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灝 李 瑤
(作者單位:長春工業大學)
中華上下五千年所生成的思想道德觀念、治國治家之道、科學技術萌芽都寓于優秀的傳統文化之中,在各學科融合交叉、互聯網發達、各項技術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需要將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思維和技術創新結合起來,產出與時俱進的文化作品,展現中國人民的精神志氣,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在大力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背景下,隨著現代影視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生產、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精神層面的文化產品要求也逐步提升,影視作品也迎來了“剛需”“質需”的階段。綜藝作品具有寓教于樂的功能,是新時期重要的文化傳播載體,因此,融媒體語境下綜藝節目應該走怎樣的文化傳播路徑,成為綜藝制作者需要不斷探尋的內容。《國家寶藏》是央視推出的文化類綜藝節目,而《國家寶藏(第三季)》在前兩季的受眾基礎和制作基礎上,以“文化基因”為主題,以文物為媒介,以創新舞臺技術支持和創新文物故事為基準,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系。本文將以《國家寶藏(第三季)》為例,從符號傳播、情感敘事、品牌效應三個方面分析其傳播傳統文化的多元化表現手法。
詹姆斯·凱瑞在《作為文化的傳播》一書中首次提出“傳播的儀式觀”,認為“傳播實質上是以共同身份把人們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禮”[1]。傳播不僅僅是所知信息簡單地在空間中擴散,而是以時間和空間為基礎,得以產生、傳遞、解碼、再傳遞的符號過程,從而構建一個蘊含豐富意義的、能夠引導人的想法的符號場景和文化體系。
《國家寶藏(第三季)》用舞臺科技手段打造美奐場景,通過程式化流程鞏固傳播儀式。首先,虛擬空間符號:節目的云游博物館環節通過視頻展現,以細膩的拍攝手法加之背景音樂構造博物館的莊嚴氛圍,嘉賓和文物工作人員的訪談則拉近了觀眾與節目的距離。作為本場傳播儀式的首要環節,虛擬空間符號在觀眾的意識中先入為主,給予了觀眾一個極具歷史深沉的基調。
其次,舞臺空間符號:在現場介紹九座歷史文化遺產時,利用舞臺科技結合現場音樂、音效和燈光,營造了一個高大、宏偉的場景,舞臺空間符號讓觀眾感到厚重歷史的壓迫感和無上的尊崇。該節目環節依次為:國寶守護人出場—國寶的前世劇場—國寶的今生解說—國寶守護人宣誓。環節為固定的程式循環往復,成為一種特定的儀式。
節目的舞臺模式通過維持固定的運作規范和環節,形成了具有象征意義的范式,范式的不斷重復加深了其傳播的效果,成為傳播儀式意義上的“典禮”。《國家寶藏》所要輸出的文化精神和情緒通過“方寸舞臺”呈現,給予每一個文物全新的生命,而這離不開完整的舞臺環節設計。整體而言,每件文物出場的過程都是統一的、程式化的,無論是在屏幕前還是現場,都能清楚地感知制作者和演員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崇尚和敬服。節目環節的議程設置,將傳播符號演化為程式化的傳播儀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受眾對所傳播文化的接受程度,在潛移默化之中完成了傳統文化的傳播。
現代媒介傳播產生了“媒介制造者”“媒介參與者”與“媒介旁觀者”,以及另外兩種相關類屬——“可接觸媒介者”與“不可接觸媒介者”和“媒介人”與“非媒介人”[2]。在媒介中,所屬的不同身份決定了其參與的環節和內容。《國家寶藏(第三季)》的舞臺空間之中,人物符號以“媒介參與者”為主,現場“媒介參與者”有001 號講解員、國寶守護人、文博專家,“媒介旁觀者”則是觀眾。而現代熒幕技術的意義是盡可能地縮小“媒介旁觀者”和“媒介參與者”的距離,現代影視作品追求的是達到沉浸式體驗和觀看的目的,從而影響觀眾對作品內容的理解。
媒介參與者:001 號講解員、國寶守護人、文博專家。001 號講解員由張國立擔任,在整個儀式的流程中起到主持、引導、深化主題的作用。001 號講解員作為行為符號和語言符號,本身具有博物館講解員的意義,能夠準確地將國寶背后隱含的故事和文化意蘊傳達給觀眾,在訪談過程中,能夠營造一種詼諧幽默的氛圍,拉近與觀眾的距離。國寶守護人在節目中起到“中間人”的作用,也可以說是觀眾的代表。作為“媒介參與者”,國寶守護人由了解國寶到傳遞精神價值的過程,也是觀眾由認知到了解的過程,與觀眾“同一起點”同步開啟節目內容。文博專家象征著專業性與權威性。各博物院的專家在前世故事結束后進行更深刻的解讀,給予其一定的權威性,而文物的今生故事也由各領域的專家講解,給予其一定的專業性。文博專家點評作為節目中儀式的守護環節,能夠為觀眾解答,提升主題高度,是不可或缺的環節。
