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潔
如今,伴隨全國范圍內普通話的普及推廣,很多幼兒雖然在家鄉長大,卻不會說家鄉方言,這種現象發人深省。地方方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因此,將方言童謠引入幼兒園活動具有重要意義。
幼兒期是發展語言能力的重要時期。幼兒具有強烈的好奇心,他們的注意力無法長時間集中,易于分散。童謠語言生動、有韻律、清晰易懂,且不同的童謠包含不同生動有趣的小故事,可以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因此,幼兒園的語言教學活動要從多角度、多層次出發,充分發揮童謠在語言教學中的重要價值,培養幼兒的語言能力。本文主要探討了將蘇州童謠融入幼兒園課程的思考。
一、童謠概述
在幼兒成長的最初階段,童謠是幼兒較早接觸到的一種文學作品,是幼兒學習語言的重要資源。學前教育階段是幼兒發展語言能力的重要時期,因此,教師應該把握學習時機,在幼兒語言教學中正確運用童謠。幼兒在學習童謠的過程中,他們的大腦會不斷地感知與思考童謠的內容、語調等,從而潛移默化提高語言交際能力,發展語言素養。
幼兒階段的教學方法與小學、中學不同,幼兒園教師引導幼兒通過朗誦、背誦童謠等方式學習語言,可以營造輕松、歡快的活動氛圍,使幼兒充分體會學習童謠的樂趣,提高幼兒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二、蘇州童謠的特點及應用現狀
目前,會講蘇州方言的幼兒越來越少,為傳承蘇州地域傳統文化,將蘇州童謠融入幼兒園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是必要的。
蘇州童謠擁有三方面的特點。第一,蘇州童謠詼諧、輕松、有趣,容易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激發他們探索和學習的興趣。第二,蘇州童謠的內容健康樸實。在民間流傳的、膾炙人口的童謠,大多經歷過時代的洗禮與考驗,才成為耳熟能詳的經典佳作。蘇州童謠內容健康有益,能夠培養幼兒正確的價值觀念。第三,蘇州童謠涉及的范圍廣泛,其內容有描寫農民秋天豐收的場景,也有描寫蘇州當地各種小吃,可以開闊幼兒的視野。
相關學者的調查顯示,蘇州地區大部分幼兒都會說普通話,且幼兒之間日常交流使用的語言也主要是普通話,只有部分幼兒會在家里和長輩交流時使用蘇州話。以上調查情況說明,蘇州地區幼兒對本土方言較為陌生,對蘇州童謠不夠了解。方言的價值不僅僅是交流,其背后蘊含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此,教師應重視引導幼兒學習蘇州童謠,傳承蘇州文化。
三、蘇州童謠融于幼兒園課程的價值
(一)蘇州童謠包含地方民情風俗
童謠的故事內容是民間生活的真實寫照,它反映著蘇州的市井生活,展現了一個歷史階段的生活情景。童謠的創作源于人們對生活的感想,內容涉及范圍非常廣泛,展現了傳統時代人們的生活。兒童生活是蘇州童謠創作的重要題材之一。例如,經典蘇州童謠《阿亦劃》的內容為:“阿亦劃,啥物事?蚊子叮,爬上來。沒有梯,借撥你。謝謝奈,勿眼間。”這首童謠生動形象展現了兒童在當時的娛樂生活,同時也體現了兒童容易滿足、互幫互助的性格特點。
(二)蘇州童謠體現地域文化特色
作為我國重要的歷史文化名城,蘇州承載了古代吳地的傳統文化。作為蘇州傳統地域文化真實寫照的童謠,其內容體現了蘇州當地人們的生活、飲食、娛樂等地域特色。蘇州不僅有許多描寫當地人們生活習慣和風俗的童謠,還有描寫蘇州歷史文化建筑和名勝古跡的童謠。要想深入了解以蘇州文化背景創作的蘇州童謠,必須對蘇州當地的思想文化有一定的認識。部分蘇州童謠還保留著吳地的古語發音,和漢語在發音和理解上有明顯的不同。伴隨時間的流逝,蘇州傳統的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已經離現代化生活愈加遙遠,因此,傳承蘇州傳統文化不能僅僅依靠口口相傳,需要將蘇州童謠與幼兒教育進行良好的融合。
四、蘇州童謠融入幼兒課程的多元化策略
(一)充分挖掘收集童謠
1.挖掘和篩選童謠資源。教師需要積極挖掘和篩選蘇州優秀健康的童謠。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童謠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價值,確保挑選出的童謠能夠反映蘇州的傳統文化,并且內容健康,有益于幼兒的身心成長。比如,教師可以通過購買圖書、查閱檔案、咨詢當地文化專家等方式收集和篩選童謠。
2.整理和組織童謠內容。教師要有針對性地整理和組織所收集的蘇州童謠,確保它們符合幼兒的認知發展水平和興趣愛好。在整理過程中,教師可以對童謠的內容進行適當調整和加工,使之更符合幼兒的接受水平。同時,教師可以將童謠與教學主題相結合,形成豐富多樣的教學資源庫。
3.家長的參與和協助。幼兒園可以借助家長的力量,將家長納入童謠的收集和傳播過程中,請家長協助收集優秀的蘇州童謠。這不僅能夠更好地了解和利用地方文化資源,還可以增進家長對幼兒園教育活動的支持,助力幼兒的全面發展。
(二)在語言活動中品賞蘇州童謠
