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文霞
聚焦,在光學概念中指使光或電子束等聚集于一起,它匯聚“散”之精華,終成“點”之精品。小學數學教學也是如此,圍繞核心要素,緊盯關鍵環節,觀察、發現、破局、建構,突出數學本質,從而實現有效教學。
一、聚焦關鍵信息,直抵問題本質
“按比例分配”是蘇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經理解了“比”的概念,能夠比較熟練地解決分數乘法的實際問題,這些都為本課學習奠定了基礎。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對條件中的關鍵信息進行解讀,對各部分量與總量之間的數量關系進行合理分析。
以“奶茶調制”為例,鮮奶和茶的配比將直接影響奶茶的口感。問題設置如下:有一款奶茶,鮮奶和茶的比例是2∶5,如果要調制280毫升這樣的奶茶,需要鮮奶、茶各多少毫升?熟悉的生活素材,瞬間激發了學生濃厚的研究興趣。教師指導學生鎖定關鍵信息“鮮奶和茶的比是2∶5”,分析鮮奶、茶和奶茶總量三者之間的關系,并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關注解決問題的必要條件,得出“在這款奶茶中,鮮奶占奶茶總量的2/7,茶占奶茶總量的5/7”。教師帶領學生對條件中的關鍵信息進行解讀,得出“根據部分量之間的比,確定各部分量各占總量的幾分之幾”這一解題關鍵。由此,“按比例分配”這一新問題順利轉化為學生熟悉的“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分數乘法實際問題,新舊知識之間完美鏈接,構成了互相聯系的知識網。
二、聚焦關鍵數量,打通思維脈絡
一般情況下,學生在解題時遇到困難,往往是在對關鍵信息進行解讀時思維受阻,不能精準抓取數量關系。眾所周知,沙漏是古時候的一種計量時間的裝置,可以根據需要設定不同的漏沙速度,達到計時的目的。
比如,“5分鐘沙漏”就是將沙漏倒置,5分鐘后,漏斗中所有的沙子從上半部分漏到下半部分?!艾F將一沙漏倒置,過了幾分鐘發現漏下的占未漏下的1/8,又過了13分鐘后,發現漏下的占未漏下的2/3,請問這是一個幾分鐘的沙漏?”讀完題目,很多學生感覺無從入手。其實解決這道題的關鍵,是根據題目情境找準不變量,即雖然“漏下部分所用的時間”和“未漏下部分還需要的時間”在不斷發生變化,但是“漏完所有沙子所需要的時間總量”是不變的。根據題意,“漏下的占未漏下的1/8”說明漏下部分所用的時間占所需時間總量的1/9;“13分鐘后,漏下的占未漏下的2/3”說明經過13分鐘后,漏下部分所用的時間占所需時間總量的2/5,由此不難得到“經過13分鐘,對應的是所需時間總量的(2/5-1/9)”。面對復雜多變的數量關系,聚焦關鍵的不變量,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從而化繁為簡,化難為易,這是解決問題的有效策略,更是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
三、聚焦關鍵概念,建構清晰認知
一次中小學教學銜接活動中,×老師在執教“眾數”一課時,基于學情,聚焦關鍵概念,創設了以下情境:學校操場上有八個人一起玩游戲,他們的年齡平均數是13歲。你的直覺告訴你,這是一群什么年齡段的人?有的學生說是一群五、六年級的小學生,有的說他們年齡大約13歲?!跋胍幌?,還有別的可能嗎?”×老師調整語調,放慢語速,啟發學生再讀題目,大膽猜想。于是,課堂上出現了新的聲音:“可以是五個人8歲、兩個人7歲、一個人50歲,這樣八個人的平均年齡也是13歲?!逼渌麑W生頓悟:“是啊,也有可能是50歲的老師帶著一群一、二年級的小朋友做游戲?!?/p>
早在小學三、四年級,學生就認識了平均數,知道了平均數的意義,并會熟練計算出一組數的平均數。教學中,思維縝密的小軒率先“開竅”:“這組數中有一個特大數50,移多補少以后,老師的年齡值使最后得到的平均數明顯高于其他人的年齡。我感覺用平均數13代表這組數不合適?!薄晾蠋燀槃蔹c撥:“是啊,針對這樣一組數據,是否有一個新的數作代表更合理呢?讓我們帶著問題開始今天的數學研究之旅?!蓖ㄟ^觀察發現,操場上的八個人中,大多數人的年齡都是8,8出現的次數最多,被稱為這組數據的眾數,和平均數13相比,用眾數8更合理。聚焦關鍵概念,一步一步引導學生在認知矛盾的沖突中重新審視問題,學生在解決問題的視角轉換中,不僅深刻理解了“平均數”的概念,而且清晰地建構了關于“眾數”這一新概念的認知,一舉兩得。
四、聚焦關鍵少數,實現共同成長
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個體,我們不能要求所有學生都能在規定的時間內達成同樣的學習任務。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教育不能用“一刀切”來要求和評價學生。在一個充滿溫情和溫度的教育場域中,不僅要聚焦優秀少數,“頭雁”領航,更要實現“群雁”齊飛,聚焦困難少數,對他們重點關愛,多一點幫扶。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當兒童的心還沒有穿上冷漠的冰凍的鎧甲以前,每一個不及格的分數都會使兒童感到痛苦,對他來說都是一場莫大的災難?!睂W習失去信心的學生,往往是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目標的低效達成,一次次懷疑自己、否定自己,一次次拼盡全力卻依舊以失敗而告終,最后不再相信自己,甚至“鄙視”自己。適合的才是最好的,教育要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可以通過延緩評價、二次評價等方式,對不同的學生進行“量體裁衣”,進而實現因材施教。因此,身為教師,我們要肯定學生學習過程中付出的努力,抓住兩頭關鍵少數,帶動中間絕大多數,進而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取得進步。
學習的本質在于領悟和超越,聚焦關鍵,要緊緊抓住關乎教學效果和質量的主要因素、核心事件以及重要環節,引領學生主動地學、潛心地悟、積極地做,使課堂真正成為師生共同創造、共同進步、共同超越的積極場域,讓學習成為學生不斷刷新認知、釋放潛能、收獲成長的幸福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