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亞飛 星海音樂學院
粵劇有300余年的傳承歷史,是名副其實的廣東大戲。在其近現代的發展歷程中,有感于社會境況和時局的動蕩。在辛亥革命應運而生的過程中,粵劇打造出許多具有革命精神的戲曲劇目,宣傳紅色精神,鼓舞人民斗志。在整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獨到的戲曲藝術解構方式起到了良好的社會文化宣傳效果,不僅使戲曲藝術的社會價值得到重要體現,同時也在劇目改革和藝術水準方面與時俱進,產生許多豐碩的藝術果實。新時代的今天,這些革命歷史題材粵劇劇目及其所攜帶的紅色精神應當得到良好的保護傳承與發展,并在當代粵劇音樂創作中繼往開來,呈現出嶄新的藝術面貌。
粵劇藝術在歷史傳承與發展中對于音樂和唱腔的創作,始終秉持著尊重傳統、尊重戲曲藝術特色的原則進行打造,尤其在辛亥革命前后所形成的革命歷史題材粵劇藝術作品中,更融入了豐富的革新內容。促進音樂和唱腔符合戲劇文化內涵的要求,體現出與時俱進的文化特征。從另一層面來看,粵劇藝術本身的發展離不開音樂和唱腔創作方面的不斷精進,并通過在戲劇作品打造過程中不斷地思考與實踐,將過往單一的梆子或皮黃音樂進行融合與多樣化,在音樂唱腔方面體現出獨有的表現力。在當代文化環境中,以粵劇為代表的傳統戲曲藝術出現了自身發展的衰退和邊緣化問題,為此更應當注重在音樂唱腔創作方面的吐故納新,融入更多具有廣東文化風情的音樂形態。在唱腔的板式結構、發聲方式以及與劇目內容之間的協調等方面進行大膽革新,尋求革命歷史題材作品方面的突破,從而形成良好的發展前景,擺脫當前傳承不力的局面。在具體的創作過程中,應當遵循以下基本規律:
首先,應當尊重和繼承粵劇傳統音樂唱腔的表現形態與技術方法。粵劇以梆子腔和皮黃腔為主體,板式結構十分工整嚴謹,唱腔形態豐富多彩,且融入了大吊牌子和廣東民間音樂形態,使自身的唱腔藝術內涵十分豐富。在當代革命歷史題材作品的創作中,首先應當合適地界定音樂唱腔與板式之間的關系,準確的定位和兼顧,能夠使其形成良好的音樂創作基礎。作為當代的粵劇音樂創作者及表演藝術家,首先應當認識到梆子腔與皮黃腔體系是粵劇長久以來發展與成長的根基,它們在行腔、韻律、節奏、旋律等方面賦予了粵劇唱腔豐富的表現形式,也通過特有的表演形態來展現人物的思想性格和革命歷史煙波浩蕩的環境。以新近創作的粵劇劇目《三家巷》為例,音樂創作與素材組織過程中嚴謹遵循了梆子腔與皮黃腔的體系結構,使唱腔既有傳統韻味,又直指人心,深受業界好評。當代的粵劇音樂創作應當始終保持傳統的核心精神,在此基礎上進行變革或創新,始終以傳統精神作為核心,保持粵劇本體獨特的藝術風貌。
其次,在革命歷史題材粵劇作品的創作中注重唱腔流派的結合,保持唱腔流派豐富且多元的藝術魅力。傳統粵劇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以名家或地緣因素為主體的流派形態,不同的流派在唱腔的塑造方面有著各自的追求與審美理念,這也使得粵劇內部呈現出各美其美、交相輝映的豐富形態。在革命歷史題材粵劇作品的創作中,雖戲劇內容以現代人物形象塑造為基底,具有現代特征,但在唱腔層面仍應當遵循傳統粵劇唱腔流派多姿多彩的風貌。比如:在粵劇《血沃共和花》中,男女主演分別師承于粵劇名家林小群與鄭培英,不同的流派師承關系使他們在唱腔的設計方面延續了老藝術家特有的流派唱腔風貌,在行腔歸韻以及咬字吐字等方面融入了自身的理解與表現形式。這樣的粵劇唱腔創作設計與表演處理方式應當得到尊重與繼承,既能夠體現出粵劇藝術豐富的文化內涵,同時又可以充分展現出自身特有的唱腔藝術理念。彰顯個性的同時,也使粵劇傳統唱腔流派得到良好保護,形成與時俱進的發展態勢。
