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人口老齡化背景下養老金融風險的識別、防范與治理

2023-09-24 16:20:30朱文佩林義
當代經濟管理 2023年9期

朱文佩 林義

[摘?要]?人口老齡化的加速發展推動了社會結構和經濟增長模式的變革,同時也為養老金融的發展創造了空間。然而,隨著老齡化程度的加劇,傳統的金融監管模式難以適應養老金融風險的新特征、新挑戰。文章根據養老金融活動的開展流程和主要服務對象,將老齡社會中的養老金融風險界定為養老金融排斥風險、養老金體系可持續性風險、養老金融資產保值增值風險以及養老金融欺詐風險四大類。在此基礎上,針對不同類別的養老金融風險提出相應的防范和管理措施,構建了養老金融風險治理體系,為提高養老金融體系抵御風險能力和服務實體經濟質效提供了有益借鑒。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養老金融風險;養老金融排斥;養老金融欺詐;制度可持續性

[中圖分類號]?F832;D669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461(2023)09-0079-11

一、引言

根據聯合國的預測,人口老齡化即將成為“21世紀最重要的社會變革,影響幾乎所有社會部門”。與發達國家“老齡化滯后于現代化”不同,我國的“老齡化同步于現代化”,“未富先老”及“未備先老”趨勢明顯,且老齡化呈現出“規模大”“速度快”等特征。人口老齡化加劇推動社會結構和生產方式向老齡社會轉變,通過影響經濟增長要素的數量和結構來影響經濟增長[1]。與此同時,預期壽命延長和系列金融服務養老政策的出臺促使老年群體資產管理需求上升,推動了傳統金融業務向新型養老金融業務轉型。然而,受到老年群體認知水平、金融素養、健康狀況等因素限制,養老金融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數字鴻溝”“養老欺詐”等一系列社會風險。隨著社會老齡化程度地不斷加劇,傳統的金融監管模式難以適應養老金融風險的新特征。在此背景下,養老金融風險的識別、防范與治理體系構建成為當務之急。

發達國家的養老金融發展起步較早,發展至今已較為成熟。國外學界關于養老金融風險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成因分析、風險識別、風險管理等方面。例如,DIMITRIS?CHRISTELIS等(2020)研究發現童年經歷會影響老年期的資產配置行為,童年期健康狀況、經濟狀況較差的群體更容易遭受老年金融風險[2]。AARP公共政策研究所(2016)研究發現,數字化技術運用能力不足、金融素養低下、認知能力下降是老年群體遭受金融排斥的三個主要原因。在老年群體中,女性的金融脆弱性更大,因為往往女性的預期壽命更長且經濟狀況更差[3]。在養老金融風險管理方面,現有研究普遍認同應從識別高風險人群入手,通過養老金融教育、消費者權益保護、金融科技運用、養老金融風險對沖等渠道預防和管理養老金融風險[4-5]。國外的文獻在養老金融風險管理方面雖取得了諸多有價值的研究成果,但尚未建立起邏輯統一的理論框架。在國內的研究方面,已有研究較多集中于養老金體系面臨的可持續性風險。例如,林義(1994)較早提出了我國應該探索構建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來增加制度可持續性[6]。董克用等(2020)提出應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為抓手,推進養老金體系結構性改革,優化第二支柱職業年金和企業年金,通過大力推進并完善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來應對可持續性風險[7]。穆懷中等(2020)聚焦養老保險制度的可持續性,依據其收入再分配性質,提出養老保險的“新三支柱”設計思路。其中,第一支柱為基礎養老保險;第二支柱為個人生命周期收入再分配養老制度,包括商業養老保險和企業年金等;第三支柱是社會財富收入再分配養老制度,包括財政養老、基金養老、捐助養老和家庭養老等[8]。然而,關于其他類別養老金融風險的研究還相對較少,且鮮少有研究聚焦于養老金融風險的分類治理。本文的創新之處在于,在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背景下,根據養老金融活動的開展流程和主要服務對象,將養老金融風險劃分為養老金融排斥風險、養老金體系可持續性風險、養老金融資產保值增值風險以及養老金融欺詐風險四大類,隨后針對不同類別的養老金融風險提出防范和治理措施,構建了養老金融風險治理體系,為推動我國養老金融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

二、養老金融風險的主要類別

養老金融是指在老齡社會背景下,圍繞多元化養老需求開展的金融經濟活動的總和,其主要涉及養老資金保值增值、養老金融服務供給和養老產業投融資等。根據養老金融活動的開展流程和主要服務對象,將養老金融風險劃分為以下四個主要類別(見圖1):

(一)養老金融排斥風險

養老金融排斥是指社會中的某些特定群體沒有能力進入養老金融體系,或沒有能力以恰當的形式獲得必要的養老金融產品或服務[4]。由于養老金融服務的主要人群是中老年群體,盡管年齡本身并不會導致金融排斥,但隨著年齡增長導致的健康狀況和認知能力下降、金融素養低下、社交圈改變等均可能造成金融排斥。養老金融排斥主要包括金融機構可及性不足、養老金融產品普適性不足及老年金融“數字鴻溝”,直接對老年群體的生活質量產生負面影響。

其一,金融機構可及性不足。在金融科技快速發展的大環境下,人們的日常消費習慣發生明顯轉變,諸多消費和業務辦理由線下轉移至線上,金融機構各網點人流量出現明顯下降趨勢。在全球范圍內,近年來銀行分支機構的實體網點數量持續減少。根據歐洲央行數據顯示,2017—2018年,OECD國家的信貸機構網點數量整體下降超過10%,銀行網點數量減少約75%①。我國也存在類似的情況。例如,2016—2020年,包括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郵儲銀行在內的國有大行的網點數量呈現出逐年減少趨勢,由2016年的109?289個減少至2020年的106?622個,銀行業平均離柜率由2016年的84%上升至2020年的9088%②。此外,根據銀保監會數據顯示,2020年共有971家保險分支機構退市,2021年退出市場的保險分支機構更是增加至2?197家。線上支付系統、手機銀行、語音銀行等技術普及意味著需要訪問實體金融機構網點來辦理業務的客戶群體大幅減少,網點維系成本過高是導致其數量減少的直接原因。然而,與其他人群不同,老年群體更傾向于線下辦理金融業務。一方面,面對面服務能為老年客戶提供與其他人溝通的機會;另一方面,能收到交易憑據來證明交易的安全性。因此,金融機構分支網點的減少在大幅降低運行成本的同時,也為老年群體辦理金融業務帶來了諸多不便[9]。

