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榕江縣八開鎮(zhèn)中心校 潘柱作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逐步落實,如何做好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工作,也成了諸多教師所探討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僅要積極明確學科課程標準中的各項指示,更要在實際教學中引入更符合小學生實際認知的教學方法。而生活化教學法,其以生活作為依托,不僅更有利于學生對學習知識的學習與認知,而且能夠加強學科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讓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內容融入學生的實際生活中,更進一步保障道德與法治育人作用的發(fā)揮。
知識源于生活,在基礎教育階段中生活永遠是教學工作無法繞開的關鍵點,早在20 世紀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就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論,其主張“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钡慕逃枷?,在教學中又鼓勵師生“做中教、做中學”。而生活化教學也是順應這種趨勢而創(chuàng)建的。結合實際來看,生活化教學其主要是以學習者的實際生活作為依托,將各類生活元素有機融入“教”與“學”之中,從而豐富教與學的過程。而學習者也可以透過生活這一關鍵媒介,從而對未知知識產(chǎn)生更為全面的認識。同時,生活化教學更強調學習者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性,這不僅是因為教學開展要從學習者的生活經(jīng)驗視角出發(fā),更主要的是調動起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習者能夠將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代入到實際學習的過程中。此外生活化教學還關注整個教學過程的氛圍,其主張師生之間的平等關系,讓學習者保持在平時生活中的輕松狀態(tài)。也因此,生活化教學也不僅僅是對生活元素的有效應用,其“生活性”既要體現(xiàn)在實際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上,又要體現(xiàn)在師生關系、課堂氛圍等方面。
小學道德與法治作為小學階段落實“育人”這一教育根本性任務的學科,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結合目前情況來看,部分教師在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并沒有收獲良好的成果,究其根本主要是在教學方式、教學理念上沒有與時俱進,還是以傳統(tǒng)教學為主,更強調知識信息的灌輸,而這種教學方式雖然可以得到一定成果,但是距離“育人”的目標還是有一定距離,學生只是將教師所傳達的內容進行記憶,并沒有進行有效的內化,至于形成良好的意識與素養(yǎng)更無從談起。對此,教師就需要轉變傳統(tǒng)教學態(tài)勢,積極引入生活化教學。結合實際來看,生活化教學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作用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首先,從學科的角度。道德與法治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其所涉獵的內容是較為廣泛的,而這些內容也大多是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比如,在教材的內容設置上就包含了學生班級、學校、家庭等各個生活場景,相關的教材插圖也都取材于實際生活。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在課程理念上也指出“教師應以社會發(fā)展和學生生活為基礎”,由此可見生活與小學道德與法治的重要聯(lián)系。而將生活化教學引入到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正是充分發(fā)揮學科與實際生活密切聯(lián)系的特征,在滿足學科課程標準的同時,進一步強化道德與法治的教育效果。
其次,從教學的角度。當前隨著教育改革的逐步落實,道德與法治學科也不再僅僅是各項知識、常識的教育,其重點還在于針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而有關學生的素養(yǎng)發(fā)展,并不是通過教師的口說筆述來完成的,以往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更無法適應新課標的要求,對此引入更適合學生群體的教學方式很有必要。而生活化教學則非常符合這方面你的需求,一方面,生活化教學更強調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性,其以學生的實際生活作為視角,由淺入深地為學生揭示哲理奧秘;另一方面,生活化教學充滿實踐性的“做中學、做中教”,更有利于學生的思考,讓學生在實踐中積累經(jīng)驗,透過生活現(xiàn)象來總結其中的規(guī)律,進而形成良好的意識觀念。
