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菡蕊
(作者單位:重慶交通大學旅游與傳媒學院)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在此之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于2017 年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以及接下來一系列文件的相繼出臺進一步表明了傳承創新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與緊迫性。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傳承中華文脈、全面提升人民群眾文化素養、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如千年巨樹一般的中華傳統文化中,戲曲文化就猶如這棵大樹上的一株茂盛的枝丫,一邊汲取著屬于中華傳統文化的營養生長,一邊又以自身的發展為中華傳統文化增添枝葉。在世界戲劇文化中,中國戲曲以綜合性、虛擬性和程式性的獨特藝術特征,傳遞著中華民族堅守民族氣節、堅持懲惡揚善等精神特質,散發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2021 年,中央宣傳部印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十四五”重點項目規劃》,部署當前傳承發展工作,強調要從記憶、傳承、創新、傳播四個方面齊發力[1]。2022 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積極響應政策,推出以弘揚中國傳統戲曲文化為核心的沉浸式戲曲研學創演節目《拿手好戲》。2022 年10 月,中國新聞出版廣電網報道顯示,“《拿手好戲》開播后不斷創造傳播奇跡:CCTV-3(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首重播觀眾規模達1.89 億,全網累計曝光量超54.2 億次,連續登上文化類綜藝影響榜第一位,登上全網459 個熱搜榜,累計微博話題閱讀量超16 億次,央視頻播放量累計破1 550 萬次,全網視頻播放總量破8 億次”[2]。《拿手好戲》不俗的收視成績使其成為中國傳統戲曲文化傳承與創新性傳播的典型研究范例,同時也對探索我國戲曲文化節目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一檔文化類電視節目,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然是其首要任務。《拿手好戲》以傳統戲曲為主體節目內容,以明星跨界沉浸式研學為表現形式,展開對中國傳統戲曲文化的全視角審美表達,運用古色古香的亭臺樓閣等“古風”元素進行場景構建,賦予節目濃厚的東方韻味與中式風范,彰顯中國傳統文化之美。
首先,該節目選取的拍攝場地充分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古典韻味。與以往在演播廳攝制的文化類節目不同,《拿手好戲》選擇了北京世園公園作為研學場所和拍攝基地,實景園林的整體風格與傳統戲曲特色遙相呼應。除場景設置外,節目中對傳統文化元素的運用俯拾皆是,如明星學員的傳統練功服、上研學課的古學堂、筆墨紙硯的考試工具、傳統的戲曲板凳等,每個場景細節的設計都浸透著中國傳統文化風韻,充分彰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美”。
其次,該節目的外在包裝也處處體現著古香古韻。在宣傳海報的設計上,整體采用傳統戲曲中的紅、黃、深綠的顏色基調,并結合祥云紋、如意紋等傳統圖案進行畫面設計;在節目的后期制作中,運用書法字樣、祥云紋和牌匾等裝飾,將戲曲唱詞與明星表演內容提要在播出畫面中進行展現,突出戲曲特色;在明星學員的個人亮相照、節目片頭片尾設計等方面也充分運用了中國傳統戲曲中的服飾、妝容、頭面、道具等元素,盡顯古典韻味。