其二,養老金融產品普適性不足。金融的虛擬屬性,金融行業本身的專業性都決定了金融產品的相對復雜。加之近年來,隨著金融市場成熟度提升,各金融機構之間競爭日益激烈。為了在同質性較強的金融產品中獲取超額收益,金融創新層出不窮。然而,金融創新在促進金融市場發展的同時,也導致金融產品的復雜程度顯著提升。特別是在養老金融領域,養老金融產品設計的日趨復雜導致投資者難以把握養老金融產品實際的風險水平,容易購買超出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的產品。特別是對于老年群體而言,一方面,這部分人群的金融素養水平相對較低,更難以理解復雜的養老金融產品;另一方面,特定金融產品年齡相關的限制也是造成老年群體金融排斥的原因。例如,我國的個人養老金制度設計尚未覆蓋已退休人群。而目前我國平均退休年齡較早,且近年來“低齡老人”在退休人群中占比將顯著上升。這部分人群身體素質相對較好,不用過多地進行預防性儲蓄,且經過工作期的財富積累,往往有較高的資產儲備,養老金融資產配置需求旺盛。而當前的制度設計卻限制了該人群購買個人養老金目錄內的金融產品。除此之外,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表明,隨著預期壽命延長,老年群體中擁有未償還債務的人群占比呈上升趨勢,老年群體收入來源減小,老年貧困問題凸顯,過度負債趨勢顯著,長期來看可能導致社會穩定性問題并引發金融風險。盡管目前我國老年群體負債率較低,但也應該在發放貸款等環節充分考慮退休后收入減少的現實,提前預防該類風險[4,10]。

其三,老年金融“數字鴻溝”。隨著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技術普及,經濟社會層面的各項服務逐漸由線下向線上轉移。當人口老齡化遇上數字化,新興技術在提高金融服務效率的同時,卻也成為老年人參與現代金融體系的“數字鴻溝”,嚴重制約了老年群體對金融產品及服務的認知能力和識別能力,存在重要安全隱患。根據OECD調查結果顯示,金融“數字鴻溝”已成為造成老年群體金融排斥的最主要原因(見圖2)[4]。除了常見的認知能力下降、健康狀況限制、技術應用能力不足等因素外,對金融科技安全性的信任度低、對新興事物的接受程度低是導致金融“數字鴻溝”的主要原因。

(二)養老金體系可持續性風險

我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養老保險制度的完善關乎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養老保險制度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單一到多元、從局部到全覆蓋的過程,現已初步建立起多層次、多支柱、全覆蓋的養老保險體系。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長面臨增速換擋、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調整、增長動力轉換的新形勢。在此背景下,以往的養老保險體系發展不均衡、不充分的問題逐漸凸顯,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面臨的可持續性風險不應低估[11]。

國際發展經驗表明,多層次化、多支柱化是養老保險制度頂層設計的核心。然而,目前我國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發展的效果與目標預期尚存在較大差距,存在第一支柱“一支獨大”,二、三支柱發展滯后的現象,這種各支柱發展顯著不平衡現象直接制約了制度的可持續性。①基本養老保險運行負擔重。在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內部,存在支出壓力加劇、制度“碎片化”程度高、區域發展不平衡、全國統籌效果不佳、繳費年限較短、基金市場化運行規模小等問題。一方面,人口結構、就業形勢變化等因素導致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繳費群體減小;另一方面,隨著“嬰兒潮”一代步入退休年齡,養老金領取人數攀升,現收現付的制度設計不具備可持續性。在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內部,存在過度依賴財政補貼、參保積極性不足、繳費額偏低、待遇水平偏低、賬戶收益低等問題,導致其與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并軌困難度高,給政府帶來的財政壓力過大。②企業年金擴面內生動力機制不健全。多年以來,企業年金制度定位偏差、制度門檻較高、就業形態變化等因素導致企業年金推廣并未取得顯著成效,仍呈現民營企業參保率低的現象。③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還處于試點的初期,目前的制度設計中繳費激勵機制不完善,產品類別較少,市場接受程度有待提升。

(三)養老金融資產保值增值風險

養老資產與其他資產相比,安全穩健應放在首位。因此,在養老資產積累的過程中,無論是養老保險基金,還是個人根據自身意愿配置的養老資產,都應重視資金的風險管理問題。養老金融資產面臨的主要風險包括利率風險、通脹風險、長壽風險、投資風險等。①利率風險。利率風險是指在經濟活動中由于利率的不穩定所造成投資收益出現變化的風險。一方面,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更加成熟,資金從稀缺轉向富余,經濟增速必將放緩,平均資本收益率將降低;另一方面,通過下調存款利率來刺激消費,從而促進經濟增長已成為常見的宏觀調控措施。因此,從長期來看,無風險利率中樞下行將是必然趨勢,這將導致固定收益類養老金融資產的收益率呈現出下降趨勢。②通脹風險。通脹風險是指因貨幣貶值導致的物價上漲,養老金實際購買力下降風險。2016—2020年間,我國年均通脹率為219%,2%左右的通脹率是一個較為穩定的水平。我國經濟發展環境面臨的不確定性,需要重視通貨膨脹風險的治理問題。③長壽風險。長壽風險通常是指隨著預期壽命的提高,壽險公司的年金產品因實際死亡率與預期死亡率存在偏差所導致公司支付的風險。長壽風險可以從微觀和宏觀兩個層面進行理解。微觀長壽風險是指對單個個體而言,個體死亡率具有隨機性,個人難以預知實際死亡時間所導致的老年儲蓄不足。可以通過參加養老保險計劃等方式來實現長壽風險共擔。宏觀長壽風險則是指隨著醫療條件的進步、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提高、收入增長等因素的影響,世界各國整體人均壽命呈現出顯著的上升趨勢而對養老、醫療體系所帶來的巨大支付風險。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人均預期壽命以每10年增長約3歲的速度穩步提升,根據《中國可持續發展總綱(國家卷)》預測,2050年我國人口平均壽命將達到85歲,屆時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撫養比也將突破50%,長壽風險加劇給養老資產的充足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為年金類產品設計帶來挑戰。④養老基金投資風險。在養老保險基金與養老金融資產投資與經營過程中,面臨的投資風險主要包括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和操作風險。其中,市場風險是收益率不確定帶來的收益不及預期風險,信用風險是養老金融產品發行機構違約帶來損失的風險,流動性風險是短期內流動性不足難以滿足當期養老金支付或生活支出帶來的風險,操作風險是養老金融產品經營者出于委托—代理、信息不對稱等原因做出不利于投資者的行為所帶來的風險。養老金融資產投資風險難以避免,需要通過金融監管、分散化投資、政策規定等渠道加以約束。

