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斐斐
2017年由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頒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多樣、珍貴的精神財富,如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處世方法,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備、情景交融的美學追求,儉約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是中國人民思想觀念、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情感樣式的集中表達,滋養了獨特豐富的文學藝術、科學技術、人文學術,至今仍然具有深刻影響。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要大力弘揚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鼓勵人們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內容?!焙幽洗笳{曲子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了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是中國傳統曲藝中的一塊瑰寶。對大調曲子傳統文化精神內涵的理解和闡釋可以有效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提升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力。
筆者的家鄉河南南陽是有名的“曲藝之鄉”,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孕育出了眾多曲藝藝術,其中河南大調曲子是最具代表性的曲藝曲種之一。2016年6月,一次偶然的機會,筆者受邀參加了大調曲子曲友們自發舉辦的聯誼會“曲林大會”,自此被大調曲子的藝術魅力所吸引,開始了大調曲子的唱奏學習和研究。在近7年對大調曲子的唱奏和研究中,筆者走訪了河南南陽、平頂山等地近20個大調曲子曲子場,參加了上百場大調曲子的唱奏活動,學會了演唱大調曲子的傳統曲目《一門五?!贰队未骸贰队紊骄啊贰稑颉贰冻源住贰娥T行》等,并探索了部分唱段的伴奏。通過學習和研究大調曲子的歷程,觸摸到了它的藝術本體,深深感受到了它所體現的中國傳統文化精神。
河南大調曲子也稱南陽大調曲子、大調曲子、大調曲,屬于牌子曲類曲種,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大調曲子曲詞古樸典雅,唱腔婉轉動聽,使用曲牌豐富,有“中州古韻”之稱。大調曲子蘊含著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但尚未引起學者廣泛關注。本文筆者結合對大調曲子的田野考察和唱奏實踐,對大調曲子“感而遂通”①,體認到大調曲子的表演、音樂、唱本體現了“以人為本”“天人合一”“禮樂合一”“中和之道”“崇德利用”等中國傳統文化精神,這些文化精神是大調曲子傳承發展的思想基礎,也是曲藝的文化價值所在,更是時代發展的應有之義。
(一)以唱奏者為中心
大調曲子的表演以演唱者和伴奏者為中心,“筐格在曲,色澤在唱”②,音樂風格的呈現因人而異、千人千聲,不依固定的樂譜而限制人對音樂的創造和發揮。這與中國傳統文化以人為本,具有極強的包容性相契合。具體在表演當中,體現為以下幾點。
在定弦時,彈家兒③按照唱家兒④的嗓音條件來定調門的高低,以保證曲友的演唱是自然舒服的狀態。在音色追求上,大調曲子包容各種音色的存在。大調曲子曲友中,胡運榮的嗓音圓潤明亮,宋光生的嗓音沉穩飽滿,馬慶萌的嗓音細微盈耳,徐守忠的“云遮月”嗓音沙糯,楊云亭的嗓音飄逸空靈,梁超的嗓音剛勁挺拔……中國傳統曲藝的審美并不是建立在一個統一的標準上,而是尊重每個人的個性條件和發展。在唱奏中,因為大調曲子的演唱多屬于自娛自樂的形式,且大多都有接腔⑤,所以聽眾不僅是“局外人”身份的欣賞者,同時也是“局內人”身份的參與者,每個人能夠以親身體驗的過程感受演唱大調曲子的樂趣。
