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說的這部話劇叫做《東望京城花滿煙》,由北京電影學院表演學院2020級表導班的孩子們出演。2023年5月中旬到6月下旬,這部話劇在北京電影學院劇場上演。我從他們2020年一入學就開始帶這個班,擔任他們的主任教員。
現在他們已經三年級了,在暑假前修完了大三所有課程,這部話劇實際上是大學三年級的匯報演出。按照以往慣例,學表演的班級在大三的最后一場演出就算作畢業演出了。他們在這個學期里演出了兩臺大戲,寒假過后的3月開學,到4月下旬,排演了一部蘇聯的經典話?。骸肚啻航捎螒颉?,這是蘇聯一個女作家柳德米拉·拉祖莫夫斯卡婭在上世紀80年代寫成的話劇,在國內很多劇團都出演過,比較著名的是中國國家話劇院查明哲導演的版本。幾代不同的演員都演繹過這部名著。學生們在五一前結束了《青春禁忌游戲》的8場演出,緊接著又演出了這部《東望京城花滿煙》,在一個學期里相繼排演兩出大戲,在電影學院學表演的學生當中是非常罕見,非常不容易的。
這群孩子是在2020年入學的,因為疫情原因無法進行面試,他們是第一批直接從線上考試招進來的。入學前,老師們根本就不知道他們實際長什么樣,也不知道各自有什么特點,因為在線上沒有辦法互動,只能看他們自己提供的視頻,而那些視頻的拍攝水平較低,基本看不清,再加上每一個考生都把自己的照片做了美顏處理,我們拿著照片根本就認不清誰是誰。
一入學時,我就開玩笑地跟他們講:你們是很幸運的,趕上了線上招生,如果是現場面試的話,可能一個也進不來。這群零基礎的孩子們就這樣被編入了“表導班”。我本來是北京電影制片廠的導演,被電影學院請來作教授,基本都是在給導演系上課,從沒帶過表演班,所以當學校領導希望我帶一個表演班的時候,我本想推辭。但是校領導的話說得很誠懇:“導演系是我們學校的主心骨,但是表演系是我們的門面。”因為是請我來教,一個普普通通的班就被稱為了“表導班”。我說,我帶可以,但會打破你們原有的教學規范,按我自己的想法來教。

孫純導演,本科畢業于北京舞蹈學院音樂劇系,研究生畢業于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舞臺導演經驗豐富,功底非常扎實,現在中國戲曲學院附中任教。

