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云葉,陳秀芳
1.杭州市蕭山區殘疾人綜合服務中心,浙江杭州 311200;2.杭州市蕭山區中醫院,浙江杭州 311200
據統計,我國目前約有5 000萬殘疾人和7 000萬60歲以上老年人有長期康養服務的需求[1]。因對機構托養不習慣、費用高、服務一般、入住難等原因,多數殘疾人和老年人選擇依托社區和居家康養,家屬為其主要支持者,但家屬通常不具備專業知識和技能[2]。殘疾人多數行動不便或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依賴他人照護生活,屬于生理性和社會性雙重弱者。根據蕭山區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平均每個家庭只有2.41人[3],且空巢化、獨居化趨勢明顯,家庭功能弱化,傳統的家庭照護功能正受到嚴峻的挑戰。殘疾人老齡化和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矛盾的日益突出,更加凸顯了社區康養的重要性。龐大的康養需求,需要相應的康復資源的建設與供應。本次調查從殘疾人社區康養需求和供給現狀入手,深入剖析問題原因,提出可行性對策,為殘疾人社區康養服務體系建設和政策的制定提供參考依據。
2022年度,蕭山區共13個鎮街,現有正常運行、配備專職或兼職康復醫生或治療師的殘疾人社區康復站23個,每個鎮街至少1個,其中公立機構14個、公建民營5個、民營機構4個;殘疾人36 661人,有康養需求的殘疾人為21 013人。每個鎮街按15%的抽樣比率抽取持證殘疾人作為調查對象。納入標準:蕭山區戶籍1~4級的持證殘疾人;對本次調查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居住在托養機構的殘疾人;人戶分離的殘疾人。實際納入殘疾人5 426人,占全區殘疾人總數的14.80%。
1.2.1調查工具
根據《關于加強老年人居家醫療服務工作的通知》中居家醫療服務參考項目和《殘疾人康復需求調查表》的內容,分析殘疾人社區康養服務相關測度指標,自行設計康養需求調查表及康養服務供給調查表,并經調研小組反復討論及專家指導、審核,確保調查表的科學性和可行性??叼B需求調查表由2部分組成:殘疾人一般資料包括年齡、婚姻、居住情況、自理能力及是否需要康養服務等;服務需求包括基本醫療、康復訓練、康復護理、生活照護、輔具器具、心理服務等6大類共39項內容,服務需求分需要、不需要2個等級??叼B服務供給調查表由2部分組成:社區康養站基本情況包括康復站名稱、面積、康復設施配備(備注具體名稱)、專技人員配備(備注類別、數量、學歷、職稱等)等;服務供給情況同康養需求調查表中服務需求內容共6大類39項,分有、無2個等級。根據2022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服務殘疾人情況統計。
1.2.2調查方法
本次調查為蕭山區殘疾人聯合會組織,各鎮街殘疾人聯合會配合實施,遵循知情同意、自愿、保密原則。調查者經統一培訓,明確調查內容及方法,深入殘疾人家庭向殘疾人說明調查目的,采用康養需求調查表,面對面向殘疾人發放問卷方式進行調查,智力障礙或完全不能自理者由照顧者代為填寫。本研究向殘疾人發放調查問卷5 426份,回收5 426份,有效問卷5 361份,有效率98.80%??叼B服務供給調查,對全區23個殘疾人社區康復站的機構負責人進行問卷調查,發放調查問卷23份,回收23份,有效問卷23份,有效率100.00%。
所獲數據采用描述性分析。
本次共調查殘疾人5 361人,其中<17歲71人、18~59歲2 122人、60歲及以上3 168人;殘疾等級1~2級(重度殘疾)1 723人,3~4級3 638人;已婚4 082人,未婚或其他1 279人;與家人同住的4 635人,獨自居住的726人;家庭人均月收入2 000~4 000元的2 663人,4 001~6 000元的1 792人,6 001元以上的906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1 302人,部分自理的2 225人,完全自理1 834人;有社區康養需求的3 125人,無社區康養需求2 236人。
對有康養需求的3 125份調查問卷進行整理、統計等,共有6 719項服務需求,平均每人2.15項。6大服務需求中基本醫療、康復訓練、生活照護的需求人數最多,分別占76.32%、54.98%和52.86%。見表1。

表1 殘疾人社區康養服務需求分布(n=3 125)
本次調查的23個社區康復站,康復場地面積80~100 m214家,101~150 m25家,150 m2以上4家;康復設施基本以蕭山區殘疾人聯合會配送的基礎性康復設施為主,如訓練用階梯、康復訓練床、下肢功率車、磨砂板、電腦中頻治療儀、電針儀等,而康復評估、言語訓練、認知訓練等設施缺乏,在調查中發現2個民營康復站的配置都比較完善,場地達1 000 m2左右,并配有智能化、信息化的康復設施及管理系統??叼B專技人員共125人,分別為康復醫生19人、康復治療師33人、康復護士46人、針灸推拿師27人,除康復治療師外,其余92名(占比73.60%)康養專技人員由基層醫務人員經過短期培訓上崗;社會招聘護理員35人,年齡40~60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
調查顯示,2022年度23個社區康復站共為5 326例殘疾人提供10 025項康養服務,平均每人每年享受服務1.88項。全區有康養需求的殘疾人為21 013人,實際服務覆蓋率為25.35%。服務項目中康復訓練及基本醫療最多,而居家護理和生活照護開展較少。見表2。

表2 社區康復站康復服務供給分布(n=5 326)
3.1.1社區康養服務需求與供給不匹配
