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曉斌 朱小云
[摘?要]?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是新時代我國推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價值轉化和全面推進鄉村生態振興的內在要求。建立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是增強農業綠色發展內生動力的重要舉措,是落實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路徑的關鍵環節。文章在解析農業生態產品內涵屬性與價值特征基礎上,總結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歷史沿革和政策演變,辨識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面臨的困境,包括產權制度不明晰、核算體系不健全、資金支持力度較弱、供需對接能力較低、利益導向機制缺失等。探索政府、市場、政府與市場相結合三種主要的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并從深化落實農業生態產品產權制度改革、構建農業生態產品價值核算體系、推進農業生態產品交易市場建設、著力提高農業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完善農業生態補償制度、加強農業生態產品全過程監管等方面,提出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關鍵詞]農業生態產品;農業生態系統;生態產品價值;鄉村生態振興
[中圖分類號]??F7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461(2023)09-0047-07
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是新時代正確處理農業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關系的重要抓手,是加快農業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和全面推進鄉村生態振興的有效途徑。應按照“保護者受益、使用者付費、破壞者賠償”的基本原則,進一步理順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理論邏輯、內在機理,加快化解制約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現實困境,改善農業生態系統,推動農業綠色發展,提升農業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效率,拓寬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提供更多優質農業生態產品,助力鄉村生態振興和共同富裕,確保區域的“綠水青山”轉化為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金山銀山”。
一、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價值構成與特征
(一)農業生態產品的內涵
生態產品是有別于物質產品和文化產品的第三類滿足人類需求、增進社會福祉的特殊產品,是一個中國化概念,源于國外對生態系統服務研究。2010年12月,國家首次從政策層面對生態產品概念進行闡釋,印發《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明確指出,生態產品是維系生態安全、保障生態調節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環境的自然要素,包括清新的空氣、清潔的水源和宜人的氣候等①。生態產品相關認識不斷深化,也推動了對農業生態產品的認識和理解不斷深入,在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中逐步形成了共識,農業生態產品主要是指符合質量安全要求的農產品,重點是指生態環境友好型農產品,即從農業生態系統中直接或間接獲取的物質和服務的總稱。狹義上的農業生態產品是指通過綠色低碳循環生產出來的、有形物質的農產品,主要包括具有綠色要素品質的農業初級產品、加工產品、“三品一標”(無公害農產品、綠色農產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等。廣義上的農業生態產品包含農業生態系統所產生的相關服務,具有保護生態環境的綠色特質和較高的市場化交易價值[1]。
(二)農業生態產品的屬性及價值構成
目前,對農業生態產品的認識已由單純的農業領域擴展至生態經濟系統。農業生態產品的屬性包括:一是自然屬性,這是農業生態產品的基本屬性,其產生依托于農業生態系統肥沃的土地、清潔的水源、綠色的肥料等資源環境要素條件,是基于自然資源和要素的產品。二是公共屬性,這是農業生態產品的社會化屬性,主要體現在農業生態產品的調節服務和休閑文化功能具有公共物品屬性,不具有排他性和競爭性。三是稀缺屬性,這是農業生態產品的市場化屬性,農業生態產品要實現從價值到價格的轉化,需要借助市場作用,經過參與產品生產、經營、交易等市場化經濟活動,滿足人民對優質農產品的消費需求和對綠色生活的需要。四是綠色高效屬性,這是農業生態產品的內在特質,農業生態產品作為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支撐,需要在農業資源節約集約、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農業生態低碳模式等方面突破創新,推動實現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具有多維性特征,包括直接利用價值與生態環境保護、文化、教育等間接利用價值。從農業生態系統服務角度,農業生態產品可分為物質產品、調節服務和休閑文化服務三類,相應的價值主要可分為三類:物質產品價值、調節服務價值和休閑文化價值[2]。其中,物質產品價值來源于農作物產品、畜牧產品、水產品等物質產品,屬于直接利用價值,主要通過市場交易方式實現。