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學院附屬小學 劉云屹
當代小學教育注重學生全面發展,美術作為美育核心課程,具有以美育人、以美培元的教學作用,在此情況下小學美術課程的重要性不斷提升,進入教學創新改革階段。在此背景下,新課標對小學美術教學提出了新的育人要求,教師必須以新課標理念為指導,結合當代美育思想創新美術教學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切實提高小學美術教學質量。
《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對小學美術課程教學進行了強調,要求小學美術課程在美育角度上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擁有發現美、創造美、鑒賞美的能力。此外,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對美育進行了界定,同樣對小學美術課程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學美術作為美育課程,應結合新課標創新教學模式。
首先,以美育為基礎促進學生全面成長。要求學生在小學美術課程中形成創新思維、觀察意識、生活意識及動手實踐能力,并正確認識美術的本質,在掌握基礎美術知識及繪畫技巧的同時,形成多種素養能力,實現全方位成長。
其次,以核心素養為導向踐行美育。小學美術課程要緊扣核心素養,從文化理解、創意實踐、藝術表現、審美感知等角度設計小學美術課程教學活動,使學生形成熱愛生命的生活態度,基于生活提升審美情趣及感知能力,發現美、感知美,并形成創造能力、創新意識和團隊精神,正確理解當代的文化觀、民族觀及歷史觀,對文化的多樣性秉持尊重態度,在核心素養指導下踐行新課標要求,落實小學美育,推動學生全面成長。
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身心成長發育的關鍵階段,環境對學生的影響尤為直觀,基于新課標理念創新小學美術教學策略,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設計適宜的情境,提高小學美術教學質量,并實現教學創新。
1.媒體情境,實現信息化教學。
在當前時代背景下,借助多媒體技術創設教學情境,能夠極大程度上滿足學生對美的欣賞需求,刺激其視覺感官。以人美版教材三年級上冊中的“連環畫”教學為例,相較于以往的美術創作,連環畫要求畫面具有連續性,這要建立在一定程度的抽象和想象基礎上。在新課標理念下,為了調動學生的美術學習熱情,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演示連環畫的“翻頁”過程,使學生直觀感受到畫面的動態轉化,由此形成具象的理解。之后,教師可以圍繞學生的興趣愛好,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多種連環畫,如國內和國外的連環畫,以及不同時期的連環畫等,依托強烈的感官刺激使學生感受到人物形象與故事情節特點的差異性,讓學生領悟連環畫的魅力。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抓住時機引導學生對藝術表現形式展開討論,激發學生創作連環畫的熱情,提高美術教學質量與效率。
2.生活情境,拉近學生距離。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為“生活化教育”,美術屬于藝術課程,藝術來源于生活,因此基于新課標創新小學美術課程教學時,教師可以結合陶行知“生活化教育理念”構建生活化教育情境,以生活化情境為依托拉近小學美術課程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以人美版教材五年級上冊中的“禮物的外套”為例,該課程的教學重點為立體賀卡的制作,教師便可以創設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回顧身邊的人,如家長、教師、環衛工人、朋友、警察叔叔等,為生活中值得尊敬的人制作“禮物的外套”,鼓勵學生站在對方角度思考立體賀卡的內容及特點,通過深度思考完成賀卡的創新制作,從而形成感恩意識、創新意識以及動手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全面成長。
3.競賽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小學階段的學生具有較強的競爭意識與好勝心理,渴望得到教師、同學及家長的關注,在小學美術創新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學生的好勝心理創設競賽情境,引導學生良性競爭,使學生在良性競爭中主動學習小學美術知識。以人美版教材四年級下冊“設計生活標志”為例,本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在正確認識生活中常見標志的同時,欣賞生活標志的實用性與美觀性。課程初始階段,教師借助多媒體教具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生活標志,并提出問題:“生活標志有何特點?如何設計出符合標準的生活標志?”以問題為導向引發學生思考。
