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曉蓉
(西安外事學院國際合作學院,陜西 西安 710077)
教學資源建設是國際中文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面,對提高國際中文教學質量與水平發揮積極作用。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中文教學資源共建共享平臺建設對于國際中文教育的可持續發展起著日益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國際中文教學資源存在質量參差不齊;資源未能得到有效整合、利用率不高;缺少互動性教學資源等問題。孔子學院作為海外開展國際中文教育的重要陣地,多年來開展了多庫多平臺多資源建設,配合立項的資源庫、教材開發的課件、音視頻、動畫等素材資源十分豐富。但遺憾的是,大部分資源分散各處,未能有效統籌與整合,對網絡孔子學院的資源支撐有限[1]。因此,如何解決國際中文教學資源的整合、利用問題,建立全球中文教師互動平臺成為國際中文教育領域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此背景下,開放教育資源(OER)的理念為國際中文教學資源的共建共享,建立中文教師的互動平臺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旨在以開放教育資源(OER)為理論基礎,著重探討國際中文教學資源的共建共享平臺的建設問題,希望構建“中文教學資源建設共同體”和“全球中文教師聯盟”,建立集國際中文教學資源共建共享和全球中文教師互動于一體的平臺,實現中文教學資源的共享、交流與合作,促進中文教學質量的提升和全球中文教育事業的發展。
國內學者對于教學資源和國際中文教育資源的界定、分類等問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李泉等(2014)認為漢語教學資源應分為文字材料資源、網絡多媒體資源、知識與能力資源、方法與策略資源四類。其中,前兩個類別是顯性的,后兩個類別是隱性的[2]。王宇(2015)提出國際漢語教學資源可分為三類:漢語教學資源、教師發展資源和教與學共用資源[3]。吳中偉(2021)認為廣義的教學資源是指服務于教與學的各種資源的總和,包括與教學內容及方法相關的各類教學資料、教育政策和人力資本等支持系統、教學環境和設施條件等;狹義的教學資源,僅指各類教學資料[4]。本文討論的教學資源是中文教師可用于教學的數字化顯性教學資源,包括電子教材、教學大綱、教學設計、教學課件、題庫等數字資源。
隨著國際中文教育的快速發展,數字化教學資源也日益豐富,國際中文教學資源建設工作也得到足夠重視。同時,資源建設也存在一定問題,具體問題如下。
1.1.1 資源多而雜,沒有系統性
這是國際中文教學資源的首要問題。通過百度等搜索引擎能搜索到很多資源,但繁雜、無系統性,能供教師應用于教學的高質量資源較少。另外,由于版權限制,并不是所有中文教學資源都能免費下載使用,搜索與查找教學資源也極其不便。
1.1.2 缺少統籌規劃平臺,資源利用率低
由于缺乏統籌規劃和整合國際中文教學數字資源平臺,很多資源開發出來不為廣大中文教師所熟知,資源利用率低。另外,部分開設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高校尚未充分重視國際中文教學資源,未設置與中文教學資源有關的課程。
1.1.3 搜索到的教學資源種類有限
中文教師通常在百度文庫、豆丁網、原創力文檔等網站進行相關教學課件的檢索與下載,但由于這些網站不是專門為國際中文教育服務的,能搜索到的教學資源有限、質量參差不齊,且很多資源需要付費下載。中文教師更傾向于在與國際中文教育相關的微信群中,通過社群分享來獲得有限的備課資源。
1.1.4 宣傳推廣力度不夠
《國際中文教育教學資源發展報告(2021)》顯示,目前現有數字中文教材3 679種,網絡課程慕課485門、微課4 865節,數字應用電腦端網站404個、移動終端應用程序(App)334款,更有海量數字素材[5]。如此龐大的數字化中文教學資源,卻因宣傳推廣力度不足,導致很多國際中文教師缺乏獲取這些資源的途徑,資源可獲取性低,造成了某種程度的資源浪費。
1.1.5 互動型資源少
目前現有的國際中文數字教學資源數量龐大,但可供中文教師交流互動的資源平臺很少,大部分中文教師是通過各個微信群彼此交流,但微信群可容納的人數有限,不利于中文教師交流分享教學經驗和探討教學問題。
1.1.6 完全開放型資源平臺少
