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貝琪
(作者單位:天津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和布萊希特體系被認為是20 世紀以來影響最為廣泛的兩大表演體系,對中國的戲劇表演理論及實踐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前者系統地建構起戲劇“體驗派”的表演藝術理論,“要求演員由內而外地體驗角色心理和行為”[1],“體系的精髓就是現實主義”[2];后者則要求演員與角色保持一定的距離,產生“陌生化效果/間離效果”,即“讓觀眾對所描繪的事件,有一個分析和批判該事件的立場”[3]7。雖然兩者間有各自不同的主體性,但都離不開穩定的敘事內核。隨著現代媒介技術的不斷發展,這兩大體系也開始不斷地向影視作品的編導理念、表演方式等方面輻射。2021年播出的《令人心動的offer 第三季》是由騰訊視頻推出的一檔聚焦醫療行業的職場觀察類真人秀,該節目延續前兩季“觀察+職場”的節目模式和特點,在充分考慮現實社會背景的基礎上開拓新的題材領域,拓展內容深度,強化參與感與互動性,提升真人秀的趣味與質感。節目播出后反響熱烈,并在網絡平臺上多次引發網友對節目內容的深刻討論。而該節目之所以能在眾多真人秀節目中突出重圍,離不開節目敘事策略的突破創新。因此,本文結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和布萊希特體系的理論核心,從題材類型、人物設置和情節結構三方面闡述《令人心動的offer 第三季》如何以全新的敘事策略展現真實行業現狀,實現真人秀節目的市場價值和審美教育意義的雙贏。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是基于俄羅斯現實主義文學和戲劇傳統的總結而產生的,這就決定了該體系“真實反映生活”的美學思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未發表的創作札記中寫道,“真實缺了生活,生活缺了真實,都不能存在”,“以虛假為基礎的藝術欺騙不了多久”[4]。這也同觀察類節目聚焦生活百態的現實主義創作特點和職場類節目服務大眾的意識不謀而合。各種形式的觀察類節目和職場類節目深受當代觀眾喜愛。例如,觀察類節目就有以《妻子的浪漫旅行》為代表的夫妻觀察治愈節目、以《我家那閨女》為代表的親情觀察成長勵志節目、以《心動的信號》為代表的“戀愛+推理”類節目等。職場類節目自2003 年《絕對挑戰》播出以來,歷經20 年的發展演變。早期求職類節目以服務意識和競選賽制為節目核心,如互動招聘類《職來職往》《非你莫屬》,更有關注女性求職的《尋找杜拉拉》以及職業技能競技類節目《技行天下》等,為電視機前不同的年輕人提供就業渠道和積攢求職經驗。2015年前后,在明星效應的影響下綜藝市場迎來《挑戰者聯盟》《親愛的客棧》等一系列明星職場體驗類真人秀節目。
但是,近幾年的觀察類節目較多聚焦于情感關系,各平臺相繼推出的許多節目也出現題材“撞車”現象,僅2021 年就有《心動的信號 第四季》《半熟戀人》《機智的戀愛》等一系列戀愛推理觀察類真人秀節目,這種同質化的敘事模式讓觀察類節目的發展急于尋求新的突破。以“觀察+職場”為全新敘事模式的《令人心動的offer》突破觀察類節目題材同質化現象,聚焦與大眾生活息息相關又有些神秘感的律政、醫療等行業,抓住新冠感染疫情影響下人們對醫療行業關注的這一契機,創新節目題材。正如節目第三季“offer 加油團”固定成員周深所說,醫生是一個“離我們最近也最遠的”職業,很少有人真正了解醫生、醫學生的生活狀態和職業信仰。因此,《令人心動的offer 第三季》定位全新題材,強化了節目受眾的參與感和互動性,提升了真人秀的趣味和質感,拓展了內容深度。
