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文婷 王欣銘 寧璐琳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浙江省杭州市 310003
胃潰瘍是一種常見的消化道疾病,上腹部疼痛是本病的主要癥狀,病變較深侵襲胃部血管時,可誘發上消化道出血,若治療不及時,出血量過大可致失血性休克、急性周圍循環衰竭等,嚴重威脅患者生命[1]。目前臨床上針對胃潰瘍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一般給予手術與非手術治療,非手術治療多采用治療原發病與止血相結合方式進行。酚磺乙胺是一種常見的止血藥物,用藥后能夠明顯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促進血小板釋放凝血活性物質,從而發揮止血作用。但胃潰瘍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發生機制較復雜,單一使用止血藥物效果存在局限性,故聯合用藥成為臨床關注的重點。氨甲苯酸是一種促凝血的藥物,臨床用藥時能夠有效保護纖維蛋白不被纖溶酶降解,從而實現治療或預防高纖溶出血的目標。本文旨在探討酚磺乙胺聯合氨甲苯酸治療胃潰瘍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20年9月—2022年8月接收的78例胃潰瘍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納入標準:①均經內鏡檢查證實為胃潰瘍合并上消化道出血;②有明確出血點;③大便潛血試驗陽性;④思維清晰,言語交流正常;⑤對研究知情同意。(2)排除標準:①非胃潰瘍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②伴失血性休克;③胃穿孔;④合并胃腸道實質性疾病、血液系統疾病、感染性疾病、嚴重心腦血管疾病;⑤重要器官功能障礙;⑥研究藥物過敏史;⑦嚴重認知功能異常。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治療組,各39例。對照組男22例,女17例;年齡24~72歲,平均年齡(43.25±4.26)歲;胃潰瘍病程2~12年,平均病程(6.11±1.30)年;大便潛血試驗顯示弱陽性15例,陽性18例,強陽性6例。治療組男23例,女16例;年齡23~74歲,平均年齡(42.58±5.42)歲;胃潰瘍病程2~13年,平均病程(6.24±1.34)年;大便潛血試驗顯示弱陽性14例,陽性20例,強陽性5例。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抗休克、吸氧、抗感染等對癥治療。對照組在此基礎上給予單一的酚磺乙胺注射液(上海上藥第一生化藥業公司,國藥準字H31021895)治療,稀釋后靜脈滴注,0.25~0.75g/次,2~3次/d,根據患者用藥反應酌情調整滴注速度,持續治療5d后觀察療效。治療組則在酚磺乙胺注射液治療基礎上又聯合給予氨甲苯酸注射液(湖南洞庭藥業公司,國藥準字H43021565)治療,稀釋后靜脈滴注,0.1~0.3g/次,2~3次/d,根據患者用藥反應酌情調整滴注速度,持續治療5d后觀察療效。治療期間密切關注患者精神和意識狀態,積極備好搶救物品,出血期間叮囑患者嚴格臥床,幫助患者取平臥位,適當抬高患者下肢,避免頻繁搬動患者,以免加重患者出血現象,告訴患者停止經口進食,給予患者全靜脈的營養支持治療,嘔血時讓患者頭偏一側,防止患者發生窒息,及時為患者清除血跡和污物,并注意患者腹部的保暖。同時需詳細記錄患者出血情況,一旦有出血量增加傾向及時給予相應處理,活動性出血得到有效控制后,指導患者逐步嘗試經口進食,循序漸進,細嚼慢咽,避免食用帶刺、過硬食物,以免食道損傷而加大出血率。
1.3 觀察指標
1.3.1 血小板指標。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后的血小板功能指標變化,包含血小板計數(PLT)、平均血小板體積(MPV)、血小板分布寬度(PDW),其中PLT正常值為(100~300)×109/L,MPV正常值為7.8~11fl,PDW正常值為9%~17%,并根據公式計算血小板聚集率(MAR),MAR=(原始PLT+聚集PLT)/原始PLT×100%。
1.3.2 凝血指標。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后的各項凝血指標變化,包含纖維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原時間(PT),其中FIB正常值為2~4g/L,APTT正常值為23~37s,PT正常值為13~16s。