另外,教師組織生活標志設計競賽,要求學生充分觀察日常生活標志的特點,并結合家庭、學校、班級、社區等各個場景思考不同場景中生活標志的差異性與相通性,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結合某一場景設計適宜的生活標志,要求簡潔美觀、符合場景特點、實用性強。教師提前設計“生活標志設計競賽報名表”,并將其發放給學生,報名表不僅包括學生的基本信息欄,還留有大片空白供學生設計生活標志,學生按照報名表內容準確填寫信息并創新設計生活標志。當參賽學生完成生活標志設計后,由教師統一回收,從創新性、色彩協調性、簡潔性、實用性、美觀性等方面為參賽學生的設計作品打分,最終選出優勝作品。競賽情境有效調動了學生的好勝心理,學生更積極主動地參與小學美術教學活動,營造良性的競爭氛圍,在友好的競爭中學習和成長。
4.故事情境,樹立人文榜樣。
美術課程人文性較強,在實踐教學期間,教師可以結合小學美術課程內容創設故事情境,引導學生結合故事內容樹立人文榜樣,借助榜樣的力量促進學生成長,從精神層面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核心素養,正確解讀美術課程的本真要意。以人美版教材“色彩的明度”一課為例,本課學生需要了解色彩濃淡、深淺、明暗等藝術性概念,對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該類藝術性概念較為抽象,理解難度較大。為了提升課程育人效果,使學生充分理解小學美術課程中的抽象藝術概念,教師可以創設故事情境,引入莫奈畫家的故事,講述莫奈基于天然光線而繪制的油畫作品,使學生結合莫奈的作品感受色彩的變化,通過色彩的交織進一步理解色彩的獨有韻味。通過故事情境,學生對莫奈產生強烈的敬佩心理,由此樹立人文榜樣,在人文榜樣的正確指導下茁壯成長,從而將新課標融入小學美術課程。
撕貼添畫是指在卷捏、疊揉、撕扯、粘貼紙張基礎上增添畫面背景的美術創作方式,在小學美術創新教學期間,教師可以引入撕貼添畫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1.整合資源,提升感知能力。
對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撕貼添畫教學屬于操作性較強的課程活動,能夠使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體會美術知識要點,逐漸形成創新意識。在實踐教學期間,教師可以結合人美版教材整合撕貼添畫教學資源,結合學生的心理展開針對性的設計,提升學生的感知能力。小學階段的學生通常對裁剪、涂鴉等活動有較大的興趣,教師要迎合學生的身心特征,將裁剪、涂鴉等活動對接小學美術課程,以實現興趣教學,最大限度地發揮小學美術課程的育人價值。
撕貼添畫教學期間,教師鼓勵學生自主準備與整合撕貼添畫資源,如各類色彩、紙張材料等,將其作為撕貼添畫資源而實施教學效果。考慮到小學生對動物較為感興趣,教師則可以基于動物主題實施撕貼添畫教學活動。以人美版教材三年級下冊“恐龍的世界”一課為例,教師運用多媒體教具展示各類恐龍的圖片,引導學生結合教材與多媒體課件總結恐龍的特征,學生集思廣益,不難發現,恐龍形態獨特,具有皮毛少、后腿強健、尾巴粗長、體形龐大等特征,而且部分恐龍“穿戴鎧甲”,這個過程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感知能力。當學生對恐龍形成一定的認知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借助提前準備的材料撕貼添畫,學生在撕貼添畫的過程中逐漸創作出符合自身認知的恐龍,從而提升感知能力。
2.創設主題,培養想象力。
撕貼添畫自由性較大,在小學美術實踐教學期間,教師可以結合小學美術課程設計引導學生自由設計撕貼添畫主題,為學生發散思維奠定基礎。在撕貼添畫主題創設期間,教師根據小學美術課程規劃提出撕貼添畫的方向及內容,如人物形象設計、卡通形象制作、生活場景再現等,而學生則基于教師提出的主題自由創作,如撕貼果盤等。對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撕貼添畫教學活動難度較小,易于理解,因此教師可以基于小學美術課程合理創設撕貼添畫教學活動。
以人美版教材二年級下冊“添畫”為例,教學期間,教師組織撕貼添畫活動,鼓勵學生自由采集與整理撕貼添畫材料,結合教材及自身理解自主設計具有自身特點的“小天地”。撕貼添畫主題與場景之間要相互協調,學生發散思維創作,通過改變圖畫添加角度、色彩明暗變化而呈現出不同的作品,從而切實提升創新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基于撕貼添畫主題進行示范操作,為學生提供一定的思路,引導學生進入撕貼添畫自由創作狀態,在不斷試錯與調整后創作出優秀的作品,在創新小學美術課程教學方法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與創新意識。