目前國際中文教育領域,數字資源數量充足、平臺多樣化,但完全開放、免費的資源平臺少之又少。例如,“中文聯盟”作為主流的數字化云服務平臺,為廣大師生提供了諸多優質教學資源,但該平臺并非所有課程資源都隨時處于開放狀態,在其“教師發展”窗口下的所有與教師有關的資源都暫未開放,僅提供幾分鐘的簡介視頻。又如,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官方網站有很多優質中文教材的配套教學資源,但需要有積分才可下載。初次注冊的用戶會被贈送一定數量的積分,但積分數量有限。
教學資源發展路徑研究是一項整體性、系統性、戰略性的宏觀研究,其研究成果可為有關部門提供決策依據,為國內外中文教學資源的研發工作提供導向。針對目前國際中文教學資源存在的一系列問題,應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系統化整合現有國際中文教學資源,建立中文教學資源共享機制。
第二,基于OER視角,加快建立免費、開放、可重組、共建共享的國際中文數字化教學資源平臺和全球中文教師互動交流平臺,提高資源利用率。
第三,拓寬平臺建設思路,將教學大綱、課件和教案等文檔,高質量論壇,視頻學習,各類資源云存儲,以及慕課、微課等集于一體,打造多功能的中文教學資源平臺。
第四,開發的平臺應支持多種設備系統使用,包括PC端和移動端等多個端口,尤其重點開發移動端,建立有效的移動中文教學資源開發機制,提高資源利用的便捷度。
第五,建設一個優質的平臺,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在用戶使用中發現問題,按照用戶的需求,階段性地優化平臺功能。
開放教育資源是指數字化教育資源的開發和共享,指通過信息和傳播技術建立開放的教育資源供給。用戶在非商業目的下,可以參考、使用和修改資源。這些資源主要有教學大綱、課程內容、教師手冊、講義、閱讀材料、練習、實驗和演示等。“開放”(Open)的內涵不僅局限于“免費”,而是指免費、無障礙、可復制、可重組。OER的主要特點是開放性、自由性、可復用性、可擴展性、協作性[6]。
OER使知識和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得以共建共享,實現了教育公平。其經歷了從離散到系統的快速演變,從共享課程資源到共享網絡課程的轉變,以及從開放式課件(OCW)到慕課(MOOCs)的模式演進[7]。
2.2.1 OCW:共享課程資源
2001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開放課件項目(MIT OCW)提出,該項目將本校的課程教學材料,包括教學大綱、課件、講座錄像、課后作業和試卷等教學資源向全世界免費開放,“開放教育資源運動”的序幕由此拉開。其后,OCW的理念和創新實踐獲得了眾多知名高校的認可和支持,隨后全球有近幾百所大學加入了OCW聯盟,為開展全球范圍內的開放共享課件運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2.2 OER:開放教育資源
開放教學資源(OER)是在200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一次會議上提出的一種新型教學資源,會議與會者紛紛表示,“希望能夠共同開發一種可以被全人類使用的全球性教育資源”“希望這種未來的開放資源能夠動員起全球的教育工作者”[8]。開放教育資源(OER)為大家提供了自由、不受限制地使用、定制、改進和重新分配的教育資源,進一步推動了開放共享合作、彈性學習和教學實踐的發展。
OER是指任何可以在線訪問、使用、修改和分享的教育資源,包括課程、教材、視頻、幻燈片、試題等。OER的本質是開放、免費和可重組的,為國際中文教學資源的整合利用、共建共享和互聯互通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徑。
3.1.1 實現中文數字化教學資源共建共享,推動教學質量發展
全球教育因“開放教育資源運動”而發生巨變。OER鼓勵資源的共建共享,讓多個國際中文教學資源提供者之間形成協作和互動,從而形成更加完善和多樣化的動態資源庫。通過OER視角對國際中文現有的數字化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建設可供全球中文教師共建共享的平臺,使教師能夠利用多樣化的資源,這不僅提高了教師的備課效率、節約教育成本,還推動了中文教學質量發展。
3.1.2 提高資源可訪問性
OER提倡的“免費、開放、可重組、沒有任何獲取或交互上的障礙、共建共享”等理念,可提高國際中文教學資源的可訪問性,使優質的中文教學資源為更多的人所獲取、所利用。通過開放許可的方式,OER促進了中文教學資源的共享和傳播,降低獲取資源的門檻,使得中文教師更容易獲得高質量的教學資源。
