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無錫 嚴青青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我國民營經濟打開了大門,經過40多年的發展,我國民營經濟“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已成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同志多次肯定其重要作用,指出民營經濟“不僅不能‘離場’,而且要走向更加廣闊的舞臺”。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強調必須“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因此,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營經濟政策的演進歷程進行梳理和研究,有利于增強民營企業的發展信心,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增添動力。
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的新征程,隨著對馬克思主義所有制理論認識的加深和我國經濟建設實踐經驗的總結,我國民營經濟政策盡管在不斷演進,但總體上是以鼓勵和支持為主線,大致可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1.恢復復蘇期(1978年—1984年)。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解放思想,立足實際大膽嘗試,果斷地將黨的工作中心從階級斗爭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同時破除了“公”與“非公”二元對立的所有制觀念,恢復了允許和鼓勵個體經濟發展的政策,這是民營經濟從無到有的一個良好開端。1981年《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指出:“國營經濟和集體經濟是我國基本的經濟形式,一定范圍的勞動者個體經濟是公有制經濟的必要補充。”黨的十二大再次指出“由于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總的說來還比較低,又很不平衡,在很長時期內需要多種經濟形式同時并存。……在農村和城市,都要鼓勵勞動者個體經濟在國家規定的范圍內和工商行政管理下適當發展,作為公有制經濟的必要的、有益的補充。”黨第一次在全國代表大會上肯定了個體經濟,這是一次歷史性的重大突破。在1982年,個體經濟政策被寫入憲法,個體經濟有了合法性地位,其發展受到法律的支持和保護。
2.探索突破期(1985年—1996年)。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戰略決策需要與之相適應的方法論作為指導,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經濟體制是這一時期的主要任務。通過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的總結,黨清醒的認識到蘇聯模式下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極大地抑制了人們生產積極性,成為了生產力發展的桎梏。鄧小平同志對當時生產力條件下的蘇聯模式有過明確定調:“我們過去多年搞的是蘇聯的方式,這是一種僵化的方式,實際上是把整個社會和人民的手腳都捆起來了。”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要積極發展多種經營形式,建立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體制,開啟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新篇章。在經濟體制改革大背景下,國家關于私營經濟的政策也逐漸放寬。黨的十三大報告指出:“目前全民所有制以外的其他經濟成分,不是發展得太多了,而是還很不夠。對于城鄉合作經濟、個體經濟和私營經濟,都要繼續鼓勵它們發展。……實踐證明,私營經濟一定程度的發展,有利于促進生產,活躍市場,擴大就業,更好地滿足人民多方面的生活需求,是公有制經濟必要的和有益的補充。”1988年的憲法修正案第十一條規定了“私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補充,國家保護私營經濟合法的權利和利益。”1992年鄧小平同志的南方談話進一步為私營經濟發展掃除了思想障礙,使其步入新的發展階段。1993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被寫入憲法,同年11月,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指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必須“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方針……國家要為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參與市場競爭創造條件,對各類企業一視同仁。”至此,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已初具雛形,包括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在內的非公有制經濟在市場經濟發展中逐漸獲得了公平競爭的社會環境。
3.快速發展期(1997年—2011年)。黨的十五大確定了“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要繼續鼓勵、引導,使之健康發展。”民營經濟發展的制度環境得以正式確立。為促進多種所有制經濟良性競爭,共同發展,1998年前后,對國有企業有針對的“抓大放小”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民營企業在“抓大放小”和“國退民進”的大背景下得以快速發展。在1999年中共十五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國共產黨中央關于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的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再次重申了“抓大放下”的方針,鼓勵和支持民營企業參與國有企業的改組,民營企業贏得了更為良好的政策和輿論環境。黨的十六大提出“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堅持公有制為主體,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統一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不能把這兩者對立起來。”在二者共存共進的發展過程中,國家政策及法律法規在保障民營經濟平等發展權利上逐步完善,體現在放寬市場準入,清理限制性文件,建立健全現代產權制度等方面。黨的十七大指出“堅持平等保護物權,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新格局。”200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的頒布,首次對平等保護公有財產和私有財產以立法的形式明確下來,不斷提高民營企業家創新創業的積極性。
4.規范創新期(2012年至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民營經濟發展的制度和政策等日趨規范,民營經濟進入規范發展和轉型創新的新時期。在政策法規給予合法地位及物權等兜底保障的基礎上,為鼓勵民營經濟自主創新和轉型升級,進一步釋放其發展潛力,黨和國家的政策法規逐步聚焦于優化民營經濟營商環境上。黨的十八大提出“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鼓勵民營企業依法進入更多領域,引入非國有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改革,更好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在當前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下,黨中央極其重視對民營經濟發展的輿論環境的引導。2016年,習近平同志在參加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民建、工商聯界委員聯組會時強調“黨在堅持基本經濟制度上的觀點是明確的、一貫的,而且是不斷深化的,從來沒有動搖”,同時提出“三個沒有變”。在2018年11月1日中共中央召開的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習近平同志對民營經濟給予充分肯定并作出“民營經濟是我國經濟制度的內在要素,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是我們自己人”這一重要論述,駁斥了那種把我國的“非公有制經濟”等同于資本主義社會的私有制經濟,并認為這中間存在著資本主義條件下的剝削問題的觀點。充分說明民營企業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異己力量,而是黨領導下的人民群眾自己的生產經營組織形式。