除此之外,《令人心動的offer 第三季》以幾位初出茅廬的醫學生的實習為切入點,通過鏡頭記錄下他們經歷嚴苛的臨床實習和嚴格的考核機制后得到的成長蛻變,以及在此過程中醫院里呈現的人情冷暖,強調了真人秀節目在突顯娛樂性質之余的社會責任感和宣傳教育作用。一方面,節目中醫學生每一次的挑燈夜戰都讓觀眾充分體會到醫務工作者“不為良相,當為良醫”的使命感和醫學生規培之路的艱辛;另一方面,節目也通過年輕女教師獨自一人在醫院做開顱手術、“老年病”年輕患者增多等真實的事例,反映當下年輕人對于亞健康問題的忽視。同時,引導大眾對醫療工作內容進行正確解讀,消解觀眾對于醫療行業的認知盲區,提高大眾對于醫務人員的理解、共情與信任,建立良好醫患關系。
《令人心動的offer 第三季》之所以在播出后反響熱烈,不僅是因為節目在“綜N 代”的光環下捕捉到時代脈搏與觀眾興趣,滿足了觀眾對醫療行業的窺視感,更是從垂直圈層中開掘出既緊扣社會現實,又能引發情感共鳴的全新題材內容,借醫學生的成長蛻變展開對于生命、人性的探討,成功打破圈層桎梏,實現職場觀察類節目的創新。
《令人心動的offer 第三季》延續觀察類節目普遍運用的“第一現場+演播室”雙重觀察模式,由第一現場的素人嘉賓和演播室中的“offer 加油團”作為職場觀察類真人秀節目中的主要敘事主體,通過鏡頭語言呈現不同的敘事視角,連接演播室與第一現象的內外雙重敘事空間,從而引導觀眾感知節目文本中同一時空下的人物關系和故事情節。茲維坦·托多羅夫認為“構成故事環境的各種事實從來不是‘以它們自身’出現,而總是根據某種眼光、某個觀察點呈現在我們面前”,《令人心動的offer 第三季》正是以紀實的敘事風格展示了被觀察者在第一現場中的完整故事,并采用演播室(第二現場)中“offer 加油團”成員在觀察過程中的實時反映,形成敘事時空的“間離效果”,進一步增強敘事效果。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提出真實與美的結合才是體驗式藝術,無論是理論闡述還是戲劇實踐,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都反復強調真實與自然[4]。《令人心動的offer 第三季》選用純素人醫學生作為第一現場的被觀察對象,其學歷背景、個性特點各不相同,但又恰好與當前職場中的年輕人有一定的共性,能讓有相似經歷的觀眾產生更加強烈的共情。例如,沒有臨床經驗但科研實力極強的學霸劉暢在面對第一次模擬查房進行病史詢問時,因毫無經驗顯得十分窘迫。這讓許多初入職場,還未適應自己全新社會角色的年輕人在劉暢的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同時,劉暢從無所適從,到崩潰,再到后面工作更加堅定、扎實地步入正軌,人物的蛻變過程也時刻牽動著觀眾的心,在強化代入感的同時,引發觀眾的同理心和共情性。此外,節目中的帶教醫師也各具風格:既有慈眉善目,帶有職業浪漫色彩,讓病人如沐春風的董樑主任;也有外表嚴肅沉穩,但內心溫柔,心懷大愛的盧驍醫生……該節目對被觀察者的選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普通受眾對醫生、醫學生的生活狀態和職業信仰的窺視欲。
“局外觀察”是觀察類節目不同于其他類型節目的一大特點,通常情況下每期節目都會提前將故事分為兩到三段,由主持人與第二現場嘉賓組成的觀察團雖不參與故事具體的發展,卻能讓敘事本身以及觀眾對明星嘉賓的認知實現新奇的“間離效果”。《令人心動的offer 第三季》加油團成員既有媒體人出身的孟非、張純燁、易立競,兼職主持人的歌手胡海泉,也有從事過醫療工作的毛不易與周深以及充滿話題度的眼科醫生陶勇。正因嘉賓們涉獵傳媒、醫學、影視和音樂等多個領域,他們能從不同維度觀察、探討醫學生們學習成長的故事,并形成多種觀察切面。在明星嘉賓結合自身經歷補充并豐富節目文本內容的同時,也是把觀眾對于嘉賓形象中“理所當然,眾所周知和顯而易見的東西剝去,從而創造出對它的驚愕和新奇感”[3]62的陌生化的過程。例如,第二期節目中在關于職場中的郁悶時刻的討論中,曾做過護士的毛不易分享了他扎針失敗的經歷,既滿足了觀眾和粉絲對歌手毛不易的好奇心,又增加了節目的話題度,從而吸引觀眾深入了解醫學生群體所面臨的職業成長課題以及中國醫療行業和職業培養體系的真實狀況。
