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煒
摘要
上下五千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歷史長河中,給人以精神的滋養和文化的浸潤。隨著媒體融合的逐漸深入和持續推進,廣播電視臺文化類節目的傳播內容、呈現手段、藝術手法、傳播渠道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革。新媒體短視頻、網絡文化訪談節目、綜藝節目……外部媒體環境的巨變,正催生著廣播電視臺文化類節目不斷守正創新,突圍出圈?!兜浼锏闹袊贰秶覍毑亍贰丁爸袊澣铡毕盗泄澞俊贰冻ㄏκ啊返纫慌鷥炠|的廣播電視文化類節目,正以蓬勃的創新力、多元的傳播力、強大的影響力呈現在受眾面前。本文將從守正和創新的角度出發,對融媒體時代,廣播電視臺文化類節目的“破圈”之路以及創新策略進行分析研究。
關鍵詞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文化類節目 融媒體 創新策略 破圈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近年來,一大批叫好又叫座的文化類節目頻頻“出圈”,讓“正能量”匯聚成“大流量”,為廣播電視臺文化類節目的創新路徑和策略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融媒體時代,人們獲取文化知識、接收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長,觀看、收聽節目的習慣也發生著深刻變化,傳統廣播電視臺的文化類節目逐漸失去核心競爭力,發展面臨多重挑戰。因此,如何鞏固“內容為王”,打造受眾喜聞樂見的高質量文化類節目、如何借助互聯網和融媒體為文化節目“升級賦能”、如何實現文化類節目的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成為了廣電媒體人面臨的時代課題。本文將圍繞文化類節目戲劇場景化、IP賦能與創新、融合式研發、短視頻呈現、沉浸式體驗等特點和趨勢,進行節目創新的策略研究。
一、融媒體時代文化類節目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內容同質化,原創力不足
隨著文化類節目競爭日益激烈,作為傳統媒體的廣播電視往往會爭相效仿某檔成功節目或產品,導致了在同一時期內,內容同質化、呈現形式單一化的文化類節目大量涌現,導致了受眾審美疲勞。
掃描行業現狀發現,原創能力不足,題材與內容趨于同質化并非個例。例如:隨著《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國家寶藏》等文化節目的火爆,引發了短期內大量類似風格題材的文化類節目跟風效仿,扎堆創作。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中國詩詞大會》成功播出后,浙江衛視的《向上吧詩詞》、陜西衛視的《唐詩風云會》等類似節目也相繼推出,在內容和形式上,高度雷同,缺乏自身節目的辨識度和原創力,導致節目陷入題材的單一化。
創新無止境!只有深入研究探索,感受時代脈搏,深度關切受眾需求,找到情緒價值的發力點和突破口,才能從“內容”“審美”“圈層”上突破傳統節目的困境,增強節目與受眾之間的多元互動,打通和受眾的情感鏈接,提供情緒價值,實現“文化引領”和“文化助推”。
(二)“科技賦能”“跨界融合”能力有待提升
隨著媒體融合的持續深化,文化類節目的內容和表達形式必須不斷更新和創新。不少文化類節目線上剪輯后不經過加工,直接上傳新媒體平臺,缺乏跨界傳播、融合傳播的策劃能力和執行能力;部分節目與受眾的互動性較差,用戶忠誠度和黏性較弱;缺乏全媒體矩陣思維,與第三方新媒體平臺沒有形成良性的深度合作,從而讓節目失去了產生裂變效應的機會。