1.3.3 臨床療效。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根據患者癥狀與體征、胃潰瘍面積變化進行評價。若患者嘔血、黑便等癥狀完全消失,胃潰瘍面積縮小60%以上,則表示顯效;若患者嘔血、黑便等癥狀有好改善,胃潰瘍面積縮小40%以上,則表示有效;若患者嘔血、黑便等癥狀未有好轉,胃潰瘍面積縮小不足40%,則表示無效[2]。
1.3.4 不良反應。觀察兩組患者用藥期間腹部不適、頭痛頭暈、暫時性低血壓、皮疹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2.1 兩組血小板指標比較 治療后,治療組的各項血小板指標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小板指標比較
2.2 兩組凝血指標變化比較 治療后,治療組的PT、APTT顯著短于對照組,治療組的FIB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凝血指標變化比較
2.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臨床總有效率為97.87%,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9.49%(χ2=4.129,P=0.042<0.05),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兩組均無嚴重不良反應,對照組發生2例輕微腹部不適,1例暫時性低血壓,發生率為7.69%;治療組發生1例輕微腹部不適,1例頭痛頭暈,發生率為5.13%;兩組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215,P=0.643)。
胃潰瘍患者由于胃黏膜受損嚴重,若日常飲食不當極易使潰瘍面摩擦受傷,從而誘發上消化道出血,可伴有腹痛、嘔血等表現,嚴重情況下可出現胃部穿孔,對患者生命構成直接威脅[3-4]。有研究表明[5],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由于胃酸分泌過多,胃蛋白酶過度激活,極易消融生成的凝血塊,增加纖維蛋白原消耗,從而造成血小板功能及凝血功能異常,若不及時給予改善,極易誘發持續性出血,并增加患者病死率。以往傳統質子泵抑制劑治療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胃酸分泌,防止出血加重,但難以發揮凝血作用,效果存在局限性,故積極探索更為高效的止血方法至關重要[6]。酚磺乙胺具有增強血小板黏合的作用,能夠有效提高血小板的聚集性,改善機體凝血功能,縮短凝血時間,減少出血量,常用于多種原因造成的出血,但單一用藥對出血量較大的患者來講并不適用[7-8]。氨甲苯酸作為一種促凝血藥,同樣具有較為理想的止血作用,其與賴氨酸相似,能夠充分抑制纖溶酶,降低纖溶酶的溶血量,從而達到止血的目的[9]。
現有臨床研究證實,酚磺乙胺與氨甲苯酸聯用治療肺結核合并咯血,能夠充分疊加二種藥物的止血作用,有效減少患者的咯血量,從而使止血效果由70.0%上升為93.3%[10]。本文結果顯示,治療后,治療組的各項血小板指標及FIB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且PT、APTT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進一步證實了酚磺乙胺聯合氨甲苯酸治療的臨床價值。分析原因:酚磺乙胺不但能起到收縮血管、阻滯血液從血管流出的作用,同時能夠刺激血小板的聚集,促進凝血活性物質的釋放,有效縮短凝血時間,減輕出血癥狀,而同時配合氨甲苯酸治療,能夠有效抑制血管內的血小板凝集,改善各項血小板指標,提高纖維蛋白原表達,阻礙纖溶酶的吸附作用,防止因纖維蛋白溶解作用而引起的出血,從而增強止血效果。此外,本文結果顯示,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無統計學差異,可見聯合用藥并不會加重不良反應發生。
綜上所述,對胃潰瘍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給予酚磺乙胺聯合氨甲苯酸治療,能夠明顯改善患者血小板功能與凝血功能,提高止血效果,且不會增加用藥反應,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