《拿手好戲》作為一檔宣傳中國傳統戲曲文化的電視節目,自然將中國的戲曲文化作為核心元素貫穿節目始終。《拿手好戲》以京劇、豫劇、越劇、黃梅戲為主要研學劇種,通過設置不同的戲劇社,邀請各個劇種的戲曲名家,如由王珮瑜、小香玉、何賽飛、吳瓊等擔任戲劇社社長,為明星學員提供專業的指導與建議。前來參與研學的明星大多都有演唱、武術和戲曲表演的經歷,如從小練習武術的王寶強、在演藝經歷中學習過戲曲表演的俞灝明、從小聽越劇長大的黃齡等。在研學的整個過程中,節目組從對學員關于中國傳統戲曲基本知識的檢驗到分班教學,完全按照傳統戲曲教學模式進行相關內容的呈現。各社社長會對學員進行眼神、動作、身法、吐字、唱腔的一對一教學,學員的一招一式都在名家的嚴格要求下愈發規范。學員在沉浸式體驗傳統戲曲藝術“唱、念、做、打”的過程中,向受眾呈現傳統戲曲的韻律之美。
此外,《拿手好戲》節目還邀請秦腔名家惠敏莉為學員講解秦腔絕技的表演技巧;邀請京劇表演藝術家譚孝曾為學員講解與演示京劇傳統戲服的基本組成、穿戴方法、收納方法等。同時,將鏡頭聚焦到京劇演出的后臺,揭開京劇后臺的奧秘。《拿手好戲》通過對明星學員學習、表演戲曲的真實呈現,以及對中國傳統戲曲基礎知識的科普與名師講解,向節目受眾普及戲曲知識,促進其對傳統戲曲文化的了解,這也從另一維度展現了傳統戲曲的獨特魅力。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成、發展的數千年歷史過程中,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也在其中孕育積淀,即中華傳統文化精神[3]。同樣,在中國傳統戲曲文化中,也有著中國戲曲精神支撐著一代又一代戲曲人在這條道路上堅毅直行。
《拿手好戲》節目中,豫劇戲社社長小香玉說:“優秀的演員要能夠感受戲比天大的精氣神。”京劇社社長王珮瑜告誡年輕學員不但要勤奮,能吃苦,更要有規矩意識,沒有戲里戲外的規矩,難成藝術方圓。例如,王寶強在飾演京劇《三家店》中的秦瓊時,由于身體原因學習進度緩慢,但他仍堅持一遍遍反復練習,在節目外還找專業人士進行演唱輔導,最終完成了《三家店》的完美演出。其他明星學員在學習時也都保持十分認真、積極的態度,力求盡最大的努力還原戲曲人物本來的“精氣神”。在整個節目里,從戲社名師到明星學員,每一個人身上都閃耀著專屬于戲曲人的“敬業”“刻苦”的精神品質,戲曲人的精神之美、靈魂之美、傳統之美、藝術之美都在節目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中國電視誕生的初期,由于技術手段的限制,節目產量很小,影響力也十分有限。作為一種新生的、稚嫩的藝術形式,彼時的電視迫切需要借助成熟的藝術品種的力量以豐富自身內容,獲得觀眾認可。而戲曲作為中國最成熟、最有魅力的藝術形式,自然而然地成為電視人選擇的目標。”于是,1958 年中央電視臺試播,就將轉播劇場戲曲演出作為電視文藝的重要形式之一,但是這一時期的戲曲多以“照搬移植”的形式進入熒屏;從1984 年開始,中央電視臺與各地方電視臺紛紛編創戲曲電視欄目,探索戲曲節目的傳播新形式;20 世紀90年代,電視文藝由專題化、板塊化,開始向綜藝化過渡[4]。
伴隨著選秀類節目的盛行,面對收視重壓,戲曲類電視欄目進入轉型重塑期,其制作觀念在綜藝化、娛樂化的基礎上,融入真人秀、選秀等元素。例如,2005年,河南電視臺《梨園春》節目在戲迷擂臺賽環節融入“真人秀”元素;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于2015 年推出明星體驗類真人秀節目《叮咯嚨咚嗆》,以真人秀的節目形式承載傳統戲曲藝術的節目內容[5]。《拿手好戲》則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于2022 年推出的沉浸式戲曲研學創演節目,在“真人秀”基礎上加入全新的明星研學創演模式,為戲曲類電視節目的新時代轉型提供新形式的探索實踐。