從人物符號的角度看,三位媒介參與者以引導者、代表者、權威者的身份,構成了本舞臺的人物符號體系,根據解讀到的符號,以表演、訪談等形式交流自己的或相互的意愿,表達文化思想,共同完成了文物所蘊含文化價值內涵的輸出[3]。
有關學者將“中國式舞臺設計”定義為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結構特征的現代舞臺[4]。主要指以數字技術為基礎,以視覺元素為主要表現媒介,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因素,利用視覺沖擊刺激受眾的情緒,達到傳播目的。舞臺媒介通過可視化的場景重現,利用視覺、聽覺及故事情緒等綜合元素感染觀眾,從而在心理層面重新解構其意義,最終實現某種“沉浸式體驗”和“模擬式經歷”。
在文物的“前世故事”中,文物背后的故事被藝術家們進行了匯編,作為視覺、聽覺符號重新演繹給觀眾,傳遞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蘊和濃厚的家國情懷,更易激發觀眾的民族自豪感、歸屬感和凝聚力,達到傳遞文化價值的目的。舞臺和戲劇元素是最容易利用敘事性傳遞情感的,將傳統文化進行舞臺設計的視覺重構,同時堅持傳承和創新相結合,是現代文化傳承的必要手段。現代舞臺作為視覺符號的重新演繹,一方面要深入挖掘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文化價值,突出傳統文化的傳播意義;另一方面,要以舞臺為媒介,將舞臺技術、文化內涵、歷史故事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大眾喜聞樂見的視覺形式,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大眾傳播”[5]。
《國家寶藏(第三季)》中,國寶“金嵌珍珠天球儀”涉及清代科學家王貞儀和傳教士之間的故事,劇場通過舞臺技術再現了古代室內的場景、郊外的星空。在解釋科學知識時,舞臺通過數字技術實現視覺化,傳達古人的智慧及其對待科學的探索精神。在網絡時代,實物可以用更科技的手段展現,進行更廣泛的傳播,類似“明永樂青花海水江崖紋三足爐”這樣的實物,可以在現代的舞臺上進行視覺重構,以3D 全息影像展現出來,并且通過文物專家的還原和技術手段的加持,熒幕中展現了更多的細節供觀眾賞鑒。科學技術與文化相結合是文化傳播的必然趨勢,是傳統文化傳播的主要表現手法。
一個民族的共同體意識形成的步驟為“認知—情感—意志”[6],由簡單的認知體驗到形成自身的價值觀和信念感再到意愿付諸行動。民族共同體意識產生的過程中,民族文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互聯網和融媒體的多元傳播載體增強了作品的可復制性和可移動性,更有利于文化內涵的可持續性傳播。“認知—情感—意志”在此過程中形成個人意識接收的閉環,通過持續性的傳播熱度加快群體認同,從而達到傳統文化和民族意識擴大化傳播的目的。
強化古今文化認同,提升民族文化自豪感,是在現代社會發展中華傳統文化的必經之路。以《國家寶藏》為代表的文化類綜藝節目,以環環相扣的內容設置強化傳播儀式,激發情感共鳴,增強觀眾的民族自豪感,從而強化對傳統文化的認同[7]。
文化傳播作為大眾傳播的分支,具有大眾傳播的特性:傳播實際上就是編碼、傳遞、解碼的過程,這一過程中需要傳播者以一定的符號形式將傳播的內容加工,通過一定的載體和介質傳遞,最后由接收者進行解碼、會意[8]。從大眾傳播的角度來看,解碼和會意是傳播的最終結果,傳播者需要提前設置好議程,從而影響人們對信息接收的程度,簡單而言,議程設置可能無法影響人們怎么想,卻可以影響人們去想什么。
《國家寶藏(第三季)》共9期,分別在故宮博物院、西安碑林博物館等9 座博物館選取國寶,通過舞臺演繹家國情懷、儒家文化傳承、古代天文求知等主題,展現民族情感,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寓于其中。通過創新視聽語言和舞臺技術手段,不斷增強觀眾體驗感,將傳統文化以多元形式展現出來,旨在強化文化認同,喚醒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基因,達到傳統文化傳播的目的。
2017 年12 月,《國家寶藏(第一季)》首播,在網絡短視頻、自媒體平臺備受關注。由于互聯網、融媒體的廣泛傳播,新一輪文博文化迎面而來。在國家政策的支持和人民的呼聲中,2020 年6 月,故宮文創聯手北京文化團隊打造衍生品,形成品牌文化,宣傳品牌價值,于2020 年底在中國市場。
文化創意產品依靠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借助現代科技對文化資源和文化用品進行開發和升級,產出高附加值的產品,主要分為旅游紀念品、影視印象、書畫藝術、生活用品等[9]。近年來,國家大力推動文化創意型產業,根據中商情報網的統計數據,2015 年我國在業/存續文創相關企業僅1 357 家,2016 年突破2 000 家,2018 年突破3 000 家,2019 年突破5 000家,2021 年在業/存續文創相關企業1 萬家,同比增長65.3%。由于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一種品牌進入人們的生活,各種創意產品的設計趨向于情感化、人性化、互動化。其原因為,在物質基礎滿足的今天,人們對精神和情感的需求更高,文創產品不僅僅局限于外在形式,而是一種象征符號,能夠在特定的時間甚至在潛移默化之中激發人們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記憶,是一種精神關懷。
