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中國第一個學位課程進修班
1989年春天,北京十一學校校長、北京師范大學(以下簡稱“北師大”)數學系校友李金初來到北師大,找到他的同學、時任黨委副書記李英民,希望北師大分配幾名畢業生給十一學校。李英民對他說:“你去找顧明遠吧。”于是他來找到我。為此他帶我去參觀了學校。一進學校,我大吃一驚,學校占地三百余畝,這在北京市是絕無僅有的。我工作過的北師大附中才三十多畝。學校除一幢小小的行政樓外,其余全部是平房,但整個校園整潔美觀。從一件小事可以看出,學校管理有序。當時學生都是騎自行車上學,自行車有所謂26的、28的,一千多輛自行車在車棚里分類排得整整齊齊。聽了校長的介紹和課堂聽課,感到教師的業務水平確實有待提高。
北京十一學校成立于1952年,原是一所軍委子弟學校,1962年交給地方。有一批老區過來的老同志,后勤管理得非常有條理,但教師隊伍水平不高,學校連北京市區重點都不是。李金初校長想要改變這種面貌,所以到母校來求助。
于是,我就帶學校人事處、學生處、教育處的干部再一次去參觀訪問。大家一致同意北師大有責任幫助他們。經過努力,當年又巧遇特殊形勢,一下子分配了39名畢業生。隨后他們又從其他師范院校引入了幾十名師范生。從此改變了學校的教師隊伍。李金初特別重視對這批年輕教師的培養,經常邀請北師大的老師去聽課、講課。我也經常去聽課。
20世紀90年代初,我正在學位委員會辦公室奔波,希望學位委員會為中小學教師設立教育碩士專業學位,使教師有機會進修,取得研究生學位。但當年研究生招生名額很少,很難滿足廣大教師的需求。于是我和李校長商量,為了系統地提高十一學校教師的業務水平,我們可以在年輕教師中開辦碩士學位課程進修班,讓他們像研究生一樣,修讀研究生的課程,以提高專業水平。全國第一個教育碩士學位進修班就于1993年在十一學校辦了起來。這個辦法受到各地教師歡迎,不久全國師范院校都辦起了學位課程進修班。這種進修班為1997年設立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打下了基礎。那幾年,全國學位課程進修班辦得如火如荼。一方面說明當時教師對進修提高的需要非常迫切,另一方面許多師范院校把它當作創收的渠道。這是我們始料不及的。
二、山村的孩子 城市的學校
1998年,應洪成文博士之邀到銀川給校長培訓班講課。這是我第一次到銀川。除講課外,游覽了西夏王陵、沙湖。原來以為寧夏這地方又是山又是沙漠,來了才發現銀川竟是塞上江南,特別是河套地區,水草茂盛,風景秀麗。
接待我們的是時任教育廳廳長蔡國英。我們談起寧夏教育的發展,他說,寧夏教育還很落后,特別是山區,孩子上學很困難。他想在銀川市辦一所讓山區貧困學生上學的高級中學。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和政府非常重視,在蔡國英倡議之下積極籌備起來,一面招生,一面建設。六盤山中學就于2003年成立了。蔡國英廳長邀請我和中育教育集團幫助他們設計校園、招聘教師、培訓教師。我們去的時候學校正在建設,學生則借用農校的教室上課。我給學校的教師開了講座,從此就與六盤山中學結了緣。第二年,我們再去培訓教師,一所紅磚青瓦的宏偉學校已在銀川西郊拔地而起。學校主要招收山區貧困家庭學生,實行全額免費,除提供住宿外,每月還有膳食補助。這正是山區孩子的福音。
2006年夏天,在銀川舉行中美教育研討會。我在參加研討會之余再一次訪問了六盤山中學,學校已經初具規模,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升。2008年,我又一次來到學校,和老師們座談教育改革和學校發展的問題。那年正值汶川地震,六盤山中學接收了兩個班的地震少年。他們在那里得到了心理的撫慰、優良的教育。2013年,我參加了六盤山中學成立10周年慶祝活動,學生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展示他們的學習成果。看到他們的發展,由衷地高興。10年里我四次訪問六盤山中學,學生還多次給我來信,介紹他們的學習情況。我與學校師生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這是一所扶貧啟智、造福山區貧困孩子的新型學校。今年是該校成立20周年。20年來,學校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我祝愿他們踔厲前行,為實現教育強國培養更多胸懷祖國、有真實本領、勇于創新、敢于擔當的時代新人。
2023年7月16日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
責任編輯: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