2023年5月中旬到6月下旬,《東望京城花滿煙》在北京電影學院劇場上演。

李洸宇導演, 本科畢業于中國傳媒大學,有非常扎實的表演基本功,在英國讀碩士期間,導演過一臺原創的英文音樂劇。
我從校外請來了兩位年輕導演。其中一位女導演孫純,本科畢業于北京舞蹈學院音樂劇系,又讀了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研究生,是國家話劇院的查明哲導演的碩士,舞臺導演經驗豐富,功底非常扎實,現在中國戲曲學院附中任教。這個班大二第一學期,當別的班還在做小品、排片段時,我就邀請孫純來排了兩個獨幕劇。后來演出之后,校內老師們的評價是:這些孩子和剛進校相比,已經有了脫胎換骨的變化。
大二第二學期,我們要排一個百老匯的音樂劇:I Love You,You Are Perfect. Now Change。但是非常不湊巧,疫情讓我們一整個學期沒有辦法在學校上課。然而,我們并沒有因此而停止音樂劇的排演,因為孫純導演學過音樂劇,既能排戲,又能教唱,也能設計舞蹈,我們就在線上給學生排戲,讓他們通過鏡頭進行交流。你在陜西,我在河南,他在廣東,但是大家都在鏡頭里,都在屏幕上,在線上排演了一整臺音樂劇。我們進行了錄像、錄音和剪輯——這些都是電影學院的長項。其實最重要的還是孫純在線上教學當中很好地發揮了她自己能歌善舞、多才多藝的長處,才能在網絡上給同學們排了一臺百老匯的音樂劇。
大三第一學期,疫情仍然沒有結束。所有學生不能到校,有的不能來北京。我們準備好的劇本沒有辦法進入排練場,只好在一整個學期里,讓大家線上圍讀劇本,分角色讀劇本,詳細分析劇本,做所有的案頭工作。一個學期幾乎都在讀劇本當中度過,很多同學已經讀得要崩潰了,讀不出來感覺了,大家迫切地希望能夠進排練場,能夠站在舞臺上,真正去演出這臺戲。
大三第二學期,終于開學了,我們開始排練《青春禁忌游戲》。俄羅斯的戲臺詞非常多,句子非常長,而且充滿了學生不熟悉的俄羅斯文化。但在孫純導演的悉心指導下,用了1個多月的時間,就排出了《青春禁忌游戲》,而且在校內演出大獲成功,校內有的老師說,這是他看到過的表演系最好的演出!
《青春禁忌游戲》的演出成功為這個班的學生奠定了一個熱愛戲劇、熱愛舞臺的良好心理基礎,他們對舞臺的渴望被激發起來。在《青春禁忌游戲》準備進排練場的時候,我又請來了另一位非常有才華的青年導演李洸宇,他是剛從英國學習戲劇歸來的青年導演,本科畢業于中國傳媒大學,有非常扎實的表演基本功,在英國讀碩士期間,他導演了一臺原創的英文音樂劇。在他即將學成歸來的時候,我在電話里跟他說,回來后不要干別的事,直接到我這兒來報到。
其實我從一開始帶班就在思考,應該給學生們排一臺什么樣的中國戲。這幾年,我把我已經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那些中國戲的劇本翻了一遍又一遍,讀了一遍又一遍,但沒有一個戲能使我滿意,達到我的要求。
雖然那些都是經典,是中國戲劇史特別是話劇史上一個一個的里程碑,一座一座的高山,但都是別人嚼過多少遍的,雖是經典,但不屬于我們的時代。一直到《青春禁忌游戲》已經開始排練和準備登臺的時候,我才最終決定:我們要從頭做起,創作一部屬于自己的戲劇,做一臺原創戲劇。
3月中旬,我給李洸宇發了一篇小說,告訴他這個就是將來要他排的戲。他讀了小說后非常喜歡,并跟我談了很多想法和構思。我說,你現在開始考慮改編吧,把對這個戲的想法、計劃、日程列一個具體的方案給我。李洸宇不愧是英國的戲劇學碩士,眼界開闊,思路敏捷,他請來了北京人藝的編劇王甦進行改編,同時還邀請來電影學院最缺少的舞美團隊(電影學院是有美術系的,但美術系基本上學的是電影美術,對于舞臺美術,幾乎無人問津)。我告訴他,我對這個戲的要求是,不能僅僅是一個學生作業,要達到公演的水平,敢于和國內頂級劇院一比高下。也許我的要求高了點,但我覺得踮踮腳,就能摸得到。
我請他們來,當然首先是希望幫我按照我的設計教好這個班,我的另一個目的是不拘一格地為學校發現和引進優秀人才。
表演學院給我配備的兩位教學組的青年老師也都非常得力:張菁菁是一位非常細心,做事縝密的女士,她總是默默支持我所有的決定,有時候我自己都會覺得可能有點荒唐和冒進。但這種支持給了我很大的信心,她的縝密和我的大膽設想總能互補。另外還有年輕的班主任李旻蔚,她事無巨細地安排學生所有事情,聰明能干,雷厲風行。這3年來,所有班級的事務性工作完全不用我操心,這個班學生的成長和旻蔚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五一假期過了,劇本還沒定稿,李洸宇就開始帶學生們每天苦練臺詞基本功,同時按小說中的角色分別做人物小品練習。我發給李洸宇的小說叫《采桑子》,是著名作家葉廣芩先生的作品。采桑子是詞牌名,清代詩人納蘭性德的一首詞《采桑子·誰翻樂府凄涼曲》是這樣寫的:
誰翻樂府凄涼曲?/ 風也蕭蕭,/ 雨也蕭蕭,/ 瘦盡燈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縈懷抱?/ 醒也無聊,/醉也無聊,/ 夢也何曾到謝橋。
一共8句,每一句被用作這個長篇小說中一個段落的標題。小說寫的是百年間一個清朝貴胄家族的興衰變遷,從清末民初到改革開放之下的悲歡離合中每一個人的命運。葉廣芩先生寫了很多以北京為故事發生地的小說。
我關注《采桑子》這部小說已經有十幾年的時間了,本想把它分別拍成幾個電影,也做過嘗試,但因為近些年來電影市場規律變幻莫測,加上文化類電影在市場上好像不太被投資人看好,不像某些非常商業的片子,一眼仿佛就能看到錢。《采桑子》是一種很有文化層次和文化追求的作品,想說服投資人來拍這樣一個電影,其實是有困難的。但我在心里邊一直沒有把這部小說放下。當我讀了這么多中國經典戲劇的劇本卻不滿意之后,就想到了它。我覺得,如果從這部小說中選取一個段落來做成一部話劇,應該是非常有意思的。


