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詩晨
(作者單位:湖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電視紀實類節目是如今常見的一種節目類型。從廣義上來講,除電視劇、電影之類的其他節目,如電視專題片、電視紀錄片、電視新聞節目、電視訪談節目、電視真人秀等文娛節目都存在紀實性,狹義上的紀實類節目則特指紀實類電視作品和紀錄片,這類節目通常以鏡頭真實記錄社會現象、生態地理、歷史人文等內容,向觀眾傳達其中的內涵。
紀實類節目早期以社會教育為主要內容,如《科學常識》《醫學顧問》,這些都是科普性節目。1989年中央電視臺開辦的《地方臺50 分鐘》(后改名為《地方臺30 分鐘》)欄目的出現,標志著我國紀實類節目走向成熟。這個節目是一個展覽櫥窗式的欄目,專門播出電視紀實類節目,它為地方臺的專題節目提供了一方表現的天地,也代表著紀錄片走向專欄化。
此后十余年,隨著紀實類節目的發展,不同內容傾向的紀實類節目不斷出現,紀實類節目有了明確的分類,如新聞類紀實節目、訪談類紀實節目等,多種類型的紀實類節目百花齊放,受到了大眾的認可與喜愛,因此紀實類節目的占比逐漸提高,節目模式開始規范化。在這期間,紀實類節目積累起了固定的受眾,擁有了固定的欄目。例如,北京廣播電視臺推出的節目《檔案》融合了最新國內外欄目形式,希望以新的角度探索世界,尋覓曾經被掩埋的事實真相;鳳凰衛視推出的《冷暖人生》欄目,力圖用鏡頭勾畫普通人的不普通人生。
國外紀實類節目早期以紀錄片為主要形式?!凹o錄片”一詞最早是英國人約翰·格里爾遜(John Grierson)在一篇評論中提出的。20 世紀20 年代,曾出現了兩種紀錄片創作理念:一種是羅伯特·弗拉哈迪(Robert Flaherty)的紀錄片理念,即真實記錄,對現實的描??;另一種是約翰·格里爾遜倡導的對現實的創造性處理[1]。隨著時間的推移,紀實類節目開始發展出其他形式,進而出現了較為詳細的分類。
現如今,國外紀實類節目處于平穩發展中,傳統的紀實類節目與其他綜藝形式相結合,延伸出了更加豐富的形式,如真人秀紀實類節目、案件紀實類節目、軍事紀實類節目等。截至目前,國外也創造出了很多優秀的紀實類節目,如《新時代武器》就是國外較為有名、評價較高的優秀紀實類作品。
觀眾通常會通過選題判斷自己是否對節目感興趣。對于節目來說,選題的好與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它對受眾的吸引程度,因此,如何選題是紀實類節目需要面臨的首要問題。縱觀我國過去的紀實類節目,大多都把重心放在歷史、人文、地理等方面,如《望長城》《大國崛起》等,都是較為宏大的主題,紀錄片的內容較為豐富,橫跨了較長的時間與空間。隨著紀實類節目的創新,選題朝著更接地氣、更親民的方向發生變化。以《我在故宮修文物》為例,不同于以往的宏觀議題,它將鏡頭聚焦于文物修復師,記錄了修復師們的日常,通過展現修復師們修復文物的工作日常,讓觀眾窺見文物背后的故事,了解文物的前世今生?!段以诠蕦m修文物》的走紅,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節目的選題新穎,雖然節目的主要內容仍然是文物,但是它并不只是呆板的介紹,而是另辟蹊徑,通過展現文物修復師的日常工作,講述與文物相關的故事。這不僅可以讓觀眾了解文物,還讓觀眾了解到文物修復師這一群體,使整個紀錄片更加接地氣,充滿了溫度。
紀實類節目以真實記錄為根基,因此以往的節目形式往往以鏡頭記錄為主,以旁白解說為輔。這種形式能夠很好地記錄真實生活,反映真實情緒,曾經也深受觀眾的支持。但現如今,隨著網絡的發展,觀眾很難有耐心觀看冗長的紀錄片,而是更加傾向于娛樂化的節目,對紀實類節目的興趣逐漸降低。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了謀求發展,紀實類節目進行了一些創新,與其他模式相結合,開創了許多新的節目形式,如“紀實+新聞”“紀實+歷史”“紀實+真人秀”等。這些靈活多變的節目形式深受觀眾歡迎。例如,《國家寶藏》融合了紀錄片和綜藝兩種創作手法,綜合了文化的內核、綜藝的外殼、紀錄的氣質,創造了一種全新的表達方式。這檔節目一上線就收獲了眾多好評,“紀實+綜藝”的形式不僅能夠激發觀眾的觀看興趣,還能讓觀眾了解文物的故事,可以說是一次相當成功的實踐。
