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云
在小學階段,教師不僅要注重對學生進行系統化教育,給予其必要的指導,還要注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家庭是學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位教師,對學生成長有著巨大的影響。所以,在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過程中,教師應緊密結合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與家長合力創建有利于學生健康發展的良好環境,共同教育學生,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學生的全面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在身體和心理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會提高其學業成績,還會對他們未來的學習生活產生積極的影響。因此,在小學階段,家庭與學校應加強溝通與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為其后續的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家校合作培養小學生學習習慣的意義
良好的習慣并非與生俱來,更多依賴于后天的培育。家校合作培養小學生的學習習慣,對學生未來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一,有助于學生更好地適應學習和生活。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和教師充分發揮各自的作用,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學校的學習和生活,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
第二,有助于解決個人發展與整體性發展之間的沖突。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其學習特點和學習需求也存在差異。在此前提下,家校合作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能夠兼顧個體與整體的發展需要,有助于滿足學生的差異化需求,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二、家校合作背景下小學生學習習慣的主要培養內容
(一)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
課前預習能夠讓學生對新課的內容有一定的了解,方便學生在聽課過程中發現自己需要重點學習的知識。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對所學內容的了解程度越深,就越能跟上教師的教學進度,這一點在基礎水平不高的學生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在講解課文前,教師一般會向學生講解預習目標,再要求他們預習課文內容。由于這一過程是在家里進行的,教師沒有辦法監督。因此,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很有必要。教師可以向家長提出一些建議,鼓勵家長監督學生預習,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生的預習能力。
(二)培養學生的復習習慣
復習是加強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記憶的有效途徑,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由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可知,在剛學完知識的數小時內,學生的遺忘速率是最高的。因此,復習是學生學習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環。由于復習多在課后進行,培養學生良好的復習習慣就成了教師和家長共同的責任。
(三)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
在當前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以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為重點的現代教學模式強調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除了關注學生的課堂表現和學習結果,教師還應著眼于學生的長期發展,重點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
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離不開家長的協助。教師應加強家校協作,鼓勵家長注重引導孩子進行課外閱讀,讓學生對閱讀產生濃厚的興趣,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家長可以利用平時的閑暇時間陪孩子閱讀,使閱讀成為家庭生活的一種主要方式。
(四)培養學生認真聽講的習慣
認真聽講是學生掌握課堂所學知識的前提和基礎。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專注力,幫助學生養成認真聽講的好習慣。具體而言,教師應做到以下三點。第一,教師要重視對學生行為的引導,如為了讓學生在上課時更加專注,可以對學生的坐姿提出明確的要求。第二,教師要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讓學生養成邊聽邊記、邊聽邊想的好習慣。第三,教師要重視激勵性評價,充分肯定學生的課堂表現,并給予其正面的評價,以起到強化的作用。
三、家校合作背景下培養小學生學習習慣的方法
(一)加強家校溝通,增強家校共育意識
部分家長還沒有認識到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性,不愿意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太多的指導。事實上,這樣的教育觀念是不對的。因此,教師開展家校合作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為家長提供教育指導,幫助家長轉變教育觀念,讓他們意識到培養孩子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性。
教師可以利用家長會、家長開放日等活動,向家長講解自己的教學思想,并引導家長分享他們的家庭教育心得,之后雙方進行深度交流,促使家長轉變自己的教育觀念,最終達成一致的教學目標。
教師還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引導家長分享優秀的家庭教育事例或高效的家庭教育方法,并激勵其他家長學習。當然,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學習方式和習慣,家長只能參考他人的教育理念和方式,而不能讓孩子照搬其他孩子的學習方法。
(二)構建合作平臺,營造良好的家校共育氛圍
在校園里,一名教師往往要教數十名學生,而在家庭里,父母每天只需要面對一兩個孩子。因此,與教師相比,家長往往更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特征和學習習慣。基于此,教師應積極構建家校協作平臺,加強與家長之間的溝通,全面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同時鼓勵家長關注學生的學習行為,營造良好的家校共育氛圍。
閱讀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和主要方式。每天堅持閱讀可以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素質,增加知識儲備量。但是,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大多比較弱,需要家長和教師的督促。對此,教師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鼓勵家長擔負起監督的責任,讓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例如,教師可以鼓勵家長用拍照片或錄視頻的方式,記錄學生每天的閱讀過程,并將照片或視頻發送到班級微信群里。之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表現進行多樣化的評估,從而將家校合作真正地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中。
(三)整合家校優勢教育資源,增強家校共育效果
家庭是社會最小的集體單元,它具有自己的獨特之處,有著豐富多樣的教育資源。學校教育是以立德樹人為核心,引導家庭教育工作,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徑。在家校協作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家庭教育資源,如在校本課程的構建過程中征求家長的建議等。在平時的教育中,教師可以鼓勵家長積極參與教育活動,如與學生一起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等,增強家校共育的效果。教師還可以多與家長溝通,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面臨的一些特殊問題,并與家長協商、討論,共同解決問題。此外,家長要主動與教師交流,就學校的發展和日常教育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以提高學校教育的質量,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助力。
(四)采取多元評價策略,助力家校合作順利實施
教師應采取取多元化評價策略,包括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家長評價等,其中,自評是學生對自己的評價,互評則是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多元化的評價主體能使評價更加客觀、準確。教師應積極豐富評價主體,開展多元化評價,讓每一名學生都能發現別人的優點并學習借鑒,逐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各方面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家校協作中,教師應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在符合新課改要求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確定合適的評價目標和評價標準。這樣可以防止學生因評價要求過低或者過高而產生應付的心態,促使他們認真地對待評價,從而真正推動學生的發展。另外,教師應明確評價要求,幫助家長作出客觀的評價。
四、相關建議
(一)提高教師的溝通協調能力
在家校合作過程中,教師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包括傳達學校意見、與家長溝通交流、對學生進行客觀評價等。如果教師缺乏責任感,或者在與家長進行溝通時用詞不當,就可能影響家校共育的效果,甚至會影響家校合作的順利開展。所以,要想實現高質量的家校合作,學校就要對教師進行培訓,提高教師的溝通和協調能力,幫助教師熟練地掌握溝通技巧,方便教師更好地進行相關工作,推動家校合作。
(二)激發家長的參與熱情
家庭教育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發揮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家長在家校合作中的參與情況直接關系到教育目標的達成。所以,學校要設法調動家長參與家校合作的積極性,促使家長與教師一起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校可以加大對家校合作共育的宣傳力度,積極地向家長說明學校的教育目的、教學安排等,獲得家長的理解和支持。學校還可以拓寬教師和家長之間的交流渠道,鼓勵教師積極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促使家長積極地配合學校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如監督學生完成課后作業,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注重學生的個性差異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即便處在相同的年齡階段,不同學生在心智、認知發展上也會有所不同。因此,在對其進行教育時,教師不能過于注重整體而忽略個體的差異。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了解不同學生的性格特征、興趣愛好等,并采取合適的教學模式和教育方式,注重因材施教。同時,在與家長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從多方面評價學生,使家長在潛移默化中轉變教育觀念,改變思想認知,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結語
習慣是一種無形的動力,它會對學生產生深遠持久的影響,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促進學生主動學習、高效學習的根本保障。小學是一個人一生中接受學校教育的基礎階段,也是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是孩子的主要生活場所,而學校則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主要場所。因此,教師要注重家校合作,與家長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培養小學生的學習習慣,能夠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作者單位:合浦縣公館鎮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