此外,在粵劇音樂唱腔的塑造過程中,也應當遵循“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對豐富多彩的音樂藝術形態進行有的放矢的借鑒與融合。粵劇音樂的唱腔創作保持著民族傳統戲曲的特色,同時也在多地域甚至海外化發展過程中融入了許多新的音樂元素。比如:當代粵劇音樂唱腔中就有對西方樂器及歌唱技巧方面的借鑒吸收,將其融入自有的音樂及唱腔之中,通過學習汲取和改良的方式進行橫向的借鑒,取得了不錯的效果。與此同時,粵劇在梆子腔和皮黃腔體系之外,本身還對昆山腔、大調、廣東音樂、時令小曲等方面的學習借鑒。這些音樂在粵劇中的存在也應當得到有的放矢的更新與拓展。另外,在唱腔音樂和詞曲內容吸收方面,也有一些民間俚俗色彩且缺乏時代共鳴的音樂形態需要及時剔除,從而促進粵劇藝術朝著雅俗共賞的方向挺進。尤其在革命歷史題材粵劇作品的創作中,唱腔音樂在創作方面應體現出主流價值觀和正能量的藝術風貌。通過合理的詞曲搭配及唱腔演繹形式,深度解構劇目內容,使觀眾產生欣賞共鳴,也激勵粵劇藝術自身的蛻變。
廣東粵劇在革命歷史題材方向的藝術創作源自特定歷史時期革命義士與戲曲藝術工作者的共同壯舉。他們有感于社會革命風潮的風起云涌,為了推翻舊的勢力,建立新的革命政權,以戲曲藝術為媒介進行革命文化宣傳。通過募集資金,團結群眾,在辛亥革命時期起到了重要的社會作用。此后,在整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和新中國成立之后,廣東粵劇始終保持這一題材領域的創作優勢思維,并打造出許許多多優秀的類型化劇目。
從20世紀之初的《文天祥殉國》和《地府革命》,到新中國成立之后層出不窮的革命粵劇,體現出在這一領域獨到的文化解構能力越來越強。同時,借助革命歷史題材作品的創作,粵劇劇目也完成了從傳統作品向現代戲進行革新的轉折。新時代的今天,社會文化環境發生了巨變,以廣東粵劇為代表的傳統戲曲逐漸退出主流藝術舞臺,但是創作傳播與社會拓展仍在不遺余力地進行,并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方式受到有力的保護,這些傳統戲曲作品得以繼續發揚光大。而作為廣東粵劇,同樣應當在革命歷史題材作品的創作方面保持傳統優勢,以更為精湛的技藝和創新的開闊思維進行劇目拓展,使紅色精神在廣東粵劇作品中得到更好的表達。通過對當前新創劇目以及社會文化審美環境的思考,在音樂創作方面應當采用更為現代的視角和多樣化的技術手段,擺脫保守、單一和陳舊的編創思維,通過創想力與革新精神,使傳統粵劇煥然新生,展現出新的文化活力。
在革命歷史題材粵劇的音樂與唱腔創作過程中,作為創作者應當有自己獨到的藝術理解,并將戲劇風格與音樂風格融為一體。雖然革命歷史題材粵劇有著特定的文化背景與創作空間,但是在不同的戲劇主題及人物關系方面仍舊體現出獨有的差異性。作為戲曲編創者,在音樂唱腔的創作過程中,應當著眼于戲劇內容特有的文化氛圍,依據劇中對人物塑造的方式進行唱腔和音樂的設計,為不同人物量身定做不同的唱腔體系與表演形態,男女老少、正邪善惡之間均能形成鮮明的對比關系,使每個人物的刻畫都淋漓盡致、惟妙惟肖。比如:在《血沃共和花》一劇中就有對于傳統文化形態良好的繼承,在音樂的創作設計方面,采用了粵劇傳統曲牌《到春來》以及《雁兒落》等作為主題音樂動機,對此進行變奏延伸,應用到音樂形態的創作和演繹方面。這既是對傳統音樂藝術形式的一種鞏固和提高,同時也堅持改革創新意識。這些具有傳統底蘊的曲牌在粵劇藝術中具有極高的威望,在當代革命歷史題材粵劇的創作中通過新的配器形態以及唱腔方式對其進行重塑和改編,使其攜帶傳統粵劇所具有的典型韻味,更容易為老觀眾喜聞樂見。該劇的“追逐”一幕,劇情發生在革命起義前夕,由于發現了叛徒的叛變決定取消起義行動,于是陷入了三方人物糾纏的局面。在焦灼的戲劇情境中,創作者通過粵劇音樂的唱腔變化,塑造此時此刻不同人物的性格特點以及思想行為,通過音樂的調節,使不同人物的性格形象及其所處立場得到鮮明的表達,對于同一段唱詞不同的角色,采用不同的唱腔風格以及音樂風格進行呈現,借助差異性的旋律起伏特點以及在配器層面的典型變化,塑造出人物形象的區別。與此同時,創作者還在這一環節為核心人物量身定做了特色化的音樂旋律,使其在三方力量的糾纏過程中得到形象的凸顯,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及藝術魅力。
