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娟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中積累語言材料和語言經驗,形成良好的語感,并掌握語言文字的運用規范。由此可見,教師要在教學中通過各種途徑,借助各種資源和策略培養學生語感,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核心素養提升打下基礎。
一、構建自由多元的課外“閱讀場”:語言材料積累
1.推薦風格多樣的語言材料
教師依據課程標準,圍繞學生學段特點,編寫不同年級、不同學期學生的必讀書目和選讀書目,比如一些中外優秀作品、優秀兒童讀物等。同時,鼓勵同伴之間相互推薦和交換讀物,比如寫推薦卡、建立“書香漂流小屋”,讓學生的書流動起來。為了閱讀內容的豐富性,其他學科的教師也可以加入進來,一起為學生推薦讀物,比如,科學教師推薦科普讀物,美術教師推薦美術欣賞讀物,數學教師推薦有趣的思維訓練讀物等。這樣一來,學校推薦給學生的閱讀書目不僅有經典文學名著,還有百科類、數學類、藝術類等,增加了學生的閱讀量,拓寬了他們的閱讀視野。
2.開設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
線下線上相結合 在線下,教師可以每周開設讀書會,用推薦、展示、交流、反饋等方式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再現書中情境,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信息時代,學生也可以通過校園電視臺或者公眾號等進行線上“曬讀”。校園電視臺直播參與者一般是學生,各年級學生依次展示經典誦讀的成果。學校利用公眾號打造閱讀品牌欄目,精選名家經典,并挑選朗誦出色的學生按主題拍攝朗誦視頻,精心剪輯制作后在公眾號上發布,推送給全校的學生觀看、學習。
圖文視頻相結合 從活動的呈現方式來看,可以采用圖文結合的呈現形式,如各種形式的閱讀卡片(摘錄卡、人物卡、主要內容卡、續寫卡等),學生從中讀懂了內容,也獲得了語言經驗,便于對語言規則進行感悟和把握,有利于語感的快速形成。此外,思維導圖也可以使學生的“曬讀”更有表現力。當然,除了圖文結合的形式,視頻也是一個不錯的表現形式,學生拍攝視頻進行“曬讀”有助于激發其濃厚的閱讀興趣。
二、探索語感培養的多元閱讀課堂:語言思維引導
1.對比式閱讀,增強語言的敏感度
語文學習離不開對語言文字的品味。教師可在閱讀課上經常開展對比式閱讀訓練,讓學生學習從各個角度來對比分析語言文字,提升語言敏感度,進而培養出良好的語感。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搭船的鳥》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閱讀時,教師讓學生重點關注文章描寫翠鳥捕魚所用的動詞,并提問大家能不能把“沖”換成“飛”,把“吞”換成“吃”或“叼”。在教師的帶領下,學生將目光聚焦在翠鳥捕魚的動作上,通過對比,發現了作者的準確措辭,感受到了翠鳥的敏捷和機靈。在這樣的對比式閱讀中,引導學生不斷品讀,內化語言規則,體會語言的魅力。
2.想象性閱讀,增強思維的靈活性
想象的本質是一種思維的靈活性,一般情況下,語言活動是通過想象與聯想展開的。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海上日出》記敘了作者坐船在海上觀看日出的過程,文章語言準確、生動形象,是一篇描寫日出的經典散文。教師可以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通過想象,再現語言所描繪的場景。學生通過想象和聯想,透過文字進入語言所描繪的情境,感受顏色、亮光的變化,在腦海中再現太陽即將噴薄而出的畫面。
3.思辨性閱讀,發展思維的深刻性
思維的深刻性反映了學生洞察所學內容實質的能力以及厘清其相互關系的能力。培養語感必須要發展思維的深刻性,思辨性閱讀是一種有效的訓練方法。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自相矛盾》一文時,教師可以開展思辨性閱讀教學,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處,體現文本的最大價值。比如,引導學生思考:“如果這個楚國人吸取教訓,他應該怎樣推銷矛和盾才會不自相矛盾?”引起反思,觸動覺醒,引發辯論,這一教學環節成功地讓學生展開了思辨,實現了語感教學的突破。
三、形成強化語感的多元寫作策略:語言實踐引導
語感是一種語言修養,是長期規范的語言運用和語言訓練中養成的一種感悟領會語言文字的能力,是運用大腦中已形成的正確的語言規則去處理文本語言、指導語言實踐的能力。語言的運用主要是寫作訓練,教師在教學時,可以指導學生用教材中的語言加強寫作訓練,有效強化語感。
1.基于作品創造
教材中有很多語言優美的作品,教學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按照作品表達方式進行拓展訓練和重構訓練,加深學生對語言規則的理解,增強語感在語言實踐中的引導作用。例如,教師引導學生揣摩《手指》一文的表達方式,并進行仿寫訓練。通過閱讀引導,學生厘清了作者的寫作構段方式,感受到了作者的寫作方法之妙,在此基礎上進行段落仿寫,才能寫出趣味,進而培養和強化了語感。
2.融入情境創造
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威尼斯的小艇》是一篇寫景散文,堪稱經典。文中描寫了水城沉沉睡去后的寂靜,展現了威尼斯的靜態美。結合“園地”中的訓練點引導學生寫一寫“放學后的校園”,課堂上,教師可以創設情境,連接課堂內外的空間,訓練并提高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
3.回歸生活創造
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三月桃花水》一文中,作者采用了比喻、擬人等多種手法。教師讓學生學習寫法、積累語言。教學中,教師設計了“曬曬我的自然筆記”活動,學生記錄觀察到的景物并畫出來,在旁邊用幾句話進行描述,可以用最近積累的語言,也可以運用一定的修辭手法,在真實情境中練習語言文字的運用。通過這樣的遷移創造活動,學生不僅學會了作品中優美語言的建構方式,還能在生活中生成自己的語言。這種沉浸式的語文教學模式,讓學生的語感得到了豐富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