(四)養老金融欺詐風險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老年群體常面臨五種類型的虐待,即身體虐待、心理/情感虐待、性虐待、金融虐待和忽視。其中,金融虐待也叫金融剝削、金融欺詐,是指以謀利為目的對老年人實施非法或不當的金融剝削,造成老年人財物損失的現象。美國和歐洲的社會學研究都表明,金融欺詐已成為僅次于“忽視”的第二大最常見的老年人虐待形式。每年全國都有數千萬的老年人成為金融欺詐的受害者,被迫承擔意外的、無法彌補的經濟損失。METLIFE(2011)報告顯示,2011年美國老年人金融欺詐的年度財務損失估計至少為29億美元,比2008年估計的26億美元增加了12%[12]。近年來,隨著我國政府反金融欺詐政策力度的加強,居民反欺詐意識有所提高,金融欺詐發生率有所下降。據《中國養老金融調查報告》(2022)顯示,2022年有1145%的老年群體在金融投資中有上當受騙的經歷,盡管與2017年的3030%相比,受騙比例呈現出持續下降趨勢,但隨著老年人口規模增加,涉老金融欺詐風險管理仍十分重要。

具體而言,老年群體主要面臨兩種形式的金融欺詐:其一,信任的人(如家庭成員、護理人員和理財顧問等)對老年群體實施的金融欺詐。這些案件可能涉及默認同意和脅迫,即受信任的人獲得了老人的金融信息和資產,出于信息不對稱或委托—代理風險將其用于個人謀利或做出其他有損客戶利益的行為。其二,陌生人或金融欺詐團伙出于謀取不當利益的目的對老年群體實施的金融欺詐,包括受害者知情與不知情兩種情況。在第一種情況下,受害者不知道被剝削和資金的損失,往往通過欺詐性信用卡交易、雙重計費、身份盜竊和其他虛假收費方式發生。在第二種情況下,受害者知情并相信他們從事的是合法的交易。這些案件包括大規模營銷欺詐,如抽獎欺詐、虛假投資等。

老年人遭受金融欺詐是個人和社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導致老年群體更容易成為金融欺詐目標的因素除了已提及的因素外,還包括:①情緒選擇動機。社會情感選擇性理論認為,隨著年齡的增長,當人們意識到自己未來的時間有限時,往往會避免負面的情緒體驗,更加關注積極的方面,這被稱為衰老過程中的“積極性效應”[13]。在金融欺詐中,老年人更關注金融欺詐者承諾給他們的潛在回報,這讓他們在處理欺詐性信息時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從而會忽視欺詐場景中其他方面的信息。②過度信任他人。許多研究均證實老年人通常比年輕人更容易信任他人,在做決定時也會優先考慮熟悉的對象[13],這種過度信任使老年群體更容易成為欺詐的受害者。③心理脆弱性與孤獨感。患有抑郁癥、社交需求滿足度低、獨居的老年人表現出強烈的心理需求,即與他人建立聯系,這使他們更容易成為騙子的目標。研究發現,心理脆弱的老年人成為金融欺詐受害者的可能性大約是普通人群的三倍[14]。

三、養老金融排斥風險的防范與治理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社會運行模式向老齡社會轉變的速度遠低于人口老齡化速度。在此背景下,養老金融排斥也成為了最為常見的養老金融風險。為了使養老金融產品和服務更好惠及不同人群,需要金融機構、政府部門、社會組織、老年群體等多方協同發力,提高養老金融的普惠性。

(一)基于供給側視角的養老金融排斥風險防范與治理

1推動金融體系適老化改革,建立普惠型養老金融體系

養老問題是全體國民面臨的共同問題,養老金融產品應惠及全民,產品的準入門檻應較低,養老金融應具有金融普惠性特征。要建立普惠型養老金融體系,應從金融機構適老化、金融產品適老化、金融服務適老化三方面進行改革:①金融機構適老化轉型。近年來線下營業網點的減少是各金融機構降低運營成本所做出的必然抉擇。為了盡可能減小其對老年群體辦理金融業務產生的不便,在網點關閉之前,地方政府應深入社區了解居民對該實體金融服務的需求,提前預判關閉網點可能產生的影響并為金融機構提供決策參考;此外,可以考慮替代性解決方案,例如鼓勵銀行開展線下“移動式”服務,通過便攜式發卡機等設備將柜面服務觸角延伸至社區,幫助老年群體就近辦理養老金融業務;或者鼓勵銀行與其他服務提供商,如郵局或超市合作,在偏遠地區發展代理銀行服務。除此之外,對于現存網點,考慮到線下業務辦理人群將以老人為主,在保留現金、存折等傳統服務方式的同時應該對網點的設施設備進行適老化改造,例如開設老年服務窗口、用指紋代替簽字、配備愛心座椅、老花鏡、放大鏡、急救藥箱等。②金融產品的適老化轉型。一方面,應從制度設計層面充分考慮老年群體的養老金融資產配置需求。例如,擴大個人養老金制度覆蓋面至已退休群體,為已退休群體購買養老金融資產提供指導性渠道。另一方面,在產品設計層面應審查現有金融產品關于購買年齡的限制,產品購買年齡上限應隨著預期壽命的延長而做出一定調整。在鼓勵養老金融創新的同時對復雜的金融產品進行嚴格監管,完善金融產品審批流程。例如英國金融服務管理局(FSA)將金融產品壓力測試作為產品上市審批流程的重要環節,要求金融機構公布各種可能情況的實際發生概率。另外還可以建立第三方評價機制,從客觀角度對養老金融產品的實際風險進行評估,使投資者實際配置的產品與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相匹配。與此同時,還應適當降低購買養老金融產品的資金門檻,提高產品的普適性和普惠性。③金融服務適老化轉型。養老金融服務的提供方式應該充分考慮老年群體的特征和偏好,拓展金融服務場景,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務模式,提升客戶的體驗感。例如,在手機銀行、銀行網頁等開發老年關愛版本,為老年群體提供界面簡潔、字體較大的設計;金融術語“去專業化”,保留柜面業務員幫助老年客戶理解金融產品條款;對于無法前往線下營業網點的老人,開設社區臨時服務網點為其答疑解惑、辦理相關業務,打通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協助老年客戶完成智能手機軟件操作,通過播放宣傳片、設置展板、發放宣傳單等方式在社區范圍內開展數字化操作、金融知識宣教,提高老年群體的金融風險防范意識。