調節服務價值來源于農業生態系統發揮的水源涵養、土壤改良、水質凈化、固碳釋氧、氣候調節等功能,屬于間接利用價值,主要通過政府補貼或補償形式實現[3]。休閑文化價值來源于農業生態系統產生的生態旅游、文化、教育、休閑娛樂等多種功能,屬于直接利用價值,主要通過發展旅游產業及政府支持補貼實現。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是一項涉及多學科、多領域的系統性工程,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是農業生態產品的使用價值轉換為交換價值的過程,也是推動生態環境保護效益外部化,將農業生態產品所蘊含的內在價值轉化為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過程,依據農業生態產品變現價格是否等于或高于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判斷農業生態產品價值是否得以實現[4]。農業生態產品的間接利用價值在農業生態系統服務總價值中占比相對較高,需要將調節服務價值轉化為現實經濟價值,在市場交易中實現農業生態資源經濟化,增強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動力。
(三)農業生態產品價值的現實需求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要實現這個重要目標,以農業生態系統為依托,產出優質的農業生態產品是重要的路徑和潛力所在。從發展歷程來看,我國對推動鄉村發展經歷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到美麗鄉村建設,再到推動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過程,在推進鄉村生態振興、促進共同富裕背景下,研究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有利于破解“生態蛋糕”和“經濟蛋糕”之間的分配問題。2022年全國居民、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36?883元、49?283元,現階段的收入水平有利于擴大農業生態產品消費。從供給結構變化來看,農產品由傳統的基本食物供給轉向更加多樣化、個性化和功能化導向的農業生態產品。從構建農業生態安全來看,發展農業生態產品,有利于推動化肥和農藥減量增效、促進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更好發揮農業生態系統作用。從推動鄉村全面振興、促進共同富裕的角度,發展農業生態產品,有利于優化提升農業資源配置效率,促進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激發農產品價值溢出效應,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從提高農業產業發展動力的角度看,開發農業生態產品需要綜合集成和發揮資金、人才、科技等要素優勢,使農業生產效益實現最大化。
二、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政策進展
從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環境保護問題逐步凸顯并得到重視,推動了對農業生態環境、生態農業發展的認識。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隨著對環境保護的重視和“三農”生態問題的關注,生態農業領域與農業生態保護、環境污染治理相關的政策和舉措相繼出現。改革開放后,從生態農業到農業生態產品,相關政策發生階段性變化。在此過程中,對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規律認知、基本原則、制度體系、路徑要求等不斷深化和完善,為當前推動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奠定良好基礎和實施條件。
(一)重視環境問題到關注農業生產環境問題的認識深化階段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原則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對土地、河流等農業生態系統資源開展保護,體現了對農業生態環境問題的關注和重視。1979年,國家頒布《環境保護法(試行)》,以立法形式對農藥、水體、土壤等農業生產要素相關的重點環境問題進行了明文規定。1982年,中央“一號文件”《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指出,農業要走投資低、耗能低、效益高和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的道路[5]。1985年,國務院環保委員會印發《關于發展生態農業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意見》突出了發展生態農業的重要性,并明確指出發展生態農業是實現我國農業向大規模的商品經濟轉化、現代化轉化的重要舉措。1989年,國家頒布《環境保護法》②對加強農村環境保護、防止生態破壞以及合理使用農藥、化肥等農業生產投入品提出了更明確、更具體的要求。199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第八個五年計劃綱要》將生態農業試點列為重點,提出要繼續搞好環境治理示范工程和生態農業試點。在此階段,生態農業在不斷摸索中前進,經歷了從認識到重視,探索到實踐,并在試點中逐步推進。
(二)開展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到發展生態農業的實踐探索階段