最后,從學生的角度。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認知能力還未發(fā)展成熟,其對于事物的認知、判斷,大多會依托自己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來進行判斷。而將生活化教學引入實際教學中,則非常符合學生的這些認知規(guī)律。結合實際來看,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過程中,雖然其教學內容是比較貼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但是由于學生成長環(huán)境以及家庭教育的影響,部分學生在實際學習中大多還是存在不少理解上的困境。而通過開展生活化教學,通過實際生活情境來幫助學生解讀,學生自然會產(chǎn)生更加深刻的認知。
對于小學生來說,小學道德與法治所傳達的知識是有一定的理解難度的,學生并不能僅僅憑借教師的三言兩語就有所理解,需要有一個過程,并且還需要一定的認知媒介作為支撐。而在生活化教學中,生活就是其中的媒介,教師應當積極發(fā)揮生活元素多樣性的優(yōu)勢,幫助學生進行理解與認知。比如說,將實際的生活案例引入到實際課堂教學中。生活案例其具有較為明顯的真實性,在詮釋知識道理中是有著較強的說服性的。當然,生活案例也并不是隨意的選擇,其應貼合實際教學內容與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更可以將引入案例的權利交給學生。
以教材《網(wǎng)絡新世界》教學內容為例,這個章節(jié)主要是帶領學生感受網(wǎng)絡世界給人們生活帶來便捷性的同時,也要讓學生明白如何合理應用網(wǎng)絡,并遵守網(wǎng)絡世界的規(guī)則與道德。同時在該章節(jié)中也指出了網(wǎng)絡游戲的利弊,不應沉迷于網(wǎng)絡。結合實際來看,當前不少小學生都有著上網(wǎng)的經(jīng)歷,不少小學生甚至是“老網(wǎng)民”,他們視角下的網(wǎng)絡其實與成年人視角下的網(wǎng)絡是有著明顯的差異,對于這些網(wǎng)絡行為大多有著自己的理解。如果在教學中,教師只是表達的自己觀點,而未從學生的視角來進行說明,學生并不會產(chǎn)生更深刻的認同。所以,將案例列舉的權力交給學生,再通過適當?shù)慕M織手段引導學生去客觀的分析案例,這能夠讓學生產(chǎn)生更加深刻的認同。
教師還可以以“生活中的不文明上網(wǎng)案例”為討論主題,讓學生在課堂上分享一下自己在平時中所看到的不文明上網(wǎng)的行為。在討論中,雖然有的學生的案例表達不夠完整,但教師可以去幫助學生進行歸納。比如,有的學生表示自己的哥哥出于好奇,點了一個朋友發(fā)來的不知名網(wǎng)站,結果導致電腦遭受網(wǎng)絡病毒。對此教師就可以歸納總結這些網(wǎng)站的特征,并引導學生掌握規(guī)避網(wǎng)站的技能。再有的學生表示自己在觀看新聞中,發(fā)現(xiàn)有的人在網(wǎng)上胡言亂語、辱罵他人,最后網(wǎng)絡警察將其抓捕。對于這個案例,教師就可以申明網(wǎng)絡并不是法外之地,我們要為自己在網(wǎng)絡上的言行負起法律責任等。針對這些內容的歸納與總結,學生也自然會了解到網(wǎng)絡世界的秩序,明確文明用網(wǎng)的重要性。
生活情境是生活化教學中重要的教學手段之一,通過構建生活化情境不僅可以活躍課堂的氛圍,更有利于學生將自己的經(jīng)驗、情感代入到情境中,進而產(chǎn)生更加深刻的認知。我們教師可以結合實際的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來為學生設計一個生活問題情境,并讓學生參與到討論中,這樣更有助于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有效提升。
如,在《網(wǎng)絡新世界》教學時,也為學生們指出要謹慎網(wǎng)上交友。結合實際來看,雖然有的學生能夠認識到謹慎網(wǎng)上交友的行為是對的,但是至于“為什么”要謹慎交友還是存在一定不解,因此在實際的情境構建中,教師應當為學生去揭露這些不良行為的后果。對此筆者則為學生構建了一個這樣的情境:“明明的家庭條件不錯,年紀小小就有了自己的手機,平時非常喜歡玩手機網(wǎng)絡游戲,他在最近玩的游戲中,認識了一名游戲技術不錯的‘哥哥’。一天這個‘哥哥’在帶領明明玩游戲的時候,提出了想讓明明幫他墊付游戲道具的想法,并許諾之后會以雙倍的形式還給明明,之后還會一直幫助明明提高游戲里的段位。對于這個要求,明明在半信半疑的情況下,拿著自己的壓歲錢在‘哥哥’的指導下進行了充值,而在充值成功后,明明剛想和‘哥哥’說話,‘哥哥’馬上拉黑了他并刪除了他的好友。”在情境構建結束后,筆者隨即提出了問題:“對于這種情況請說一說自己的想法?如果你碰到這種要求,你會怎么做呢?要想避免這種情況的發(fā)生,我們應該要注意什么?”對于購買游戲道具的這件事,現(xiàn)階段不少小學生是深有體會的,雖然在很多時候家長會明令禁止學生去購買虛擬道具的行為,但也大多是口頭上的教育,在實際中并沒有對學生進行更為嚴格的限制,有的學生在平時會將自己的零花錢存起來,會通過某些渠道來購買相關游戲道具,對于“網(wǎng)絡”中的朋友要求學生為其購買游戲道具的事情,有的學生就算沒經(jīng)歷過,但也會聽他人提起,學生對于這些問題都是有一定的話語權的。在引導學生進行討論的過程中,鼓勵學生在小組中說出自己的想法,通過學生集體的智慧,去樹立正確的“網(wǎng)絡生活”認知。這種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構建,學生自然會將自己代入到角色中,這也可以實現(xiàn)一次別樣的“社會經(jīng)驗積累”,再加上學生的討論下,學生自然會從客觀的角度認識到網(wǎng)絡潛在的威脅,并樹立正確的網(wǎng)絡生活態(tài)度。
