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江美
關鍵詞:雙減政策;小學語文;作業設計
任何階段的班級中,學生和學生之間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學生擅長的內容不一樣導致最終的學習效果也會有所不同。針對這樣的現象,教師應該在設計作業時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合理分層設計作業,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能夠在其原有的基礎上進行精準練習和深度學習。例如:班級中一些學生的學習成績一直都很優秀,課上的知識能夠當堂吸收,那么在布置作業環節中就應該減少基礎作業的設計,通過縮減基礎知識的比例,增加重難點作業的占比來培養學生深度學習的能力,同時難度更高的問題更能激發這類學生的探究興趣,也能從很大程度上讓學生獲得寫作業的成就感。而面對班級中基礎較好,但是還有待發展的學生,教師在布置作業時需要考慮到綜合性,集中課堂上基礎知識和重難點知識的搭配,并適當的引入能夠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的作業??梢詾檫@類學生選擇課內外閱讀、造句及仿寫練習等作業。而對于班級中的學困生,教師要深入了解這部分學生的心理,學生之所以學習困難,智力因素只占據很少的部分,關鍵是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方法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因此針對這部分學生,教師為學生選擇的作業內容需要偏向引導性,且增加基礎知識的占比。這就好比蓋房子,只有地基打牢固了,才能進一步添磚加瓦。例如一些學生生字認讀和默寫上較差,以往的作業布置方式是每個生字寫幾遍,這樣學生會感覺作業量很多,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選擇寫的內容,并在家長的幫助下完成默寫,這樣的作業設計更加靈活,也能讓學生減輕負擔。
根據以往的作業布置調查數據中顯示,大部分教師在布置作業時都會保留書面作業,而口頭作業不外乎三種,即:生字認讀、背誦或朗讀課文、閱讀課外書籍,這些固定的作業形式讓學生通常會感覺到乏味,久而久之會缺乏興趣,甚至非常抵觸作業。隨著雙減政策的實施,在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中,為了提高作業質量,同時激發學生的作業完成積極性,教師應該以豐富的作業形式,讓學生每天都期待作業的布置,并能夠依據興趣和能力去完成,這也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例如:在學習完一篇新的課文之后,為了能準確獲知學生掌握的情況,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畫思維導圖的形式來概括文章的內容,學生通過繪制圖案配上簡單的文字描述就能表達出自己的對于這篇課文的認識。并且每個學生的思維是不同的,所以繪制的思維導圖也會有一定的區別,這在第二天的課堂上可以進行互動交流,也能凸顯出作業的高效性。同時可以設計作業通關卡等游戲形式的作業任務,讓學生感覺到邊玩邊學的樂趣,也會降低作業的乏味感,讓學生們更積極自主的完成作業。
隨著教育的發展,如今更多的教師越來越注重根據學生的年齡和身心特點以及學生的需求展開作業設計,這也就需要體現作業的開放性特點。因此在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中,例如:針對《拔苗助長》這類寓言故事,大多數學生通過老師的講解便能明白此篇文章傳達的道理,那么在作業布置的時候,除了基本的生字詞之外,可以讓學生自主搜集值得學習和有所啟發的寓言故事,然后用自己的話寫出來,這樣相對開放的作業會不斷打開學生的思維,開拓學生的眼界,并且能夠讓學生通過自身的需求和能力去完成作業。開放性作業設計同時要遵循鞏固、兼顧、相知性和指導性選擇,以趣味性和梯度性的方式呈現,才能突顯其價值。
總而言之,雙減政策之下,提高小學語文作業的質量,減少作業的數量是非常重要的,教師需要通過不斷地學習和摸索,找到適合班級學生發展的作業方案,并不斷豐富作業形式,基于學生的學習需求、實際學習狀況和興趣特點等進行作業的分類規劃、精準設計、分層布置作業等,讓學生能夠不斷地補足課堂上沒有掌握的內容,減少不必要的作業時間;其次在設計上也需要有延展性,這樣才能拓展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