2推動養老金融產品的規范與創新

隨著“資管新規”的發布和我國個人養老金制度的落地實施,我國養老金融產品日趨豐富,相較于此前市場上五花八門打著“養老”字樣的金融產品,近年來養老金融產品的規范性和安全性都有顯著增強。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2020)提出了養老金融改革“兩條腿”走路的總方針,一方面,要“抓現有業務規范,統一養老金融產品標準”;另一方面,要“開展業務創新,大力發展真正具備養老功能的專業養老產品”。養老金融產品的規范和創新是預防養老金融風險,實現養老資金保值增值的必然選擇[15]。

根據金融機構的類別劃分,不同類別金融機構養老金融產品的創新方向各有側重。①商業銀行作為我國最早參與養老金制度的金融機構,受消費者信任的程度最高。商業銀行應立足自身優勢,將傳統業務與養老金融業務有效融合。在產品創新方面,從銀行的負債端來看,主要包括養老儲蓄存款與養老理財。產品應覆蓋不同投資期限、不同風險等級,既可以滿足日常流動性需求,又可以滿足長期保值增值需求;既可以滿足抵御通脹的穩定性需求,又可以滿足風險偏好者追求高投資回報的需求。從銀行的資產端來看,主要包括貸款類與財富管理類養老金融產品。在發達國家,“以房養老”的住房反向抵押貸款模式是貸款類養老金融產品的核心。我國曾一度開展住房反向抵押貸款試點,卻因傳統觀念、土地制度、住房模式、金融保險市場不完善等因素限制而以失敗告終[16]。除了住房反向抵押貸款外,商業銀行還可以探索開發基于老年資金需求特征的商業保險、企業年金抵押等貸款型養老金融產品,拓展抵押品范疇。財富管理類養老金融產品即為消費者提供長期的資產管理服務,資產投顧服務應將客戶群體拓展至不同年齡群體,結合客戶所處的年齡階段、收入水平、風險偏好、養老需求等個性化條件,為其制定合理的養老金資產積累和支出策略,匹配適合的養老金融產品。②近年來,我國在保險類養老金融產品創新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在中高凈值家庭中,壽險外的商業養老保險覆蓋率已由2011年的259%增加至2018年的101%③。然而,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商業養老保險覆蓋率仍偏低。保險公司作為唯一能開發和銷售生命年金產品的金融機構,應發揮其在長壽風險管理、養老精算等方面的優勢,進一步創新年金類商業養老保險產品。一方面,應在產品設計中調整定價策略與保障內容,采用浮動利率定價,制定更為準確的生命周期表,探索壽險與養老年金的組合產品[17],優化投資策略,探索長壽風險對沖機制。另一方面,創新年金產品類別,滿足不同客戶群體需求。此外,還應依托于社區,將商業養老金融產品與養老、健康、長期照護等服務相銜接,進一步滿足客戶的多元化養老需求,構建“養老保險+健康管理+養老服務”的養老生態體系。③經過20余年的發展,公募基金在養老金投資管理領域積累了豐富經驗。目前基金類的養老金融產品主要為養老目標基金。與其他養老金融產品相比,養老目標基金風險相對較高,以基金中基金(FOF)方式運行,信息披露不夠透明,導致投資者投資意愿不強。在未來產品創新方面,對于養老目標基金,一方面,應拓展養老目標基金投資范圍,豐富投資標的,創新發展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另類投資、指數產品等底層基金,在定期支付、降低凈值波動等各方面進行養老產品的創新方案研究[18];另一方面,要充實目標日期基金的目標年限,設計合理的下滑航道,優化目標日期基金到期后的轉型安排,使其貫穿整個生命周期。此外,公募基金應通過完善風險收益預測機制,構建業績比較基準,引導投資者樹立合理的風險收益預期。

(二)基于需求側視角的養老金融排斥風險防范與治理

1加強老齡國情教育,引導全社會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

開展老齡國情教育對全社會層面正確認識人口結構變化帶來的社會運行方式轉變、轉換系統思維、強化應對人口老齡化的行為與意識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增強全社會積極應對、科學應對、綜合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的共識和觀念,培養積極老齡觀,引導全社會接納、尊重和幫助老年群體,同時探索面向全生命周期的養老金融服務體系構建;在個體層面,提升我國居民長壽風險認知水平,幫助老年人形成自尊、自愛、自立、自強的積極老齡態度。通過制度創新及政策激勵等鼓勵個人、家庭、機構和社區承擔更多養老責任,提前做好應對老年期延長的資產儲備和老年友好的服務設施建設。另一方面,構建新型養老文化體系。受傳統家庭養老觀念、經濟水平等因素影響,我國機構養老發展速度較為緩慢,老年人主觀接納程度偏低。應在充分理解和發掘傳統養老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建構傳統養老文化與社區居家養老理念融合發展的新型養老文化體系,進一步加深國民對傳統養老文化的鞏固和認可,同時也改進對機構養老理念的再認識。

2加強國民養老金融教育,構建系統性的養老金融教育體系

OECD(2016)將金融教育定義為“通過信息、指導和客觀建議,提高金融消費者對金融產品、概念和風險的理解,培養消費者的技能和信心,幫助消費者做出有效的投資決策來改善他們的財務狀況”[19]。其中,關于長期儲蓄和投資(LTSI)的養老金融教育是金融教育的重點內容,旨在為消費者提供管理和積累財富的知識和能力,以滿足他們的長期財務需求,并就長期財務目標做出理性的投資決策。目前,我國國民的養老金融教育普及程度較低,未來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構建系統性的養老金融教育體系:

(1)養老金體系變革背景下為國民提供及時的信息普及和金融教育。隨著各國積累制養老金占比增加,個人在長壽風險和投資風險管理方面承擔更多責任。首先需要幫助國民充分了解養老金制度構成、未來改革方向以及金融格局演變對個人養老儲蓄的影響。其一,可以在社區、公司、學校等場所開展養老金知識普及教育活動,使國民充分了解與養老金制度息息相關的風險并獲得與退休規劃相關的財務知識。其二,推動養老金待遇調整政策更加透明化、科學化,幫助國民評估退休后的養老金水平,便于其提前規劃需要積累的補充性養老儲蓄規模。其三,新冠疫情以后,受居民消費和投資意愿下降的影響,我國居民存款儲蓄創新高。可以以此為契機,加強養老危機教育,推動短期儲蓄向養老金融資產轉換。其四,政府、媒體、企業、社區、家庭、金融機構等在養老知識宣教中各有優勢,因此養老金融教育體系的建立需要多元主體協同發力。