3.豐富活動,提升操作能力。
基于小學美術課堂實施撕貼添畫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基于融合教學意識創新撕貼添畫主題,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撕貼添畫創作機會,使學生在小學美術課堂撕貼添畫活動中形成創新思維和想象能力,有效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撕貼添畫操作靈活,隨意性和自主性較大,大多數小學美術課堂都可以實施撕貼添畫教學活動。為了進一步提高撕貼添畫教學質量,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教師可以創設展示評比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圍繞某一主題進行撕貼添畫,選取優秀的作品進行展示,以起到激勵的作用。
新課標理念對學生的想象力、學習思維、美術素養、動手操作能力等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因此,在設計與豐富撕貼添畫教學活動時,教師應注意挖掘小學美術教材中的學習契機,激活學生的靈感,增強操作價值。以人美版教材三年級下冊“大嘴怪”一課為例,課程導入階段,教師展示自身創作的“大嘴怪”,提出創作任務,引導學生圍繞“大嘴怪”展開思考,鼓勵學生運用各色彩紙自主設計“大嘴怪”造型,學生的動手熱情被激發,逐漸進入自主創新設計狀態。
為了有效保障小學美術課程撕貼添畫教學質量,在學生自行設計“大嘴怪”造型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觀察學生的創作情況,如果學生的撕貼添畫操作出現錯誤,要及時提醒并糾正,但需要注意的是,僅可以提出并指導學生在撕貼添畫操作方面的錯誤,不可以干預學生“大嘴怪”的創新,保護學生的創新思維。當學生順利完成“大嘴怪”造型后,教師要預留一定的時間用于展示,并選取創意十足的“大嘴怪”造型作品進行集中展示,以活躍小學美術課堂氛圍,使學生在展示交流中相互學習、優勢互補,進一步提高小學美術課程教學質量。“大嘴怪”屬于怪物類動物,在設計方面只存在創新程度的差異,而不存在“像不像”“對不對”的概念,需要教師合理引導,不可以否定學生的創意,從而有效踐行小學美術新課標理念,促進學生全方位成長。
在傳統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更關注學生的美術知識掌握程度和繪畫技巧運用效果,課程評價相對單一,客觀性和有效性不足,阻礙了學生美術素養和創新意識的形成。為了有效貫徹新課標理念,構建高效的小學美術課堂,教師應重構評價機制,激發學生的動力,依托全面客觀的課程評價體系真正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
例如,以“大海”為主題進行創作時,有的學生別出心裁地將大海畫成橘紅色,并未選用藍色,輔以一輪橘紅色的落日,由此形成夕陽西下的海景圖。該繪畫作品創意十足,是學生結合生活現象而創作的優秀作品,雖然與常規的藍色大海存在極大差異,但學生的創造力和觀察力極強,此時教師需要站在創造力和觀察力等核心素養的角度展開評價,跳出原有的課程評價框架。
在重構小學美術課程評價體系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在原有的結果性評價基礎上增加過程性評價,在單一的教師評價基礎上增加自我評價、生生互評等方式,借助過程性評價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成長情況,改變原有評價模式的片面性,提高小學美術課程評價的客觀性。此外,生生互評與自我評價是對單一教學評價的補充,其中生生互評有助于學生相互學習借鑒,共同進步,而學生在自我評價的過程中,可以進行自我總結與自我反思,有助于及時發現自身在小學美術課程學習方面存在的問題,為后續的學習成長奠定基礎。教師對學生展開評價時,除了傳統的“A、B、C”“優、良”等評價等級外,還可以借助趣味簡筆畫給予學生鼓勵,使學生保持對美術課程的熱愛。
綜上所述,小學美術課程創新改革期間,教師要按照新課標要求增強育人實效,構建高效的美術課堂,結合教學內容創設媒體情境、生活情境、競賽情境和故事情境,依托適宜的情境實現教學創新,在此基礎上展開撕貼添畫教學,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并重構評價體系,最大限度地提高小學美術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方位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