在生活化教學背景下,實踐性學習的方式與途徑是非常豐富的,教師不僅可以為學生構建生活情境問題,更可以直接將生活中的角色搬到課堂上,讓學生去扮演相關角色,從而在實踐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知識。
以“學會溝通交流”教學為例,該節(jié)課其教學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人際溝通、交往的能力,引導學生提升自己在溝通交流中的能力與技巧,并能理性看待他人的不同,尊重他人不同的想法。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布置預習活動,要求學生去提前溫習該課的內容,并結合“活動園”的案例,通過小組的形式進行對話演示,在學生對此有所熟悉后,教師就可以隨機抽兩個小組來安排相關的劇本。比如,A 組是一段在籃球賽場上的一段觀眾的對話,其內容主要是針對班上的籃球隊員實際表現(xiàn)的看法,組內同學都表達了自己的看法,討論過程整體比較和諧。B 組是一段班級大掃除中的一段對話,其主要內容是由于組長遷就身體較弱的學生,造成分工不同的狀況發(fā)生,被分到較多任務的學生與組長進行了一段爭吵。當小組準備工作結束后,教師就邀請這兩個小組通過角色扮演的形式,表演相應的劇本。為了強化該過程的氛圍感,教師還可以引入信息技術,為學生的角色扮演布置背景、設計環(huán)境音樂,充分調動學生的代入感。在學生表演結束后,教師可以提出若干個問題,再讓學生進行思考與交流。如“同樣的籃球比賽,為什么同班同學會有不同的看法?”“大掃除中的兩個人有錯嗎?為什么?”在提問過后,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小組進行一定的討論,并根據(jù)學生討論結果來點評進行總結。讓學生了解到,由于成長環(huán)境的不同,人們的行為、觀念等方面也有著不同,這也讓其在面對問題時也會有所不同,當出現(xiàn)不同的看法和觀念時,只是堅持自己的想法,而不去了解他人的想法,是很容易出現(xiàn)矛盾問題。這樣的教學過程,學生可以從多方面了解到課本中所提出的理念,通過觀察、分析、總結的過程,也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果。
在陶行知所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論中,曾提到“社會即學校”的觀念,這也明確了社會本身的教育價值。同時,生活的一切活動更包含在了社會之下,教師應當積極利用起社會層面的資源,這樣一方面彌補傳統(tǒng)教學資源的不足,另一方面也能夠為了讓學生從更加多元的視角了解學科內容,從而將知識得到有效延伸。
以五年級上冊的“自主選擇課余生活”教學為例,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理論與案例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認識到自主選擇是他們的權利,但在選擇中也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出發(fā),并合理聽取他人的意見與建議?;谶@個背景,教師就可以積極引入生活化的實踐活動,讓班級學生共同探討課余生活安排。這個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列舉活動流程與內容,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去圖書館閱覽時要保持安靜、外出游玩時不能亂丟垃圾、不要去河湖旁玩耍等。同時,針對學生的想法,教師還可以以提出建議的形式,提出具體的活動措施,這也能夠讓學生認同教師的想法。針對學生所制定的課余生活計劃,教師還可以積極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在條件允許情況下積極利用已有的社會資源,幫助學生實現(xiàn)這個目標。結合多樣化的生活事件活動,可以有效借助學生“喜動不喜靜”的特征,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獲得生活經(jīng)驗與人生哲理,這要遠比理論式的說教效果更加明顯。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逐步落實,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也迎來了較大的變化,教師不僅要重視常識、知識的教育,更要積極重視起學生綜合素質的發(fā)展,并積極應用生活化教學,明確生活化教學的內涵,充分發(fā)揮學科生活性突出的特點,這樣才能夠進一步豐富學生的學習與認知,為其拓寬綜合素質發(fā)展的有效途徑,從而讓學生身心獲得健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