1992年6月,我國在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向世界承諾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推動了我國生態農業發展理念和實踐的不斷深化。1993年,經國務院批準,農業部、國家計委、環保局等七部委(局)聯合組建全國生態農業建設領導小組,在全國9個不同生態類型區中選擇了51個縣實施以縣域為單元的生態農業建設試點實踐。1995年,國家環保局基于可持續發展戰略需要,特別是加強農村環境保護的現實需要,組織編制和發布了《全國生態示范區建設規劃綱要》,協調推動經濟、社會、環境可持續發展,并在隨后4年時間內,在全國范圍內分四批開展了154個生態示范區建設工作。2000年,全國生態農業縣建設工作會議召開,在總結第一批“生態農業縣”發展經驗基礎上安排部署了第二批50個“生態農業縣”的規模化建設,標志著我國生態農業建設與發展不斷深入。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后,面對較高的農業市場開放承諾要求,對我國生態農業發展有了更為迫切、更高標準的要求。2005年,《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重點從解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突出問題的角度,明確了“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二十字要求。2007年,黨的十七大首次將“生態文明”寫進黨代會報告,中央“一號文件”《關于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從農業功能的角度,指出要通過開發農業多種功能,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拓展農業的廣度和深度、促進農業結構優化升級。2008年,組建環境保護部,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提出,要“加快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2010年,《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首次權威闡釋了“生態產品”概念內容,更加形象、更加明確地強調了生態產品功能作用。2011年,國務院印發《全國生態保護“十二五”規劃》提出,要強化對區域生態功能穩定性和提供生態產品能力的評價和考核。2012年,黨的十八大把全面建設生態文明社會作為國家發展戰略,并強調要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在這個階段,隨著對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農業生態產品相關政策不斷制定和出臺,經歷了從探索到試點,試點到推廣,再到國家頂層設計、剛性實施的過程,標志著對生態產品的認識和實踐更加成熟。
(三)發展生態農業到推動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制度構建階段
黨的十八大召開以后,歷年“中央一號”文件都明確把生態農業作為重點加以推廣和發展。2013年,國家層面出臺《關于加強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環境保護和管理的意見》《貫徹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推進主體功能區建設若干政策的意見》《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方案(試行)》等重要文件,對加強生態功能區保護修復、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提出了更為明確的工作要求。2015年,《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進一步強調了生態產品作用,并指出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同年,《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年)》明確要走中國特色農業可持續發展道路,處理好資源、環境、生態三者關系,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和生態保育型農業。2016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大脫貧攻堅力度支持革命老區開發建設的指導意見》和《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福建)實施方案》,財政部、環保部等4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快建立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指導意見》等重要文件,從重點區域、重點領域以及具體路徑的角度,對生態產品供給、補償和保障等制度建設提出具體要求、推動開展實踐。2017年,《關于完善主體功能區戰略和制度的若干意見》闡述了提供生態產品和發展生產力之間的關系,指出要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挖掘生態產品市場價值,并選擇基礎條件較好的浙江、江西、貴州、青海4省開展試點;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提供優質的生態產品并明確生態產品供給目標。2018年,生態文明被歷史性地寫入憲法,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增加農業生態產品和服務供給,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農業農村部《關于深入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意見》均強調了優質生態產品對滿足人民生活需求的重要性。2019年,《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海南)實施方案》指出,要創新探索生態產品實現機制,推動“兩山”理論轉化。2020年,《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立足短期和遠期目標,明確了要從市場化、多元化角度,進一步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2021年,《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成為首個專項文件,重點從調查監測、評價開發、經營補償等6個方面,明確了具體機制方法,全面協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2022年8月,《黃河生態保護治理攻堅戰行動方案》提出,要大力發展綠色金融,重點開展碳排放權、排污權、用水權等市場化交易,從流域角度推動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在這個階段,重點是對生態產品概念的認知、界定和規范,并逐步探索和構建更為完善具體生態產品的供給、評價、交易、補償等制度體系。