大調曲子在演唱中對音色、音高以及每個人都是參與者等方面的包容使得每個曲友的演唱各有特色、獨具韻味,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以人為本”“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兼容并蓄思想。
(二)曲友間平等友好的關系
大調曲子所體現出的人文關懷無處不在,不僅表現為以唱奏者為中心,也表現為人與人的和諧平等共處。
大調曲子的彈唱者統稱為曲友,曲友之間相親相敬,不論身份、年齡、地位、職業等,都是平等的關系,這種關系反映了人們之間的平等。
大調曲子曲友往往會互相邀請到家中唱曲,多為一種“玩”的形式而非演出的形式。不管去誰家,作為東道主的曲友必熱情款待。在生活中,曲友之間日常聯絡比較多,像家人一樣親切和睦。對于一些家境貧寒的曲友,其他曲友則會給予物質和精神上的幫助,經常探訪他們,主動邀請他們一起唱曲。彈唱大調曲子的活動,常常持續一整天。演員們有時興致盎然,甚至通宵達旦,間歇則喝喝茶、聊聊天,交流一些彈唱的心得體會。在城市中,也有一些年輕的曲友,周末或假期時,大調曲子就像一個強有力的磁場,將散落在城市各個角落中為生活奮斗的曲友們匯聚在一起。在大調曲子的彈唱中,人們將工作中所有的壓力和不快拋諸于腦后,將所有的情思寄托在大調曲子的唱奏中,加深了人們情感上的交流。
當筆者參加大調曲子的彈唱活動時,看到曲友們和和氣氣、歡聚一堂,聽到大調曲子美妙的音樂,以及接腔時的熱烈豪邁,感受到了大調曲子所帶來的樂趣以及特別親切又自在的人文氣息。聽大調曲子,不僅讓人感到十分放松,而且還拉近了曲友們之間的距離,將人們與傳統母語文化緊緊連結在一起,滋養了人們的身心。正如《禮記·樂記》中所言:“故樂行而倫清,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贝笳{曲子就是這種能使人志趣清明、耳目聰明、溫和平靜的音樂。而大調曲子所構建的一個小世界則是一個充滿了人文氣息和人文關懷的世界,是一個健康、和諧的世界,是人類文明所追求的世界。
(三)天人合一
大調曲子的人文精神中,還包含著“天人合一”的自然之道。中華文化的人本思想并不是人類中心主義,而是“順四時,少人為”的尊重自然,中華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追求眾生平等、萬物和諧的境界,這是中華文化精神的重要內涵。⑥在大調曲子的唱詞中,也體現著這樣的人文精神,上善若水,順自然而為。舉例如:
《春景》
?【鼓子頭】
春風鼓蕩,
云淡花香,
遍地綠蔭草芬芳,
桃李花含笑柳絮狂。
【陰陽】
閑步郊外,
賞玩春光。
但只見青山隱隱,
綠水茫茫,
天朗氣清,
惠風和暢,
綠柳垂錦,
繡出來陽春景象,
青蔥發筆,
寫出來大塊文章。
【坡兒下】
綠柳深處鶯兒唱,
燕子銜泥來往飛翔,
見行人借問酒家在何方,
牧童兒遙指前面杏花莊,
杏花莊內酒旗飄揚,
上寫著能壯武士英雄量,
下綴著善助文人錦繡長。
【打棗】
最可喜美春光,
草色青柳色黃,
桃開杏謝梨花放。
【羅江】
二八佳人,
手攜籃筐?,
輕移蓮步,
遠求柔桑,
嬌嬌滴滴窈窕樣。
才子踏青,
擔著酒漿,
口中朗誦,
甚是清亮,
聲聲不住念文章。
【太湖】
他念道蘭陵美酒郁金香,
玉碗盛來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
不知何處是他鄉。
【詩篇】
見幾處鶯兒爭暖樹,
綢繆結居把身藏,
高柳以上鵲房穩,
燕子銜泥來往飛翔。
見幾個牧童兒把風箏放,
飄飄蕩蕩近太陽,
見幾個書生把詩歌唱,
口內朗誦甚是清亮,
他唱道金針刺破南窗紙,
引入梅花一線香,
螻蟻也知春光好,
倒拖花柄上粉墻,
蝴蝶兒紛飛在花枝上,
它在那百花枝上鬧春光,
最是一年春好處,
勝似楊柳照池塘。
【鼓子尾】
遇此良辰興倍長,
轉身邁步回書房,
手提筆描景象,
寫的是春風花草香,
游賞過池塘,
踏花歸來馬蹄香,
邀嘉賓醉壺觴,
一唱歌得滿庭芳,
吟詠已畢聽鳥啼,
喜之喜,檐前喜鵲來報春光。
