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老齡社會提高生育率與延遲退休的必要性、可行性與潛在策略研究

2023-09-24 16:20:30王云多
當代經濟管理 2023年9期
關鍵詞:延遲退休

[摘?要]由生育率持續下降與預期壽命不斷延長引起的日益加劇的人口老齡化不僅導致我國勞動供給將逐漸減少,而且也將導致我國養老金供給逐漸減少和養老金需求逐漸增加,危及現收現付養老金制度可持續運行。為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負面經濟影響,提高生育率和延遲退休被視為兩大重要舉措,但適度放開生育限制后,我國總和生育率并未有明顯提高,總和生育率仍維持在較低水平,而且延遲退休政策也面臨很大社會阻力,導致鼓勵生育和延遲退休政策及其效果具有較大不確定性。為消除或減輕制約生育率提高和延遲退休的不確定因素,文章從探究提高生育率和延遲退休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影響因素出發,提出有利于提高生育率和延遲退休的激勵和約束機制,為緩解人口老齡化帶給我國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提出一些潛在的可持續應對措施。

[關鍵詞]生育率;人口老齡化;延遲退休;養老金;可持續性

[中圖分類號]??F2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461(2023)09-0071-08

受近年來我國人口出生率較低和老年人預期壽命不斷延長影響,我國人口老齡化呈加劇態勢,導致養老保險資金需求不斷增加,若不能采取有效應對策略,將引發養老保險財政危機。因此,解決養老保險潛在財政危機成為擺正我國政府面前的一個急需解決的經濟問題。有必要從分析計劃生育政策對我國人口老齡化及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發展的影響出發,充分考慮人口老齡化與我國養老保險財政危機之間的關系,提出一些潛在的應對人口老齡化的辦法,以消除人口老齡化帶給我國經濟增長的潛在負面影響。

一、文獻述評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廣泛關注了生育率下降、預期壽命延長對人口老齡化的影響,以及人口老齡化對養老保險制度的影響。SAMUELSON(1958)探究了生育率下降對人口老齡化的影響[1],在此基礎上,DAVID、YAARI(1966)進一步探究預期壽命延長對人口老齡化的影響[2],上述學者還通過構建理論模型,檢驗了人口老齡化帶給養老金財務的潛在支付危機。穆懷中、閆琳琳(2012)結合我國城市化進程和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探究了生育率下降和預期壽命延長的負面影響,研究指出生育率下降不僅導致勞動供給減少,而且也將導致養老金繳費人口減少,而老年人預期壽命延長將導致養老金需求增加,二者將改變養老金供求,引發養老金支付危機[3]。國內外部分學者還從財政上測算了人口老齡化引發的養老金缺口規模及解決辦法。例如,DIAMOND(1965)使用養老金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代表養老金支出規模,運用三期迭代模型測算人口老齡化進程中養老金支出規模的變化,測算結果顯示,在人口老齡化中后期階段將出現養老金財政缺口[4]。一些學者使用生命表測算了隱性養老金債務。例如,BARRO、BECKER(1989)研究指出,人口老齡化經由勞動供給減少和養老金需求增加,將導致潛在的隱性養老金債務[5]。在此基礎上,BECKER等(1990)構建了用于測算隱性養老金債務的模型[6],DUTTA(2000)和童玉芬等(2014)使用BECKER等構建的模型測算了養老金隱性債務規模,研究指出人口老齡化將不斷擴大養老金隱性債務規模[7-8]。

此外,還有些學者研究了人口老齡化對經濟增長的不利影響。例如,COILE、GRUBER(2007)測算了可量化人口老齡化因素對國內生產總值損失的影響程度[9],BLOOM等(2010)學者從理論上探究了人口老齡化對勞動供給、儲蓄率和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10]。但是也有學者持不同觀點,認為上述觀點僅能代表人口老齡化的長期影響,短期內由于存在人口紅利,經濟仍可維持較快增長[11]。

為應對人口老齡化對經濟增長的不利影響,國內外學者探究了一些可能的應對策略。首先,延遲退休被認為是最有效的辦法,但考慮到延遲退休需要老年勞動者在法定退休年齡時仍能保持健康身體,這一政策很難被從事高強度體力勞動的工作者和身體健康狀況不佳的老年工作者所接受。其次,FELDSTEIN、ELENA(2001)建議通過提高養老保險稅率解決養老金財務缺口[12],但現行養老保險稅率已經接近企業和個人承受上限,一旦提高養老保險稅率,容易引起企業和個人不滿,引發工作者和退休者的矛盾沖突,給社會帶來無謂的經濟損失。此外,LEE、MASON(2010)和PRETTNER等(2013)提出通過增加人力資本投資緩解人口老齡化負面經濟影響[13-14],但他們在實證研究中通常將人力資本設定為外生變量,沒有將其視為內生變量,不能全面反映人力資本在應對人口老齡化過程中的作用。盡管上述學者較為全面地探究了人口老齡化對勞動供給、儲蓄和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但是這些研究并未深入系統地探究人口老齡化的成因、影響因素及潛在對策,為實現人口與經濟可持續發展,需要深入系統地研究人口老齡化的成因及潛在應對策略。

