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康
摘要
本文立足新形勢下時政采訪報道基本特點,列舉媒體融合大背景下時政記者的反思和自省,淺析對應的策略,以期為新時代新聞工作者提供些許幫助。
關鍵詞
媒體融合 時政新聞 采編工作 創新發展
“推動媒體深度融合,壯大主流思想輿論陣地”,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融媒體環境下,破新題需要新思維,開新局仰仗新體系,出新意依靠新作為。
一、正確導向:新格局中時政采訪的“第一要義”
在工作實踐中,省、市級時政新聞報道范疇涵蓋政策導向、地方政治經濟動態、社會公眾預期等多方面各領域,且通常會釋放出鮮明導向,集中反映新聞事件的基本情況和發展態勢。堅持和把握正確輿論導向,是媒體人責無旁貸的責任。而正確輿論導向是新聞報道特別是時政新聞報道必須堅守的第一要義。
二、轉軌變道:新形勢下報道質量的“兩大變量”
(一)起點——思維之變。
媒體融合浪潮中,各家媒體盡展所長,探索符合自身實際之發展路徑。但有些傳統媒體對“融媒體”概念的理解僅僅停留在表面,即便擁有新媒體采編最新技術硬件,在各大新媒體平臺亦開設了賬號,但實際操作時仍秉持傳統思維,針對同一個新聞事件,僅僅只是在各平臺進行簡單的“復制粘貼”,完全無視新形勢、新趨勢、新思維所倡導的新聞要素組合方式。
掌握全面、準確的第一手新聞素材,是傳統媒體的優勢,但這個優勢卻被生硬的“說教式”敘事所減弱,嚴重影響了新聞資源利用和傳播效率的最大化。基于此弊端,時政新聞記者應主動融入新潮流新形勢新常態,與時俱進學習掌握新的邏輯架構、認知脈絡、話語體系,打破傳統模式和固化思維之壁壘,學會以廣大新聞受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講述新聞事件,真正做到導向分明、簡明扼要、直白質樸、具體詳實。
(二)基礎——素質之變。
融媒體時代,新聞受眾基于求知欲所產生的獲得感,通常體現為知情權得到有力保障。實踐中,這對時政記者的能力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上接天線”又要“下接地氣”,對黨和國家出臺的各項政策、熱點事件承載的群眾關切等內容要素始終做到心中有數,“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但目前,部分時政記者存在“蹭熱點”“造新聞”的不良傾向,沒有把政治意識擺在首位,只想著迎合部分人群的關切與期待,在未充分學習掌握中央、省、市各項決策的前提下,貿然開展流于形式的采訪報道,一知半解、偏聽則暗,導致新聞稿件出現政治差錯甚至輿論導向失位[1]。
筆者認為,借助新媒體平臺,時政類稿件在社會公眾心目中的形象,應該是豐富具體兼具啟發性的。這就需要時政記者的“技能倉”“武器庫”不斷積累、更新,對短視頻、直播、漫畫、VR/AR等傳播技能熟練掌握,對各大新媒體平臺的傳播優勢和用戶特點了若指掌。
三、創新路徑:新常態下的“六項戰術”
(一)保持定力,從“理論思辨”到“實際貼合”。
時政報道根本要求是“堅持正確導向”,這需要深厚的理論功底作為實踐支撐。不斷提高政治領悟力、政治判斷力、政治執行力是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大前提,也是時政記者最基本的業務素養。一個合格的時政記者,面對熱點新聞事件時能本能地將新聞事實同黨和國家政策方針、各級黨委政府中心工作精準掛鉤、緊密聯系;在科學理論指導下,實事求是看問題、找角度、擺例證;立足于新聞工作者“四力”,實現新聞視角與公眾視野的精確“并軌”,使時政采訪報道回歸新聞事件本原,科學精準客觀地開展報道。
(二)創新形式,從“單項報道”到“立體傳播”。