《東望京城花滿煙》舞臺劇照。這場戲在學校演出了8場,每場都座席爆滿,演員全情投入,觀眾熱烈回應。

舞臺中間設計了一座標準的四合院正房,只留木的骨架,絲毫不遮擋演員的表演和發揮。

同學們在為戲劇舞臺認真排練。
我要改編的就是這個長篇小說中的一段《不知何事縈懷抱》。當劇本改出來后,李洸宇提議把劇名改成《東望京城花滿煙》。
這是一個關于北京和北京人的故事,但它又不同于以往那些舞臺上、銀幕上、電視熒屏上和網絡上呈現的所謂京味故事,沒有非常符號化的京腔、京味,也沒有從犄角旮旯中特意搜羅來的民俗土語,但這才是我心里所認識的北京和北京人。
故事寫了兩家人:金家和廖家。金廖兩家是世交。金家的祖上是清朝的郡王,傳到了金四爺這一代,世襲的爵位已經降到了“鎮國將軍”,這位金四爺雖然頂著將軍的頭銜,但一天兵也沒帶過,留洋回來在大學里教了書。廖家是建筑世家,廖家祖上長于風水堪輿,他們曾經給宮里修繕房屋,為皇上點過吉穴。據說在道光年間,因為廖家給道光皇帝點的東陵吉穴被水所淹,差點被滿門抄斬。幸虧金家先祖出手相救才戴罪立功,兩家從此交好。民國時,金家雖然沒了朝廷的鐵桿莊稼,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金四爺娶過三房太太,生有14個子女,唯獨二太太所生的四格格最聰明、有出息。四格格從小就喜歡看人蓋房子。廖家的后人開隆興木場,少爺廖世基正好和四格格金舜鐔是小學同學,打小志趣相同,相約將來出國留學,把洋人蓋房子的手藝學回來!
長到十五六歲,四格格真的要去留學了,來邀廖世基同行,卻發現日本人搶走了廖家的木場,氣死了廖家的老掌柜,廖世基已經從一個建筑公司的少東家變成了和泥的小工。四格格說,我可以跟我阿媽講,她會幫你。但被廖世基謝絕了:“您替我好好學,那就跟我去了是一樣的……國內建筑行的學問我一輩子怕也學不完,瓦、木、扎、石、土、油漆、彩畫、糊,哪種技藝鉆進去都是一門學問?!眱扇藦拇俗呱狭瞬煌娜松缆?。