二、近年來我國人口年齡結構變化

近年來,我國人口結構不斷老化,出現人口老齡化現象。國家通常用60歲或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反映一國老齡化情況,若一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10%,或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7%,意味著該國進入老齡社會。如表1所示,我國60歲或65歲以上老年人口一直在顯著增加,按照60歲的最低標準,我國2000年已經步入老齡社會(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1021%,但當年統計的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69%),即使按照最高標準,到2001年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全部人口比重達到71%,符合了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在7%以上就進入老年型社會的最高標準,我國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到2018年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全部人口比重達到119%,2021年老年撫養比(65歲以上老年人口除以15~64歲人口)達到208%。這也說明人口年齡結構老化程度進一步加深。與此同時,0~14歲人口占全部人口比重一直呈下降趨勢,其表現就是少兒撫養比(0~14歲少兒人口除以15~64歲人口)從1982年的546%下降到了2012年的222%。受“二孩政策”影響,2013—2021年,我國少兒人口占比開始增加,但增加不明顯,少兒撫養比僅從2012年的222%增加到2021年的256%。

我國政府適度放開生育限制后,之所以新生兒增長不顯著,主要原因如下:一方面,無論是在農村還是城鎮地區,相對于老一輩人,現代年輕夫妻的生育觀念已經轉變,從重視孩子數量轉向重視孩子質量,倡導優生優育;另一方面,現在養育一個孩子的經濟成本越來越高,而養育孩子的經濟收益越來越低,抑制了家庭生育決策。此外,人口老齡化最終將導致我國勞動供給逐漸減少。15~64歲人口一直到2013年前都呈上升趨勢,從1982年的62?517萬人到2013年101?041萬人,勞動年齡人口的增加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了充裕勞動力,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逐步深入,勞動力人口充裕狀況將逐漸改變,比如2014年以后15~64歲人口有所下降(見表1)。

三、人口老齡化影響因素剖析

人口老齡化是人口年齡結構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轉變的結果,也是人口出生率下降與預期壽命延長的結果,而人口出生率下降與預期壽命延長受各國生產力發展水平,以及文化和宗教信仰等諸多因素影響,導致各國人口老齡化出現的早晚、快慢及程度存在一定差別,無論從宏觀層面,還是從微觀層面,都存在一定影響人口老齡化的因素,而且這些因素都直接或間接與生育率和預期壽命有關。

(一)宏觀層面導致人口老齡化的因素分析

首先,人口老齡化是工業革命推動的人口轉變的必然結果。在工業革命以前,人類社會處于傳統人口轉變階段,人口再生產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增長率的傳統模式,總體上保持以年輕型人口為主的人口年齡結構。工業革命后,人口再生產逐漸呈現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增長率的發展模式,人口總量迅速增長。

在生產力和科技的大力推動下,社會對勞動者的知識需求增加,推動了教育事業的發展,也延長了人們受教育年限,延后了生育時間,導致生育率下降,生產力的迅速發展還導致社會財富總量快速增長,醫療衛生條件不斷改善,導致新生兒死亡率大大降低,老年人預期壽命不斷延長。

在后工業時代,生育率開始迅速下降,導致人口年齡結構也在逐漸老化,老年人數量在不斷增加。

其次,人口老齡化是社會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不斷變革的產物。尤其是社會保障制度的出現及不斷完善,不僅消除了工薪階層養老風險和醫療風險,而且降低了工薪階層的生育意愿,加之輕工產業和流通服務行業的快速發展,極大促進了女性就業,進一步削弱了女性生育意愿,導致總和生育率快速下降到20左右,甚至低于正常更替水平,人口再生產特點轉變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增長率的現代模式。

最后,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出現還與我國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實施的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密不可分。由于20世紀70年代末到21世紀前10年嚴格實施的計劃生育政策,導致我國生育率被人為控制到很低水平,進而導致當前育齡婦女總體規模下降,抑制社會生育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即使生育率不變,出生人口也會大量減少。大約在1984—1990年之間,我國曾經存在一個生育的高峰,當時中國出生了一大批孩子,最多的一年生了2?529萬人(1987年)。這一批出生人口的生育期大致上應該是在2010—2020年之間。可以看到,2010—2015年之間,每年的出生人口規模還是很大的,原因在于育齡婦女的規模比較大。20世紀90年代,隨著計劃生育的嚴格實施,每年出生的孩子數量開始大幅減少。這意味著,在大約20~30年之后,我國處于生育旺盛期的婦女的數量也會快速下降,這正是我們目前所面對的一個變化——育齡婦女數量開始大幅下降,這是導致我國出生人口數量走低的一個直接原因。

(二)微觀層面導致人口老齡化的因素分析?