(四)深入推進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實施階段
2022年10月,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完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再次強調了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為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指明了方向。同年11月,長江三角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執行委員會會同上海、江蘇、浙江“兩省一市”發展改革部門印發《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實施方案》③,從調查監測、價值評價等5個方面明確了具體工作機制,率先在全國打造跨域一體、分區各具特色的生態產品價值轉化高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對發展生態低碳農業作出專門部署,為推動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提供了更具理論性和實踐性的支撐。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擠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提出,要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立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監測制度,出臺生態保護補償條例,推進農業綠色發展。隨著農業強國建設的推進,農業生態產品的作用地位會不斷凸顯,不管從國家層面還是從市場需求層面,將迎來農業生態產品發展的黃金期。
三、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面臨的困境
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基礎理論研究相對薄弱,且研究視角較為宏觀,難以有效指導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廣泛實踐。目前,農業生態產品產權界定不明晰,缺乏統一的農業生態產品價值評價標準體系和核算方法,不易度量和變現。農業生態產品交易市場仍不成熟,市場配置方式不盡合理,經營主體市場定位不明確,市場信息不對稱,交易成本過高,市場認可度較低,尚未有效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政府引導、市場驅動和社會參與的協同機制不完備。
(一)農業生態產品產權不明晰
農業生態產品產權歸屬界定不清晰,無法區分其所有權、經營權、收益權、管理權,存在產權交叉重疊和監管缺位現象。農業生態產品產權供需主體不明確,主體權責利不統一,沒有針對產權人的開發利用行為進行具體約束。難以創新農業生態產品產權的實現形式,不能適度擴大使用權的出讓、轉讓、出租、擔保、入股等權能,致使產品供給缺乏活力,不利于農業生態產品的市場化交易和生態產業化發展[6]。
(二)農業生態產品價值核算體系不完善
我國尚無明確的職能部門統籌推進農業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工作,也沒有將農業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納入既有的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尚未建立規范的農業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制度,農業生態產品價值量化尚處于探索階段,在頂層上缺乏權威性較強和認可度較高的核算方法,不同地域、不同行業的分類方法、評價標準不一,導致區域農業生態產品價值難以進行有效量化比較[7]。針對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的差異性,缺乏特定行政區劃單元相對應的農業生態產品總值和特定地域單元農業生態產品價值的核算體系,不能全面、有效反映生態農業發展成效。
(三)農業生態產品的資金支持力度較弱
由于生態農業投資風險較大,企業對農業生態產品投資的激勵不足。如果僅僅依賴政府財政投入,市場化投入不足,難以滿足農業生態產品的資金需求。目前,農業生態產品資金主要來源于政府主導的橫向和縱向生態補償,生態補償標準也沒有充分考慮農業生態產品供給者開展生態環境保護的區域差異性。農業生態產品資金支持方式較為單一,非市場化特征明顯,重視政府供給,輕視市場運作,企業、集體和機構等市場主體弱化。尚未建立基于市場化的綠色金融、碳匯交易、生態資源特許經營等多渠道生態融資模式,對推動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支持力度有限。
(四)農業生態產品供需對接能力較低
農業生態產品在綠色供應鏈中各環節的標準化程度不高,各環節內部以及環節之間的銜接不密切,導致綠色供應鏈運轉效率低下。供需雙方缺乏實時溝通交流的信息平臺,不能快速將農業生態產品在供應端和消費端形成有效匹配。農業生態產品在流通環節成本較高,在產品保護、運輸、交易過程中技術和設施配套不全,造成效率下降、成本上升,不利于農業生態產品擴大再生產和價值實現。大多數地區僅停留在簡單的特產售賣、旅游資源開發等初級階段,總體上沒有形成區域發展連帶效應。