科技的飛速發展深刻影響著受眾對于文化類節目的體驗感和期待。傳統的音畫信息已經不能滿足受眾的需求,AR技術、虛擬現實技術、3D掃描復原場景等技術,正成為文化類節目出圈、打造精品爆款的重要手段。部分節目仍固守傳統聲音、影像的單一體驗傳播,不能善用高科技工具實現突破與創新,缺乏豐富的、沉浸式體驗的表達方式,讓節目相對呆板沉悶,缺乏吸引力和競爭力。
二、文化類節目未來的創新路徑與探索
(一)內容創新:深耕傳統文化,以共鳴引共情
高度的歷史自覺和文化自信是一檔文化節目的根基,藝術手法的創新和當下社會審美的有機結合,才能進一步激發傳統文化的活力,使其煥發新生。傳統節日、習俗都是中華文明傳承的載體,其中最核心的就是情感的鏈接和共鳴,跨越時間,貫通古今,需要找到其中的精神內涵和情感根源。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典籍里的中國》將中華歷史文化典籍的精華和故事,深耕傳統文化、傳統古籍,用情景再現的方式,讓一部部典籍和背后的人物“活”起來。《典籍里的中國》第一季包括《尚書》《傳習錄》等11期節目,節目播出后收獲近200條熱搜,全網的話題閱讀量及播放量近60億,成為文化類節目新標桿。2023年收官的第二季節目,在微博的相關話題閱讀量超52億。《典籍里的中國》第二季的第一期節目,選擇了中華典籍史上規模最大的類書《永樂大典》,透過主人公陳濟的視角,生動再現了其一生修書的艱難,同時也體現了修書工作的龐大和不易??缭?00年的創意構思,通過現場演員段奕宏的生動詮釋,節目向觀眾展現了一場精彩的“古今對話”。當段奕宏飾演的老年陳濟得知《永樂大典》通過影印技術實現了“古今之事共覽之”時,頓時熱淚盈眶、情難自已,深深打動了觀眾。網友留言:“每次看這個節目都會被帶入其中,聲聲入耳,句句入心,《典籍里的中國》一直在傳承著中國氣韻!”作為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媒體精品節目,《典籍里的中國》真正做到了用情感能量詮釋中華文明,以共鳴引發共情,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呈現。
(二)形式創新:戲劇+鏡頭語言+多元舞臺的創新性結合
近年來,“戲劇+鏡頭語言+多元舞臺”的呈現形式不時出現在各大熱點文化節目中,這種沉浸式的體驗給受眾帶來前所未有的全新體驗感和震撼力,相信在未來一段時間還將持續。這類文化節目,也稱為沉浸式文化節目。事實上,“沉浸式”一詞一經誕生,便迅速被各領域應用,讓人專注在當前的目標情境下感到愉悅和滿足,而忘記真實世界的情境。我們看到的平面展覽、傳統舞臺戲劇都在“升級”,傳統空間被注入“真真假假”的敘事元素,一場場“沉浸式”的感官盛宴,讓受眾的獲得感愈加豐富[1]。
例如:《國家寶藏》節目通過 360 度全息幻影成像系統,將三維畫面懸浮,讓人身臨其境穿越歷史,沉浸式感受文物“活起來”。充分運用鏡頭語言,帶領受眾跨越時間和空間進入情境,融入其中。由靜到動、由遠及近再現歷史故事,讓一個個歷史人物鮮活生動,最終用共鳴來引導共情。河南衛視2023年新推出的文化節目《舞千年》大膽創新,將傳統意義上的舞臺、主持人、觀眾等元素移除,進行實地實景拍攝,區別于傳統綜藝文化節目,用故事情節作為主線,在鏡頭語言生動呈現之下,展現了舞蹈文化的魅力和背后傳承千年的故事。
(三)渠道創新:打造全媒體傳播體系
持續打造全媒體矩陣,實現裂變傳播。媒體融合是文化類節目創新的重要推動力和必由之路,需持續深化“思想+藝術+技術”的融合思路,實現大屏小屏互聯,線上線下互通,秉承“藝術性、觀賞性、沉浸性、互動性”,實現大屏節目與新媒體產品策劃、制作一體化,以新技術打開新局面。
