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軍,代欣召,陳首序,曹深西
(1.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廣州 510060;2.廣州市資源規劃和海洋科技協同創新中心,廣州 510060;3.廣東省城市感知與監測預警企業重點實驗室,廣州 510060;4.廣東省海洋發展規劃研究中心,廣州 510220)
海岸帶地區開發活動密集、保護利用矛盾突出。中國擁有1.8萬km大陸海岸線,海岸帶地區涉及9個省、1個自治區、2個直轄市,53個沿海城市和242 個沿海區縣(王宏 等,2017),海岸帶地區的規劃管理一直是中國各級政府、專家學者高度關注的方向,特別是在大部制改革之后,海岸帶專項規劃的定位更加明確,要求也更加具體。2019 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19),提出海岸帶等專項規劃是在特定區域(流域)、特定領域,為體現特定功能,對空間開發保護利用做出的專門安排,是涉及空間利用的專項規劃,是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國外海岸帶規劃起步較早,最早的海岸帶規劃于1975 年在澳大利亞大堡礁開展(鄧明艷,2005;劉藝 等,2020),聯邦政府頒布了《大堡礁海洋公園法案》,首次提出了分區計劃并作出框架性描述。隨后在美國和英國等發達國家先后出現實踐案例,1972年美國國會頒布了《海岸帶管理法》(CZMA)(張靈杰,2001;范學忠 等,2010),1999 年以來英國頒布了《海洋和海岸帶準入法案》《海岸帶綜合管理方案》等法律(李彥平 等,2021),正式確立了海洋空間規劃制度。中國海岸帶規劃則在21世紀初開始了初步的實踐探索,山東威海與日照2市于2004 年率先編制了海岸帶分區管制規劃(王東宇 等,2005),隨后遼寧、江蘇、廣東、海南等沿海省區編制了省級海岸帶規劃(林靜柔 等,2021)。近年來,隨著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建立,青島、深圳、廈門等諸多濱海地市也相繼開展了海岸帶專項規劃的編制和空間管制措施的研究探索(魏正波,2008;林小如 等,2018;李孝娟 等,2019;李欣等,2020)。然而,中國目前關于海岸帶規劃的理論研究、規程指南和實踐成果主要集中在擁有廣闊海域的濱海城市,對于河口海岸城市的關注明顯不足。河口海岸地區岸線狹長、兼備河海屬性,不僅是陸地、流域、海洋交匯的生態敏感之地,也是經濟發達、人口集聚的重要地帶(陳吉余 等,2002),尤以中國珠江入海口地區較為典型,其陸海矛盾更為突出(何韻,2019),亟待制定海岸帶規劃作為陸海統籌戰略實施的主要抓手(安太天 等,2020),推進陸海空間的一體化保護與利用。因此,本研究以廣州為例,基于陸海統籌理論與海岸帶規劃技術方法,探討河口型城市海岸帶專項規劃編制路徑,并針對其中技術難點提出解決策略,以期為河口型城市海岸帶保護利用提供技術參考,為市級海岸帶專項規劃編制提供實踐樣本。
在海洋學中,河口被定義為一個半封閉的海岸水體,沿岸向陸一側存在大型河流注入,另一側則與海洋自由溝通(Donald, 2002)。世界上許多發達城市區域分布在河口地區(王祥榮 等,2010),這類城市大多數處于河流三角洲入海口區域,對周邊地區影響力大,具有優越的地理條件和豐富的自然資源。作為河海交互作用的典型區域,河口地區一方面受河流輸沙等自然過程作用,保有豐富的灘涂資源,常發育出濕地生態系統;另一方面在徑流和海洋的共同作用下,常常形成較深的灘槽,配合河口地區良好的避風條件,形成了天然航道和優良港口。然而,河口地區狹長的海岸線、廣闊的陸域縱深,以及陸域、流域、海域三者相互交匯也會導致開發與保護間的矛盾更為突出,海岸帶范圍難以界定,海岸帶專項規劃的編制更是存在諸多難點有待解決,如功能定位的統籌協調、規劃方案的統籌銜接、法律標準的有效對接、行政機構的協同管理等。
