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茜茹
在佛山市順德區碧桂園實驗學校的科學課上,教師梁吉婭正在教六年級學生“機械好幫手”這一單元。為了讓學生們更好地理解本單元的核心概念,她以廢舊家具“拆舊”為例,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了解杠桿、滑輪、輪軸等簡單機械原理及其應用。順德家具產業是珠三角的傳統支柱產業,梁吉婭表示:“科學教育要聯系生活實際,科學教師要善于發現、利用身邊的科學元素,引導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發現知識、探究利學。”
梁吉婭的科學課強調探究實踐,這并非個例。隨著實驗項目的推進,各實驗校的科學課教學方式正在發生轉變。此前的科學課多以知識講授為主,現在教師已開始有意識地設計探究實踐活動。“教師不著急傳授知識,而是讓學生在探究實踐的過程中發現知識。”一位在現場聽完科學公開課的教師有感而發。
強調探究實踐的科學課,對學校的科學場室條件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2年10月,實驗項目對實驗校的科學場室條件進行了一場摸底調研。結果顯示,各校條件參差不齊:個別學校在實驗室建設和器材更新上保障較好,且開設了人工智能、機器人、創客等校本課程;有一些學校的實驗室通風條件差.實驗器材較為老舊;還有部分學校的實驗室數量偏少,無法滿足教學需要。
隨著實驗項目的推進,各學校紛紛加強科學場室建設,在增加實驗室數量的同時,對原有實驗室也進行了升級改造,補充了新的實驗器材和用品。此外,部分學校新建了科學長廊,為學生學習科學提供更多的體驗機會。“學校科學走廊展示的蜥蜴培養箱,讓我近距離了解了生物,感覺生物學很有趣。”廣東碧桂園學校的學生說道。
“學校目前不僅有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實驗室,也有木工教室、星月田園等科學學習基地。在專家的指導下,我們還進一步優化了機器人、創客等實驗室設計。”廣東碧桂園學校副校長張龍表示,實驗室建設不僅要達到國家標準,還要增設創新探究教室,盡可能讓每間教室都充滿科學的氣息。
實驗器材豐富了,實驗室多了,學生們也從中感受到了新變化。“現在很多科學課太好玩了,動手做實驗的時間多了,課堂也給了我們更多觀察、討論的時間。”鳳凰城中英文學校的四年級學生在實驗室剛剛上完“電路”這節課。在這堂課上,學生利用燈泡、紅黃綠三色玻璃紙、導線、電池盒等實驗材料制作了簡易紅綠燈。
在教育教學改革中,教師無疑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實驗項目啟動前,實驗基地的8所實驗校的小學生總人數近萬人,但小學專職科學教師僅有14人,且絕大部分為兼職教師,缺乏相應的學科背景。鶴山碧桂園學校校長代天良回憶起當時的情況說道:“那時學校大部分科學教師對實驗的理解僅限于書本演示,缺乏科學觀察意識和創新實驗能力。”
為保證教研質量,實驗基地設立了“半天無課日”制度。“我們將每周五下午確定為‘半天無課日’,用于開展科學課程的大教研活動,鼓勵教師們研究和解決教學中的現實問題。”碧桂園教育集團教科院院長強光峰說道,“每周五下午,前半段為實驗基地統一教研時間,后半段為學校教研時間,我們按照‘定時間、定內容、定發言人’的辦法,實施跨校教研。”
如今,跨學科教研也成為各所實驗校的新常態。碧桂園十里銀灘學校將物理、化學、生物學、地理乃至信息技術學科納入一個教研組;在華南碧桂園學校,小學科學和初中各科學領域學科成立了共同教研組;鳳凰城中英文學校采用跨學科教學設計、跨學科聽課研討、跨學科主題研修、跨學科學術研討4種方式,深入開展跨學科教研。
“目前,各實驗校初中部的物理、化學、生物學、地理學科教研組,每周都會進行一次跨學科教研。”強光峰表示。
好的教學設計,是靠一堂一堂課打磨出來的。教育部課程教材研究所多次帶課標修訂組專家進學校、進課堂,聽課評課。今年上半年,義務教育科學課標修訂組組長、陜西師范大學胡衛平教授3次深入各實驗校,與授課教師面對面交流,指導教師進一步加深對科學課標的認知與理解。
在一次評課過程中,胡衛平提出,科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三個理解”,即理解學生、理解學習、理解學科。這讓在場的教師們深受啟發,其中一位教師感嘆道:“此前上課,我總想通過精彩的實驗給學生一些‘驚喜’,活躍課堂氛圍。現在,我要把思路擴展為讓學生思考、提問、創新、迭代,發展學生的科學思維,讓學生愛上科學。”教師對科學課程與教學的認識日益提升,并將其融入每一節常態課之中。
目前,科學教育改革在實驗基地已初見成效,這給科學課標實驗研究項目開了個好頭。“下一步,研究項目將繼續推廣至更多區域,形成更多‘助力核心素養發展,做好科學教育加法’的成功經驗。”教育部課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長陳云龍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