融媒體時代的新趨勢下,提升時政報道效率,首要在“新”。記者進行采編時,要在堅持“內容為王”的基礎上,豐富制作過程和呈現方式。根據各大新媒體平臺不同的傳播優勢,就同一新聞素材,把新聞事實深度加工成短視頻、視頻直播、H5專題等融媒體產品,將技術與內容進行深度融合,使傳播效果具象化、系統化[2]。以“杜蘇芮”臺風相關報道為例,在臺風登錄的第一時間,東南網和福建日報社旗下的“新福建”APP第一時間播發了高層建筑玻璃被臺風吹落、臺風掀翻屋頂等極具現場感的文字及短視頻報道,配合實時通報受災情況、政府應對措施等內容,迅速成為關注熱點。這樣的“立體化”宣傳手段,正在成為地市級主流媒體的常規宣傳手段。近年來,安順日報社以“中央廚房全媒體指揮中心”為載體,形成“一次策劃、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的新聞產品生產發布流程,聚焦全媒體視角,把創新融媒體報道擺在突出位置,推出的融媒體新聞產品“互動H5|十年大考‘考生安順已交卷,請打分!”獲得第三十八屆貴州新聞獎二等獎。“納清涼 火市場——安順以生態‘涼資源帶動旅游‘熱經濟”獲得第三十八屆貴州新聞獎三等獎。
(三)找準路徑,從“場景還原”到“事實追溯”。
新聞內容的本體是事實真相,這是不因時代變遷而改變的核心要素。如何在網絡空間精準客觀地構建事實場景,對平臺監管提出了新挑戰。長期以來,傳統媒體的權威性得益于稿件把關機制的高效運行。在媒體深度融合的大趨勢下,傳統媒體對新聞事件真實性孜孜不倦的堅持應該同樣體現于網絡空間。作為新聞現場第一手資料的“提取者”,新聞場景的“第一記錄者”,記者應充分做到嚴謹客觀,針對新聞事實的所有細節,層層壓實責任,處處做好留痕,確保新聞報道經得起事實檢驗、經得起溯源推敲。如新冠疫情發生初期,一些別有用心的自媒體利用掐頭去尾的視頻剪輯、張冠李戴的嫁接圖片等通過各大新媒體平臺散布謠言,引起社會恐慌。對此,各級黨媒新聞記者深入疫情一線,采訪新聞事實,第一時間通過官方新聞媒體平臺發布實時短視頻、直播連線、記者訪談等,發布權威信息,講好抗疫故事,還原新聞真實性,通過事實“打臉”別有用心。
(四)契合潮流,從“移動優先”到“牽引互動”。
媒體融合時代,堅持“移動優先”,是搶占報道先機的重要舉措。通過新聞客戶端、微信公眾號、抖音、快手、今日頭條等移動終端傳播平臺進行融媒體傳播,能讓新聞第一時間抵達受眾,實現預期的社會效果。比如,2021年底安順市第五次黨代會和2022年初安順市“兩會”期間,新一屆領導班子的產生備受全市干部群眾關注。記者得到最終確定的選舉結果后第一時間采寫了《新一屆安順市委常委選舉產生!楊昌鵬當選市委書記》《宋曉路當選為安順市人民政府市長》兩篇報道,并通過“掌上安順”APP、“掌上安順”微信公眾號、“抖安順”抖音號等渠道發布。截至發稿當天24時,兩篇報道在“掌上安順”APP閱讀量分別為21000余次和17000余次。
此外,記者還應該著力于增強新聞傳播的互動性,加強與用戶之間的溝通。一方面拉近時政新聞與社會公眾的距離,提升實效性和影響力[3],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分析用戶反饋數據來調整采訪報道的“靶向”,針對受眾關注的熱點制定選題策劃和呈現方式。多角度、多層次、多形式的融合宣傳報道效果比單純文稿呈現更加生動、豐富、鮮活。
(五)打磨技巧,從“真學深悟”到“觸類旁通”。
融媒體大環境下,信息爆炸、知識更新是主流,且隨著新的知識體系不斷成型,這一過程漸漸有縮短趨勢。時政記者應當時刻把加強學習、增廣見識作為構建思維、串聯實際的重要手段,主動適應新形勢新常態。我們要深入思考新媒體傳播特點,持之以恒地培育開放格局、創新態度、系統思維、廣闊胸懷,探索運用媒體融合新技術、新聞專業新知識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持續提升融媒體環境下的新聞采編專業素質。比如,2023年6月,安順市建設貴州航空產業城動員大會召開。與以往的模式化采訪不同,記者在采訪前做足功課,對安順市項目建設和產業發展總體情況進行了認真的素材采集,深度挖掘解讀各項目背景、概況、特色,依托全媒體矩陣以文、圖、視頻、H5等多種形式一體化展開媒體融合報道,大幅提升新聞的信息載量,增強了可讀性。截至7月30日,《安順市建設貴州航空產業城啟動大會召開》一文在掌上安順APP上閱讀量達17000余次;掌上安順微信公眾號上閱讀量達6100余次;抖音平臺——千里眼運營號閱讀量達5400余次。《奮力打造國內一流現代化航空產業城——安順市建設貴州航空產業城動員大會側記》一文在掌上安順APP上閱讀量達18000余次。H5作品《貴州航空產業城起航》閱讀量達9000余次,大幅提升新聞的信息載量,增強了可讀性。