(2)建立持續的、覆蓋全生命周期的養老金融教育體系。一方面,養老金融教育應具有持續性,覆蓋全生命周期,對于處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人群,養老金融教育也應各有側重(見圖3)。對青少年群體,學校可以通過“線上+線下”“課本+培訓”等模式開展金融教育,幫助青少年從小樹立正確的財務觀念;對于工作期人群而言,可以進一步劃分為事業萌芽期、家庭初建期、子女教育期、退休準備期,工作期為資金積累的主要階段,相對其他時期養老金融教育可以更加側重多元化投資、個人養老儲備建立等;對于退休期人群而言,退休以后收入減少,健康支出增加,處于資產消耗期,這一時期的養老金融教育應轉向保守型投資、養老金融風險和涉老金融欺詐防范。另一方面,養老金融教育強度是金融教育設計中的一個重要變量。一種理論認為金融教育的效果需要較長時間才能有所顯現,短期的金融教育并不能顯著提升金融素養水平[20]。另一種理論認為金融教育具有閾值效應,即在效果顯現之前需要大量的接觸或重復,但金融教育強度過大會使受培訓者喪失興趣,從而對教育效果產生負面影響[21]。因此,金融教育的頻率和時長需要根據授課方式和目標受眾來確定。

3充分利用數字化金融教育工具,幫助老年群體跨越“數字鴻溝”

在數字經濟時代,數字化金融教育工具的普及可以大大提高養老金融教育效率。目前被應用于金融教育領域的金融工具主要包括大數據分析、智能投顧、視頻與其他可視化途徑等。未來,應進一步促進金融教育工具的精準化和數字化,結合數字金融服務模式多、覆蓋廣、頻次高等特點,統籌提升用戶的金融素養,在購買養老金融產品等時刻,針對不同類型的投資者開展更加精準有效的數字金融教育。在老年人自身技術培訓方面,聚焦該群體實際需求,從社區動員志愿力量、家庭調動成員支持、金融機構承擔宣教責任、構建社會幫扶機制等方面探討幫助老年人提升智能技術運用能力途徑,幫助老年群體跨越金融“數字鴻溝”。

四、養老金體系可持續性風險應對與制度創新

為提高養老保險制度的可持續性,一方面,需要進一步加大城鄉養老保險改革力度,加快完善養老保險制度體系,持續提升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管理、運營管理和投資風險管理能力。目前,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余缺乏投資運作,委托給社保基金管理運營的資金占比不到?7%[22]。應增加養老保險基金委托投資比例,延長養老保險基金的委托投資期限,拓展養老保險基金投資范圍和渠道,推進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全國統籌,使養老保險基金更好地實現保值增值,努力提升基本養老保險可持續發展能力。另一方面,應將參數化改革措施與結構化改革措施相結合。在參數化改革方面,調費率上調和待遇下調實踐可操作性不強,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經驗,探索實施自動調整機制(AAMs),例如將退休年齡與預期壽命掛鉤,將養老金增長與物價、工資、預期壽命等因素掛鉤,實現制度自動調整,降低政策成本。我國正在探索實施漸進式延遲退休政策,提升制度的可持續性。但長期來看,參數化改革措施難以從根本上上解決制度可持續性問題。

從現收現付向基金積累的養老保險制度轉型是鼓勵個人積累供自己老年期消費的養老儲蓄,與切身利益相關聯,當預期壽命延長時,個人養老儲蓄和延遲退休意愿會自動增加。因此,養老金結構化轉型可以很大程度上解決現有養老保險制度面臨的可持續性挑戰。對于第一支柱,應回歸基本養老保險“保基本”,降低第一支柱占比;對于第二支柱,應從戰略高度把大力促進企業年金發展作為推動養老保險體系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借鑒國際經驗,制定并實施有利于企業年金推廣的相關政策,在適當降低基本養老保險繳費率的同時協同推進企業年金發展,加大建立企業年金的稅收優惠力度,推動企業年金集合計劃的發展。在企業年金擴面較為困難的背景下,大力推動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發展和創新是優化我國養老保險體系的必然方向。目前,我國還處于個人養老金制度建設初期,還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創新和優化:其一,完善繳費激勵機制,探索TEE、EEE模式作為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稅優政策的補充選項,實現對中低收入群體全流程免稅。此外,可以借鑒德國李斯特養老金改革經驗,實施稅收優惠與財政補貼并行的激勵政策,鼓勵低收入群體繳費。其二,拓展制度覆蓋面。可以考慮允許退休人群、未參保基本養老保險的人員建立個人養老金賬戶,惠及未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靈活就業人員、新業態從業者、城鄉居民中的低收入者等,從而發揮個人養老金制度的普惠性與普適性。其三,探索支柱間的轉移接續機制。未來隨著個人養老金制度不斷完善,可以從構建統一信息平臺、對接稅優政策與投資管理政策等方面打通第二、第三支柱個人賬戶。第二、三支柱的轉移接續可以使個人賬戶中養老資金積累不受繳費的地區、公司等因素限制,便于勞動力跨區流動,大大提高制度的靈活性。其四,探索建立默認投資機制,對能合理評估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的投資人提供不同風險等級的默認投資選項,對不能合理評估自身風險的投資人提供養老目標日期基金,適應人們的投資選擇惰性,提高人們養老金融資產配置的動力。其五,提高領取靈活性。個人養老金計劃在滿足投資者長期養老規劃的同時,也應該盡可能地兼顧短期重要需求。可以考慮將重大疾病、長期失業、支付購房首付款、支付教育費用等重要開支也列入個人養老金賬戶的領取許可范圍。

五、養老金融資產保值增值風險的防范與治理

和其他所有類別的金融資產一樣,養老金融資產投資收益率不確性是其市場化投資過程中面臨的主要風險。除此之外,由于養老金融資產配置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抵御長壽風險可能造成的老年貧困,具有長期性特征,因此,長期內利率中樞下行、通貨膨脹給養老金融資產帶來的影響也不容小覷。為保證養老金融資產的安全性、長期性、穩健性,應綜合利用政策約束、分散化投資、金融工具對沖等措施來應對養老金融資產保值增值風險。

(一)利率與通脹風險管理

中長期來看,我國養老金面臨的通脹風險較小,但利率下行風險較大。應對這兩種風險,一方面,應增加養老資產配置中的權益性資產占比,通過提高投資收益率來實現養老保險基金保值增值;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期貨合約(股指期貨、債券期貨、貨幣期貨等)、期權(股指期權、貨幣期權等)、互換等市場化途徑管理養老保險基金面臨的利率風險與通脹風險。同時,針對通脹風險,我國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經驗,探索實施養老金待遇指數化調整機制,在物價上漲時期也能保證老年群體的生活水平。