首先,人口老齡化是家庭制度變遷的結果,正如上面宏觀影響因素中提到的,隨著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和社會保障制度的不斷完善,現代化使家庭中父母在撫養和培養子女方面的支出遠遠超過子女對父母的回報,導致家庭中依靠子女養老的養老保障功能逐漸弱化,進而影響到家庭生育意愿。

其次,家庭生育意愿下降是人口老齡化的直接成因。第一,現在年輕人更多追求個人發展和享受,主動推遲婚齡和育齡,影響生育孩子數量。之前,多數年輕人在達到法定結婚年齡就結婚,并很快生育了第一個孩子。但目前人們的平均初婚年齡是26歲多,生育第一個孩子的平均年齡在27歲左右,而且,我國社會仍然處在婚育年齡不斷推遲的進程中,生育率下降可能是一個緩慢、長期的變化過程。第二,家庭生育孩子成本增加,生育孩子的收益減少也推動了家庭生育意愿下降。隨著我國城市化的推進,養育孩子的成本不斷提高,尤其是高昂的房價、社會成本和教育成本,成為壓倒很多年輕夫婦生育意愿的最后一根稻草。與此同時,家庭從撫育子女獲得的經濟和非經濟收益卻越來越少。例如,現代社會里父母對孩子的勞動效用、保險效用和擴展家庭貢獻的效用評價越來越低,也是制約家庭生育決策的重要因素。

由表2中列出的時間序列數據可見,即使2013年后適度放開生育限制,總體上,我國人口出生率也在下降,2021年僅為752‰,人口自然增長率在經歷短暫上升后,也在下降,2021年僅為034‰,遠低于2016年的586‰,人口死亡率變化不大,始終維持在較低水平,處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增長率的人口轉變高級階段,這也是直接導致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的主要原因。

人口老齡化將導致養老金支付危機,為解決養老金支付危機,首要任務是提高人口出生率,把它提高到使人口能擴大再生產水平,或至少保持人口正常更替水平不變,以恢復人口經濟活力,改善人口年齡結構。然而,現實情況卻是我國生育率仍在持續下降,并未見上升趨勢,與此同時,我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在不斷延長,在我國現有退休年齡政策不變的前提下,必將導致我國勞動供給進一步短缺,將進一步抑制養老金供給和經濟增長,導致養老金需求增加,嚴重威脅到我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設。為實現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發展,需要為我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提供持續的勞動供給,間接為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提供穩定養老資金。就短期來看,不考慮其他影響因素,延遲退休可以顯著增加勞動供給,但是延遲退休年齡有上限,要根本上解決長期中勞動供給不足問題,還需要提高生育率,為我國長遠經濟發展和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設提供穩定勞動供給。

四、提高生育率與延遲退休的必要性、可行性與潛在策略研究

(一)提高生育率的必要性、可行性及潛在策略研究

在一般意義上,所有人口包括三類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和成年人。在這三類人口中,只有成年人有生產力,承擔著維持全部人口消費產品生產的負擔。在總和生育率很高而老年人預期壽命很低時,一國老年人口比例很小,而未成年人口比例很高,不會出現人口老齡化。當總和生育率下降和老年人預期壽命延長時,未成年人口比例將逐漸下降,老年人口比例也將逐漸上升,會出現人口老齡化。如果總和生育率下降速度足夠快,那么在一段時間內,成年人就可以從他們撫養孩子的義務中解脫出來,將更多的時間投入市場性勞動,增加社會總產出,這將導致人均消費增加,社會福利增加,這可能使所有類別的人(未成年人、成年人和老年人)受益,或使某一特定人群受益。但大約30年后,當成年人變老時,將大大增加社會養老負擔。如果成年人希望在其他條件相同情況下保持他們的福利水平不下降,合理且有效的解決辦法首選提高生育率,以便在幾十年后恢復暫時失去的人口平衡。

1我國現有生育政策及其效果評估

為了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勞動供給短缺、經濟增長乏力以及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運行壓力,我國已經開始逐漸放開生育限制,2016年和2021年先后實施了全面放開二孩和三孩的生育政策。在二孩和三孩政策實施后,截至2021年,我國人口自然增長率下降趨勢有所收斂但仍不樂觀,也就是說適度放開生育有一定效果,但是效果并不明顯。

當然,需要辯證地看待生育政策的效果,若放開生育限制后多數家庭選擇生育二孩或三孩,盡管可以提高總和生育率,但是也將在短期內增加家庭和社會養育孩子的經濟負擔,抑制家庭成員的市場勞動供給,也將導致社會用于養老的一部分資源轉移到撫養孩子身上,短期內對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運行產生一定負面影響。但是,從長期來看,等待孩子們長大成人,將增加未來的勞動供給和養老金供給,而且從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角度看,這些孩子們長大后創造的社會財富應該遠遠超過他們成長過程中消費的社會財富,因此,從長遠來看,提高生育率不僅可以為經濟發展提供穩定的勞動供給,而且有利于為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提供穩定且持久的資金,促進我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發展。

但是,正如本文前面所描述的那樣,適度放開生育限制后,近年來我國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變動仍呈現下降趨勢,也就是說,選擇生育二孩和三孩的家庭很少,并沒有像政策制定者預期的那么樂觀,多數適齡生育人口放棄了生育二孩和三孩的權利和機會,導致總和生育率并沒有提高,趨勢還在繼續下降。因此,目前看來,如何提高生育率,增加未來勞動供給是一個艱難的系統工程。需要深入研究抑制生育率提高的各類因素,并采取一定對策解決這些影響因素,以帶動生育率提升,為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