河口海岸地區空間邊界眾多,主要包括濱海行政區界、河岸線、河口岸線、平均大潮高潮痕跡線、平均大潮低潮痕跡線、零米等深線、零米等高線、領海基線、領海界線、毗連區界線、專屬經濟區界等。受自然過程影響,基于行政區劃、生產生活等方面的多元化需求,不同用途背景下厘定的海岸帶范圍往往存在交疊或缺位現象(周培,2021),明顯制約了陸海統籌戰略的實施和海岸帶綜合管理工作的推進。
在國家層面,《全國海岸帶和海涂資源綜合調查簡明規程》(全國海岸帶和海涂資源綜合調查簡明規程編寫組,1986)規定:海岸帶陸側邊界為從岸線向陸延伸10 km 處,海向邊界為從岸線向海延伸至水深15 m 處。在省級層面,《省級海岸帶綜合保護與利用規劃編制指南(試行)》(自然資源部辦公廳,2021)建議:可根據陸海自然地理格局和保護開發實際來確定海岸帶規劃范圍,向陸一側以山脊線、濕地、潟湖、防護林等自然要素為界,或以濱海第一條城市干路(或濱海公路)等主要道路為界,還可以將沿海鄉鎮和街道的行政區邊界作為海岸帶陸側邊界;向海一側為省級人民政府管轄的海域和海島外部界線;陸海分界線則以最新修測的海岸線為準。在市級層面,浙江省自然資源廳(2021)《關于做好市級海岸帶綜合保護與利用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中規定海岸帶規劃的研究范圍為各市沿海縣級行政區管轄的陸域和海域。
綜上所述,在國家、省級、市級等層面上,已有相對明確的海岸帶范圍劃定標準。然而,現行海岸帶范圍劃定標準并不完全適用于河口型城市,在實際應用中按國家、省級標準劃定的海岸帶范圍對河口型城市來說涵蓋范圍過大,難以體現河口海岸的基本特征,不利于管控措施的制定和實行。因此,河口型城市海岸帶范圍需結合自然地理特征以及規劃管理實際因地制宜劃定。
相對其他濱海城市,河口海岸城市在協調陸海功能的同時,還要注重流域功能的銜接,對統籌開發保護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由于海岸線兩側區域空間定位有差異,常常發生岸線向陸一側開發利用強度大而向海一側重要生態功能與陸側功能沖突的狀況,也存在陸域用地屬性與鄰近用海現狀關聯不足的功能脫節情景,導致同一段岸線相鄰的陸海功能相互掣肘、難以落實。另一方面,陸域、流域、海域三者相互交匯,使得濱海地區承載著更大的上游排污壓力,對上下游陸河海空間綜合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珠江三角洲地區曾有諸多工廠、企業向入海河道排放大量污染物,致使海水無機氮、活性磷酸鹽、石油類污染物等普遍超標,陸源入海排污口處甚至產生過由嚴重富營養化導致的無生物區(李嵐,2008)。
從海岸帶地區的規劃體系看,涉及海岸帶地區的傳統規劃主要包括《海洋功能區劃》《海島保護規劃》《海洋生態紅線規劃》《區域建設用海規劃》等海洋相關規劃,以及《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總體規劃》《主體功能區劃》《流域規劃》等涉及陸域、流域的規劃(趙偉,2014)。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下,陸海規劃體系之間有了顯著整合優化,但不可否認其規劃范圍仍存在過分重合或不閉合等問題,如海洋相關規劃多以平均大潮高潮痕跡線至海域行政邊界為主要范圍,陸域規劃則多以零米等深線向陸一側為規劃范圍,致使潮間帶及其周圍地區存在管理事權疊加及標準不一的問題。
從河口海岸地區的法律法規看,國家級法律法規主要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2018 年修正);《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2014 年修正);《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2017 年修正);《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島保護法》(2010 年修正);《海洋觀測站點管理辦法》《圍填海管控辦法》《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和《關于全面建立實施海洋生態紅線制度的意見》等。此外,沿海各省也都出臺了相應的海域使用管理條例及相關辦法,沿海主要城市也印發了有關海岸帶保護條例等相關規定,雖然包括海岸帶管理法規在內的各級部門法一直在形成、發展和完善,但這些法規之間缺少橫向聯系,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城市尺度的陸海統籌戰略的有效實施(韓茹,2020;陳克亮 等,2022)。