對民營經濟的性質和民營企業家的政治地位的這一新定位也提振了民營經濟的發展信心,根據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的統計,2012~2021年,我國民營企業數量從1085.7萬戶增長到4457.5萬戶,10年間翻了兩番,民營企業在企業總量中的占比由79.4%提高到92.1%,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力軍。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營經濟政策在實踐基礎上逐步成熟和完善,通過對其演進歷程的梳理研究,進一步總結黨領導民營經濟工作的寶貴經驗,對新時代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1.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我國的改革發展始終圍繞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進行的,社會主義制度下發展民營經濟的根本目的是增進人民福祉,基本動力是依靠人民群眾。1978年正是基于對人民切身利益的考量,黨作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制定的民營經濟政策充分尊重人民的首創精神,調動人民的生產積極性。從個體到私營再到非公有制經濟成分的不斷拓展,黨發動和領導最廣大人民群眾參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我國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改善。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肯定民營經濟在增加就業,提高人民物質生活水平和促進共同富裕等方面作出的重要貢獻,再次重申人民在經濟發展中的主體地位,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因此,新時代黨制定和調整民營政策應注重激發和保護人民群眾參與生產經營活動的積極性,著力保護好參與市場活動的主體。“市場主體是經濟的力量載體,保市場主體就是保社會生產力。”民營企業作為重要的市場主體,是我國經濟活動的主要參與者。然而,由于受外部環境、企業創新能力以及治理水平等因素影響,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面臨著生命周期短的生存困境,保護并激發其活力,是為我國經濟發展積蓄基本力量的必然之舉。第一,要扎實推進實質性的減稅降費政策,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擴容企業的生存空間。第二,加大金融扶持力度,破解融資難題,滿足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為民營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提供重要支撐。第三,有效實施產業政策,促進產業政策不斷地服務企業研發創新活動,著力破解研發創新投資的非持續性而導致的民營企業生命周期短的難題,調動民營企業自主創新的積極性,提升企業的內生動力。
2.堅持不斷優化營商環境。營商環境包括市場主體在準入、生產經營、退出等過程中涉及的政務環境、市場環境、法治環境、人文環境等,營商環境的優劣直接影響著民營企業的生產經營和健康發展。改革開放后,黨中央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大膽作為,不斷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經濟發展道路,以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推動民營經濟營商環境的不斷改善和優化。立足新發展階段,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雙循壞的新發展格局,更需深化改革、優化營商環境,支持和服務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第一,著力放開市場準入,打造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鼓勵民間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明確禁入的行業和領域,鼓勵有能力的民營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革,積極推動“國民共進”即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相互促進、融合發展。第二,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民營企業的產權和自主經營權以及企業家的合法權益應受法律保護。進一步完善知識產權制度,有效保護民營企業自主創新成果的產權,為企業加大研發創新投入提供法律保障。做好市場退出制度安排,建立市場化、法治化的市場退出機制,為仍有營運價值的困境企業提供有效制度供給。落實政策應對各類所有制企業執行同樣標準,對參與壟斷和不正當競爭的主體行為應加大執法力度,努力營造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第三,構建親清政商關系,建立機制化的政企溝通渠道,始終把服務企業發展放在首位。各級領導干部與企業家接觸交往時既要有位、有為,又要拒貪、拒腐,了解企業家辦企難處,主動、積極地為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破解發展難題,杜絕利用手中權力謀取個人私利。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將服務企業發展納入干部考核范圍,對權力尋租、索賄受賄等違法亂紀的行為予以嚴厲懲處,理順市場秩序,凈化經濟生態。
3.堅持培育和弘揚企業家精神。干事創業需要精神引領和激勵,從改革開放之初的個體經營者敢為人先、大膽探索的精神,到20世紀90年代由于體制改革帶來的企業家主動應變,積極進取的精神,再到進入新世紀后互聯網技術革命浪潮下企業家勇于創新的精神,我國民營經濟在極具時代特征的企業家精神引領下實現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發展。新時代企業家精神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之一,在愛國、創新、誠信、社會責任和國際視野五個方面被賦予時代內涵。習近平同志曾多次強調企業家在國家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非公有制經濟要健康發展,前提是非公有制經濟人士要健康成長”,指出弘揚企業家精神是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的力量源泉。在中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新常態下,企業家精神已成為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提高人民福祉和促進全社會繁榮的重要驅動力。培育和弘揚企業家精神,第一,要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民營經濟在生產、稅收、創新和就業等方面取得的成就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支持。中國共產黨根據實踐的需要不斷調整民營經濟政策的基本方略和具體路徑,在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程中確保了民營經濟的健康發展。社會主義本質論明確了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目的在于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鼓勵和支持民營企業的發展遵循著“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再由“先富帶動后富”的發展規律。“先富帶動后富”摒棄了資本主義條件下企業任何生產經營行為僅受資本驅動的價值理念,引導企業家自覺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是對“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這一共產主義思想的深刻詮釋,對企業家精神的塑造起到價值引領的作用。民營企業家投身創新創業活動要始終站穩政治立場,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誠信守法經營,把自身的發展、企業的發展融入國家、社會的發展之中。第二,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商業文化,充分挖掘傳統商業文化中的時代價值。任何國家的企業家精神都與自身民族傳統文化一脈相承。新時代中國企業家精神的五個方面,都能從中國傳統商業文化中的家國情懷、求是創新、守信踐諾、博施濟眾、周流天下等理念中找到根和魂。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傳承和發展我國優秀傳統的商業文化并從中汲取充足的養分,才能為新時代企業家精神固本培元,使其發揮出助推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