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倩
談到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我們一般認為是文科教師的任務,從而造成了數學課堂學生表達能力的嚴重缺失。其實不然,我們的數學教學更需要語言的表達,因為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它講究言之有理、言之確鑿。《數學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提出“在數學教學中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增強學生的參與、交流、合作意識。”那么作為在學生進行參與、交流、合作時的思想載體——語言尤為重要。
針對數學語言的特點以及小學生的心理特征, 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
一、教師示范——潤物細無聲
小學生具有較強的模仿能力,而且教師則是學生的第一模仿對象。數學語言的特征要求教師要用準確規范,嚴謹簡約的 教學語言進行數學語言的教學。數學概念,語言科學嚴謹,邏輯性強,概念中的每一個字、詞既不能刪減,又不能隨意增加,也不能任意調換,而有些教師不明確這一點,在教學中犯科學性錯誤。
如“分數基本性質”是這樣表述的:“分數的分子與分母同時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數(零除外),分數的大小不變。”在敘述時,這個“零除外”不能丟,丟掉了就犯了科學性錯誤。
因此,數學教師運用數學語言概括與表述數學概念時要準確、恰當、合理地使用每個“字”、“詞”。因為每個字、詞都有確切的含義,都直接影響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和使用。因此,教師就要不斷加強數學語言的自我修養,熟練地使用數學語言進行教學。
二、積累交流——厚積而博發
(1)通過閱讀積累數學語言。數學閱讀是學生掌握數學語言的有效途徑。有效的數學閱讀可以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分析推理能力。數學中每個概念、符號都有其精確的含義,結論對錯分明,因此數學閱讀要求認真細致,勤思多想。
(2)多種形式的討論交流。可采用小組討論、同桌交流、師生互答互問、全班集體評議等多種形式讓學生運用數學語言進行交流。讓每一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也有傾聽別人說的機會;既有面對幾個人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又有面對全班同學說的機會。如:教學比一個數多幾的應用題時,教師出示例題“小東家有白兔6只,黑兔比白兔多2只。黑兔有幾只?”后,并不急于講解這道題的算法,而是引導學生自己先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并說說自己的理由。
這樣教學,給學生的自主探索留出了較多的時間和空間,教師不包辦代替,而是引導學生敢想敢說,多關注“學生會怎么想,怎么說”,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問題在學生的自由表達中得到解決。同時在學生在一次又一次的自由表達中積累了數學語言,在多種形式的交流中提高了數學語言表達能力。
(3)讓學生小結。通過小結能提高學生的綜合概括能力,清晰的回憶課文中的要點。小學生雖然表達能力不強,但只需要正確引導,學生還是能正確地概括。例如在我們課堂結束時可以經常問:“你在這節課中有什么收獲?”“你覺得哪些內容較難?”經常進行有目的的課堂小結,可以提高學生的分析、概括、分類等邏輯思維能力,達到智能并進,全面育人的目的。
三、動手操作——強化數學語言
動手操作是小學數學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手段。教師正在指導學生動手操作時,要注意讓學生用數學語言有條理地敘述操作過程,表述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把動手操作、動腦理解、動口表達有機地結合起來,以促進感知有效地轉化為內部的智力活動,達到深化知識的目的。例如在講圓錐體積時,我先指導用紙做了三個圓錐體和一圓柱體。其中一個圓錐體和圓柱等底等高;圓柱等底不等高;一個和圓柱等高不等底。然后叫學生把圓錐里盛滿沙子倒入圓柱。這樣學生就清楚地看到:三個圓錐體中,只有那個和圓柱體等底等高的圓錐體里的沙子三次正好填滿圓柱體,其余兩個不合適。接著就讓學生描述出這個“發現”的操作過程。再讓學生思考,找圓柱和圓錐之間的關系,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動用已學過的圓柱體積的公式,推導出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最后,指導學生小結,圓錐的體積,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經過這樣的操作與語言表達的結合,學生既復習了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又學會了計算圓錐體積的方法,同時還強化了數學語言。
總之,數學語言的培養是教學工作中一項長期的任務。它使學生獲得數學交流的機會,使學生的數學思維得到發展。它培養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樹立了學習的自信心,提高了聽說能力。教學中應該重視對學生數學語言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