(二)長壽風險管理

醫療技術進步、收入水平提高、生活條件改善等因素導致的預期壽命延長是世界各國面臨的共同挑戰。長壽會對儲蓄和物質資本積累、人力資本供給、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性以及經濟發展潛力等都帶來影響。近年來,隨著長壽風險愈發凸顯,發達國家中長壽風險金融衍生品的交易數量及規模呈現出穩步上升趨勢。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金融市場上可以對沖長壽風險的金融產品缺位。隨著我國養老金融市場成熟度不斷提高,為了避免長壽風險加劇帶來的潛在不利影響,應推動長壽風險管理創新。

首先,在政府層面,可以探索由政府主導的大規模代際風險轉移,通過將養老金領取年齡與預期壽命掛鉤的方式提高長壽風險代際分擔的有效性與公平性[23];其次,在金融機構層面,可以通過研發長壽風險金融衍生品的方式將長壽風險轉移給風險承受能力更強的機構投資者。目前,發達國家金融市場上最為常見的長壽金融衍生品包括長壽債券、長壽互換、死亡率遠期合約、養老金收購(Buyin)和養老金買斷(Buyout)等。其中,長壽債券是指由再保險公司、銀行等金融機構面向養老基金以及企業年金計劃發行的債券,該債券的未來票息取決于在未來票息支付日仍健在的退休人口的百分比。因此,債券的票息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下降,但會繼續支付,直到這個群體的最后一個成員死亡。長壽互換不涉及資產轉移,是指尋求對沖長壽風險的一方同意向另一方在未來支付預先商定的固定現金流,以換取與其實際死亡率相關的浮動現金流。對于管理年金的保險公司而言,當轉移長壽風險的成本小于償二代下長壽風險相關的償付能力資本釋放要求時,通過長壽互換等手段來轉移長壽風險是最優選擇。q遠期合約是基于LifeMetrics死亡率指數的遠期協議,約定在合約到期時依據制定人的實際死亡率來交換合約簽署時約定的某個固定死亡率,能對沖長壽風險與極端死亡風險[24]。養老金收購與養老金買斷是指養老金計劃管理者付費將長壽風險轉移給保險公司。其中養老金收購是指由養老金計劃管理者向保險公司支付保費,購買批量的年金,未來由這些年金向養老金計劃參與者支付養老金,僅轉移長壽風險,保留通脹和收益率不確定風險,仍由養老金計劃管理者承擔兜底責任;養老金買斷是指通過購買批量年金的方式將養老保險基金的所有資產與負債都轉嫁給保險公司,養老金計劃管理者不再承擔運行責任,所有風險均得到轉移。最后,在個體層面,應通過養老金融教育提高國民對長壽風險的認識。此外,針對個體投資者長壽風險對沖需求,應探索研發遞延年金、變額年金、通脹指數年金、分階段提款年金、可變遞延年金和團體自我年金(GSA)計劃等新型年金產品。一方面,長壽金融衍生品與其他類別資產相關性較低,可以起到分散風險的作用;另一方面,長壽金融衍生品可以更好地對沖折現率、人力資本和未來消費的隨機波動[25]。

(三)投資與經營風險管理

為了應對養老金融資產投資與經營過程中可能存在風險,首先,應在政府層面完善養老金融產品與服務供給的法律法規與監管政策,健全由多方主體共同參與的養老金融風險監管體系。提高養老金融產品的市場準入門檻,加強對金融機構開展養老領域產品和服務創新的監管。在產品營銷過程中,禁止金融機構向投資者售賣高于其風險承受能力的養老金融產品,超風險銷售養老金融產品造成的損失應由金融機構全部承擔。在產品運行過程中,金融監管機構應要求金融機構對所經營的養老金融產品信息進行定期披露,對存在明顯風險的產品及時“叫停”。此外,政府部門還可以以個人養老金信息管理服務平臺為依托,開發統一的養老金融產品發行平臺,將市面上符合條件的養老金融產品囊括其中,根據是否劃入個人養老金產品目錄將其劃分為“稅收優惠產品”與“非稅收優惠產品”,提高投資者產品選擇的便利性。

在市場層面,充分發揮新聞媒體、金融審計等的監管作用,促使養老金融產品與服務向規范化、透明化方向發展。在事前風險防范中,在養老金融產品的選擇和推行上需要設置較高門檻,必須強調養老資金的風控機制。其次加強產品銷售人員以及投資顧問的業務水平培養、加強投資者金融知識宣教,充分發揮投資顧問的作用,為投資者制定符合其風險承受能力的“風險預算”。投資風險預算應根據風險承受度而不是預期回報率來配置資源。制定風險預算有利于確定允許的總風險水平、選擇恰當的投資時點、在投資風險“超支”時予以糾正。未來,還可以進一步引入智能顧投來實現客戶畫像、投資推薦、交易執行、自動倉位調整等系列功能,幫助投資者更精準地匹配適宜的養老金融產品。在事中風險防范中,金融機構應組織建立各自的金融風險管理小組,實時監管投資風險,保證支付準備金的充足性。在事后風險防范中,一方面,通過計算和分析投資回報率來評估投資風險預算完成度,以期未來改進;另一方面,利用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技術收集養老金融產品投資信息,建立完整的養老金融投資信息數據庫,各金融機構間也可以實現信息共建共享,幫助金融機構進一步提高養老金融服務效率。

六、養老金融欺詐風險的識別與治理

盡管過去數年間養老金融欺詐引起了社會極大的關注,但其系統研究卻遠遠落后于話題熱度。要管理養老金融欺詐風險,首先要做好風險的識別與測度工作。其中,第一步便是準確識別高風險人群。養老金融欺詐受害者存在相當大的異質性,并不是所有被騙子攻擊的老年人都會成為欺詐受害者,具備某些特征的老人可能比其他人更容易遭受欺詐[26]。養老金融欺詐的復雜性意味著其是由多種風險因素共同導致的,因此有必要通過考察社會、心理、生理等多方因素背后的潛在作用機制來更好地識別高危目標群體,開發更穩健的金融欺詐風險預警機制。其次要改進金融欺詐發生率的測度方法并重視反欺詐案例的研究。目前基于回顧性報告的橫截面研究可能無法真正反映老年人的受害經歷,縱向設計可能更有助于反映實際情況。縱向設計可以通過測試金融欺詐發生的時間優先級來測試其決定因素和欺詐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27]。另外,反欺詐案例的研究可以通過提供有關未成為欺詐受害者的老年人的特征、影響因素、應對策略和逃避機制的信息來幫助人們更有效地避免欺詐。在準確識別與測度養老金融欺詐風險的基礎上,因從健全監管機制、完善法律法規、提升服務質量、關注老人心理健康、提高老人金融素養等角度防范化解養老金融欺詐風險:

(一)加強養老金融活動監管,完善老年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措施

養老金融資產的安全性不僅關乎老年群體的生活質量,也關乎市場穩定。在政府層面,應重視并加強養老金融活動監管力度,完善養老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措施。近年來,隨著注入養老金融領域的資金規模擴大,政府對于養老金融風險防范的重視程度不斷加強。2022年2月,國務院印發的《“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中提到的要加強老年人消費權益保護。在養老金融領域,要“加大養老詐騙重點防范和整治工作力度,做好政策宣傳和風險提示,對涉嫌犯罪的依法打擊。完善養老服務領域預付費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對預付費的資金監管機制。加強對金融機構開展養老服務領域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的監管”。借鑒英、美等發達國家的養老金融發展經驗,對于養老金融風險的監管,不僅應該有一般性金融監管機構參與,還應設置金融服務養老的專門性監管機構,實現對不同金融機構養老金融活動的全方位覆蓋并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28]。

(二)提高養老金融服務質量,探索數字化途徑防范化解養老金融風險

在金融機構層面,一方面,應提高金融服務質量,對金融資產投資信息進行及時的披露,注重日常業務辦理中的養老金融風險識別與防范。例如,投資顧問為客戶推薦與其風險偏好和經濟實力相匹配的金融產品;培訓一線員工警惕可能的金融欺詐現象,對老人大額現金提取等特殊情況予以足夠的重視;對客戶的投訴進行及時處理和整改。另一方面,應創新研發數字金融服務。基于算法的金融科技可被運用于防范養老金融欺詐。例如,通過人工智能來識別和阻止語音釣魚電話、拒收含有詐騙信息的電子郵件等。同時,還可以通過短信智能提醒潛在客戶注意提防養老金融欺詐。

(三)重視老年群體精神需求滿足和金融素養培養

老年群體的心理脆弱性與孤獨感是導致其容易成為金融欺詐受害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除了外在的風險防范措施外,還應高度重視老年群體精神需求的滿足和老年人精神慰藉服務體系建設。建議在社區、養老機構等場所開展經常性的志愿者關懷訪視、生活陪伴、情緒疏導、心理咨詢、危機干預等服務,幫助老年群體適應退休后角色的轉變。大力推進和擴大時間銀行試點范圍,大力營造老年協同互助的社區文化氛圍。同時開展養老金融知識宣教,提高老年群體金融欺詐識別能力。另外,對于遭受的養老金融欺詐的群體,一方面,要重視其心理輔導,預防金融欺詐給其帶來除了經濟損失之外的負面影響;另一方面,要培養老年群體維權意識,完善老年群體維權通道,提高金融欺詐受害者的報告率。

七、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指出,“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維護金融安全,是關系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一件帶有戰略性、根本性的大事”。養老金融作為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安全性關乎規模龐大的老年群體的基本生活質量與社會安全穩定,在人口老齡化加劇的背景下,養老金融風險管理的重要性愈發凸顯。與傳統金融業務不同,養老金融產品和服務呈現出復雜化、多元化、科技化等新特征,其業務流程涉及的金融風險點也更加復雜和隱蔽。為了有效防范和治理養老金融風險,首先應從有效推進積極老齡化國家戰略的頂層設計的層面出發,構建養老金融風險治理體系的整體型戰略安排。對于養老金融排斥風險而言,一方面,應在供給側積極推動金融體系適老化改革,推動養老金融產品規范與創新,構建普惠型的養老金融體系。另一方面,應在需求側加強老齡國情教育和國民養老金融教育,構建系統性的養老金融教育體系,幫助老年群體跨越“數字鴻溝”,引導全社會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對于養老金體系可持續性風險而言,需進一步加大城鄉養老保險改革力度,加快完善養老保險制度體系,持續提升養老保險基金投資和運營管理能力的同時,將參數化改革措施與結構化改革措施相結合,優化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制度設計,推動養老責任由政府主導向多元主體責任共擔轉移。對于養老金融資產保值增值風險而言,應通過加大市場化投資力度與構建待遇指數化調整機制來應對利率與通脹風險,探索長壽風險的市場化轉移途徑,構建養老金融產品與服務供給的多方監管機制。對于養老金融欺詐風險而言,應完善老年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措施,持續提升養老金融服務質量,同時還應重視老年群體精神需求滿足和金融素養培養。

[注?釋]

①?數據來源:歐洲中央銀行網站,https://wwwecbeuropaeu/press/pr/date/2019/html/ecbpr190604~03b3c570c5enhtml。

②?數據來源:中國新聞網,https://wwwchinanewscom/fortune/2020/08-31/9278625shtml。

③?數據來源: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與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聯合出品的《中高凈值家庭資產配置和保險保障白皮書》。

[參考文獻]

[1]穆懷中.人口老齡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路徑與有限擠出理論演繹[J].社會保障評論,2023,7(2):48-61.

[2]CHRISTELIS?D?,?DOBRESCU?L?I?,?MOTTA?A.?Early?life?conditions?and?financial?risktaking?in?older?age[J].?Journal?of?the?economics?of?ageing,?2020,17(10):1-13.

[3]AARP?PUBLIC?POLICY?INSTITUTE.?Banksafe?Initiative:?a?comprehensive?approach?to?better?serving?and?protecting?consumers[R].Washington:?AARP,?2016.

[4]OECD.?Financial?consumer?protection?and?ageing?populations[R/OL].?(2020-01-10)?[2023-05-10].http://wwwoecdorg/finance/Financialconsumerprotectionandageing?populationspdf.

[5]OFFICE?OF?FINANCIAL?PROTECTION?FOR?OLDER?AMERICANS.?Consumer?finance?protection?bureau?suspicious?activity?reports?on?elder?financial?exploitation:?issues?and?trends[R].?Washington:?CFPB,?2019.

[6]林義.我國養老保險模式轉換[J].財經科學,1994(1):60-63.

[7]董克用,施文凱.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制度:理論探討與政策選擇[J].社會保障研究,2020(2):3-12.

[8]穆懷中,范璐璐,陳曦.養老保障制度“優化”理念分析[J].社會保障研究,2020(1):3-10.

[9]LOCK?S?L.?Agefriendly?banking:?how?we?can?help?get?it?right?before?things?go?wrong[J].?Public?policy?&?aging?report,?2016(1):18-22.

[10]OECD,?G20/OECD.?Highlevel?principles?on?financial?consumer?protection[R].Bali:?G20/OECD?Task?Force,?2022.

[11]林義.我國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優化與服務拓展[J].社會保障評論,2022,6(5):56-65.