2抑制家庭生育的主要因素探究

就目前來講,抑制家庭生育行為的因素很多,諸如住房、子女教育、養老及嚴峻的就業形勢等各類因素,這些因素都直接或間接制約著家庭的生育行為。就住房問題而言,城市地區住房價格持續攀升,居高不下,成為束縛家庭生育決策的重要影響因素,為還房貸,很多在城市打拼的年輕人放棄了組成家庭(結婚),組成家庭的很多年輕人也放棄了生育決策。就子女教育而言,更是現代家庭考慮的頭等大事,希望孩子從小獲得全面發展機會,早日成才的美好愿望增加了年輕父母的憂慮,很多年輕父母在孩子出生后不久就傾注了大量金錢和精力培養孩子,為孩子從小報各類興趣班,盡管過多地關注孩子成長可能適得其反,增加了孩子的學習負擔,挫傷了孩子學習的興趣,但這一趨勢并沒有得到遏制,培養孩子的大量投入也抑制了家庭生育決策。就養老問題而言,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出生的獨生子女長大后,沒有兄弟姐妹替他們分擔父母養老問題,隨著他們父母漸漸老去,需要有人照顧時,也將增加他們的養老負擔,抑制他們的生育決策。此外,80年代和90年代出生的獨生子女成長的環境影響了他們的生育觀念,從小在父母關愛下長大,沒有兄弟姐妹陪伴,深深改變了他們對生育的偏好和觀念,他們長大后面臨的社會環境已經發生改變,在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環境下,競爭日益激烈的工作崗位和工作環境迫使他們不得不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工作上,無暇顧及生育。

3提高生育率的策略研究

近些年,國內對提高生育率對策的研究非常多,通常圍繞降低生育成本展開,本文認為,單純談論降低生育成本對提高生育率作用不大。為提高生育率,需要在綜合考慮各種影響因素的基礎上,協同采取各類措施帶動生育率的提升。因此,需要系統加以研究,從制度層面削弱或消除影響生育的因素。

首先,為提高生育率,需要建立一套有利于刺激生育的激勵約束機制。首選激勵機制,就激勵機制而言,除了鞏固已有的個人所得稅方面的專項附加扣除政策,完善生育保險制度外,還應該建立家庭津貼制度,通過發放家庭生育補貼,給予多子女家庭撫養子女生活和教育津貼。家庭津貼制度應由中央和地方政府財政提供資金,實行有差別和無差別生育補貼,減輕多子女家庭的經濟負擔。所謂無差別生育補貼,是不考慮地區生活成本差別,給予選擇生育孩子家庭的一般補貼,參照人均生活支出確定補貼標準;就有差別生育補貼而言,是指考慮各地區生活成本差異狀況、家庭經濟狀況及養育子女數量給予額外的生育補貼。此外,還應該酌情給予做出生育決策的家庭帶薪休假等社會福利。如果上述激勵機制仍然不能極大提高生育率,可考慮輔之以一定的約束制度。這是由于盡管生育決策主體是家庭,但生育問題也關系國家長遠發展,不能僅由家庭基于生育意愿和生育成本收益做出判斷,國家也應承擔一定的責任,通過出臺一定法律規章制度,對大齡未婚人群或已婚不生育家庭施加一定影響。

其次,為提高人口出生率,還需要提出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為家庭養育孩子減負,提高養育孩子的收益。實際上,從經濟學角度分析,上面所有提及的抑制家庭生育決策的因素都可以歸結為影響家庭生育成本的因素,此外,隨著高等教育的逐步推廣,以及社會保障制度的不斷完善,子女完成學校教育后基本上到結婚年齡,回報父母的時間減少,能夠為父母提供的勞動效用、經濟風險效用和保險效用也在逐漸減少,較高的生育成本和較低的生育收益是抑制家庭生育的核心因素。此外,高房價和教育成本是制約家庭生育的重要因素,為此,控制各地房價與物價上漲,繼續嚴格執行教育的“雙減”政策,加強對各類教育培訓機構監管,對合法教育培訓機構的經營行為進行服務價格管控,間接為家庭養育子女減負。

再次,為提高生育率,還需要做好宣傳教育工作,在學校教育和社會上宣傳生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從思想上激勵人們重視生育。是否選擇生育是家庭的權利,也是家庭應盡的社會義務,通過宣傳教育,讓生育適齡人口意識到生育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性,有利于激勵生育。

最后,適當降低結婚年齡,不再提倡晚婚晚育,在法定結婚年齡內,鼓勵早婚早育是激勵生育的重要措施。很多國家的法定結婚年齡為18~20歲,而我國現行法定結婚年齡為男子22歲,女子20歲,高于多數西方國家法定結婚年齡,實際上,現在很多城市男性和女性,由于追求高學歷或職業發展,自動晚婚晚育,因此,適當降低結婚年齡,鼓勵早婚早育,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二)延遲退休的必要性、可行性與潛在策略研究