貴州廣播電視臺2022年重點策劃推出的廣播文化訪談節目《貴州腔調》,邀請貴州文化人、非遺傳承人、音樂人等做客直播間,通過線上節目直播+線下小視頻+朋友圈微海報等融合傳播的方式,帶領聽眾和網友,探尋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
節目聚焦貴州本土文化,運用典型人物和“腔調”來表達核心內涵,每期節目設計構思精妙,作為各行各業名人的嘉賓一開場都會亮出標志性的“貴州腔調”,邊聊邊唱邊回憶,讓聽眾猶如置身小劇場現場,具有極高的辨識度。
直播結束以后,主持人采用與嘉賓互動的短視頻呈現方式,與網友進行交流,讓聽眾和網友在最短的時間感知到訪談節目的溫度與深度。視頻通過 “動靜APP”等新媒體平臺進行傳播,每條點擊量均突破10萬+。
打造全媒體矩陣優質文化節目的內容傳播平臺,并不是簡單的復制照搬,應該遵循“穩住一大頭,放開一大片”的思路?!耙淮箢^”就是主傳播平臺的內容精心打磨與打造,“放開一大片”則是根據節目內容進行“個性化”“IP化”“特色化”“細分化”的分發和再造,實現新媒體傳播的二次賦能與飛躍。出品方應積極傳播分發,借助抖音、快手、微博、B站、微信視頻號等新媒體平臺打造自己節目的傳播矩陣。
例如《典籍里的中國——茶經》這期節目中,選擇北京電影學院教授王勁松飾演《茶經》作者陸羽,選角精準、演技爆棚,在現場敏銳地捕捉到了觀眾的情感爆發點。當陸羽熱淚盈眶地娓娓道來:“我孑然一身,來到這世上,無兒無女,最終也要孤獨地離開,我一生愛茶,一生寫茶,要感念的人太多,與良師益友共度此生,我是一個享受人間溫情的孤兒。”這段短短53秒的動情講述在抖音上發布,獲得近600萬的點贊量,網友被深深的共情所打動,激發了二次傳播的發酵點,形成新媒體世界的“爆款”產品。
可見,文化類節目,要敢于在“熟悉”的傳統傳播框架中構建新的傳播矩陣和路徑,實現節目的多點分發,達到精準傳播和廣泛覆蓋,實現文化節目傳播力、影響力的進一步提升。
(四)IP創新:節目品牌、主持人IP的孵化
過去十年,廣播電視臺塑造了一大批文化IP知識產權,由于對互聯網的強鏈接和強關聯的運作方法缺乏一定的認知和了解,使得很多文化類節目在轉型和發展中錯失良機。以后更垂直、更細分將會成為文化節目品牌IP孵化的砝碼。
首先,通過強化節目品牌IP,提升節目競爭力和辨識度。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系列節目,通過打造具有強烈地域文化感和現代時尚感的“唐小妹”系列IP,并將IP形象與節目自然串聯,讓受眾感受到精彩的劇情和“國潮”的魅力[2]。河南衛視適時推出四季臺標,從《中國節日》《中國節氣》再到《中國功夫》,形成文化節目集群,每檔節目更加垂直和細分,塑造了IP人格形象,形成河南臺整體文化節目IP的影響力和傳播力,持續獲得更大的流量。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宗師列傳·唐宋八大家》,從唐宋八大家人生故事切入,探訪人物故事、歷史真相和中國精神,用“電影呈現+XR文旅體驗”,并邀請受訪者以演繹者身份加入,打造節目IP。
文化節目品牌IP的孵化,包含了五大要素:品牌化、文創化、場景化、數字化、差異化。好故事的背后才有有潛力的文創節目IP,其核心在于能在一定時間內保持持續輸出優質內容的能力,以更加精準的定位和更廣闊的視角,打造節目IP。與此同時,還需擴大IP粉絲社群、形成IP生態閉環,培育和搭建粉絲經濟平臺,進一步打造“唯一”差異化和可持續發展的文化IP生態閉環。
其次,在流量經濟的當下創建主持人個人IP,已成為所有媒體單位和主持人的一門必修課。融媒體時代,主持人的傳播對象由聽眾觀眾變成粉絲,深度介入傳播的全流程,需要對傳播語態顛覆性轉變,打造具有較高辨識度的主持人個人IP人設極其重要[3]。
再次,在文化類節目中,主持人應該致力于激發觀眾喜愛和傳承傳統文化的自覺性,改變受眾對以往文化類節目相對枯燥單調的刻板印象。主持人的定位也不再是簡單的串聯節目,其角色化形象會被嵌入情感和文化元素,讓受眾的體驗更加真實。主持人應不斷提升業務能力、綜合能力,加入節目融媒體構思全流程,建構文化敘事,打造既親切可感,又立意高遠的優質節目。