1.選擇合適的童謠內容。比如,在教育幼兒道理方面,教師可以選擇童謠《兩只羊》。這首童謠描述了兩只羊在橋上相遇,由于彼此不肯讓步而雙雙掉進河里的故事,可以教育幼兒學會互相尊重和謙讓。在傳承地方文化方面,教師可以挑選反映蘇州地區風俗和文化特色的童謠,如《新年到》,讓幼兒了解蘇州的新年傳統,如放鞭炮、貼對聯等。需要注意的是,幼兒的語言能力較為薄弱,因此教師要選擇語言簡單、韻律感強的童謠,以便幼兒學習。
2.創建語言情境。教師可以創設商店購物、家庭生活等真實情境,引導幼兒用蘇州話進行角色扮演。通過演繹,幼兒可以深入理解童謠內容。如在學習童謠《兩只羊》時,教師可以邀請幼兒表演童謠內容,讓他們感受故事中的教育意義。
3.組織互動活動。教師可以利用與童謠相關的動畫,讓幼兒更直觀地理解童謠內容。同時,教師可以將童謠與音樂結合,如為童謠《搖啊搖》設計旋律,使其更有節奏感,更具吸引力。
4.跨學科融合。在開展語言活動時,教師還可以融入繪畫、手工等藝術創作活動,使幼兒深入理解童謠內容。例如,在學習童謠《金魚啃花貓》后,幼兒可以通過繪畫表現童謠中的場景。
(三)童謠說唱,融入蘇州方言
1.選擇具有說唱特點的童謠。選擇合適的童謠是成功進行童謠說唱的關鍵。例如,蘇州方言童謠《賣糖粥》的內容為:“篤篤篤,賣糖粥,三斤胡桃四斤殼,吃子儂格肉,還子儂格殼。張家老伯伯,明朝再來哦。”這首童謠充滿了韻律感和節奏感,非常適合通過說唱的方式進行表演。教師選擇這首童謠,可以讓幼兒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蘇州方言,培養語感和節奏感。
2.童謠說唱教學。教師引導是童謠說唱教學的重要環節。教師可以親身示范,用蘇州方言演繹童謠,讓幼兒體會蘇州方言的美感。例如,在表演一首描述淘米燒飯的童謠時:“補下來,立起來,淘淘米,燒燒飯。你吃幾碗飯?我吃兩碗飯;你吃幾棵菜?我吃兩棵菜。”教師可以與幼兒之間互相問答,增加動作,形成有節奏的對話,使教學過程更加生動有趣。
3.創新和改編。在童謠說唱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幼兒改編童謠,充分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或興趣愛好,在童謠中添加新的內容或角色。如有幼兒將“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外婆叫我好寶寶。糖一包,果一包,外婆買條魚來燒。頭勿熟,尾巴焦,盛在碗里吱吱叫”,改編為“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外婆買條魚燒燒,頭不熟,尾巴生,吃得囡囡哇哇叫”。
4.說唱表演。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說唱表演,以培養他們的團隊協作能力。幼兒可以自主選擇童謠,進行排練和演出。例如,幼兒可以選擇童謠《小人要唱小山歌》:“小人要唱小山歌,蚌殼里搖船出太湖,燕子銜泥哆斷海,螃皮魚跳過潼靈山。”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扮演指導者和協助者的角色,引導幼兒進行溝通和合作。
(四)勇于創新,優化園本課程
1.整合資源,設計園本課程。教師可以根據蘇州地區的童謠內容,整合教育資源,設計與之相關的舞蹈、繪畫、劇本等多元化教學內容,讓幼兒在學習過程中體驗本土文化的魅力,增進對蘇州方言和傳統文化的了解。
2.培訓教師,提高專業能力。教師在童謠教學的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幼兒園可以請教育專家或有經驗的教師分享他們的實踐經驗,通過培訓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幫助教師更好地將童謠教學融入園本課程中。
3.家庭與學校合作,共同推進。家庭與學校的合作是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關鍵,通過與家長的溝通合作,可以讓家長了解將蘇州童謠納入園本課程的意義,鼓勵家長在家中運用童謠與幼兒進行互動。比如,教師可以通過家長會、親子活動等方式,讓家長參與教學實踐,共同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4.強調地域文化特色,培養文化自信。教師應在課程設計中強調蘇州童謠的地域文化特色,如引導幼兒學習“落雨哉,打烊哉,小八臘子開會哉,大頭娃娃跳舞哉”等童謠,既豐富了教學內容,又有助于培養幼兒的文化自信和歸屬感。
結語
童謠語言簡單、韻律感強,內容詼諧有趣,一直以來受到幼兒的喜愛。因此,在幼兒園教育中,童謠是促進幼兒語言學習的重要方法。幼兒在朗誦童謠的過程中,會潛移默化地鍛煉口語能力、思維能力等。蘇州童謠是地域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教師要積極結合新理念進行創新教育,引導幼兒學習蘇州童謠,傳承與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作者單位:蘇州市吳中區尹山湖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