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欣欣
2022年,我國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達到4655萬人,毛入學率達到59.6%,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學習化、個性化、多樣化、現代化的高校教育格局逐漸形成。與此同時,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網絡時代的到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21~2022)》相關數據顯示,18~24歲年齡組的抑郁風險檢出率高達24.1%,為抑郁的高風險群體,顯著高于其他年齡組。對于大學生而言,心理健康狀況不佳不僅會影響他們的學業成績,還會降低其生活質量和幸福感,甚至阻礙其社會適應性和職業生涯的發展。因此,如何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助力大學生健康成長,成為擺在相關部門和心理教師面前的一道重要課題。下面,筆者以江蘇省為例,談談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江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
當前,江蘇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咨詢、活動、危機干預機制日漸完善,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較好成效,具體舉措如下。
一是高校全面開設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課,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識,增強學生的心理求助意識。在隊伍建設方面,大學生健康中心按照1∶4000的比例配備心理咨詢師,各個學院配備心理輔導員。在經費保障方面,按照生均不少于12元納入了年度專項經費預算,保證心理活動的開展及大學生健康中心的建設。
二是省教育廳每月召開一次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專題會議,每月發布工作提醒,給學院輔導員開展心理工作提供方向。高校工作領導小組制定突發應急處置預案,加大學校統籌力度和部門之間的協調。
三是各高校秋季開學對新生進行全面摸排,利用蘇心App進行心理普測,評估出心理預警學生,然后由大學生健康中心和學院對心理預警學生進行約談,約談后確認重點關注對象,由輔導員定期關心談話。
四是輔導員每日進宿舍,制作心理動態周報,確保重點關注學生一人一檔、一生一策,保持與學生家長聯系,及時做好學生的心理疏導和危機干預。
五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動貫穿全年,相關人員會對班級心理委員開展心理專題培訓,其中包括朋輩心理輔導的方法與技巧、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與轉介、班級學生干部和寢室長專題培訓等。同時,高校會定期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如“感恩生命”“心向陽光植物”“尋找春天”等。此外,每學期以班級為單位開展心理專題班會,組織學生閱讀自我成長心理書籍,積極開展制作心理微電影、心理海報、漫畫等活動。
六是高校編制學生心理工作手冊,方便輔導員開展工作。教育引導和咨詢服務不間斷,學生可以通過QQ、電話、高校心理系統、線下等方式預約,持續開通24小時心理熱線,保證心理咨詢渠道暢通。在此背景下,各高校線上和線下的心理咨詢量逐年增加。
二、相關政策支持
(一)社會心理健康服務體系逐步健全
2022年5月,繼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重視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之后,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提出要完善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服務,促進心理健康,健全社會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加強心理援助熱線的建設與宣傳,為公眾提供公益服務,同時加強抑郁癥、焦慮障礙、睡眠障礙等常見精神障礙和心理行為問題干預。
《健康中國行動2021—2022年考核指標體系》明確將“嚴重精神障礙患者規范管理率”與“配備專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中小學校比例”兩項納入考核指標,提出到2030年我國嚴重精神障礙患者規范管理率要達到85%,配備專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中小學校比例要達到90%。據《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21~2022)》顯示,我國社會對心理健康的投入持續增加,成年人群自評心理健康狀況總體良好,國民心理健康服務的便利性和滿意度較之以往顯著提升。由此可見,我國社會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和危機干預機制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這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和政策支持。
(二)社會心理服務人才隊伍建設受到重視
2017年,民政部等22個部門共同印發的《關于加強心理健康服務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加強心理健康領域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2022年,國家衛健委對《關于加快社會心理服務體系人才隊伍建設的建議》的答復提出,要發揮相關行業組織作用,組織培訓和督導,不斷提高心理咨詢從業人員技術水平。此外,國家不統一組織編寫《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教育部支持高校家庭教育相關學科專業建設,積極引導高校加強家庭家教家風教育課程建設,鼓勵高校結合青年學生特點開展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加強戀愛心理教育。以上種種舉措表明,我國社會心理服務人才隊伍建設日益完善,這為提高社會心理服務水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醫療體系支持逐步完善