3.1.3 加強資源的整合和利用
OER有助于加強對龐大的國際中文數字化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和利用,構建系統化的中文資源共享平臺,讓中文教學資源得到更好地利用和發揮。通過開放標準和技術,OER能夠讓不同來源的中文教學資源相互連接和交流,形成更加綜合的中文教學資源體系,促進資源的共享和再利用。
3.1.4 提高國際中文資源利用率
通過中文教學資源整合、共建共享平臺的建設,中文教師可便捷性地獲取已有的優質教學資源,用于自身的課程建設,提高了資源利用率,減少教育成本,從而促進中文教育的整體水平。
3.1.5 促進教學方法和策略的創新
OER可以促進國際中文教學方法創新,改革課程教學模式、拓寬教學思路。中文教師在課程制作中節省了大量的時間成本,可以更加自主、靈活地獲取中文教學資源,也可以借助這些資源來設計更加靈活和多樣化的教學方案,打造具有特色的中文課程,提高中文教育的質量和效益。
OER的理念為國際中文數字化教學資源的整合和共建共享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為了更好地利用中文教學資源,提升中文教育整體水平,我國應致力于構建開放型中文教育資源平臺,構筑資源共建共享機制,建立集國際中文教學資源共建共享與全球中文教師互動交流于一體的平臺。首先,構建開放型共建共享數字化教學資源平臺需要有強大的組織作為后盾,這是實現共建共享教學資源的先決條件。其次,國家應加大對平臺構建的重視力度,保證資金投入。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的組織領導下,出臺指導數字化中文教學資源共建共享平臺建設與應用的指導性文件,落實平臺的搭建和后期運行工作。最后,深化信息技術與中文教學融合,推進開放教育資源運動理念與教學資源整合模式創新,實現國際中文數字化教學資源、實體孔子學院與全球中文教師三者互通,促進教學資源整合模式的創新。
OER視角下的國際中文教學資源共建共享平臺的運行機制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人工智能賦能下,在由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牽頭,國際中文教育基金會提供資金支持,各高校積極參與響應,全球中文教師、志愿者、本土教師共同參與下,免費開放已有中文教學資源,構建“免費、開放、可重組、共建共享”的平臺。此平臺采用共建共享的資源建設機制和“集碎片而成系統”資源庫結構形態,并通過中文教學資源建設平臺促進全球中文教師共同體的發展。其運行機制如圖1所示。

圖1 國際中文教學資源共建共享平臺的運行機制
OER視角下的國際中文數字化教學資源共建共享平臺的設計架構如圖2所示,共有六大模塊。(1)已有優質資源模塊是基礎,這個模塊主要整合國內外現有的優質中文相關資源,如語合中心資源、各大語料庫、各高校各大出版社資源;(2)備課資源模塊提供中文教師備課所需的各種數字化資源,如大綱、電子教材、課件、文化課資源等,中文教師也可將自己的課程資源進行上傳分享;(3)教師發展模塊提供中文教師素質提高的各類講座和課程,以便中文教師自身進修;(4)在線中文教學慕課、微課資源模塊下,全球中文教師共傳共享優秀教師的授課視頻,供教師彼此學習;(5)在國別化教學資源模塊中,全球中文教師實時共享所在國特色化的教學資源,供其他國家教師參考借鑒;(6)互動平臺模塊將全球中文教師、志愿者結成聯盟,創建中文教師互動交流的平臺,方便教師分享教學經驗、探討教學問題。

圖2 國際中文教學資源共建共享平臺的設計架構
構建國際中文教學資源建設共同體和全球中文教師聯盟,有助于實現中文教學資源的共享、交流與合作,促進中文教學質量的提升。本文在開放教育資源視角下,采用文獻資料法研究了國際中文教學資源現狀,對國際中文教學資源的整合、共建共享平臺的建設問題著重進行了探討,希望構建一個集國際中文教學資源共建共享和全球中文教師互動交流于一體的平臺,并提出了該平臺的運行機制與設計架構,為建設該平臺提供了方案性的建議,有助于促進中文教育國際化和數字化發展。但本研究尚存在不足之處,比如未對平臺的具體運行機制、平臺具體功能、平臺操作方法等進行詳細研究,還有待日后進一步完善和探索。希望本文能引起學界對國際中文教學資源共建共享平臺建設的重視,早日將平臺建設落地,服務于全球中文教師,推動中文教育事業在世界范圍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