無論在哪一種傳統戲曲中,唱腔、念白、板式、曲牌和表演均是最為核心的藝術本體內容,任何一種戲曲均應當注重本體層面的精耕細作,以獨立的戲曲藝術特征和精湛的技術水準博得觀眾的喜愛。與此同時,作為一種舞臺表演藝術,戲曲音樂的創作還應當尊重時代文化的發展趨勢,符合公眾的審美要求,形成良好的聽覺視覺融合效果。廣東粵劇在革命歷史題材作品音樂創作領域的革故鼎新,同樣應當注重藝術本體的優質打造,通過獨立的戲曲表達語言呈現出良好的藝術特征,從而激發革命歷史題材劇目的文化優勢,促進觀眾的審美共鳴。
一方面,在戲曲本體領域應當注重對粵劇傳統唱腔、板式結構、伴奏以及方言應用的基本方式進行良好的傳承與保護,同時依據全新的作品內容及人物形象設置,在創作方面思考如何通過微觀層面的調節,獲得良好的表達呈現效果。革命歷史題材作品的戲劇化表達并非全然鏗鏘有力,對于唱詞內容以及唱腔的塑造,更應當注重真實性和生動性,能夠通過本體層面的打造方式傳遞濃濃的文化情感。同時,也促進戲劇情節逐漸向前推動與發展,使二者表里兼顧、遙相呼應。除此之外,還應當注重對板式結構和唱腔進行微調,注重情感部分和戲劇部分之間的銜接關系,顯現出動靜相宜的粵劇唱腔藝術魅力。在革命歷史題材戲劇作品的結構表現方面,舞臺表演應當融入更為豐沛的現代元素。舉手投足除了保留傳統戲曲的做工姿態以外,還應當結合具體的戲劇內容需求以及人物形象設計方式,在程式化的基礎上嘗試向自然化和現代化方向轉變,使其更為真情流露,更為形象生動,這樣才能夠貼近觀眾的審美,尋求到更好的藝術表現和解決方式。近年來,我們欣喜地看到包括《赤心向黨》在內的一批優秀革命歷史題材現代粵劇作品登上舞臺,以十分宏大的場景來展現革命英烈的光輝事跡,并通過豐富的戲曲藝術元素展現粵劇藝術的博大精深與獨特魅力。
在舞臺表演過程中,除了注重對于傳統唱腔特點的把控,還十分注重融入豐富的音樂設計創意,將富有地域文化色彩和綜合化的藝術手段搬上舞臺,與粵劇表達方式之間形成良好的銜接。比如:新近創作的革命歷史題材粵劇作品中,對于唱腔音樂的塑造,在調式調性方面時常采用“調性交替”的手法。不同于傳統作品以某一調性為主體貫穿整部作品的應用形式,全新的音樂創作理念除了運用調式主音作為主體,還嘗試在宮調式、徵調式和羽調式之間進行交替循環。調性交替的過程中運用了豐富的中立音,這些中立音本身在梆子戲中的運用較為常見。在粵劇唱腔中對于中立音以及調式主音的切換,可以使二者共同擁有重要的地位。對于調高變化的調整可以更為靈活自如,同時也可以根據戲劇情境所發生的變化,實時切換調性風格,展現出不同的明暗色彩。又如:自新中國成立以來,老一輩粵劇藝術家在音樂創作方面不斷革新改良,對于行腔方式的應用借助西方和聲復調體系的理念不斷地重塑嘗試。中西合璧之后的唱腔風格不僅在橫向層面保持了一如既往的藝術美感,同時還在縱向的和聲音響方面展現出更為渾厚飽滿的音色效果。在現代粵劇《沙家浜》中,對于阿慶嫂唱腔的設計編排便嘗試采用橫縱交織的創作理念,并根據劇情情境對唱詞內容進行重新編排,使其與唱腔的行腔歸韻之間形成更為緊密的配合關系。這樣的戲曲音樂編創形式使整個舞臺展現在觀眾面前時更為宏大壯觀,同時也使戲曲舞臺具有更為濃烈的文化親和力。作為觀眾,在如此生動鮮活的藝術表現力面前更容易具有沉浸式的欣賞體驗,全身心投入到欣賞活動中,感受革命先烈不屈不撓的精神氣質。
革命歷史題材粵劇的音樂創作是傳統粵劇向現代轉型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著力點,同時也以戲曲音樂的形式放眼歷史,謳歌革命大時代,緬懷革命英雄。尤其在新時代的今天,它對于青年一代文化觀、歷史觀和價值觀的塑造有著特殊的價值和意義。革命歷史題材粵劇的音樂創作以及實踐嘗試還有漫長的道路需要前行,相信通過文藝工作者的努力,能夠良好地駕馭豐富的社會傳播平臺,在藝術本體領域精耕細作,使革命歷史題材粵劇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