從本次調查結果發現,有康養需求的殘疾人占58.29%(3 125/5 361),涉及基本醫療、康復訓練、康復護理、生活照護、輔助器具、心理服務等多方面,說明殘疾人康養需求大且呈多樣化。6大服務需求中基本醫療、康復訓練、生活照護的需求人數最多,分別占76.32%、54.98%和52.86%,分析原因可能與殘疾人身體狀況差、慢性疾病多、經濟困難、行動不便等有關。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殘疾人對社區康養的需求越來越高也更加迫切,調查中60歲以上殘疾人占59.09%(3 168/5 361),重度殘疾人占32.14%(1 723/5 361),而且年齡越大、殘疾程度越重,自理能力就越差,社區康養的需求越高[4]。全區現享有康養服務的殘疾人是5 326人,占有康養需求殘疾人總數的25.35%,且提供的服務以康復訓練、基本醫療為主,服務內容單一,康復設施簡單,運動、作業、言語、認知等康復訓練及居家護理、生活照護、心理疏導等服務未能很好開展,特別是針對社區重度殘疾人的照護服務短缺,不能滿足社區殘疾人的康養需求。這說明社區康養服務需求與供給不匹配。
3.1.2社區康養技術和服務人才短缺
調查發現,73.60%(92/125)的康養專技人員由基層醫務人員經過短期培訓上崗,缺乏康復知識和常用的社區康復技術;護理員基本為社會人員直接招聘上崗,且年齡在40~60歲,文化程度低,缺乏專業的護理及照護知識,說明康養服務人員專業服務能力不強。2022年度,蕭山區現有持證殘疾人36 661人,有康養需求的殘疾人數為21 013人,而專職和兼職康養專業人員只有160人,服務結構比為132∶1,在數量上及質量上都存在較大缺口。
3.1.3康養服務投入不足
社區康復站大多場地簡陋、面積小,80~100 m2的占60.87%(14/23);康復設備單一,多數為最基礎的運動及作業、理療設備。殘疾人社區康養服務現處于起步階段,主要依賴政府的建設投入(康復設施基本以蕭山區殘疾人聯合會配送),調查發現社區康養供給項目中基本醫療及康復訓練服務最多,原因可能是蕭山區殘疾人聯合會與蕭山區衛生健康局合作,將社區康復與殘疾人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相結合有關,但其他項目供給較少,可能與醫療保險中涉及社區康養可報銷的內容少有關,且殘疾人更是經濟困難人群,家庭人均月收入在2 000~4 000元的占49.67%(2 663/5 361)。上述原因導致各康復機構及社會力量缺乏參與服務的意愿和積極性,進而導致康養服務投入不足。
3.2.1建立殘疾人社區康養服務體系
殘疾人社區康養服務是一項新的服務模式,尚缺乏成型、有效的專業服務參考體系。建立殘疾人康養服務體系,要明確殘疾人社區康養服務的內涵、服務項目、服務標準、供給主體、供給機制和供給方式;明確服務機構的建設和準入標準,包括服務場地、康養設施、人員配備等要求;明確政府對社區康養服務機構的監督、指導和考核。建立規范化、標準化、操作性強的服務體系,為康養服務的發展提供依據和實現路徑。
3.2.2推進社區康養服務供給側結構改革
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化和市場化相結合[5],積極推進殘疾人社區康養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資源配置,擴大服務供給。一是政府牽頭,部門合作,整合區衛生健康局、區殘疾人聯合會、民政局等的政策、技術、人才、資本、數據等資源,統一制定社區康養基本服務制度和補助政策,加大政策支持,提高社區康復的資金投入。面對日益增長的康養需求,發展與社區衛生服務相結合的社區醫、康、養模式是一種經濟有效的服務途徑,盡快將我國的社區康復服務整合到公共衛生或醫療保障體系中,降低殘疾人享受康復服務的經濟成本[6]。二是放開康養服務市場,拓寬社區康復發展籌資渠道[7],政府以購買服務的方式引入優質的民營康復機構和社會力量,對解決殘疾人社區康養服務是一項重要改革,具有推動作用。加強引領,培訓示范機構,構建靈活、互補、多層次、多樣化、個性化的康復服務供給體系,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三是建立績效考核制度,政府部門加強對社區康復工作的考核,包括社區康復效果和康復服務工作質量的評估、滿意度測評等,保障社區康復服務質量。
3.2.3加快推進社區康養服務數字化建設
利用互聯網技術,將目標人群、服務供給者及智能設備進行有效連接,實現線上線下融合[8]。建設醫療、康復、護理、生活照護、輔具服務、心理健康等相銜接的、覆蓋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康養服務體系,是提高社區康養服務效率和質量的有效方法,也是社區康養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趨勢。
3.2.4加強社區康養服務隊伍建設
人才隊伍是開展社區康養服務的有效保障。缺乏康復人才培養的體系,康復人才總量不足、結構不合理、素質不高是制約社區康復發展的主要原因。因此,建議通過挖掘和培養學科帶頭人,合理構建人才梯隊,加強理論和實踐能力,實現專業人才的有效培養[9];以短期進修、參加康復培訓班等形式加強社區康復人員康養技能的強化培訓,并將培訓覆蓋到民辦康養機構,使其盡快掌握簡單實用的基本康復技能;政府組織以定向培養的方式,在高校設置社區康復相關專業,培養高素質的社區康復專業人才;社會支持對殘疾人的健康有著積極的影響,建立社區康養志愿者隊伍,就近為社區殘疾人提供服務;提高社區康復專業人員待遇和福利,提供充分的職業發展和提升空間,減少人才隊伍流失,以促進社區康養服務隊伍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