(五)農業生態產品利益導向機制缺失
我國農業生態產品交易市場機制尚屬于探索階段,農業生態產品認識不清晰、交易環節多、交易成本較高,農業生態產品的供給者承擔較高的風險和較低的收益回報。農業生態產品交易市場的發育程度低,市場準入條件、交易流程、各利益主體分配方式、交易價格和相關監督管理辦法等不夠統一規范,規范合理的農業生態產品價格確定機制尚不成熟,市場化的交易制度有待完善[8]。尚未建立全國統一的農業生態產品價值補償制度促進區域間利益均衡,難以推動建立有效的合作機制,進而導致實現跨區域、跨行政區的生態產品價值補償難度較大,不能有效調動農業生態產品供給者的積極性和保障其合理權益訴求。
四、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路徑選擇
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過程就是將被保護的生態產品以政府購買、地區間生態價值交換等形式轉化成綜合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的過程,主要是通過有效發揮政府和市場作用,優化生態資源配置,實現農業生態資源保護與農業生態產品開發并舉,把農業生態資源和生態產品轉化為市場經濟體系下的生產力要素產品,進而使農業生態產品的經濟價值被市場認可、生態價值充分顯現、社會價值穩步提升。
(一)政府主導的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
通過資源保護、生態修復和環境治理,增強農業生態系統的調節服務和支撐服務功能,發揮政府干預作用,規范農業生產中短期利益行為。明晰農業生態資源產權,通過對土地承包經營權、水權、碳排放權等權益進行市場交易,實現生態資源權屬的價值轉化。依靠政府財政轉移支付、購買服務等方式,強化生態資源權益交易,培育交易主體,增加農業生態產品供給。建立農業生態產品供給區和受益區的協同機制,緩解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與農業生態資源消費之間的供需矛盾,實現生態資源的合理配置。政府間的縱向和橫向購買農業生態產品,可有效彌補和縮小地區之間發展的差異,其形式主要是通過下級政府與上級政府之間或不同地區的政府之間以財政轉移支付、生態補償等形式來實現公共產品或公共服務的交換,推動地區間的均衡發展,進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
(二)市場主導的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
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市場路徑主要表現為借助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通過資源稀缺性配置和市場交易,將農業生態產品的優質優價特點顯性化,在市場主導下實現可直接交易的物質類農業生態產品價值[9]。需要夯實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市場化要素支撐基礎,優化完善產品供給消費全要素鏈條,構建農業生態產品綠色創新價值鏈。建立農業生態產品標簽或生態產品認證等制度,加強農業生態產品保護力度。建立市場化交易平臺,打通農業生態產品供給者和消費者交易渠道,提升交易便捷度、降低交易成本。推動保護式開發經營,嚴格實行許可制度,保證物質生態產品的適量獲取。制定農業生態產品交易規則,實行限額管控,遵循產品交易市場規律,促進農業生態產品的使用價值轉化為交易價值。
(三)政府與市場相結合的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
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涉及政府、社會、公眾等多方利益主體,結合政府統籌協調作用和市場資源配置作用,探索多元化、社會化投入,能夠激發市場經營開發主體內生動力,協調多個利益主體之間的關系,鼓勵全社會廣泛參與,加強微觀主體行為規范與約束,增加更多綠色行為,支持農業生態產品的發展。通過政府行政管控、制度約束、政策支持等方式,推動農業生態產品的交易需求,拓展農業多功能性,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將生態優勢、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產業優勢[10]。發展生態經濟,依托區域優良的資源環境本底、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等生態要素條件,推進文化和生態旅游深度融合,加快培育特色生態產品區域公共品牌,推動實現生態產業化。
五、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農業生態產品是實現農業綠色發展的重要支撐,需要構建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建立健全農業生態產品產權制度,規范完善農業生態產品價值核算體系方法,為農業生態產品的供給者科學提供市場化補償。加強農業生態空間管控,優化農業主體功能區和空間布局,確保農業生態產品開發存量,開展農業生態環境修復,挖掘農業生態產品增量。延伸農業生態產品產業鏈,拓展產業增值增效空間,培育新興生態產業,促進農業生態產品供給實現全環節提升、全鏈條增值、全產業融合,推動農業生態產品市場化進程。
(一)深化落實農業生態產品產權制度改革
對各類農業生態產品的權屬、位置、數量和質量等進行界定,明晰農業生態產品的產權歸屬,形成完整的使用權、收益權、處置權等產權體系,劃清不同農業生態產品的所有權和使用權邊界,規避產權不清的農業生態資產。運用現代化技術手段,開展農業生態產品信息普查,分類制定目錄清單,健全農業生態產品資產確權登記制度規范,有序推進統一確權登記。完善農業生態產品產權制度,明確各類農業生態產品產權的行使主體、權責歸屬,實現農業生態產品的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拓展使用權轉讓、租賃、抵押、入股等職能。堅持農業生態資源有償使用的利益導向,促進包括排污權、能源使用權、水權和碳排放權等資源權益指標在內的農業生態產品產權多層次市場化交易。