[12]METLIFE.?The?metlife?study?of?elder?financial?abuse?crimes?of?occasion,?desperation,?and?predation?against?America’s?elders[R].New?York: Westport,?2011.

[13]CARSTENSEN?L?L,?FUNG?H?H,?CHARLES?S?T.?Socioemotional?selectivity?theory?and?the?regulation?of?emotion?in?the?second?half?of?life[J].Motivation?and?emotion,?2003,27(2):?103-123.

[14]WOOD?S,?LICHTENBERG?PA.?Financial?capacity?and?financial?exploitation?of?older?adults:?research?findings,?policy?recommendations?and?clinical?implications[J].Clin?gerontol,2017,?40(1):3-13.

[15]郭樹清.?養老金融改革已在路上,將統一養老金融產品標準?[N/OL].?(2020-10-23)?[2022-03-2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134755516573658?2&wfr=spider?&for=pc.

[16]陳鵬軍.我國“以房養老”發展瓶頸及其模式選擇[J].經濟縱橫,2013,?335(10):43-46.

[17]朱俊生.專屬商業養老保險,如何“補強”第三支柱[J].養老金融評論,2022(10):45-53.

[18]趙桂才.發揮公募基金作用,助力養老體系建設[J].養老金融評論,2022(12):8-13.

[19]OECD.International?survey?of?adult?financial?literacy?competencies[R].Paris:OECD,2016.

[20]DOI?Y,?MCKENZIE?D,?ZIA?B.?Who?you?train?matters.?identifying?complementary?effects?of?financial?education?on?migrant?households[Z].World?bank?policy?research?working?paper,No.104,?2012.

[21]FERNANDES?D,?LYNCH?JR?J?G,?NETEMEYER?R?G.?Financial?literacy,?financial?education,?and?downstream?financial?behaviors[J].Management?sciences,2014,60(8):1861-1883.

[22]封進,趙發強.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基金積累的影響[J].社會保障評論,2021,5(1):64-77.

[23]朱文佩,林義.長壽風險、主觀生存概率與養老金融資產配置[J].貴州財經大學學報,2022,?219(4):71-80.

[24]謝世清,趙仲匡.q遠期合約:壽險風險管理的新工具[J].證券市場導報,2014,260(3):67-71.

[25]MENONCIN?F,?REGIS?L.??Optimal?lifecycle?labour?supply,?consumption,?and?investment:?the?role?of?longevitylinked?assets[J].?Journal?of?banking?&?finance,?2020,120(11):1-19.

[26]LACHS?M?S,?HAN?S?D.?Ageassociated?financial?vulnerability:?an?emerging?public?health?issue[J].?Annals?of?internal?medicine,?2015,?163(11):877-891.

[27]LICHTENBERG?PETER?A.?Financial?exploitation,?financial?capacity,?and?alzheimer’s?disease[J].?American?psychologist,?2016,?71(4):312-325.

[28]江世銀,魏建華.國外金融服務養老公共管理政策實施探索[J].行政管理改革,?2022,?156(8):?88-95.

Identification,?Prevention?and?Management?of?Pension?Financial?Risks

in?the?Context?of?Population?Aging

Zhu??Wenpei,??Lin??Yi

(Southwestern?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Chengdu?611130,?China)

Abstract:???Accelerated?population?aging?has?driven?changes in?the?social?structure?and?economic?growth?model,?and,?at?the?same?time,?created?space?for?the?development?of?pension?finance.?However,?with?the?intensification?of?aging,?traditional?financial?regulatory?models?are?difficult?to?adapt?to?the?new?characteristics?and?challenges?of?pension?financial?risks.?Based?on?the?development?process?and?main?service?targets?of?elderly?care?financial?activities,?this?article?defines?the?pension?financial?risks?in?the?elderly?society?as?four?categories:?pension?financial?exclusion?risk,?sustainability?risk?of?the?pension?system,?preservation?and?appreciation?risk?of?pension?financial?assets,?and?fraud?risk?of?pension?finance.?On?this?basis,?corresponding?prevention?and?management?measures?are?proposed?for?different?types?of?pension?financial?risks,?and?a?governance?system?for?pension?financial?risks?is?constructed,?providing?useful?reference?for?improving?the?risk?resistance?ability?of?the?pension?financial?system?and?serving?the?quality?and?efficiency?of?the?real?economy.

Key?words:population?aging;?pension?financial?risk;?pension?financial?exclusion;?financial?fraud?for?elderly;?system?sustainability

(責任編輯:蔡曉芹)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线视频亚洲色图| 国产精品浪潮Av| 国产特级毛片aaaaaa| 中文字幕人妻av一区二区| 国产第四页|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桃花视频| 制服丝袜在线视频香蕉| 高清无码手机在线观看|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 午夜福利视频一区| 爆乳熟妇一区二区三区| 大陆精大陆国产国语精品1024| 亚洲欧美在线综合图区| 国产欧美日韩专区发布| 在线精品视频成人网| 呦女亚洲一区精品|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一区| 91精品视频网站| 久久99国产精品成人欧美|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孕妇大杂乱 | 色综合日本| 国产91丝袜| 99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亚洲欧美另类日本| 国产成人永久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图区| 亚洲丝袜中文字幕| 无码专区国产精品第一页| 尤物在线观看乱码|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九九九| 99人体免费视频| 波多野结衣一二三| 波多野结衣第一页| 亚洲va欧美ⅴa国产va影院| 欧美日韩资源| 中文字幕自拍偷拍| 国产精品尤物铁牛tv| 91探花国产综合在线精品| 国产精品免费电影| 日韩专区欧美| 免费一级全黄少妇性色生活片| 成人亚洲天堂| 十八禁美女裸体网站| 亚洲自拍另类| 亚洲综合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黄网站在线观看| 免费啪啪网址| 亚洲日本精品一区二区| 精品久久久无码专区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在线不卡视频| 日韩第一页在线| 99精品高清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77美色|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 亚洲无码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高清无码免费| 在线免费无码视频| 在线观看国产小视频| 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人人添| 在线观看免费AV网| 精品国产www| 国产丝袜第一页| 国产微拍精品| 国产精品内射视频| 国产91导航| 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亚洲视频四区| 久久精品午夜视频| 色婷婷狠狠干|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 亚洲愉拍一区二区精品| 91久久青青草原精品国产| 免费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免费电影| 欧美国产视频| 国内丰满少妇猛烈精品播| 最新国产午夜精品视频成人| 国产精品99r8在线观看| 欧美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影视| 99久久99这里只有免费的精品| 日韩在线2020专区|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