時政記者在學習中應注重以下維度的知識拓展:一是提高學習的針對性。加強對優秀融媒體傳播案例的學習、分析和思辨,積極參與不同類型的實踐任務和活動,熟練掌握新媒體技術。勇于嘗試,努力尋找到適合自身實際的融媒體傳播模式。二是提高學習的專業性。立足新聞價值追求,培養從海量信息中篩選、解析、整理、歸納出開展新聞工作需要具備的多重能力,對新聞信息與輿論方向做到“心中有數”。三是提高學習的關聯性。認真學習掌握并有分寸地駕馭網絡語言,在新聞播報時適當添加網絡熱詞,提高時政新聞可讀性,創造出更多群眾愛看愛讀的新聞作品。此類學習中,一定要精準把握媒體定位,不能為博取眼球故意制造新聞噱頭,防止把時政新聞報道簡單化、庸俗化,導致正面宣傳片面化、抽象化,避免“低級紅”“高級黑”輿論事件的發生。
(六)平衡要素,從“一語中的”到“百花齊放”。
一直以來,時政新聞始終將政治性、規范性、嚴肅性、時效性引以為核心價值追求。融媒體新聞產品雖然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但內容要素精準契合事實真相,是貫穿始終的主線。采寫過程中,記者需要把新聞素材的“神采”之處、“點睛”之筆、“氣韻”之體保留下來,從減頭緒、去枝蔓、刪臃腫著手,完整準確全面地刻畫出新聞事件的話語主題和思想觀點[4]。實踐中,應當把“多一字繁瑣,少一字變味”作為運用新聞語言的基本原則,嘗試從“時局導向、極簡主義、潮流創意、講述分寸”四個維度認真駕馭新聞語言,確保重大事件、重要事實的采訪報道做到“一語中的”。
此外,隨著“學習強國”“今日頭條”“抖音”“快手”“天眼新聞”等媒體平臺的權威性公信力不斷深入人心,社會公眾獲取新聞的方式,較之以往發生了巨大改變,這對于地市級媒體來說是重大挑戰,卻也是重要機遇。
筆者認為,當前形勢下,“博采眾長”是“破題”的關鍵。實踐中,地市級新聞單位和一線記者應廣泛加強與省級新聞媒體駐地新聞站、廣播電視及“今日頭條”等客戶端的溝通交流,促成深度合作,將資源有效整合。積極參與優質媒體的大策劃、大專題,甚至跨地區的聯合報道活動,一來可以從中學習到優質媒體在活動策劃、選題、采訪、制作、渠道分發、數據分析等一整套流程的先進經驗,結合實際探索出一條適合自身的融媒體發展之路;二來可以借優質媒體的“東風”吸引自己的流量,拓寬受眾范圍。借短視頻平臺發力,從2022年火到2023年的“村BA”和順勢出圈火爆全網的“村超”就充分印證了這一點。
具體到開展時政新聞采訪工作的個體,時政記者必須不斷修煉“內功”,從思維上進行改變,持續推動新聞宣傳思維方式從傳統媒體時代的“讀者思維”轉變為媒體融合時代的“參與者思維”“互動者思維”,在保證時政新聞真實性、時效性、權威性的基礎上,站穩新聞受眾的人民立場,堅持新聞工作“三貼近”原則,堅定不移走群眾路線,以通俗易懂和接地氣的時政新聞報道,不斷滿足媒體融合時代多樣化的信息需求,真正實現“百花齊放”,最終構建起觀點正確、思考深刻、符合實際的社會輿論土壤,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聞媒體的應有貢獻。
結語
步入全媒體建設的新時代,時政采訪報道及各環節采編工作都面臨諸多挑戰。要想從新時代媒體潮流里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需要作為新聞“主力軍”的一線記者,始終緊跟時代潮流,精準聚焦人民訴求,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扎實掌握融媒體時代新聞從業人員必須具備的專業技能,打破傳統思維模式和工作規程,讓時政新聞在媒體深度融合進程中,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切實增強新聞工作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
參考文獻:
[1]蔡杰,鄒羽,張龍.淺析電視時政新聞記者采編工作的創新與發展[J].新聞前哨,2020(11):86-87.
[2]黃慶松.試析全媒體時代時政新聞的創新途徑[J]. 記者觀察,2020(8):92-93.
[3]章震.媒體融合時代時政新聞報道創新策略探索[J].新聞傳播,2020(8):53-54.
[4]黃曉華.著力提升時政記者報道新路徑[J].中國記者,2019(5):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