延遲退休通常被認為是一個增加養老儲蓄,提高退休后養老金待遇的理想選擇。這是由于:一方面,延遲退休政策可以使延遲退休者在延遲退休期間掙更多的錢,為養老積累更多資金;另一方面,在養老金待遇與養老金繳費密切相關的繳費確定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下,延遲退休政策可以使個人在延遲退休期間多繳幾年養老金,提高延退者退休后養老金待遇水平。也就是說,通過延長一定年份的退休年齡,該計劃既可以為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提供相應年份的養老金繳費,同時也可以減少對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相應年份的養老金需求。

1延遲退休的必要性

首先,之所以應該延遲退休,是因為相對于現實經濟發展需要,我國原有退休年齡政策規定的法定退休年齡偏低。新中國成立后,1951年政務院頒布實施的《勞動保險條例》將男性法定退休年齡定為60歲,女職工法定退休年齡定為50歲,此后,又區分了女性職工和女干部,將女干部法定退休年齡定為55歲。就當時而言,這一退休年齡規定有些偏高,已超過當時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因當時社會主義新中國復蘇經濟和進行經濟建設需要增加勞動供給導致。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逐步推進,盡管時有波折,但廣大城鄉居民生活水平、醫療和衛生條件還是在逐步改善,尤其是改革開放后,隨著我國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條件、醫療衛生條件的極大改善,促使城鄉居民人均預期壽命不斷增長。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人口統計數據,改革開放后,我國男性和女性的人均壽命已從20世紀80年代的60多歲,提高到2019年的773歲(合計),遠高于新中國成立初期規定的退休年齡。

其次,在現有退休年齡規定下,持續多年的低生育率和不斷延長的預期壽命必將導致未來勞動供給短缺。由于20世紀80年代初將計劃生育定為基本國策,受嚴格實施的計劃生育政策,以及受到社會發展過程中教育發展、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轉變、生育成本上漲及年輕人生育觀念轉變等因素的影響,我國人口出生率不斷下降,已從1981年2091‰下降至2021年752‰。盡管我國勞動年齡人口規模還很大,但是由于出生率持續走低,人口紅利必將逐漸消失,人口老齡化趨勢會越來越嚴重。人口老齡化產生的最直接負面影響是老年撫養比逐年提高,通常由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與15~59歲人口之比代表老年撫養比,根據近年來國家統計局公布的調查數據,1982年時我國老年撫養比僅為8%,而到了2021年,我國老年撫養比上升至208%,不到40年的時間里,我國老年撫養比翻了一番還多。老齡化加劇的直接影響是老年退休人口將逐漸增多,而勞動人口將逐漸減少,對社會總產出產生抑制作用,不利于實現經濟可持續增長。

而且,隨著新中國成立初期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口步入老年,若仍然堅持新中國成立初期實施的男職工60歲退休、女職工50歲退休、女干部55歲退休的政策,必將出現我國勞動供給減少、養老金供給不足和養老金需求增加,進而導致養老金財政缺口。事實上近年來一些省市已經出現養老金收不抵支。以黑龍江省為例,根據2019年國家統計年鑒公布的數據,截至2018年底,黑龍江省城鎮職工養老金累計結余為-5572億元,如果沒有中央政府的養老金調劑政策,沒有中央的財政轉移支付,黑龍江省已經無法按時足額發放養老金。而且,遼寧等部分省市也已經出現當年養老金繳費收不抵支。因此,延遲退休已迫在眉睫,如果錯過了生育高峰期出生一代延遲退休的最佳時機,勢必加劇養老金財務危機。延遲退休政策的實施還需要考慮老年人主觀意愿和健康狀況,為保障延遲退休政策得以順利實施,政府應通過出臺法律法規為延遲退休政策的實施提供法律保障。

2我國延遲退休的可行性

首先,與新中國成立初期相比,老年人預期壽命延長了至少10歲,而且隨著生活條件和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老年人變得身體更加健康,適合繼續工作。如上所述,為解決社會保障危機,一個經常被忽視的變化是延長生育高峰期出生一代的退休年齡。生育高峰期出生一代恰逢我國醫療衛生事業處于快速發展期,不斷改善的醫療衛生條件使得老年人口預期壽命不斷延長。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截至2022年底,我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已接近7793歲,與20世紀90年代社會保險制度剛啟動時相比,老年人口預期壽命延長了10歲。當然,改善的不僅是老年人口預期壽命,老年人口健康狀況也得到改善,健康的身體可以為老年勞動力繼續留在勞動力市場提供保障。此外,與新中國成立初期相比,我國經濟結構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的體力勞動行業已經被嚴重削弱,取而代之的是出現大量非體力勞動行業。非體力勞動行業盡管仍會有工作壓力,但是非體力勞動行業對從業者的身體要求并不那么苛刻,這使老年勞動力在達到原有法定退休年齡后能夠繼續工作,這也是社會呼吁延遲退休的原因之一。