從河口海岸管理機構看,中國海洋執法主體包括中國海監、中國海事、中國漁政、海關緝私警察和邊防警察等多個部門(表1),上述執法部門長期以來獨立運作、缺乏協調(趙偉,2014)。對此,2013年成立了海警局以整合海洋執法機構,但在現實中涉海各部門與中國海警局的工作內容存在交叉。特別是河口型城市,水務管理部門和海洋管理部門事權交疊問題非常突出,陸海統籌的污染治理難以落實,陸海統籌的聯合執法難以實現,陸海資源開發利用相互掣肘。
基于河口型城市的基本特征,針對河口型城市海岸帶專項規劃編制的技術難點,以廣州為例,探索河口型城市海岸帶專項規劃編制的思路與主要方法。
結合河口型城市自然地理特征以及實施海岸帶綜合管理的現實需求,圍繞“范圍劃定-戰略協同-空間協調-分區管制-支撐保障”的技術邏輯開展規劃編制。首先,基于國土空間調查數據、海岸線修測數據、行政區劃數據、實地踏勘數據等,全面了解河口型城市海岸線的形狀特征、自然條件、地形地貌以及濱海區縣的行政區劃和陸海兩域的現行規劃,結合國家及省、市相關標準,因地制宜地劃定海岸帶范圍;然后,在全面考慮陸海兩域生態保護、開發利用、城市發展等主要需求的基礎上,綜合劃分海岸帶陸海統籌空間功能單元;再者,基于海岸線單元劃分結果進一步區分海岸線類型,通過劃定海岸建筑退縮線和海岸建筑協調區,為不同類型的岸段分別制定空間管控方案;最后,提出海岸帶綜合管理制度設計建議,為實現河口型城市實現陸海統籌的國土空間規劃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2.2.1 河口海岸帶范圍的劃定與校核 針對海岸帶多種空間邊界交疊、范圍確定的標準不明確等主要問題,采用綜合濱海行政單元、自然地物的劃定方法并結合現行技術規程,來劃定適用性更強的海岸帶范圍。首先,結合上位規劃提出的劃定標準以及海岸線修測結果進行海岸帶范圍的初劃,再參考國內外其他城市海岸帶范圍的確定方法進行范圍劃定。對濱海地物及沿海區縣的現行陸域、流域、海洋規劃,以陸海統籌為基本原則進行優化,最終確定遵循自然規律、適應發展需求、符合實際情況的海岸帶范圍(圖1)。其中,陸域需要銜接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中沿海的規劃管理單元、社會管理邊界,結合海岸線向陸一側的具體地物(市政道路、河流、山體、建成區等)劃定研究范圍。海域研究范圍一般為管轄范圍內的全部海域和海島。

圖1 廣州市河口海岸帶范圍劃定的優化路徑Fig.1 Optimization path of Guangzhou coastal zone scope
2.2.2 河口海岸帶空間規劃 針對河口海岸地區空間功能難以統籌的問題,采用整體確立陸海綜合開發保護總體格局、局部劃定海岸帶發展單元的方法來協調陸海功能。1)摸清海岸帶范圍內“雙評價”、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以及沿海功能分區等陸域規劃成果;流域規劃以及海岸線修測成果;海洋功能區劃、海洋生態保護紅線等海域規劃成果;做好海岸帶基礎分析評價和現行規劃方案研究。2)基于海洋開發保護空間劃定結果,銜接海洋“兩空間內部一紅線”與國土空間規劃陸域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雙評價結果等空間底線方案,綜合陸海兩域規劃確立保護空間、發展空間及海洋預留空間,結合生物多樣性維育、水生生物洄游棲息、公眾游憩體驗等生態環境的保護與開放需要,進一步劃分出生態保護區與生態控制區,同時根據不同岸段產業側重點,劃分發展空間的二級分區,構建陸域、流域、海域三者相協調的保護利用總體格局。3)在海岸帶開發保護總體格局的基礎上,依據陸海生態系統整體性和開發利用關聯性,優先保障生態系統的健康與完整,基于典型生境識別,以陸海連續分布的紅樹林、鹽沼、重要河口等自然生態系統邊界為保護邊界,建立陸海相統一的生態保護管控要求,再結合發展空間的利用現狀、產業布局和開發目標,綜合劃定陸海統籌關鍵單元。