當前,抑郁癥患者治療中存在諸多痛點,其中,阻礙抑郁癥患者長期接受心理治療的主要原因是費用高。為了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江蘇省在《江蘇省基本醫療保險診療項目和醫療服務設施范圍及支付標準》中將心理治療項目納入醫保支付范圍,將其支付類別從“丙類”調整為“乙類”。
三、對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一)需要關注專職心理教師隊伍的職業成長
近年來,黨和國家十分重視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文件形式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大學德育課程。江蘇省各高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機構,設立專職心理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取得蓬勃發展。但筆者通過調查發現,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中,依然存在心理教師專業不被尊重、教師的專業成長不被重視等情況,高校專職心理健康教師的成長之路還面臨著挑戰,主要表現在自身心理問題和職業發展瓶頸這兩個方面。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關乎大學生生命品質、身心健康的重要工作,教育管理部門和高校應當更加關注專職心理教師的心理情況和職業成長,要創建有助于專職心理教師專業成長的環境,讓他們獲得職業成就感和滿足感。同時,心理健康教育這一工作性質要求心理教師不斷加強自助,關注自我提升,不斷達成個人成長目標。因此,高校專職心理教師應當增強自身心理素質和職業素養,堅定職業信心,用態度、學識和智慧錘煉高尚和堅韌的品質,把暫時性的困難轉化成工作的動力,通過具有開拓性的工作,幫助學生健康成長。
(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實效性有待增強
授課是教師的首要任務,教師只有把課上好,才能在學生心中樹立威信,增強個人的專業自信。當前,高校已普遍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課,但部分教師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還有較大提升空間。筆者認為,高校專職心理教師可以從授課形式和課程設計兩個方面加以改進,以增強課堂教學實效,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一方面,教師要豐富課堂教學形式。教師既可以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主題,也可以將OH卡、生命故事卡等心理投射卡應用到心理課程中,以增強授課過程的趣味性。教師還可以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如利用“雨課堂”匿名發送彈幕功能,增強課堂教學的互動性。
另一方面,教師要科學設計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心理健康教育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通識教育,其課程設計需經過“籌備—觀摩—修改意見—學生反饋—修改”的過程,才能日漸完善。這就需要心理教師不斷提高自身專業能力,設計科學、實用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提高學生對課程的興趣和參與度。
(三)科學應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1.正確看待學生的心理問題。筆者通過調查發現,當前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以抑郁癥為主。《2022國民抑郁癥藍皮書》顯示,學生抑郁的原因77.39%為人際關系,69.57%為家庭關系。目前,抑郁癥無法以實驗室檢測和影像學檢查的方式進行診斷,醫生只能通過與患者面對面溝通,并結合抑郁量表評估結果進行診斷。國內外多項研究發現,以抑郁癥為由的求助案例,大多與人際沖突、挫折、意義感缺失、迷茫、傷害、生死憂懼等負性生活事件相關,其中,人際沖突和傷害是導致抑郁的主要原因。面對患有抑郁癥的高校大學生,高校專職心理教師要正確看待學生的心理問題,積極從生理、心理、社會的角度了解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緣由,并進行有針對性的疏導。除了科學使用藥物,高校專職心理教師還可以通過有效的心理咨詢幫助學生改變認知,助力學生擺脫負面情緒,走出抑郁。
2.寬容對待有心理問題的學生。當前大學生的壓力主要有學業壓力、經濟壓力、職業迷茫等。相關學者對2010—2020年我國大學生主要心理健康問題檢出率及影響因素進行了元分析,結果表明,睡眠問題、抑郁、自我傷害在大學生中較為突出。對于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學校需要尊重學生本人的意愿,需要在家接受治療的可以休學,能上學的盡量上學。對于經過治療有所好轉的,只要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允許,不會明顯影響他人,學校都應無條件地接受學生復學,給學生受教育的機會。人的成長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學校教師和同學的陪伴、安慰,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滿足學生對安全、歸屬、尊重和愛的需要。
3.家校攜手,助力學生成長。大學生許多心理問題的形成往往有家庭方面的原因,最終解決這些問題必須依靠學生家庭的支持與配合。因此,除了要給予學生更多正面、積極的引導,高校專職心理教師還應主動與家長溝通,了解學生的成長經歷,向家長傳遞先進的心理教育理念,家校攜手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保持學生健康成長。
結語
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當代大學生面臨著較大的精神壓力。新時代背景下,高校管理者和專職心理教師應當更加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為學生打造一個更加和諧健康的學習和生活空間。同時,高校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提升專職心理教師的專業素養。此外,高校專職心理教師要履職盡責,在不斷學習和實踐中成長為職業化、專業化、專家型的人士,為大學生提供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引領學生走出心靈的陰霾,助力學生健康成長。
(作者單位:徐州醫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