其次,為了鼓勵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老年勞動力留在勞動力市場,很多企業開發出很多適合老年勞動力的工作崗位。例如,REIMERS、HONIG(1996)研究指出,在一些歐美國家,由于開發出很多適合退休人員工作的崗位,18%到達退休年齡的女性和16%到達退休年齡的男性仍然會留在勞動力隊伍,并且他們預測,隨著考慮對延遲退休者延退期間的收入免征所得稅,使得他們更有動力繼續工作[15]。這并不意味著身體健康的人將在60歲以后繼續從事全職工作,考慮到未來勞動力人口的變化,老年人可能更愿意從事壓力較輕,適合老年人工作的非全職工作。

3延遲退休的不確定性

雖然延遲退休通常被視為緩解養老保險支付危機的有效辦法,但是延遲退休也面臨一定阻力,政府該如何實施延遲退休政策,還需要進行科學論證,即使政府實施了延遲退休政策,這一政策對養老保險制度的影響仍然具有較大不確定性。就延遲退休政策效果而言,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樣,雖然延遲退休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養老金財政缺口,但是不能根本上解決養老金缺口,需要科學測算延遲退休者延遲工作期間待遇補償問題,否則暫時性減少的養老金支出被未來過多的養老金支出抵消,可能會引發更大的養老金財政缺口。

首先,隨著老年人預期壽命延長,延遲工作的年限很難超過預期壽命增長的年限,這樣難以從根本上解決人口老齡化導致的養老保險支付危機。也就是說,若延遲工作的年限低于預期壽命增長的年限,延遲退休政策無法解決人口老齡化導致的養老保險支付危機。例如,若規定老年勞動者60歲退休,但預期壽命為70歲,只能領10年的養老金,若調整退休年齡,規定延遲5年退休,即老年勞動者65歲退休,預期壽命不變則只能領5年養老金,但若預期壽命延長到80歲,他們將在未來領取15年養老金,這將增加對養老金的總需求。

其次,也存在一些抑制延遲退休的因素,例如,每次延遲退休建議提上議事日程,都會有一些人強烈反對延遲退休。持反對延遲退休觀點的人通常認為,隨著勞動者年齡不斷增長,身體機能會逐漸下降,尤其是中老年勞動力記憶力也會逐漸衰退,延遲退休將增加他們的就業壓力。對于非熟練型中老年勞動力而言,往往難以適應技術革新帶來的挑戰,一旦經歷結構性失業,很難再獲得就業機會。持反對延遲退休觀點的人還指出,我國快速推進的城市化進程導致我國農村地區釋放了較多的剩余勞動力資源,還存在一定規模的顯性和隱性失業,為實現充分就業,暫時可不實施延遲退休政策。但是,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發展和人口老齡化加劇,必將出現勞動力短缺,屆時應根據社會發展需要,實施有針對性的延遲退休政策。

再次,近年來我國政府對養老保險政策的一些調整不僅會削減未來退休金支出,而且也會影響到個人延遲退休行為。例如,社會平均工資一直是退休者養老金發放的重要參考指標,但是這一指標統計的是城鎮地區公有制職工的平均工資,并未考慮非公有制企業職工的平均工資,2019年政府擴大了社會平均工資統計口徑,納入了非公有制企業職工的平均工資,鑒于國企職工平均工資高于非國企職工平均工資,擴大了社會平均工資統計口徑將降低社會平均工資水平,進而降低退休者領取的養老金待遇,會影響到老年勞動力的退休決定。當然,老齡社會這一政策調整不僅可以壓縮公共養老金開支,而且保障公共養老金制度有一定償付能力。

4應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延遲退休原則

延遲退休不能一蹴而就,延遲退休政策的實施不僅關系到國家經濟利益,也關系到各行各業從業者切身利益,要綜合考慮延遲退休實施后產生的短期和長期經濟和社會影響。在我國生育率不能有效提升、老年人群預期壽命不斷延長且老年人群健康狀況持續改善的情況下,延遲退休年齡不宜一步到位,應該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企業和個人等各方面力量承受能力,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延遲退休原則。

總體上,存在有利于個人做出延遲退休決定的因素,也存在不利于個人做出延遲退休決定的因素,盡管延遲退休是政府決策,并不取決于個人決定,但是,政府實施延遲退休也要有政策依據,需要根據一定的理論和現實需要做出科學判斷。

為此,在存在較大爭議的情況下,延遲退休政策應以可持續發展為原則,不宜一刀切,也不宜采取激進式一步到位的方式,而應考慮到我國各行各業從業人員的工作性質,實施漸進式彈性退休制度。所謂漸進式退休,是指男女退休年齡不宜迅速提高到65歲退休,或男性65歲,女性60歲退休,而應根據我國當前及未來勞動供給狀況和經濟發展,分階段、分梯次逐步延長退休年齡,就當前階段而言,我國還存在人口紅利,可以暫緩延遲退休年齡,待隨著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再適度延遲退休年齡,最后等到人口紅利徹底消失后,再加速延長退休年齡;就分梯次而言,考慮到隨著年齡增長,體力工作者勞動效率下降快,原有女性退休年齡過低(女職工50歲,女干部55歲),應該采取先腦力行業后體力行業,先女性后男性等分級遞進延遲退休年齡模式。所謂彈性退休年齡制度,是指取消強制性退休年齡規定,并非延遲退休后,強制男性65歲退休,或強制女性60歲或65歲退休,而是規定退休年齡有浮動空間,有上下限,下限可設定為60歲,上限可設定為70歲,在此年齡區間內,可根據用人單位需要、工作性質、個人身體和家庭狀況等因素靈活調整退休年齡,使退休制度有一定彈性,更加人性化和合理化。