自2017 年“慢綜藝”逐漸打破競技類節目盛行的局面以來,人們愈發重視節目所帶來的人文價值和社會意義。除關注熱點的真實性與時效性外,觀眾希望在更加了解故事背后的來龍去脈、期待更多樣化的豐富解讀的同時,也在融媒體時代影響下普遍注重互動感和體驗感。
《令人心動的offer 第三季》融合了競技、紀實等多種元素,在仰賴真實、強調紀實感的同時,通過“戲中戲”雙層敘事結構和懸念沖突的展開給觀眾以共情的真實沉浸感,進而引發觀眾思考。無論在技巧表達上還是內容敘事上,都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體驗式表演和布萊希特的間離效果有異曲同工之處。
影視作品敘事并不僅僅是講完一個故事,還要通過鏡頭、剪輯、后期包裝等多種敘事手段,從不同敘事視角盡可能呈現出完整的故事,并傳遞出故事背后的事件價值和社會意義。正如上文所提及的,《令人心動的offer 第三季》通過延續觀察類節目的雙層敘事結構,在真實記錄完整故事的基礎上,有效實現了敘事節奏的間離效果。首先,第一現場的敘事是為了將故事情節敘述清楚,如查房、考核等環節在節目中出現頻率最高。但為了避免現場拍攝給醫院工作人員和患者帶來不必要的干擾,其中80%的鏡頭都由固定機位監控拍攝完成,而正是這些看似“不完美”的鏡頭再現了醫學生的真實狀態,體現了節目的真實性和專業性。其次,第二現場(演播室)的敘事則更重視闡釋第一現場故事背后的問題和道理。
《令人心動的offer 第三季》每期節目都會提前從故事情節發展的高潮處將故事分割為兩到三段,且不會直接向觀眾公布每一小段情節的結局,而是將懸念留給演播室的加油團和觀眾,在主持人引導加油團成員進行討論的過程中,觀眾也能利用這段時間從緊張的情節里脫離出來。例如,第六期節目的中期匯報考核中,醫學生汪葦杭因選題涉及患者隱私,為尊重患者,在距離演示文稿提交截止時間僅剩不到兩個小時的緊急情況下臨時更換選題,這也讓汪葦杭順利通過考核的壓力驟增。節目鏡頭不斷在第一現場當事人的緊張籌備和演播室嘉賓們呈現出的焦灼情緒間來回切換。兩個敘事空間不斷的重疊交錯使觀眾保持對現實的理性判斷,并“從批判的角度去看待他迄今認為理所當然的事物”[5],從而引發受眾對于職場中應變能力和抗壓能力的思考。由場內外多重線索構成的“戲中戲”結構,不僅增加了節目內容的信息量,也有效地強化了觀眾的參與感。
作為職場觀察類真人秀節目,《令人心動的offer第三季》在真實記錄醫學生臨床實習中面臨的高強度工作與考核競爭壓力外,還會通過節目組后期有意識的參與,增加節目的可視性和戲劇性。“所謂懸念,就是不急于給結果,讓觀眾由持續疑慮不安而產生的期待心理,如緊張、好奇、猜測、懸而未決、結局難料,引起觀眾急于知其后果而迫切期待。”[6]節目組會在后期剪輯過程中精心策劃節目的戲劇效果,巧妙設計情節懸念,放大故事細節,為觀眾營造極具體驗感的沉浸式氛圍。例如,節目中一直被認為性格最好的劉暢與高尚在小組匯報前,因回訪患者工作的分工問題產生分歧并陷入冷戰狀態,鏡頭在呈現完他們之間的矛盾和情緒的最高點后并未繼續記錄該事件的后續發展,“故意”破壞故事情節,并讓觀眾跟隨鏡頭直接來到第二天的成果匯報,這種有意識的設置懸念既能推進節目進程,增強觀眾對后續故事情節的期待,又可使觀眾從故事情節中脫離出來并給予其一定的思考時間。
職場觀察類真人秀節目在“慢綜藝”和職場類節目的基礎上完成了敘事模式的創新,同時雙重敘事結構呈現出更加豐富的文本內容。但作為真人秀節目,主流化、精品化才是未來發展的方向。因此,職場觀察類真人秀節目要繼續深耕垂直領域,聚焦更多行業領域和新興職業,深度呈現行業生態。不單單要突破同類型節目形式重圍實現市場價值,還要具有娛樂大眾的審美功能,更要注重對社會的觀察、對生活的提煉以及對人生價值的領悟,力爭推出更有社會意義的精品節目,建構主流青年文化話語,從而真正實現對年輕一代的文化滋養與精神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