本文作者、著名導演夏鋼(第一排右起第三位)與參與話劇出演的北京電影學院表演學院2020級表導班同學們的幕后合影。
這個戲一開場是改革開放的90年代初,作為政協委員建筑專家的金舜鐔去世了,其子女為了墓地的選擇來找姥姥家的老舅和小姨拿主意,并且帶來了金舜鐔的遺言:“關于骨灰的安放,要以廖世基先生的意見為準?!苯鹚淬懯墙鸺易钚〉拿妹茫诮忝弥信判械谄?,和她的四姐金舜鐔年齡相差近30歲,當她遵照四姐的遺愿找到廖世基先生的時候,發現他已患了老年癡呆,并且不斷地把她誤認成四格格金舜鐔。那四格格究竟魂安何處呢?全劇的故事由此展開。
北京近百年的變遷中,金舜鐔、廖世基們也從少年、青年、中年一直到垂垂老矣。但在舞臺上只有短短近兩個小時,小小的舞臺也只有方寸之地,我們怎么樣在這樣一個舞臺上去展現他們的故事?用他們的故事來打動觀眾?
“花開花落花滿天,情來情去情隨緣,登高東樓京都現,城已變,花成煙?!彼械臇|西都變了,但不變的是人心,是人情。廖世基與四格格的情感其實很難用一個世俗的概念去定義。這兩人差距太遠,一個是留過洋的大學者、建筑專家、政協委員,另一個是連小學都沒畢業,打從北京一解放就進了古建隊,到了兒連個副科級也沒混上的普通人。這兩人用葉廣芩先生小說里的話講,叫作海平云鳥,聚散無常。即使是在戲劇舞臺上,他們兩個人物的對手戲也是極其有限的。可是廖世基對金舜鐔永遠是仰望、尊重,以她為驕傲,而四格格也把自己身后的安置交付給廖世基,表現出了她對廖世基毫無保留的信任和敬重。
這個戲在學校演出了8場,有很多校內和校外的觀眾來看,每次演出都座席爆滿,觀眾非常熱情。有觀眾在看完戲之后寫了很長的劇評,他說,“《東望京城花滿煙》是一部誠意之作。2020級表導班的孩子們用實力說話,用情去感人,用充滿力量的舞臺語言和精準肢體動作,打消了觀眾對他們的不信任,他們成功駕馭了這部難度頗高的話劇,他們是合格的話劇演員?!稏|望京城花滿煙》是一部散發悲情之作。在我的眼中,北京城是一座被肢解的無法復原的城市。所以當老了的、迷了路的廖世基癡癡地望著東直門城樓本該矗立的位置。他記憶中的東直門城樓西高東低,他記得那夯實的土,那走土的車……這一刻他癡癡的樣子令人心碎。一如我們對北京的愛恨交加。《東望京城花滿煙》是一部創新之作。導演在宣傳冊里寫道:葉老師筆下的北京散發著獨特的詩意氣息,這是極其寶貴的,也是極難呈現于舞臺上的。除了劇作和表演之外,創新還來自舞臺設計,舞臺中間一座標準的四合院正房,只留木的骨架,絲毫不遮擋演員的表演和發揮,而留下的立柱,也為演員提供了借題發揮的空間。創新來自語言的簡和繁:當說起北京城的文脈肌理,導演不遺余力地輸出《易經》《山海經》,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闡釋?!稏|望京城花滿煙》是一部成就演員之作。2020級的孩子們有理由擺慘擺爛,因為他們經歷了疫情,不能來學校上課,可恰恰是他們成就了一出精彩之作,他們是幸運的,遇到了無法預料的時代考驗?!?h3>表演到底是什么
中國傳媒大學的曹俊老師帶著中傳表演系2022級的學生來看戲,看完以后留下來和我們班的學生進行交流。在這當中,我也給他們講了我自己的設想:我們的表演教學應該進行一些改革,做出一些改變了。
現在教表演,離不開“斯坦尼”。或褒或貶都是在說“斯坦尼”。幾乎所有表演學科的碩士、博士論文,也都在反復地論證“斯氏體系”的某一元素或某段教導在表演中起到的神奇作用。但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演員自我修養》的引言當中就說過:“無論這本書還是我之后的作品,都不是學術性的。我的目的很實際,把我從導演和演員那里學到的經驗寫給大家,目的是激發演員的創作天性,這一點是體系的核心?!辈还茉谒袑W表演的人們心目中,表演到底是什么,在我看來,表演并非那么復雜,并非那么神秘。表演就是在舞臺上扮演一個角色給觀眾看。
角色、舞臺、觀眾這幾個因素是不能少的,其他都不重要。我們的學生都是千挑萬選、百里挑一的,即使線上招生也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如果不是考官走眼,這些學生應該大多是有創作天性的,關鍵是如何將他們的創作天性激發出來!用一些表演老師們每天掛在嘴邊的“咒語教條”顯然是不行的。
建立一個有中國特色的自己的表演體系想法是好的,但是我想:建立這樣一個中國的演劇體系,要從建立一個中國自己的表演教育體系開始,這是基礎。我的這個班只是一個實驗的開始,我把自己的實驗體會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能夠各自有更新的實驗和創造,能夠為中國的戲劇,能夠為中國表演教育,能夠為中國的演藝體系,添一份力量。
(責編:劉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