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羅甸縣木引中學 張興成
古文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內容之一,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閱讀古文、學習古文,可以從中領略到古人的智慧,體現其中蘊藏的古人的生活經驗。由此來看,對古文進行研究還可以建構古今文化溝通的橋梁。在傳統教學活動中,初中階段的學生才正式學習古文,但在新課標出臺之后,小學語文教學中也非常關注小古文教學。雖然古文教學在中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占據的地位較高,但根據相關調查研究發現,初中語文古文教學仍然存在諸多問題,這些問題降低了學生對古文的學習興趣,學習積極性、自主性較低。根據新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教育工作者需貫徹“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要把學生置于課堂教學的中心,讓學生主動地去學。本文以初中語文教學作為切入點,分析初中語文古文教學的重要性,基于初中語文古文教學存在的問題,探討初中語文古文教學的優化路徑。
古文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點,通過古文教學,能夠讓學生領略到中華文化的精髓,讓學生對中國古代文化產生認同感,進而將優秀的中華文化繼承和發揚下去。不僅如此,語文學科本身具備的人文性特點還能夠讓初中生在學習古文時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讓學生感受到民族的氣節。
古文之所以能夠傳承至今,還因為其韻律優美,在誦讀中能夠體會到一種節奏美。但是,初中學生在一開始接觸到古文時,會因為古文晦澀難懂而感到吃力,從而對古文學習失去興趣和自信。在知識講解方面,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也非常注重知識講解,多數采用灌輸式的方式,將教學內容單向灌輸給學生,而學生的學習是被動的;在知識記憶方面,教師通常要求學生采用死記硬背的方式去記憶知識,導致學生難以感受到學習古文的快樂,體會不到學習的價值感。在這一情況下,為了提升古文教學的效果,教師必須探究古文教學的優化路徑,變單向教學為雙向學習,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落實語文素養。
古文作為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對學生的學習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學習古文能夠幫助學生提升語言素養,使其在學習的過程中了解我國的相關歷史。其次,對于古文本身的特點來說,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遇到許多難以解決的難題。在古今異義方面,古代的含義和現代的含義差異較大,學生在遇到時難以理解其中含義;在語法運用方面,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難以正確地運用相關知識,實際應用能力較弱。針對學生在學習古文時遇見的問題以及學生對古文的態度,教師需從優化初中語文古文教學這一層面展開研究。由此也體現了優化初中語文古文教學的重要性,具體有以下幾點:
其一,優化初中語文古文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傳統初中語文教學中,古文教學以教師為主導忽視了學生的體驗,教師的教學是單向灌輸的過程,學生的學習過程是被動的狀態。然而,優化初中語文古文教學,無論是教學內容還是教學方法上,都是以學生的體驗為主,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古文的魅力,從而對古文產生濃厚的興趣。
其二,優化初中語文古文教學,符合新課改的相關要求。傳統課堂教學注重成果,最終關注學生獲得知識的效果。然而,新時代教育背景之下,無論是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產生了相應的變化。作為教師,必須要順應新課改的相關要求,對課堂教學進行創新和優化。所以,對初中語文古文教學的優化實則也是將新的教育理念運用到教育實踐當中,能夠煥發課堂活力,讓教學效果得到提升。
其三,優化初中語文古文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核心素養”是在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提出來的,不僅關注學生知識和技能的獲得,還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主動地獲得古文知識,讓學生主動地獲得相應的技能,還能讓學生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因為優化初中語文古文教學,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傳統教學中的弊端,讓課堂回歸于學生本位。
在傳統教育思想影響下,我國實行應試教育模式,學生學習的最終目的是應對考試。雖然現在我國在大力深化推進素質教育模式,但是最主要的考核方式并沒有太大的變化,所以仍然有比較濃重的應試教育色彩。語文學科作為初中階段的重要科目,占據的分值也非常高,所以無論是教師的教學還是學生的學習都以獲得更多的知識以應對考試為主要目的。根據相關調查發現,多數學生對古文學習欠缺濃厚的興趣,認為自己學習古文是被動的,學習的原因也是因為這項內容在中考時占據的分值非大。除此之外,幾乎有三分之一的學生認為學習古文對于自己來說非常困難,覺得枯燥乏味。只有少數學生表示自己對古文學習非常感興趣,能夠利用課余時間自主地學習一些與古文相關的內容。這一情況表明學生在學習古文時是被動的,自主學習意識薄弱。
教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主導者,在古文教學中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是至關重要。但根據相關調查研究顯示,多數教師認為古文教學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讓學生在理解古文所表達的意思的基礎上掌握理解方法的過程。所以,很多教師會陷入一個誤區,在教學過程中花費大量的時間帶領學生逐字逐句地翻譯古文,希望能夠通過這一過程讓學生掌握古文學習的方法,但最后的結果往往是花費了大量的時間還效果甚微,可謂得不償失。教學方式的單一還體現在教師的教學方法缺乏靈活性,難以有效結合學生學情、教材內容設計合適的教學方案,教學環節的設計也千篇一律。除此之外,教師難以做到有針對性地教學,難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直接影響了初中語文古文教學的效果。
基于初中語文古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教學優化路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體現:
多數學生認為學習古文有難度,原因在于學生對古文學習的興趣不夠。所以教師要想辦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產生學習古文的動力。教師可以從課堂教學的導入環節入手,激發古文學習興趣,提高學習動力。激趣導入的形式有很多:一是借助現代化信息技術,讓學生看視頻、聽音頻,給學生帶來視覺上的沖擊,讓學生腦海中的畫面感更強;二是通過背景故事導入的方式激發興趣。學生喜歡聽故事,故事能夠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因此故事導入也是良好的激趣導入方法;三是看圖導入。圖片的加入能讓學生耳目一新,達到圖文并茂的效果;四是提問導入。創設合適的問題情境,讓學生根據問題進行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除了激趣導入之外,教師也可以通過創設情境的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可以在古文教學的課前和課后設計好課件,并針對中學生年齡特點,力求讓課堂形式活潑豐富,讓授課的過程更加富有生活情趣。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語文《愛蓮說》教學時,教師可以先創設與學生的生活相呼應的問題情境,詢問學生平時在生活中最喜歡什么花。提出問題之后,教師再給予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并且隨機選擇幾位學生和全班同學談一談自己最喜歡的花以及喜歡的原因。此時,教師順勢引入新知,將蓮花的圖片播放給學生看,進而告知學生周敦頤最喜歡的花就是蓮花。為了探討周敦頤喜歡蓮花的原因,教師可帶領學生一起學習這篇古文,制定相應的任務,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多種形式的自主學習,學生能夠從中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進而達到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動力的目標。
言文融合,顧名思義是將“言”和“文”融合起來。單元教學是將整個單元整合起來,用群文閱讀教學的方式促進學生知識的遷移,讓學生能夠靈活運用相應的知識。首先,言文融合要明確“言”和“文”兩者之間是相互依存的。所以,在言文融合教古文時,學生可以借助教材中的注釋,將古文文本讀通順,通過反復誦讀產生古文語感,把握古文當中的豐富內涵,品讀古文的語言技巧。其次,教師需采用多種方法了解古文教學中涉及的重要知識點,如通假字、古今同形字、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等。最后,教師需帶領學生簡要了解古文的句式特點,關注古文當中的句式規律。在情感方面,還應該帶領學生通過對古文的學習,深入感悟古人的思想智慧,體會古語的情趣,感受文章中蘊含的道理。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文言文單元教學時,本單元一共有四篇課文,《桃花源記》《小石潭記》《刻舟記》《詩經》二首。其中,《刻舟記》是一篇略讀課文,其余都是精度課文。單元課文之間大致表達的思想主題相同,本單元需要學生了解古文的學習方式,可以利用各種方法去掌握古文中的重要詞匯,同時也可以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古文所表達的思想含義。通過對單元內容的分析,《桃花源記》這篇古文言文融合教學設計是在導語設計之上體現的。首先,導語設計介紹《桃花源記》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其次,結合文言文教學的特點,檢查學生在課前的預習情況,既要檢查學生對字詞意義的掌握,還要讓學生利用多種方式翻譯文章。然后,針對文章所體現的常識帶領學生一起學習,認識作者的同時進一步了解寫作背景,并且給學生普及“記”這一知識。
在《桃花源記》教學時,做好準備工作之后,教師需引導學生深入到課文當中,對課文內容展開分析,采用讀、思考、問題探究等方式分析課文,讓學生在讀中領悟。在掌握了課文的大概內容之后,需要逐字逐句翻譯講解古文,從而傳授理解古文的方法,讓學生把握好古今詞義、明確一詞多義等內容,幫助學生掌握學習古文的技巧。教師還需要求學生進行總結,以提升其語用能力。
新時代背景下,課堂教學需多采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方式,將學生置于課堂教學的中心。因此,針對古文教學中的難點,教師可以設計小組合作學習任務,讓學生合作突破學習難點,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設計合作學習需要注意以下幾點:其一,小組合作學習是必要的,不能流于形式,有合作學習必要的內容才設計合作學習環節;其二,小組合作學習之前要進行科學分組,并且合理分配任務,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在合作中貢獻力量,切忌“一言堂”現象;其三,對于小組合作學習的成果要進行匯報展示,教師應該及時給予學生鼓勵和反饋,促使學生能樹立自信心,并且讓學生認識到改進的方向。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杜甫《石壕吏》教學時,由于這一首詩的篇幅較長,如果完全依靠教師帶領學生理解詩意,會耗時較長,難以在規定的課時中講完,并且完全依靠教師帶領學生理解,學生會感到非常枯燥。因此,針對理解古詩詞大意、鑒賞古詩詞難點時,教師可以先重點講解古詩中的詩句,讓學生學習鑒賞的方法,再將學生按照一定的人數分小組,布置小組合作學習任務,在小組合作中鑒賞詩句。在任務完成之后,組織匯報交流,根據學生匯報交流的情況,再著重講解學生理解有偏差的地方。
在古文教學活動中,適當拓展、延伸一些與古文內容相關的課外內容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情感認識。拓展延伸的內容最好與生活實際也息息相關,這樣有利于學生的社會化發展,使學生更好地生活。教師可以根據教材課文內容,有針對性地選擇課外讀本,推薦給學生,教師也可以通過普及生活經歷、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來達到核心素養滲透的目的。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語文課文《與妻書》教學時,教學目標之一是讓學生體會國之含義。教師可以介紹黃花崗烈士,如林長民、林覺民、林尹民三位,再播放《辛亥革命》電影片段,把學生的思緒直接帶回那個落后動蕩的時代,讓學生直觀感受林覺民先生壯烈殉國的事跡,讓學生明白祖國今日的繁榮昌盛是來之不易的,是許許多多的革命先輩拋頭顱、灑熱血,用他們的血肉之軀一步步鑄造的。在國家危亡之際,多少革命先輩早已將自身生死置之度外,抱著視死如歸的心態在戰斗,隨時準備為國捐軀。這樣的民族大義值得每一位炎黃子孫崇敬、緬懷,也值得當下每一位中華學子學習。
總而言之,古文教學對初中語文教學具有重要意義,在新時代教育教學理念下,教師需要從多個方面構建初中語文古文教學的新模式,優化教學路徑,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古文教學在現代教育中閃閃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