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郝舒亭 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
青少年眩暈是指常見于青少年群體的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臨床中具有復發率高與可自行痊愈等特點。本文將對青少年眩暈的疾病認知、自我護理以及康復訓練進行科普。
臨床中,常見青少年眩暈情況多發生于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前庭神經元炎、中耳炎,以及腦外傷等情況,其中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是最為常見的青少年眩暈類型,癥狀表現以突發性旋轉暈眩、不能獨自站立作為主要形式,過程持續數秒或數十秒,期間可伴隨出現身體感覺漂浮、耳鳴、惡心、嘔吐和眼球震顫等情況,一般靜止不動待持續時間過后相關癥狀可完全復常。
該病由于發作時間較短,癥狀具有一過性且恢復速度較快,所以一般不需要針對性藥物治療,部分青少年可在逐漸生長發育過程中緩慢恢復。但若因為長期精神壓力大、學業緊張導致眩暈反復發作或情況較為嚴重時,可結合個體情況適當應用鎮靜藥物、抗偏頭痛藥物以及心理疏導治療。但此類藥物以及治療方案的應用通常治療效果有限,最好針對性地分析患者的病情,并通過手法復位、前庭功能康復訓練、調整飲食習慣等方法幫助患者改善發作狀況。而對于存在焦慮、抑郁等并發癥的青少年眩暈患者,應及早接受治療,注意自我心理的調整,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在長時間低頭、仰頭或其他不良體位狀態下進行劇烈運動,每日適量運動即可。
青少年眩暈的康復訓練主要為前庭功能康復訓練,具體包括坐位與臥位狀態下的頭部運動與眼球運動、保持睜眼狀態由坐立位過渡至站立位,以及在睜眼與閉眼的狀態下上下臺階、彎腰取物與抬頭看天,所有練習內容每天至少完成3 次,每次持續練習15 分鐘以上。對于青少年來說,需要將前庭功能康復訓練動作融入至日常生活中,在閑暇空余時間內能夠自主完成相關練習,才能有效減少青少年眩暈的發作。而對于護理指導工作人員來說,提高青少年患者的訓練自主性與依從性是較為重要的干預目標,一方面,需要同步維護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態;另一方面,要讓其意識到康復訓練的重要性與改善效果。
從疾病本身的病理機制分析,青少年眩暈多因前庭神經功能以及自我調節功能發生紊亂所致。在臨床中常見自我緩解或治療后再次因學習壓力、情緒低落、生活壓力等因素出現復發的情況,所以為降低復發率還需從加強青少年患者群體的自我調節能力,以及康復訓練入手。目前,臨床常用的前庭康復訓練方式包括注視穩定性訓練、平衡步態訓練、運動耐力訓練以及中樞前庭功能調節訓練等,但通過實際案例的分析比對發現,患者自我護理意識的有效提高和康復訓練的加強還需建立在較好的護患信任基礎之上,通過建立信任基礎以及開展一對一康復指導,才能綜合提升護理質量,切實降低青少年眩暈復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