五、結語

通過探討人口老齡化的成因及其影響因素,進而提出我國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兩大潛在策略,研究結果表明:

人口老齡化的直接影響是勞動供給減少,養老金支出增加。提高生育率和延遲退休被視為增加勞動供給、增加養老金供給和減少養老金支出的兩大重要舉措,本文探討了提高生育率和延遲退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也分析了延遲退休和鼓勵生育政策的結果具有較大不確定性。

不同于還未實施的延遲退休政策,提高生育率是解決勞動供給不足的根本舉措,可以從根本上扭轉人口老齡化趨勢,因此,鼓勵生育的政策取向成為應對人口老齡化和走出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財務危機的根本對策。近年來我國已經出臺了許多鼓勵生育的政策,但總體上并未起到提高生育率的作用。本文從經濟和文化視角出發,提出一些有利于提高生育率的激勵和約束機制,期待對提高我國總和生育率有一定借鑒意義。

延遲退休是另外一個應對人口老齡化引起的勞動供給不足和養老金支付危機的重要辦法,就我國當前人口年齡結構而言,新中國成立后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一代還仍然堅守在工作崗位上,我國依然還存在人口紅利,但這一現象不會存在太久,延遲退休不僅勢在必行,而且應盡快實施,讓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一代也能加入進來,增加養老金供給,減少潛在的養老金支付危機。但是,正如本文前面所分析的,延遲退休仍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即使不考慮上面提及的阻礙延遲退休的因素,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即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一代現在已經屬于老年勞動力(45歲以上),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一代在文化程度和知識儲備上均存在不足,對于他們而言,延遲退休將使他們面臨嚴峻的就業壓力,難以適應技術更新及其他變化。

因此,無論是鼓勵生育政策還是延遲退休政策,都需謹慎實施,只有立足當下,放眼未來,認清人口轉變的歷史背景與演進態勢,才有可能超越人口老齡化帶來的負面影響,把握人口增減及其所生利弊的時代均衡點,建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新框架,為人口、資源與環境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利的人口條件。

[參考文獻]

[1]SAMUELSON?P?A.?An?exact?consumptionloan?model?of?interest?with?or?without?social?contrivance?of?money[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58,66(6):467-482.

[2]DAVID?C,?YAARI?M.?A?reexamination?of?pure?consumption?loans?models[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66,74(4):353-367.

[3]穆懷中,閆琳琳.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參保決策影響因素研究[J].人口研究,2012,36(1):73-82.

[4]DIAMOND?P?A.?National?debt?in?a?neoclassical?growth?model[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65,55(5):1126-1150.

[5]BARRO?R?J,?BECKER?G?S.?Fertility?choice?in?a?model?of?economic?growth[J].Econometrica,?1989,52(2):480-501.

[6]BECKER?G?S,?MURPHY?K,?TAMURA?R.?Human?capital,?fertility?and?economic?growth[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90,98(5):?12-37.

[7]DUTTA?J,?SANDEEP?K,?MICHAEL?J?O.?A?portfolio?approach?to?the?optimal?funding?of?pensions[J].Economics?letters,?2000,69(2):?201-206.

[8]童玉芬,李玉梅,劉傳奇.我國城鎮化進程中的城鄉人口老齡化趨勢及政策啟示[J].人口與經濟,2014(6?):12-21.

[9]COILE?C,?GRUBER?J.?Future?social?security?entitlements?and?the?retirement?decision[J].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2007,89(2):?234-246.

[10]BlOOM?D?E,?CANNING?D,?FINK?G.?Implications?of?population?aging?for?economic?growth[J].?Oxford?review?of?economic?policy,?2010,26(4):?583-612.

[11]王云多.人口老齡化引發的負面經濟影響及對策[J].當代經濟管理,2020,42(7):68-73.

[12]FELDSTEIN?M?S,?ELENA?R.?Individual?risk?in?investment?based?social?security?system[J].?American?economic?review,?2001,91(4):1116-1125.

[13]LEE?R,?MASON?A.?Fertility,?human?capital,?and?economic?growth?over?the?demographic?transition[J].?European?journal?of?population?,2010,26(2):159-182.

[14]PRETTNER?K,?BLOOM?D?E,?STRULIK?H.?Declining?fertility?and?economic?wellbeing:?do?education?and?health?ride?to?the?rescue[J].?Labour?economy,?2013,22(3):70-79.

[15]REIMERS?C,HONIG?M.Responses?to?social?security?by?men?and?women:?myopic?and?farsighted?behavior[J].Journal?of?human?resources,?1996,31(2):359-382.