(二)構建農業生態產品價值核算體系
綜合考慮農業生態產品的類型、環境保護與產品開發成本、市場供給與消費需求等因素,因地制宜制定通用性強、具有地域特色的農業生態產品的核算方法、技術規范和結果運用方式。建立覆蓋各級行政區的農業生態產品總值統計制度和核算制度,實行農業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標準化、一體化。健全農業生態產品價值評價考核制度,探索將農業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指標納入政府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評價,推進農業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結果在政府決策和績效考核評價中的應用。構建差異化的評價考核方式,在以農業生態產品供給為主的生態功能區,重點考核農業生態產品供給能力、環境質量提升、生態保護效益等方面指標,對其他主體功能區實行經濟發展和農業生態產品價值的雙重考核。通過構建不同農業生態產品之間價值換算體系,實現生態價值的等量換算。
(三)推進農業生態產品交易市場建設
建立農業生態產品市場交易中心,整合上下游資源,拓展流通渠道,貫通農業生態產品產前、產中、產后全產業鏈布局,降低交易成本,形成集約高效、運轉有序的農業生態產品交易市場,打通資源變資產和資產變資本的通道,助力農業生態產品推廣。完善農業生態產品市場交易規制,提升市場化交易便捷度,明確農業生態產品的交易主體、交易流程、交易方式以及準入條件,強化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過程中市場風險防控。建立體現市場供需關系的農業生態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為市場提供農業生態產品價格的基準。完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引導社會資本進入農業生態產品市場。
(四)著力提高農業生態產品供給能力
在產業源頭上轉變產品供給模式,吸引更多主體參與農業生態產品開發,培育農業生態產品市場供給主體,促進農業生態產品生產性企業和服務性企業協同發展,充分發揮政府主導調控、市場調節、社會支撐作用。發展本地特色產業,培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新型產業和“生態+”新型業態,發揮區域農業生態系統優質生態稟賦優勢,推動區域農業生態資產價值轉化,促進資產保值增值。把農業生態系統價值附加到農產品和服務產品上,擴大農業生態產品供給,激發農業生態產品價值潛力。加強區域聯動協作,鼓勵農業生態產品受益地區到農業生態產品供給地區發展生態產業,成立產業合作園區,形成與供給地資源環境相協調的生態產業集群。加快建立農業生態產品標準、綠色認證和標識體系,支持企業生產節能環保、循環低碳、再生有機等農業生態產品,培育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特色優質生態精品。
(五)完善農業生態補償制度
構建以生態產品產出能力為基礎的農業生態補償機制,完善農業生態保護成效與轉移支付資金分配掛鉤制度,實行農業生態產品存量、增量與資金分配相掛鉤,綜合考慮農業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的絕對值和增加值,確定農業生態補償標準。在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增加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注重縱向補償與橫向補償相結合,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健全各類禁止開發區域的農業生態補償政策。針對生態保護成效顯著地區進行財政補助和獎勵,確保提供良好農業生態產品的地區獲得應有的受益和補償。對農業生態產品提供者給予補償,激發其保護生態環境的積極性,同時也向投資于農業生態產品的相關企業給予政策優惠。在農業生態產品受益地區與生態保護地區、流域下游與上游地區,實行資金補償、對口協作、產業轉移、共建園區等。
(六)加強農業生態產品全過程監管
在供應端注重產品甄選和測評,形成優質農業生態產品目錄清單。建立農業生態產品動態監測制度,及時跟蹤掌握農業生態環境基礎信息以及農業生態產品數量分布、質量等級、權益歸屬、開發利用狀況等信息。建立農業生態產品信息共享平臺,聯通供應端和消費端。推進綠色供應鏈要素升級,實現生產設備、工藝流程和物流模式的綠色化。加強農業生態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建立農業生態產品交易流通全鏈條監督體系,完善農業生態產品信用評價、融資支持制度,健全農業生態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機制,實現農業生態產品信息可查詢、質量可追溯和責任可追查。
[注?釋][KH*2D]
①
資料來源:國務院,《關于印發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通知》,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1/content_18?84884htm。
②?資料來源:全國人大,《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http://wwwnpcgovcn/npc/c10134/201404/6c982d10b95a47bbb9ccc7
a321bdec0fshtml。
③?資料來源:江蘇省政府,《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打造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樣板間”》,http://wwwjiangsugovcn/art/2022/11/1/art_60096_10644850html。
[參考文獻]
[1]楊曉梅,尹昌斌.?農業生態產品的概念內涵和價值實現路徑[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2,43(12):39-45.
