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浩月
在北京,闊別10年之后,“地壇書市”回歸,擁擠、熱鬧的集市上年輕人成為主流;在上海,到藝術夜校上課成為年輕人追捧的“自我投資”;此外,City Walk(意為“城市漫步”)成了新近熱詞,這股風潮正往二三四線城市蔓延……
“網紅城市打卡游”“特種兵式旅游”“躺平式旅游”等紅極一時后,年輕人還能玩出什么花樣成為一個懸念。如今,這一群體用實際行動給出了現實的答案:他們正在把短線的聚集變成長線的成長,也開始把尋找集體共鳴轉化為對自身個體的關注。
不要小看年輕人創造流行的能力,他們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把淄博、大理變成游客扎堆的城市,把通往新疆、西藏的火車變成流動的歡樂海洋。但這樣的激情式爆發,需要充足的時間、精力和必要的財力支撐,不是人人可行,不能時時即動。從長遠看,年輕人不能總是“在路上”,“去遠方”的愿望得到滿足之后,他們需要在日常生活的原地,尋找到腳踏實地的學習與生活的方式,從而安頓自己的心靈。
通過他們對書市、夜校、City Walk的追捧,恰好證明他們這種回歸生活、感受煙火氣的精神需求。滿足這種精神需求,只需要跨出家門即可實現。尤其是城市漫步,通過打開活動半徑,用新的眼光和思維來打量自己居住的城市,會獲得不少新鮮感、融入感和落地感。叔本華說:“人只有按照自然所啟錄的經驗來生活。”相同的道理,如果可以從所住的城市得到啟示與經驗,那么人會更好地與城市相處,身心得到美好與安寧的體驗。
再看夜校,對不少年輕人來說,是繁忙工作之余有了新去處,在這里,沒有熟人,“社恐”能得到解放;不用擔心考試、競爭等壓力,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此外,來上課的都是“同好”,還可能結識新伙伴、新友誼……上了課、省了錢、充實了生活,而且可以用溫暖和松弛感熨平白天的褶皺。
種種新的流行趨勢,不僅反映了年輕人對公共文化生活的一種真切向往和客觀需求,也讓人感受到城市文化建設深厚的土壤與活力。當今的城市生活,愈加重視文化元素的提升,更加注重城市與人的互動。與此同時,越來越多中國人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著個人因為城市的安全、便利、舒適所帶來的喜悅。在這種情緒感染下,更多年輕人走出網絡、走進生活,與理想中的城市進行一場雙向奔赴。
一份名為《當代年輕人旅行圖鑒》的報告顯示,當下年輕人正在更多地把身份由“參觀者”轉化為“體驗者”。這是一份敏銳的觀察,也是一種不可逆轉的潮流,“參觀者”往往是匆忙的、浮漂的、臨時的,而“體驗者”則是沉浸的、充分的、長久的。
其實無需對年輕人的生活選擇有過多顧慮,他們會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主動轉換視角,去尋求與自己更為貼近的生活方式。等到有一天,他們開始減緩腳步選擇去體會生活的滋味,這并非因為年齡大了些,變得成熟了,而是因為他們在人間煙火氣息中,錨定了自己的出發點,也看清了自己的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