Research?on?the?Necessity,?Feasibility?and?Potential?Strategies?of?Increasing

Fertility?Rate?and?Delaying?Retirement?in?Aging?Society

Wang??Yunduo

(Economic?and?Business?Management?School,Heilongjiang?University,?Haerbin?150080,?China)

Abstract:??The?increasing?aging?population?caused?by?the?continuous?decrease?of?fertility?rate?and?the?continuous?extension?of?life?expectancy?will?not?only?lead?to?the?gradual?decrease?of?labor?supply,?but?also?lead?to?the?gradual?decrease?of?pension?supply?and?the?gradual?increase of?pension?demand,?endangering?the?sustainable?operation?of?payasyougo?pension?system.?For?the?realization?of?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China’s?pension?system,?improving?the?fertility?rate?and?delaying?retirement?are?regarded?as?two?important?measures.?After?a?moderate?release?of birth?restriction,?China’s?total?fertility?rate?is?not?significantly?improved?and?the?total?fertility?rate?remains?at?a?low?level.?Moreover,?the?policy?of?delaying?retirement?also?faces?great?social?resistance,?leading?to?greater?uncertainty?in?the?policies?of?encouraging?fertility?and?delaying?retirement?and?their?effects.?In?order?to?eliminate?or?alleviate?the?uncertain?factors?that?restrict?the?increase?of?fertility?rate?and?delayed?retirement,?the?article?explores?the?necessity,?feasibility,?and?influencing?factors?of?increasing?fertility?rate?and?delayed?retirement,?and?proposes?incentive?and?constraint?mechanisms?that?are?conducive?to?increasing?fertility?rate?and?delaying?retirement.?It?also?proposes?some?potential?sustainable?response?measures?to?alleviate?the?negative?impact?of?population?aging?on?China’s?economic?development.

Key?words:fertility?rate;?population?aging;?delaying?retirement;?pension;?sustainability

(責任編輯:張麗陽)

猜你喜歡
延遲退休
延遲退休年齡政策的研究
東方教育(2016年13期)2017-01-12 22:43:25
延遲退休政策實施的障礙分析及相關保障機制的完善建議
人間(2016年30期)2016-12-03 19:46:34
延遲退休政策對企業員工工作動機影響的分析
智富時代(2016年12期)2016-12-01 15:45:23
關于我國延遲退休年齡問題的探討
商情(2016年40期)2016-11-28 12:15:25
淺析延遲退休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商情(2016年39期)2016-11-21 08:43:15
淺談人口老齡化、延遲退休與基礎養老金財務的可持續性
商(2016年23期)2016-07-23 14:16:53
如何解決延遲退休與就業困難之間的矛盾
商(2016年22期)2016-07-08 13:37:51
基于我國延遲退休背景下養老保險的探究
中國市場(2016年24期)2016-07-06 16:16:41
延遲退休政策與養老保障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
人民論壇(2016年14期)2016-06-21 11:51:02
青年就業、社會保障與養老問題
人民論壇(2016年5期)2016-03-24 22:11:40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人色在线视频| 天天色天天综合|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无码日韩人妻精品久久蜜桃| 日本少妇又色又爽又高潮| 无码网站免费观看| 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 亚洲天堂日韩在线| 欧美精品导航| 国产成人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国产精品观看视频免费完整版| 免费无码一区二区| 久操中文在线| 亚洲成人动漫在线| 波多野结衣亚洲一区| 日本精品一在线观看视频| 91麻豆精品视频| 98超碰在线观看| 婷婷色中文网| 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字幕色伊伊| 色综合狠狠操| 萌白酱国产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原创不卡在线| 永久免费精品视频| 亚洲娇小与黑人巨大交| 欧美三級片黃色三級片黃色1| 亚洲A∨无码精品午夜在线观看| 最新国产精品第1页| 欧美激情,国产精品| 自偷自拍三级全三级视频| 欧美成人手机在线视频| 91亚洲精选| 九九热精品在线视频| 中日无码在线观看| 国产网站在线看| 国产人碰人摸人爱免费视频| 毛片久久久| 日韩在线2020专区| 激情视频综合网| 国内精品视频在线| 一本大道香蕉久中文在线播放 | 国产浮力第一页永久地址| 99精品免费欧美成人小视频| 中国国产高清免费AV片| 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在线|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z| 欧美亚洲综合免费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精品午夜在线播放| 国产噜噜噜视频在线观看| a级毛片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久久 | 欧美成人精品高清在线下载|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四房播| 久久毛片网| 精品久久久久无码| 亚洲中文在线看视频一区|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不卡 | 午夜视频在线观看区二区| 中文字幕资源站| 毛片网站在线看| 国产黑丝一区| 亚洲视频二| 波多野结衣亚洲一区| 欧美一级黄色影院| 日本手机在线视频| a色毛片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污视频| 久久伊伊香蕉综合精品| 第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九色最新网址| 亚洲欧美精品一中文字幕|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中文字幕| 乱系列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伊人久久福利中文字幕| 无码一区18禁| 亚洲无线视频|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久久| 韩国福利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