17.99%。調查結果顯示,1513名殘疾人獲得適配后正在使用輔具,占比82.50%。由專業機構進行輔具操作培訓的殘疾人有1436人(78.30%),自述能掌握輔具使用方法的殘疾人有1793人(97.76%)。見表2。

表2 不同特征殘疾人輔具適配后的使用情況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殘疾人輔具操作培訓渠道、輔具操作培訓效果、受教育程度、所在省份、殘疾類別、殘疾時間等因素對殘疾人輔具適配后的使用情況產生影響,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2。
為進一步分析輔具操作培訓渠道和培訓效果對殘疾人輔具適配后使用情況的影響,研究以殘疾人輔具適配后使用情況為因變量,構建logistic回歸模型。多重共線性檢驗結果顯示,所有自變量均滿足TOL>0.1,VIF<10,可以建立回歸模型。研究先后分析了輔具操作培訓渠道(模型1)和培訓效果(模型2)對因變量的影響,再以此為基礎將控制變量(模型3)納入模型進行對比分析。3個模型的顯著性水平均<0.001,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輔具操作培訓渠道和培訓效果對殘疾人輔具適配后使用情況影響的回歸分析
回歸結果顯示,在控制了殘疾人受教育程度、所在省份、殘疾類別、殘疾時間之后,相較于通過專業渠道獲取輔具操作培訓的殘疾人,通過非專業渠道獲得輔具操作培訓的殘疾人適配后使用輔具的可能性是其0.631倍(P<0.001);從輔具操作培訓效果來看,培訓后掌握了使用方法的殘疾人適配后使用輔具的可能性是未掌握使用方法的殘疾人的7.188倍(P<0.001)。
近年來,我國殘疾人事業進入高質量發展時期。2021年國務院發布的《“十四五”殘疾人保障和發展規劃》顯示,“十三五”期間,我國殘疾人輔具適配率已達到80%。但本次調查結果提示,盡管輔具配備率較高,仍有17.50%的殘疾人即便配備了輔具但并未使用。這與李樹偉等報告的殘疾人停用輔具的比例約為20%的結果相似[18],但明顯低于孫肖瀟的結果(30%-50%)[19],這可能與本次調查對象全部為獲得過輔具適配的殘疾人有關。適配的輔具不適合、對輔具功效不認同、輔具已損壞是這部分群體未使用輔具的主要原因[11,20]。“十三五”期間,我國積極推動殘疾人輔助器具服務納入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規劃,為殘疾人提供輔助器具服務。但由于我國輔助器具產業兼有產業和事業雙重屬性,輔具質量問題難以監管,為殘疾人提供的輔具存在著品種較少、質量水平較低的問題[21]。部分殘疾人由于沒有掌握輔具的使用方法,認為輔具不適用或無法使用,對輔具進行一定程度的自我改造[22],結果反而降低了輔具的適用性,減少了輔具使用率。隨著我國殘疾人輔具服務的進一步發展,需持續增強優質輔助器具供給能力,在提高輔具適配精準性的同時切實保障輔具質量,提升殘疾人的使用體驗[23];另一方面,需做好輔具適配后的跟蹤隨訪工作,確保殘疾人輔具充分發揮作用,切實服務于殘疾人的生產生活。
研究結果顯示,絕大多數殘疾人通過專業渠道獲得輔具操作培訓,殘疾人輔具使用方法掌握率高達97.76%。專業渠道提供的輔具操作培訓、培訓后掌握使用方法可有效提升殘疾人的輔具適配后的使用水平。既往研究發現,我國殘疾人對輔具的認知不足[24]。根據知信行理論這一健康傳播經典理論,知識是行為改變的基礎,只有當人們獲得了有關知識,才有可能采取積極的態度去改變行為[25]。培訓作為一種教育方式,正式、專業的培訓渠道可以有效引導殘疾人樹立正確的輔具使用認知,促進殘疾人掌握輔具使用方法,進而提升其輔具使用情況。另一方面,從各地的實踐經驗看,專業的輔具培訓不僅會提供詳細的使用指導,還會告知使用后的注意事項[26]。經過專業培訓的殘疾人可能更為了解輔具適配后保養與維護的相關知識,并在輔具使用過程中加以注重,輔具的耐用性較高,促進了殘疾人輔具適配后的持續使用。專業性的人才是殘疾人輔具培訓的實踐者,也是保證培訓效果和質量的關鍵因素。但與此同時不可忽視的是,我國輔助器具服務機構人員總量相對不足,結構亦有待優化[27],無論是殘聯康復服務機構還是醫院,輔具專業技術人員均存在較大缺口;部分殘疾人則由于功能、交通、經濟等方面的限制,不能及時有效地接受正規的輔具知識培訓[28]。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供方專業性輔具培訓的提供與需方的信息獲取。基于此,未來應進一步加強專業的輔具培訓,使殘疾人應培盡培,更好地掌握輔具使用方法,提高輔具使用水平。一方面,可以將培訓工作下沉基層,利用家庭醫生、社工、志愿者等社區資源進行輔具使用專業知識的宣教;另一方面,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可以考慮將專業的輔具培訓方式進行相應拓展,利用各類網絡平臺,尤其是官方適配網站,擴展輔具咨詢開放平臺,提升殘疾人輔具使用信息的可及性。
研究發現,殘疾人的受教育程度、所在省份等社會人口狀況與殘疾類別、殘疾時間等殘疾特征均會影響殘疾人的輔具適配后的使用情況。受教育程度低、患有多重障礙、殘疾時間短的殘疾人輔具適配后的使用水平較低。相較于受教育程度低的群體,受教育程度高的殘疾人更易認同輔具的使用功效,更傾向于通過輔具使用維護自身機能[29]。根據邊際效用價值理論[30],患有多重障礙的殘疾人的行動與認知能力較差,輔具使用對其的邊際效用較小,輔具使用水平較低。殘疾時間較長的殘疾人則可能因為早已難以習慣輔具使用造成的生活方式改變,其輔具使用水平較高。社會人口狀況和殘疾特征對殘疾人輔具使用具體的影響機制有待后續進行進一步研究證實。針對這一情況,一方面,應加強對受教育程度低、患有多重障礙、殘疾時間短殘疾人群體的宣傳教育,提升其輔具認知與自我效能,進而促進其適配后的輔具使用。另一方面,應結合殘疾人的社會人口狀況、殘疾類型等特征,提供符合其個體特征的專業培訓,體現其需求的差異化與精準性,從而提高輔具使用效率。
綜上所述,為殘疾人提供適宜的輔具、開展行之有效的輔具培訓以確保殘疾人掌握輔具使用方法,是提升殘疾人輔具使用、改善其功能、增進其福祉的重要基礎。未來仍需進一步加強輔具使用知識的專業培訓,針對個性特征比較明顯的殘疾人,根據不同特征提升培訓的針對性,這是促進殘疾人提高輔具使用的直接途徑與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