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素娜
【摘要】目的:分析彌漫性血管內凝血(DIC)患者進行凝血相關指標檢驗產生的效果。方法:從我院檢驗科中選擇20例需進行相關檢驗的患者做樣本,設立觀察組。選擇時間為2018年1月—2021年12月。另在該時間選擇等例數需進行健康體檢的志愿者組建成對照組。分別對兩組人員進行凝血相關指標的檢驗工作,就兩組凝血功能指標測定結果進行比較,并且進行不同分期患者凝血指標水平對比。結果:觀察組APTT、PT、TT以及INR數值均較對照組高,FIB水平較對照組低(P<0.05);不同分期患者凝血功能對比,除INR指標以外,高凝期、低凝期及纖溶期各指標依次呈現出逐漸上升的趨勢(P<0.05)。結論:選擇凝血檢驗指標對DIC患者進行診斷,各項指標的異常表現可反映患者是否存在該疾病,診斷區分度高,同時該診斷方式能有效評價患者的具體疾病分期,為臨床診斷提供有效參考。
【關鍵詞】彌漫性血管內凝血;臨床診斷;凝血檢驗指標;疾病分期
Analysis of Coagulation Test Indexes Changes in Patients with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U Suna
Suning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Cangzhou, Hebei 06235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coagulation related indexes test in patients with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Methods:20 patients who need relevant tests were selected from the laboratory of our hospital as samples and set up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selected time was from January 2018 to December 2021.In addition,at this time,volunteers with equal numbers of cases who need physical examination were selected to form the control group.The blood coagulation related indexes were tested for the two groups of personnel,the blood coagulation function index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and the blood coagulation indexes levels of patients in different stages were compared.Results:The APTT,PT,TT and INR valu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FIB level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Compared with the coagulation function of patients at different stages,except for the INR index,the indexes of hypercoagulable stage,hypocoagulable stage and fibrinolytic stage showed a gradual upward trend in turn (P<0.05).Conclusion:Selecting coagulation test indicators to diagnose DIC patients.The abnormal performance of each indicator can reflect whether the patient has the disease,and the diagnosis is highly differentiated.At the same time,this diagnostic method can effectively evaluate the specific disease stage of the patient and provide effectiv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diagnosis.
【Key Words】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Clinical diagnosis; Coagulation test indexes; Disease stage
DIC是一種凝血功能障礙疾病,進展較為兇險,患者病死率相對較高[1]。為改善患者凝血功能方面的異常現象,對其生命安全予以充分重視,幫助其恢復身體健康,結合患者實際情況進行疾病方面的治療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2-4]。為論證該檢查方法實施后的效果,我院特進行相關對比研究,希望能通過研究進一步核實實施凝血檢查的作用,為后續DIC患者診斷與治療提供一種可行思路,幫助患者盡早就疾病進行積極干預。
1.1 一般資料
2018年1月—2021年12月從我院檢驗科中選擇20例需進行DIC凝血檢驗的患者做樣本,將其劃定為觀察組。另選擇同期20例正常體檢者組成對照組。納入標準:①被檢者年齡≥18歲;②自我意識、語言表達無異常且清晰;③知曉研究內容并主動參與。排除標準:①存在原發性血管疾病;②合并有肝、腎功能障礙;③個人依從性差無法全程參與研究。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不大(P>0.05),研究可進行,研究對象資料見表1。
1.2 方法