文創產品依托融媒語境,以《國家寶藏》為代表的文化類綜藝節目,形成了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代表性的品牌,促成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情感轉譯,其品牌價值不止具有文化價值和商業價值,還具有歷史價值和社會意義。現在正處于文創產品蓬勃發展的黃金時期,把握優渥的環境和政策支持,將社會效益和文化效益放在首位,發展高質量、高水平、高賦能的文化產業是多元化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必要手段。
馬斯洛的人類需求理論指出:人們的物質需要得到充分滿足時,精神文化層面的追求將會被更加注重。博物館集萬千文物,作為國家歷史和文化的重要載體,在傳統文化傳播方面成為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是進行文化消費的重要選擇[10]。通過《國家寶藏》等綜藝節目的文化傳播,以故宮博物院為首的文創產品形成了文化品牌,中國傳統文化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文化IP,助力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
故宮文化傳播形式也多種多樣,線上主要通過拍攝宣傳、媒體宣傳等,如拍攝了《我在故宮修文物》《上新了故宮》等綜藝節目,以全新的視角展示故宮,博得眾多年輕人的喜愛。另外,在節日期間,這些節目還在微博等自媒體平臺進行宣傳,制造了“上元之夜,故宮亮起來”“加入故宮進軍彩妝界”等話題熱點,具有時效性強、互動量大等特點。線下渠道的典型代表為“故宮淘寶”的網店賬號,向社會銷售故宮文創產品。2021 年,故宮博物院、國家寶藏兩大IP 在文創領域再次合體,由故宮博物院出品,中國建設銀行與國家寶藏IP 運營方聯合開發、監制的故宮瑞獸系列文創產品問世。
中國傳統文化滲透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時與世界文明進行交融,走向國際,形成了自己的IP 定位和形象。這些文創產品、文化類綜藝節目等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傳播的IP 標志,已經深入人心,也必將隨著技術的發展繼續精進。傳統文化在現今社會以多元化的形式存在和發展,廣大文藝創作者、文創生產者及其他以各種形式傳播傳統文化的參與者,都在以自己的能量積極推進著傳統文化的傳播。
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傳播離不開媒介,媒介制作者將現代科技手段和極具故事性的策劃作為傳播載體,以舞臺現場作為傳播符號和IP 品牌效應進行議程設置,借助文物和傳統文化的民族特性,完成了一場神圣的傳播儀式展演[11]。從傳播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觀眾和現場參與者以平等的身份共同參與,在傳播儀式的感染下,民族自豪感和對文化崇敬之心油然而生。傳播儀式結束,議程設置并未完成,在民族精神的影響下,文化類綜藝的衍生文創產品成為主流,受眾對文化的解碼由被動接收變為主動輸出和消費,完成傳播儀式的閉環和反饋。
當前的中國正日益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央,與其他國家的跨文化交流也日趨頻繁,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是我國對外交流的主要方向。5 000 多年的文明史代表著我國文化的深厚底蘊,“以文化人,更能凝結心靈;以藝通心,更易溝通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是廣大文藝工作者的必要任務。
以《國家寶藏(第三季)》為例的文化類綜藝節目、以故宮文創產品為代表的傳統文化文創產業,是順應社會文化潮流,傳播傳統文化的重要一環。傳統文化的多元化表現手法,體現在舞臺設計上,體現在網絡平臺上,體現在文創產品之中,旨在讓更多的年輕人傳承中華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在青年一代的共同努力下,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必將成為新的文化潮流,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