例如:由北京廣播電視臺出品的《春妮的周末時光》是一檔全景式戲劇訪談節目,節目以主持人春妮為核心,舞美設計摒棄常規電視節目的形式,以客廳的形式展現,每期邀請明星朋友做客。明星嘉賓在節目中褪去光環,融入家庭環境,還原真實的一面。2022年,舞蹈《只此青綠》登上春晚后不久,節目組邀請了主創團隊、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等做客,在輕松的環境中,主持人對舞蹈、非遺等諸多跨界的藝術形式提出很多既有深度,又不乏趣味性的問題。比如:今人如何走進宋朝美學?何以為樂?何以為美?為什么宋朝是中國文明史的一個高峰?沉浸式“賞圖”+嘮嗑式“訪談”+立體式“解讀”,形成獨特的個人IP品牌價值和節目調性,獲得了極高的辨識度和傳播力。
(五)表達創新:科技賦能文化表達
隨著科技和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傳統的聲音+畫面的傳播形式顯然不能滿足受眾對節目的期待。在越來越多的節目里,科技元素隨處可見,且越來越鮮活生動。3D技術、AR技術、全息投影技術、元宇宙體驗……越來越多虛擬顯示技術在文化節目表意的過程中,帶來更立體、更全方位、更強烈的感官體驗,從而實現虛擬現實的多維形象呈現。
例如:河南衛視扎根地緣文化脈絡傾心打造的“中國節日”系列節目近年來備受追捧。該節目定位于中華傳統節日,營造“國潮”風尚,將傳統、時尚通過科技手段進行整合包裝,讓科技賦能文化表達。《唐宮夜宴》節目中,引入“AR+3D全息投影”技術搭建舞臺,真實還原了唐朝時期的街景,實現“現實與虛擬”“過去與現在”“藝術性和體驗性”的有機統一,實現由“多媒體視聽”向“多維沉浸式視聽”轉變。
虛擬人現在已經頻頻出現在許多文化節目中。國內首檔原創動漫舞臺節目《2060》就是穿越到未來,并把未來引入當下,美輪美奐的舞臺呈現+沉浸式體驗,深受年輕觀眾的喜愛?!半娪盎⒚缹W化升維;垂直化、細分化發展;融合式研發”已經成為文化類節目未來的發展趨勢。“文化+”在文化節目中的內涵和外延將繼續延伸,文字、圖片、音頻、長視頻、短視頻、3D體驗等將會為“文化+”賦能,帶來不同的節目感官和交互體驗。沉浸式體驗、交互式反饋等互動方式會繼續深刻影響文化類節目的呈現,虛擬演播廳、云上分享會,虛實結合的節目形態將會讓節目更立體、鮮活和多元。
高清、融合、智能、多元的趨勢將進一步延展文化類節目未來的諸多可能性。建構文化類節目的表達方式創新,需要充分調動、善用新科技、新手段,呈現“文化+科技+創意表達”的融合能量,打造文化節目精品。
結語
只有將優秀的傳統文化與當下民眾的生活相融合,才能真正實現文化節目的創新。優質的節目內容不僅能傳承中華文化,還能成為推動文化自信的強大動力。守正創新,首先要守正。任何時期,脫離時代精神,都不可能挖掘出鮮活的故事,呈現出精彩的節目。博大精深的文化需要貼近人心的藝術表達,更需要將科技轉化為情感力,從傳統的文化習俗中挖掘新意,將傳統與現代融通鏈接,通過“垂直細分化、美學化升級、融合式研發、沉浸式體驗”,挖掘貫通古今的情感共鳴,實現文化類節目的新表達、新傳播,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表達。
參考文獻:
[1]李運國,李文巧.四川白馬藏族文化沉浸式體驗項目開發[J].今古文創,2020(36):42-43.
[2]李怡靜.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系列節目特色分析[J].西部廣播電視,2021(23):128-129.
[3]宋清濤.顛覆性轉變推動廣播電視主持人網紅化轉型[J].聲屏世界,2022(14):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