[2]歐陽志云,朱春全,楊廣斌,等.?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概念、核算方法與案例研究[J].生態學報,2013,33(21):?6747-6761.
[3]謝花林,陳倩茹.?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內涵、目標與模式[J].?經濟地理,2022,42(9):147-154.
[4]榮冬梅,馮聰.?礦山生態修復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探析[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23,36(2):65-71.
[5]趙敏娟.?中國現代生態農業的理論與實踐[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9(19):24-31.
[6]李銅山,黃延龍.?增加農業生態產品供給:?現狀、障礙及對策[J].?中州學刊,2020,12:38-43.
[7]楊世成,吳永常.?鄉村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定位、困境與路徑研究[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22,35(11):48-55,65.
[8]高曉龍,張英魁,馬東春,等.?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關鍵問題解決路徑[J].?生態學報,2022,42(20):8184-8192.
[9]金鉑皓,馮建美,黃銳,等.?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內涵、路徑和現實困境[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21,34(3):?11-16,62.
[10]潘丹,余異.?鄉村多功能性視角下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與鄉村振興協同[J].?環境保護,2022,50(16):12-17.
The?Dilemma,?Pathway?and?Mechanism?for?Value?Realization
of?Agricultural?Ecological?Products
Bao??Xiaobin1,??Zhu??Xiaoyun2
(1.?Rural?Development?Institute?Chinese?Academy?of?Social?Sciences,?Beijing?100732,?China;
2.?Faculty?of?Applied?Economics,?University?of?Chinese?Academy?of?Social?Sciences,?Beijing?102488,?China)
Abstract:??The?value?realization?of?agricultural?ecological?products?is?an?inner?requirement?of?China’s?responsibility?to?promote?value?transformation?based?on?Two?Mountains?Theory?and?comprehensively?promote?rural?ecological?revitalization in?the?new?era.?Establishing?value?realization?mechanism?of?agricultural?ecological?products?is?an?important?measure?to?enhance?the?endogenous?driving?force?of?agricultural?green?development,?and?a?key?link?to?implement?the?pathways?of?industrial?ecology?and?ecological?industrialization.?Based?on?analysis?of?the?core?connotation?and?characteristics?on?value?realization?of?agricultural?ecological?products,?this?paper?summarizes?its?historical?policy?evolution?and?identifies?the?main?problems?which?include?unclear?property?rights,?imperfect?value?accounting?system,?weak?financial?support,?low?ability?to?connect?supply?and?demand,?and?lack?of?interestoriented?mechanism?etc.?This?research?first?explores?the?three?main?pathways?for?realizing?the?value?of?agricultural?ecological?products:?government,?market,?the?combination?of?the?government?and?market.?Then,?the?mechanism?of?realizing?the?value?of?agricultural?ecological?products?is?proposed?from?the?following?aspects:?deepening?the?reform?of?property?rights?system,?establishing?the?value?accounting?system,?promoting?the?construction?of?trading?market,?enhancing?the?supply?capacity,?improving?the?ecological?compensation?institutions,?and?strengthening?the?whole?process?supervision?of?agricultural?ecological?products.
Key?words:agricultural?ecological?products;?agricultural?ecosystem;?ecological?product?value;?rural?ecological?revitalization
(責任編輯:張夢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