著名思想家貢布里希曾在《世界小史》中說:“中國也有一個偉大的人在試圖通過他的學說讓人們感到幸福……他最重要的目的,是讓人們和平共處共同生……這就是他的目標:良好共存的學說。這個目標他也達到了,由于他的學說,人口眾多的中國在幾千年里比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人都更和平、更安寧地生活在一起。”⑦貢布里希很好地詮釋了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的精髓,而他提出的“良好共存的學說”得以實現的基礎之一即“禮”與“樂”的統一。
中原地區作為華夏文明的發祥地,在歷史文明的進程中占據了核心地位。其音樂文明更是早在八千至九千年前已經開始萌芽發展,河南舞陽縣出土的賈湖骨笛是中國距今最早的樂器。中原地區尊崇儒家文化,注重禮儀性,“禮失而求諸野”,民間大調曲子的演唱方式中滲透著儒家文化中的“禮”文化,體現了“禮樂合一”。
在儒家音樂美學著述《樂記》中,“知樂則幾于禮”論證了“禮”和“樂”的相通性,肯定了“樂”和“禮”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表現了儒家音樂文化統一性和整體性的典型特征。這種“禮”與“樂”辯證統一體現在大調曲子的演唱方式上。
在座次排列上,唱奏者排列有序,呈微弧形坐,演唱者坐在最右邊,左邊依次為三弦、古箏、琵琶,如果增添樂器,則排列在琵琶的左邊或者琵琶與古箏之間的后方;在演唱次序上,外地曲友先唱,以示對外地曲友的歡迎和尊敬;若只有本地曲友,年長者先唱,晚輩后唱。但也有長者非常謙讓,讓晚輩先唱。筆者剛開始學唱大調曲子時,每次長輩們都鼓勵讓筆者第一個唱,并委婉地說道:“你先唱個《一門五福》穩穩弦”,這充分顯示了前輩對晚輩的關愛。
在演唱前,曲友會根據場合和事件選擇適合的唱段。如去曲友家時,一般會先唱《一門五福》或《萬壽無疆》,以示祝福;若在廳堂玩唱時,則演唱《琴棋書畫》;而在外游玩時,則會應景地唱上一段《游山景》……⑧2019年在鎮平采風時,筆者拜訪了90歲高齡的前輩李進三?!豆淖郁[臺》開始奏響,只見李老先生一邊不緊不慢地打著手板,一邊對曲友們說:“唱個《塔前寄子》吧,這是個喜事兒,現在還是正月,唱別的不合適?!薄豆淖郁[臺》奏完,李老先生“噠噠”一聲收住手板,向圍坐的曲友說道:“你還沒有唱,你先唱吧?!币环t讓之后,才在壓板音樂中緩緩起腔。這也是大調曲子的傳統禮俗,在前奏結束后,演唱者往往會手托檀板,起身拱手,以示謙讓?,F在的曲子場,老前輩們還保留著這樣的禮俗,而年輕人則省去了起身拱手,但依舊會先謙讓其他曲友先唱,本質上還沒有丟失這些禮儀。
大調曲子因常在曲友家的堂屋演唱,唱時難免有女眷在場,因此,演唱者多閉目端坐,以示正派大方。遇到需要接腔的曲牌,如【太平年】【呀呀喲】【蓮花落】【滿洲】等,在場的聽眾都可以一起接腔,彼時氣氛熱烈親切,非常豪邁。演唱完之后,曲友們會齊聲喝彩叫“好”,以示對曲友的鼓勵和尊敬。
大調曲子的禮治精神化外在演唱形式上,而內核精神“中和”則融匯在大調曲子的音樂中。
“中和”一詞來自儒家經典著作《禮記》:“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薄爸小奔磧刃钠届o而無所偏倚,“和”為天下共行之道。如果能夠達到中和,那么天地一切都各得其所,萬物也都各遂其生了。
大調曲子的“中”在音樂上表現為:音樂平和雅正、不張揚、不急躁,追求能夠讓內心平和安靜的音色。近幾年暑假筆者在西峽采風時,在茶余飯后,曲友們便在院子里支上桌椅,沏上茶水,輪流演唱大調曲子。而院子里的其他人則圍坐一旁,停止喧囂,閉目聆聽,既享受又身心放松。
傳統曲藝可以撫平人內心的浮躁,使人們找到與之契合的心靈歸屬感。它所承載的人文精神是連接人與人、人與母語文化、人與故鄉之間美好關系的一條紐帶,能夠給予人們平靜的力量。每次聽大調曲子,筆者都覺得內心十分平靜,而這種平靜是當代人所缺失的。當下,整個社會都處于快節奏的狀態之下,人們失去了與母語文化的連接。對于傳統曲藝,人們知之甚少,往往得不到重視。因此如何傳播曲藝、傳承曲藝是當下我們需要思考的。
筆者認為,“和”在大調曲子中表現為“音和”和“人和”?!耙艉汀北憩F為:第一,琴弦音要準、音色要正,所有的琴音都要和諧,用曲友們的話說,即弦兒要齊。大調曲子的定弦是為五度定弦或八度定弦,即先定一根弦的音高,然后按照五度或八度的關系來定其他弦。在定弦時,因箏的弦數最多,所以先定古箏的琴弦,然后再以古箏為準定其他樂器。第二,演唱者的演唱要貼弦,避免荒腔走板,人聲和琴音要和諧。“人和”主要是指伴奏者和演唱者之間要和。伴奏者的伴奏要服務于演唱者的唱腔,演唱者的演唱要帶動樂隊的伴奏,兩者是互相配合、互相烘托的關系。在大調曲子的演唱中,“撂弦子”是違背“人和”的一種表現。“撂弦子”是指民間有一些曲友,在演唱時,故意不按常理出牌,用一些生僻的調門、唱法,或者將曲牌的旋律過度變動,故意刁難伴奏者,致使伴奏跟不上演唱,以顯示自己“藝術高超”。另外,大調曲子可以平和人的心性,塑造人平和的性格也體現了大調曲子的“中和之道”。