在戲曲類電視節目向“真人秀”模式進行轉變時,“真人秀”節目原有的網絡平臺播放模式、快節奏剪輯和“無臺本”拍攝方式等特點都不可避免地會給以慢節奏為主的戲曲類電視節目帶來挑戰[6]。同時,傳統戲曲本身的專業性和藝術性也與以娛樂大眾為主要目的的“真人秀”之間存在矛盾。這些都是戲曲類電視節目在向“真人秀”模式轉變過程中無法避免且需要克服的模式窠臼。
與以往真人體驗、觀察為主的“真人秀”模式不同,《拿手好戲》開創了“跨界+研學+創演”的真人秀新模式。在這檔節目里,25 位明星學員跨界而來,需要在節目錄制過程中沉浸式地進行戲曲學習,并完成戲曲表演,表演結束后由名師專家進行專業點評,最后還要集體進行終極研學作品的匯報演出,接受戲曲專家與觀眾的檢驗。可以說,《拿手好戲》做到了對戲曲文化的沉浸式學習展示。與此同時,整個節目首先將明星學員集結,其次再依據學員的個人表演進行分班教學,最后進行匯報演出并評選優秀學員代表,這一節目模式不僅在戲曲類電視節目里具有創新性,而且對年輕受眾頗具吸引力。
此外,節目內容中也處處體現著融通古今的創新理念。《拿手好戲》在傳統戲曲曲目基礎上,結合明星學員的特長優勢,融入系列時尚元素進行“創演”。比如,尚雯婕采用“電子風+《西廂記》念白”的形式演唱原創歌曲《雪落西廂》;張睿、黃齡將話劇與戲曲結合創作出新版《梁祝》等,百年經典戲曲與現代流行音樂在這里碰撞出了時尚的火花。同時,《拿手好戲》將戲曲作品影視化也是該節目的一大亮點。比如《紅樓夢》的匯報演出,就通過影視化的呈現形式展現了寶黛初見的純潔和真摯。
該節目利用擴展現實(Extended Reality, XR)技術建構的“拿手好戲”戲曲數字藏館,給觀眾增添了嶄新的視覺沖擊,有效提升其觀看體驗。例如,當主持人董藝站在《拿手好戲》戲曲數字藏館正中央,講解戲曲數字藏館中所收藏的戲曲文獻、道具、資料、服裝、典故傳奇時,各藏館中的資料也會隨之飛出,為觀眾全方位、立體式、動態化地展現中國博大精深的戲曲文化藝術。在明星學員表演的舞臺上,節目組也運用XR 技術配合表演內容制作出相應的背景,使得舞臺兼具傳統與科技感。如徐俐表演《貴妃醉酒》選段時,其飾演的楊貴妃從XR 技術合成的水流漩渦中緩緩走出,給觀眾營造身臨其境之感,提升了觀眾的觀看體驗。
此外,該節目還運用各種線上活動增強受眾的參與感和互動感。在每期節目中,節目組都會打開相應的品鑒通道,讓線上觀眾作為云鑒賞團對本期研學作品進行投票。眾多海外戲迷也可以通過央視頻“云鑒賞團”、央視頻“拿手好戲G 拍”等活動,跨越時空距離參與節目互動,重溫祖國傳統鄉音的溫暖。
“精準掌握并充分利用融媒體傳播規律,因勢利導推動節目的口碑式傳播,已成為傳媒界共識。”[7]而融媒體傳播就是要緊密結合當前信息傳播趨勢,打通各個媒體間的傳播渠道壁壘,從傳統的單向、一對多傳播模式轉為雙向、多對多傳播模式,在互聯網時代最大化提升傳播效果。《拿手好戲》雖然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的一檔沉浸式戲曲研學創演節目,但是其宣發傳播渠道并不只限于傳統電視,而是采用臺網結合的融媒體傳播方式,在央視頻、抖音、微博、嗶哩嗶哩(bilibili,簡稱B 站)等平臺造勢宣傳,最終獲得傳播佳績。
該節目能夠在互聯網上火熱傳播,還得益于其別具一格的節目編排與制作。在節目中,每一個學員的舞臺表演都能被直接提煉、剪輯成幾十秒或幾分鐘的短視頻,在抖音、B 站和微博等各大網絡平臺傳播。“大屏”端和“小屏”端相互結合進行的高密度傳播,形成集廣播電視、網站、移動客戶端于一體的全媒體廣電傳播矩陣,節目一經播出便收獲廣泛關注。
在中國戲曲類電視節目尋求轉型發展的道路上,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的《拿手好戲》節目將中國傳統戲曲文化、現代科技與“真人秀”進行深度融合,并以受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呈現,推動中國傳統戲曲文化的創新性發展。作為電視節目重要類型的文化類節目,理應把守正與創新作為永恒不變的歷史使命與時代擔當[8]。戲曲類電視節目作為文化類電視節目的一個重要類型,只有將“傳承與創新共發展”理念作為制作宗旨,直視社會需求,才能實現長久發展,才能將對中國傳統戲曲文化的創新型發展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