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昌海, 陸 焱, 郭 瑛, 邢 國, 杜經柱, 尹 浩
聯勤保障部隊第九二八醫院 骨科,海南 ???571103
行膝關節手術患者術后應早期康復介入,以提高膝關節功能及術后療效,部分患者受到術后未接受系統康復治療及活動量減少等原因影響,可引發關節僵硬、疼痛及活動受限[1]。傳統康復治療多采用關節松動技術,可改善患者僵硬與疼痛癥狀,提高關節活動度[2]。但受到膝關節韌帶的膠原彈力影響,短期內的效果并不理想,且治療后容易反彈。有研究報道,借助應力松弛實現靜態進展牽伸(static progressive stretching,SPS)在關節僵硬與活動受限患者中的應用獲得滿意效果[3]。SPS技術利用應力松弛原理,通過特制支具對膝關節及周圍組織進行牽伸,可有效改善關節僵硬癥狀。本研究旨在探討SPS對膝關節術后活動受限患者功能康復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聯勤保障部隊928醫院自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60例膝關節術后關節僵硬與活動受限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包括股骨髁上截骨矯形外固定術、脛腓骨近端截骨矯形外固定術、膝關節周圍骨折外固定術等膝關節術后患者;年齡18~60歲;膝關節術后出現膝關節僵硬及活動受限,膝關節屈伸范圍≤90°或相較健側關節活動度喪失>50%。排除標準:伴關節周圍感染者;伴嚴重骨質疏松者;存在軟組織之外(骨折畸形愈合、骨關節炎、神經肌肉疾病等)可能引起關節僵硬與活動受限因素者;伴固定不穩定等影響骨折愈合因素者;伴嚴重心、肝、腎等器官功能障礙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A組與B組,每組各30例。A組:男性15例,女性15例;平均年齡(38.56±6.32)歲;平均病程(1.31±0.24)個月。B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平均年齡(39.01±5.99)歲;平均病程(1.24±0.21)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A組患者采用傳統康復治療。(1)長軸牽引:患者取坐位,術者雙手固定其踝關節近端,沿脛骨縱軸向遠端牽拉,持續30 s。(2)髕骨松動:患者取仰臥位,患肢保持伸直狀態,術者雙手虎口重疊固定髕骨,將髕骨向上、下、內、外各個方向用力且緩慢推動,在極限位置保持10 s。(3)脛骨前后滑動:患者取仰臥位,患側膝關節保持屈曲15°,術者1只手固定住股骨,另1只手前后滑動脛骨。(4)膝關節屈伸:患者取仰臥位,術者1只手固定膝關節,另1只手握住踝關節近端后屈伸膝關節,達屈伸極限位時適當加力屈伸膝關節。治療后冰敷15 min。關節松動技術20 min/次,1次/d,5次/周。連續治療6周。B組患者采用SPS技術。應用GL20FX-000-01-L/R膝關節訓練器(美國JAS公司生產)對患者進行SPS治療,訓練其正確佩戴并使用訓練器?;颊呙看嗡删o螺旋扣的適宜度以“輕度酸痛”為準。第1組牽伸時間為5 min。休息1 min后,開始第2組牽伸,牽伸角度較第1組適當增加。循環5組,30 min/次,2次/d。每次在關節的1個方向上牽伸,即上午屈曲牽伸,下午伸展牽伸,間隔時間>2 h。每次記錄終末位置以指導下次治療。訓練前給予熱敷,訓練后給予冰敷15 min。連續治療6周。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膝關節活動度,包括膝關節的主動活動度(active range of motion,AROM)與被動活動度(passive range of motion,PROM),測3次取平均值。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膝關節功能與生活質量,包括美國特種外科醫院膝關節(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評分與歐洲五維健康量表(Euro QOL five dimensions questionnaire,EQ-5D)指數。HSS分數越高,膝關節關節活動度越好[4]。EQ-5D指數越大,生活質量越高[5]。比較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膝關節活動度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的AROM、PROM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6周,兩組患者AROM、PROM均高于治療前,且B組均高于A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膝關節活動度比較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膝關節功能與生活質量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的HSS評分、EQ-5D指數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6周,兩組患者HSS評分、EQ-5D指數均高于治療前,且B組均高于A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HSS評分、EQ-5D指數比較
2.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A組:感染1例,皮膚破潰1例。B組:感染1例,皮膚破潰1例,肢體麻木1例。A組、B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為6.67%(2/30)、10.00%(3/30),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膝關節是人體最復雜、關節面最大的滑膜關節,發揮傳遞負荷等功能。施行膝關節外固定術后,由于膝關節受到原始損傷、關節制動等因素影響,關節結構及周圍軟組織受到一定影響,引起關節攣縮、肌肉廢用性萎縮等,造成膝關節僵硬與活動受限[6-7]。有研究報道,術后制動使患者靜脈和淋巴回流不暢,引發患肢組織間漿液纖維性滲出并在關節囊內及關節周圍沉積,進而引起關節僵硬與活動受限[8-9]。膝關節損傷患者屈膝制動3周后,關節周圍就會開始出現關節周圍淋巴回流障礙與局部組織水腫,是引起后期關節僵硬與障礙的重要原因。目前,關節松動技術等運動療法是膝關節僵硬與活動受限的常用治療手段,可對軟骨細胞形成良性刺激,促進膠原合成,提高軟組織延展性,增強患肢對位置和運動的感知能力,并通過對膝關節的分離牽引和滑動來改善膝關節囊彈性與關節液流動[10-11]。有研究報道,傳統康復治療因以大負荷、短時程鍛煉為主而有其固有缺陷,訓練產生的彈性形變多于塑性形變,延長作用易反彈[12-13]。生物力學研究表明,應力松弛是使軟組織獲得延長的有效手段,與蠕變相比可讓組織更快伸展[14]。SPS技術利用應力松弛原理,通過多次牽伸使關節纖維組織持續性應變,關節活動度隨時間發生線性變化,將“動與靜”結合來逐步增加關節活動度[15-16]。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6周,兩組患者AROM、PROM、HSS評分、EQ-5D指數均高于治療前,且B組均高于A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B組患者膝關節活動度與膝關節功能均獲得更明顯改善,生活質量更高,SPS技術對促進患者膝關節功能的恢復療效顯著。SPS技術可使軟組織在保持長度不變的同時降低內部張力,提高應力松弛,從而使關節軟組織在小負荷、長時間張力作用下發生的塑性形變多于彈性形變,使關節軟組織獲得永久性延長,此為SPS技術改善患者膝關節功能與活動度的主要機制[17-18]。本研究結果還顯示,A組、B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為6.67%(2/30)、10.00%(3/30),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這提示,SPS技術的應用不會明顯增加不良事件,具有較高的安全性。有研究報道,SPS技術利用軟組織黏彈性原理,通過非暴力、低負荷的牽伸作用來增加關節活動度,可避免膝關節二次損傷,安全性較高[19-20]。
綜上所述,SPS技術可提高膝關節僵硬患者的活動度,提高其生活質量,且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