2.2.3 濱海用地用岸管控 針對河口海岸地區規劃管理體系交疊的問題,建立海岸線和近岸海域分類分區管控模型,推進陸海空間精細化管理。河口型城市海岸線關系到城市濱水親海體驗以及流域海域水環境質量,涉及自然資源、水務、海洋等諸多管理部門,其專項規劃的實施應輔以一體化的空間管控方案。分近岸海域、濱海岸線2類空間布設具體管控措施。其中,近岸海域按照開發保護分區確立管控目標和響應規則;濱海岸線則結合格局構建和單元劃分成果,細分為生產防護海岸、生產作業海岸、生活親水海岸和生態保護海岸4種類型(表2),實行分區分類的差異化管控措施。

表2 河口型城市岸線管控分類Table 2 Control classification of estuarine city's coastal shoreline
2.2.4 河口海岸帶綜合管理制度設計 梳理河口海岸帶涉及國家級、省部級以及沿海區縣的行政管理部門,明確各部門職責與管轄范圍,建議建立海岸帶規劃范圍內的統籌協調機制;厘清涉海相關法律法規及各自事權范圍,強化海岸帶專項規劃在諸多近海、涉海規劃中的清晰定位。
廣州是廣東省省會,地處中國華南地區珠江入海口,海岸帶形狀狹長,陸域縱深廣闊,自北向南共有黃埔、番禺、南沙3個沿海區級行政區,大陸海岸線長度約151 km,海島14個,海域面積約385 km2,河涌入海口131 個,河海屬性兼備①數據來源為本團隊編制的《廣州市海岸帶綜合保護與利用規劃(2020—2035年)》。同時,依據海洋強國、海洋強省要求,廣州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珠江口“黃金內灣”重要城市,其海岸帶地區的規劃管理對于落實《廣東省海岸帶綜合保護與利用總體規劃》(廣東省自然資源廳,2017)、《廣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關于廣州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戰略要求至關重要。故選取廣州作為研究區域,一方面可以有針對性地探索河口型城市海岸帶規劃編制方法,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廣州海洋事業高質量發展,推動建設海洋強國。
根據《全國海岸帶和海涂資源綜合調查簡明規程》和《廣東省海岸帶綜合保護與利用總體規劃》的規定,初步劃定廣州市海岸帶專項規劃范圍為1 424 km2,涉及5 個區,43 個街鎮(圖2)。可以看出,初步劃定的海岸帶區域陸域縱深較大,涵蓋較多受海洋影響不明顯的區域,故此方案并不完全適用于廣州市陸海統籌的研究和實施。

圖2 廣州市海岸帶范圍劃定Fig.2 Delineation of the coastal zone of Guangzhou
針對初劃方案存在的問題,做如下調整:1)基于最新海岸線修測結果,確定各水道海域上溯河口,結合行政邊界明確全市海域范圍,在符合國家和省海岸帶劃定標準的前提下,將廣州市海域全部納入海岸帶范圍。2)銜接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沿海規劃管理單元、社會管理邊界,綜合考慮海岸帶向陸一側的具體地物(如市政道路、河流、山體、建成區等),以對海洋影響的最大范圍為依據,優化劃定廣州市海岸帶陸域管控范圍邊界。3)最終劃定廣州海岸帶范圍包括:市轄全部海域、海島和大陸海岸線向陸一側的第1個國土空間規劃功能區(見圖2)。