在受檢人員晨起空腹狀態下抽取受檢人員靜脈血做樣本,抽取控制在3~5 mL。統一使用真空采血管對血液進行保存。在枸櫞酸鈉溶液的幫助下對采血管中的血液樣本做凝固反應處理。枸櫞酸鈉溶液(生產企業:上海新亞藥業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31021711)按照9:1的比例取適量溶液進入到采樣管中進行處理,后續將血液樣本進行離心,在相關儀器的幫助下離心10min,取上層血清將其放入凝血分析儀中就TT、PT、FIB以及APTT四項指標進行測定。同時,醫務人員還需根據檢驗結果記錄INR值。
1.3 觀察指標
(1)就兩組受檢人員各項凝血指標數據進行分析與對比。(2)對觀察組患者高凝期、低凝期以及纖溶期不同分期下凝血功能指標進行比較。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4.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凝血功能指標對比
觀察組FIB指標較對照組低,TT、PT、INR值以及APTT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2 觀察組不同分期凝血功能指標對比
INR指標在高凝期、低凝期、纖溶期呈現出逐漸下降的趨勢,TT、PT、FIB以及APTT指標在高凝期、低凝期、纖溶期呈現出逐漸上升的趨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1 疾病分析
DIC是在某些嚴重疾病的基礎上由特定誘因而引發的復雜病理過程[5]。對其致病因素進行分析可知,產生DIC的原因較多,其疾病可由人體凝血系統激活、纖維蛋白沉積、血小板活化等多種因素使得血管內形成微血栓,讓多種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產生異常降低,因凝血啟動而導致纖溶激活,從而產生纖溶亢進。產生DIC的患者臨床上容易出現栓塞、出血、微循環障礙以及微血管病性溶血。上述情況的產生不僅不利于患者身體健康,更會對機體產生持續性副作用。若不就其疾病發展進行控制,在發展迅速、預后兇險等現實情況下,容易對患者造成身心方面多種折磨。
3.2 診斷分析
從DIC的定義出發,其疾病是指危重疾病的一個中間病理環節[6]。要對DIC進行有效診斷就需要知道患者產生DIC的原發病,對原發病實際情況進行掌握。在疑似者進入醫院檢查時,醫師需要注意的問題是在對原發病進行診斷的同時還應該注意患者是否存在DIC,勿對DIC的早期表現進行忽視,從而錯過了DIC搶救的黃金時機。結合相關資料以及臨床經驗進行分析可知,在醫師發覺患者存在以下表現時需提高警惕,進一步進行檢查方面的優化與調整[7]。當發現患者出現不明原因的呼吸過淺過快,產生尿少、無尿現象,出現不明原因的心率加快,存在皮膚黏膜壞死、穿刺部位出血不止等,上述情況發生后需引起充分重視,做出合理懷疑。
3.3 DIC診斷的實驗室依據
進行DIC實驗室檢查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可進行纖溶系統的活化,由纖維蛋白降解產物來間接評價,對患者是否存在DIC進行評判;另一方面,可以對患者止血功能的變化進行關注,對其進行凝血各項指標的檢查,通過相關指標的異常表現體現出凝血因子消耗程度和活化程度。在實施第一種檢查方式時,可用D-二聚體進行間接評價,而在凝血相關指標檢驗時,可以涉及對多種指標的收集,包括但不限于血小板計數、APTT、TT、PT等。
3.4 結果分析
在本次研究中,為對患者是否存在DIC以及分期下凝血指標的反應做出觀察,對不同組別下的人員進行了凝血指標檢查。對各項指標進行分析可知,APTT作為一種比較敏感的內源性凝血系統檢驗指標,其變化能直接反應患者和內源性凝血是否存在異常。PT指標能反映患者的外源性凝血系統狀態,若其數據超過3s則說明存在異樣,提示相關人員需對患者發病原因進行關注。TT的升高提示患者已進入到纖溶亢進期,而其下降則表示患者可能存在纖維蛋白原血癥。FIB的升高提示患者存在急性心肌梗死,而降低則說明患者可能有肝硬化、肝炎等表現。INR指標可反映患者機體對凝血功能的阻礙作用,如該指標升高則提示患者凝血功能降低。研究結果下,觀察組人員各項凝血指標相較對照組正常人明顯存在異常,除FIB外各指標有異常升高,FIB則異常降低。結果提示患者存在DIC,需引起充分重視。對不同分期下患者凝血指標進行分析可知,不同分期患者的各項指標表現既有相似性又能呈現出一定的區別。高凝期、低凝期及纖溶期患者凝血指標異常情況可呈現規律變化,即規律升高或降低。除了INR降低之外,其他指標在結果中均為升高態勢。這一結果說明在不同分期下,凝血檢驗指標可呈現出明顯的差異性。其結果表明了關注凝血檢驗指標變化能對患者止血功能進行有效判斷,需注意對患者實際病情進行進一步掌握,為臨床診斷與后續治療提供相關資料,進一步體現出該項檢查的較高診斷價值。
綜上,對DIC患者進行凝血檢驗指標變化上的關注,相關指標的檢查能幫助患者進一步明確是否存在DIC并且具體情況如何,為臨床診斷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 林靜,李啟欣.凝血檢驗指標在彌漫性血管內凝血診斷中的應用研究[J].血栓與止血學,2022,28(1):11-13,16.
[2] 王盈.凝血檢驗指標在彌漫性血管內凝血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實用醫藥,2021,16(20):78-80.
[3] 朱靜,李娜,安蓉.凝血相關指標對彌漫性血管內凝血的診斷分析[J].山西醫藥雜志,2020,48(11):1439-1441.
[4] 高倩蕓.產科患者彌漫性血管內凝血檢驗分析--評《婦產科疾病的檢驗診斷》[J].檢驗醫學,2020,35(11):1199.
[5] 馮翔,陳寧.彌漫性血管內凝血患者的凝血檢驗指標變化[J].血管與腔內血管外科雜志,2020,6(1):86-88.
[6] 周黎明,陳秋莎,鄧燕,等.彌漫性血管內凝血產婦圍術期凝血與纖溶系統指標的檢測及臨床意義[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20,20(11):2076-2079.
[7] 石亞萍,楊爽,王婷,等.升結腸腺癌繼發彌漫性血管內凝血1例[J].中國醫藥科學,2021,11(2):23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