大調曲子對人的塑造不僅僅是對性格的塑造,更重要的是對品德的教化。大調曲子對人的教化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式教化。
大調曲子的題材內容是其藝術中最精粹的部分之一,多以“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廉、恥、勇”為主題,體現了大調曲子的崇德精神,弘揚了傳統儒家思想中最核心的價值觀,對中國人的價值觀起到穩固的作用。如大調曲子《桃園結義》中“他三人同懷報國志,志同道合稱知音。桃園以內同結拜,關張為弟備為尊”的劉、張、關三人的“義”;《戰潼關》中“馬超英雄少年武藝高,只見他勇猛善戰精神百倍槍法妙,只殺得曹營兵將丟盔卸甲抱頭鼠竄四下逃”的馬超的“勇”;《拉荊笆》中“養育之恩比天大,兒女永世難報答。烏鴉反哺把恩報,為人子何不孝順一雙爹媽”的“孝”;《將相和》中“千古奇男,智勇雙全。藺相如完璧歸趙美名傳,兩次澠池會,秦王心膽寒。”的“智”……此外,還有諸如《琴棋書畫》“入則孝出則梯,溫良恭儉讓。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人生在塵世上忠孝為上,把仁義禮智信長掛心房。讀書人必須要禹門及浪,口兒頌心兒惟苦讀寒窗,盼的是中高魁名登金榜,也不枉二爹娘養育一場。歸原郡祭祖先三聲炮響,光門楣耀祖先治國安邦”對人直接的道德教化。
通過對大調曲子傳統文化精神的體認,反思當下,在西方文化思潮的影響下,中國傳統文化受到了很大的沖擊,正如林語堂所言:“今天,儒家思想遇到了最大的敵手,但不是基督教,而是整套的西方思想與生活,以及西方的社會思潮,這種西方文明全是工業時代所引起的。”⑨這種文化上的沖擊使人們與自己的母語文化漸行漸遠,從而忽略了中國傳統文化才是我們的根,這是需要警惕的。正因為諸如大調曲子這樣的傳統藝術存活于民間,傳統文化的脈絡得以延續。所以,我們要正確看待和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充分認知傳統文化的精神力量,主動地構建自己與母語文化之間的關系,樹立真正的文化自信。
作為中國傳統曲藝,大調曲子以自身獨特的唱奏方式和藝術特點彰顯著它的文化價值。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大調曲子滲透著“天人合一”“禮樂合一”“樂以道和”等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代表著中國人的審美追求和精神追求,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本文旨在拋磚引玉,希望通過對大調曲子傳統文化精神的研究,更多曲藝工作者以及愛好者關注到傳統曲藝的文化內涵和價值,為曲藝的傳播和繁榮增磚添瓦。
注釋:
①感而遂通:出自《周易·咸卦》,本文借用這一詞表達對大調曲子有了深刻的體驗之后的認知。
②杜亞雄:《筐格在曲 色澤在唱》,《中國音樂學》(季刊),2019年第1期。
③彈家兒:大調曲子的伴奏者。
④唱家兒:大調曲子的演唱者。
⑤接腔:唱家兒演唱時,其他曲友在句尾接唱,為一領眾和的形式。
⑥胡鈺:《中華文化精神的內涵與傳播》,《當代傳播》,2022年第2期。
⑦[英]恩斯特·貢布里希著,吳秀杰譯:《世界小史》,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第80—81頁。
⑧南陽地區文化局編:《南陽地區曲藝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71頁。
⑨林語堂著:《孔子的智慧》,群言出版社,2010年版,第4頁。
(作者:中國音樂學院中國傳統音樂研究方向在讀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陳琪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