首先,基于海洋“雙評價”結果識別出海洋生態保護重要區和極重要區,落實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中的海洋生態空間劃定成果以及生態保護紅線成果,進一步劃定生態保護區,而生態空間中的其他區域則暫定為生態控制區。再者,在遵循生態優先的基本原則下,根據交通運輸、漁業、旅游休閑、工業、能源礦產、電力電信、排污傾倒、軍事、科研教育的需求,銜接海洋功能區劃和陸域的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等,合理確定開發利用空間。進而,針對開發利用與生態保護之間潛在的沖突區域,在人工岸線附近預留100 m 左右的緩沖空間。最終,劃定保護空間約181.10 km2(表3),占海岸帶總面積的22.70%,涵蓋生態保護區151.10 km2,其中陸域12.40 km2、海域138.7 km2;生態控制區30.00 km2,其中陸域13.30 km2,海域16.70 km2。劃定發展空間541.1 km2,占海岸帶總面積的67.79%,其中陸域發展空間390.4 km2,包括城鎮發展區和鄉村發展區;劃定海洋發展空間150.70 km2,包括漁業用海區、交通運輸用海區、游憩用海區。劃定預留空間76.0 km2,占海岸帶總面積的9.50%,包括海洋預留區和無居民海島(圖3)。

圖3 廣州市海岸帶總體格局Fig.3 Overall pattern of coastal zone in Guangzhou

表3 廣州市陸海統籌總體格局Table 3 Statistics of the overall pattern of land-sea integration in Guangzhou
在總體格局建構的基礎上,依據陸海生態系統整體性和開發利用關聯性,梳理濱海地區現狀開發利用形式、實地開展產業空間調查,具體劃定18段陸海統籌單元,主要包括黃埔區3個岸段以數字經濟、港口物流、文化旅游為主導功能、番禺區4個岸段以國際會展、汽車生產、濱海旅游為主要功能,南沙區10 個岸段,北部以科技創新、文化旅游、公共服務、物流倉儲為主,南部以臨港工業、戰略留白為主(表4,圖4)。

表4 廣州市陸海統籌單元Table 4 Summary of land-sea integration units in Guangzhou
以遵循陸海生態系統自然規律,遵從陸域土地利用現狀和發展規劃,尊重海岸線基本屬性為基本原則,建立多要素綜合的岸段管控屬性決策體系(圖5),建立岸段分類管控方案,結合海洋分區管控方案、濱海地區管控方案,形成岸線為軸、兩域相接的陸海一體化空間管控方案。

圖5 廣州市陸海一體空間管控方案Fig.5 Land-sea integrated spatial control scheme of Guangzhou
為解決廣州市陸域、流域、海域三者交匯帶來的功能統籌難度大、規劃管理銜接不足等問題,收集整理濱海地區自然地理數據、土地利用數據、海岸線功能屬性數據等多維度數據,并開展海岸帶實地走訪調研,建立坐標一致、邊界吻合、上下貫通的廣州市海岸帶“一張圖”,厘清海岸帶開發保護底盤底數。在此基礎上,綜合研判、分類推進岸段精細化管理,并對應推進海洋管控方案和濱海陸域空間管控方案。
就岸線分類管控方案而言,針對陸海兩域的保護與利用現狀及規劃,廣州海岸帶可進一步劃分為生產防護海岸、生產作業海岸、生活親水海岸、生態保護海岸,針對不同岸段功能分別制定不同的管控措施(表5)。

表5 廣州市海岸線管控分區Table 5 Coastline control zones of Guangzhou
就海洋管控方案而言,基于廣州海岸帶總體開發保護格局中的海洋規劃分區成果,按保護空間海域部分、海洋發展空間、海洋預留空間等不同區域承載的保護與利用功能來確立管控目標、制定管控規則(表6)。
就濱海地區空間管控而言,在岸線分類成果的基礎上,通過建設控制區和協調區分區施策。1)建設控制區:根據保護海岸及相鄰海域的地形地貌、生態功能、海岸景觀,保障海洋災害防御和濱海親水空間等需求,禁止建設房屋等建筑物;可建設觀海步行道、非圍蔽的公共淋浴設施、小型開放式簡易游樂設施、救生瞭望設施、丁字碼頭棧道等,同時應合理設置海岸建筑退縮線,以保障濱海管控空間寬度,生產作業海岸因必須占用海岸線,原則上以海岸線為建筑退縮線;生產防護海岸需根據自然地理特征、開發利用等實際情況,按30~50 m作為建筑退縮距離;生活親水海岸重點考慮公眾親海功能和海岸景觀,按50~150 m作為建筑退縮距離,原則上≥100 m;生態保護海岸重點考慮海岸侵蝕、海平面上升、風暴潮等海洋災害,以及陸海連續分布的生態系統完整性,按150~200 m 作為建筑退縮距離。鼓勵有條件的區域擴大建筑退縮距離。2)建設協調區應保障海岸空間的視野、通風、廊道聯通性等。合理設置海岸建筑退縮線向陸一側的濱海管控空間寬度(最小寬度100 m),對管控空間內的建設強度、建筑特點、高差退臺、景觀綠化等進行管控和指引,促進建筑群與海岸空間的協調銜接。