紀實類節目的風格一向較為嚴肅,在后期制作中也一向只以配音旁白為主,這樣的方式保證了紀實類節目的真實性,但難免會顯得枯燥。在如今眼球經濟的時代,這種風格的紀實類節目難以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因此,很多新生的紀實類節目的風格都偏向年輕化、活潑化。以警務紀實節目《守護解放西》為例,它不同于以往警務紀實類節目的嚴肅,其整體風格年輕、活潑。它的播放平臺是嗶哩嗶哩(bilibili,簡稱B 站),其受眾以“90 后”“00 后”群體為主,彈幕文化非常興盛。在《守護解放西》中有很多非常有趣的彈幕,這種有趣的互動表現出《守護解放西》年輕化、網感化的風格。在輔助敘事上,《守護解放西》還使用了花體字和音效,這兩種方式使節目風格更加活潑、接地氣。
收視率高低是評判節目是否成功的標準之一,因此對于創作者來說,其面臨著很大的壓力。在如今的快節奏時代,紀實類節目的收視率持續降低,這是紀實類節目需要創新的一個重要原因。如今少部分紀實類節目為了確保收視率,盲目追求流量,用各種方式吸引觀眾?!短剿鳌ぐl現》的制片人王新建談到收視率對節目的影響時說:“收視率會使我和我們的編導沉不下心來做那些比較有層次的歷史文化選題,而更多地追求一些從內容題材上就很吸引觀眾的選題?!盵2]當創作者失去初心,將收視率視為首要追求目標時,節目的質量便難以保證,這是一種本末倒置的行為,并不可取。不可否認,觀眾確實會被更加娛樂化的節目所吸引,然而有關歷史文化議題的紀實類節目仍有很大市場,如《河西走廊》《如果國寶會說話》等紀實類節目的播放量都較高。很多紀實類節目的收視率上不去的原因主要在于內容較為嚴肅、晦澀難懂,創作者需要做的是如何以觀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表現深層次的歷史文化議題,將其中晦澀難懂的內容轉化為人們可以接受的內容,當創作者做到了這一點便不用擔心收視率。
如今在以流量為主導的互聯網市場,為了滿足觀眾的娛樂需求,紀實類節目創作者會采取不同的形式在紀實類節目中增加娛樂元素以吸引觀眾。雖然這種創作方式可以激發觀眾對于紀實類節目的興趣,讓其更容易接受紀實類節目傳遞出來的信息、價值觀等,但以娛樂形式進行信息傳播,會消解議題的嚴肅性,削弱觀眾對于危害事件的警惕性,達不到既定的傳播效果。例如,《守護解放西》的第三季相較于前兩季,選擇了獵奇程度更高的案件,所以更容易激發觀眾的興趣。同時,從節目后期制作的音效和花體字中可以看出,第三季節目的整體氛圍更加搞怪,相比于紀實成分,節目中的真人秀綜藝成分更多。B 站的受眾以年輕人為主,這樣的做法或許可以吸引到更多的觀眾,但這樣過度娛樂化的呈現方式會在無意中消解案件的嚴肅性,很難讓觀眾了解惡性事件的危害性,從而會在潛意識里低估此類事件的危害程度。例如,第三季中有一起案件是一女子騷擾“00 后”男子,該女子在幾個月的時間內尾隨跟蹤他,每天給他發送騷擾短信,撬其家門,到處散播與他有孩子的謠言,嚴重干擾到了他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這是一件非常惡劣的事件,但在播出時,節目一直在營造一種搞笑的氛圍,將這樣一件嚴重的騷擾事件以搞怪的方式呈現,這會使人們在哈哈大笑時,不自覺地忽略事件的危害,降低警惕心。因此,如何在紀實與娛樂中把握好平衡,做到二者兼顧,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議題。