針對海岸帶地區陸海雙標、實際管理或交叉或缺位的典型問題,推進建立“規劃引領,部門協同、空間準入”三位一體的海岸帶綜合管理制度。
將海岸帶專項規劃作為實施海岸帶綜合管理的重要依據。落實《省級海岸帶綜合保護與利用規劃編制指南(試行)》《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等相關文件的要求,海岸帶綜合保護與利用專項規劃應當確定海岸帶保護與利用總體布局,劃定嚴格保護、限制開發和優化利用區域,分別確定功能定位、發展方向和管控要求。尚未劃入嚴格保護區域的自然保護區、海洋特別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濕地公園、森林公園、自然岸線保護范圍、旅游度假區、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海水養殖區、傳統漁場等作為限制開發區域。考慮到河口海岸線曲折狹長、縱深廣闊的天然特性,河口型城市廣州的海岸帶專項規劃編制應結合發展需求與現狀功能,進一步劃定岸段規劃管理單元,推進分類分段精細化管理,開展海岸帶詳細規劃編制,促進因地制宜,因岸施策。
完善多部門協調機制。在管理層面,成立海洋工作領導小組,主要職責包括貫徹落實海岸帶保護與利用管理相關法律法規;協調解決海岸帶保護與利用管理工作中的重大問題;督促指導各部門落實海岸帶保護與利用各項工作,扎實推進海岸帶生態保護修復;推動部門加強協作配合,形成海岸帶監管工作合力;總結各部門在海岸帶保護管理和生態修復工作中的好經驗、好做法,加大海岸帶保護宣傳力度。在實施層面,建立海岸帶資源監管協管員制度,推進海岸帶空間保護開發管理責任落實到人,定期監測海岸帶開發保護現狀,實現對違法海岸帶開發行為的早發現早制止,有效遏制違法用岸用海行為,提高濱海地區保護水平與開發效率。
強化海岸帶地區的空間準入管理。建立以海岸線和海岸建筑退縮線為紅線的空間準入管理制度,在海岸建筑退縮線距離范圍內,建立準入清單,除軍事、港口、碼頭、公共基礎設施以及賴水項目等必需設施外,不得新建以及擴建建筑物。在海岸建筑退縮線向陸鄰近區域,建立負面清單,嚴格禁止可能對濱海環境造成污染、影響濱海地區空間品質、干擾濱海地區生產效率提升的開發活動。
本研究基于河口型城市特征,梳理了海岸帶專項規劃編制的技術難點,并以廣州為例,提出了規劃編制思路和方法。主要結論包括:1)河口型城市海岸帶的范圍劃定不同于其他濱海城市,應在現行標準基礎上,進一步綜合沿海詳細規劃單元、社會管理單元以及自然地物等多種要素來確立具體范圍。2)河口型城市海岸帶的功能統籌與管控相比于其他濱海城市,應更注重整體與局部的分級統籌,海域、海岸線、濱海陸域空間的分類管控。3)河口型城市海岸帶綜合管理在部門協同上面臨著更大的挑戰,可從加強統領性、引導性和約束性角度出發,建立“規劃引領、部門協同、空間準入”三位一體的海岸帶綜合管理制度。
本研究對于河口型城市海岸帶規劃編制難點與應對策略進行了研究與探索,能夠為河口型城市海岸帶專項規劃編制提供案例樣本,并促進廣州市陸海統籌戰略實施與陸海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然而,關于如何厘清水務管理與海洋管理的空間邊界;海岸帶規劃內容如何融入現有的國土空間規劃管理體系;市級海岸帶規劃如何指導約束下一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編制;以及河口兩岸城市協同管理等問題仍有待進一步探討,特別是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海岸帶專項規劃實施傳導、陸海統籌的詳細規劃管理以及用地用海的協同管理應成為自然資源管理部門和學術界持續探索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