“真實再現”,顧名思義,是一種重現真實的表現手法,常常被應用在紀實類節目中。為了達到更好的節目效果,紀實類節目會進行場景復原,或邀請演員進行畫面演繹,將已經發生或者可能發生的事情或人物的內心世界的影像表現出來[3]。這種方式會增強節目的可視性,給予觀眾最為直觀的畫面沖擊,同時也能彌補歷史資料欠缺的遺憾。隨著各種技術的發展,“真實再現”的手法能夠更真實地還原畫面,因此被廣泛運用在各種節目中。尤其是在歷史類紀實節目中,“真實再現”手法是一種不可或缺的表現手法。然而,使用這種表現手法會在一定程度上破壞紀實類節目的真實性,并對其造成其他危害。首先,“真實再現”并不是真的真實,而是根據既有的資料進行演繹,可能會存在夸張、錯誤的情況。其次,會養成紀實類節目舍本逐末的風氣,不再去追求真實,而對“真實再現”產生依賴,不去想如何拍攝真實畫面,而是想如何進行畫面復原。再次,對于“紀實+新聞”的節目來說,時效性是節目需要注重的因素,如果在事件發生時不盡快趕去第一現場進行拍攝,而是事后進行“真實再現”的話,節目的競爭力就會大大降低,久而久之就會在屏幕上消失。
現如今,紀實類節目可以被分為多個題材,如警務類紀實節目、訪談類紀實節目、歷史類紀實節目等,這幾類紀實節目如今都有較為出名的代表節目,競爭較為激烈。紀實類節目受題材的限制,很容易出現同質化的現象,為此,紀實類節目在未來發展過程中需要對內容和形式兩方面進行創新,打造獨特的風格,避免內容同質化,增強競爭力。在內容上,可以找尋新的切入點,選擇大眾感興趣且更有新意的內容。例如,由央視網熊貓頻道和成都市廣播電視臺共同打造的《熊貓伴我行》是全球首檔大熊貓主題真人體驗紀實節目,這檔節目不僅涉及之前從未涉及的熊貓題材,其內容還是大眾普遍都很感興趣的內容,所以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力。在形式上,可以嘗試與其他模式相結合,開創更多新的形式,如目前已出現的“紀實+真人秀”“紀實+娛樂”等?;ヂ摼W時代的到來,媒體用戶更加注重互動的效果,以評估產品的價值[4],所以紀實類節目創作者還可以在節目中添加與受眾互動的環節,讓受眾更有參與感,但要注意把握尺寸,不要讓其他元素蓋過了紀實類節目的本質,一切要為真實服務。
推動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深入融合,借助兩種不同媒介的優勢來推動紀實類節目發展,是未來紀實類節目的一個重要走向[5]。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各有其優勢和劣勢,紀實類節目可規避其劣勢,借助兩種媒介的優勢推動自身發展。傳統媒體的發展時間長,在大眾心中的權威性高,所以紀實類節目可以利用傳統媒體展現其內容。得益于傳統媒體的權威性,觀眾對于傳統媒體平臺上播出的紀實類節目會抱有較大的信任,這有利于節目吸引觀眾的注意力。新媒體的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泛,可利用其特性全平臺宣傳紀實類節目,提高節目的知名度。近年來,隨著使用門檻的降低,新媒體的使用率不斷提高,微博、微信等平臺成為紀實類節目的重要傳播渠道,如今有許多節目在新媒體平臺上走紅,擴大了傳播范圍,提高了知名度,吸引了非常多的受眾。
“真實再現”手法是紀實類節目常用的一種表現方式。在資料空白、無法拍攝真實畫面的情況下,通過重新演繹,能夠讓觀眾更加直觀地明白節目想要傳達的信息,因此對于紀實類節目,尤其是歷史類紀實節目來說,“真實再現”手法是一種不可或缺的表現手法。然而,濫用“真實再現”手法的行為會破壞紀實類節目的真實性,使紀實類節目不再真實。因此,紀實類節目創作人員要堅持紀實的底線,合理利用“真實再現”手法,將其當作一種不得已情況下才能使用的表現手法,在使用時,也需要盡量貼近真實。
紀實類節目從早期的社會教育性專題節目發展到如今多種題材形式,已進行過多次成功的創新實踐。為適應受眾需求的變化,紀實類節目需要再次進行創新,雖然它目前在創新發展過程中存在許多問題,但它仍擁有較好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