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花萍 謝晚霞



【摘要】? 目的? ? 探討在四聯方案治療基礎上輔助應用養胃顆粒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chronica tophic gastritis,CAG)伴幽門螺桿菌(Helicobocton pyloni,Hp)感染的效果。方法? ? 選擇2018年6月—2021年8月在宜春市高安市骨傷醫院消內二科就診且符合篩選入組標準的76例CAG伴Hp感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信封法隨機分為西醫組(標準四聯方案治療)和聯合組(養胃顆粒輔助四聯療法治療),各38例,2組均持續治療3個月,比較2組Hp根除率、血清胃泌素(gastrin,GAS)、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s,PGs)相關指標,結合胃鏡表現評估2組臨床療效。結果? ? 治療后聯合組Hp根除率94.74%高于西醫組的76.32%(P<0.05),血清GAS水平顯著高于西醫組(P<0.05);治療后2組血清PG Ⅰ水平、PG Ⅰ/PG Ⅱ比值均明顯升高(P<0.05),聯合組血清PG Ⅰ水平、PG Ⅰ/PG Ⅱ比值均顯著高于西醫組(P<0.05);聯合組治療總有效率92.11%明顯高于西醫組的73.68%(P<0.05)。結論? ? 養胃顆粒輔助四聯方案治療CAG伴Hp感染的療效滿意,可提高Hp根除率和促進受損胃黏膜恢復,體現了中西醫結合療法的顯著優勢。
【關鍵詞】? 慢性萎縮性胃炎; 幽門螺桿菌; 養胃顆粒; 四聯方案; 胃黏膜
中圖分類號:R573.3+2?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721(2023)25-0130-03
DOI:10.19435/j.1672-1721.2023.25.042
慢性萎縮性胃炎(CAG)是一種以胃黏膜腺體萎縮為病理特征的消化系統疾病,主要依靠胃鏡和組織病理檢查確診,臨床表現為上腹部疼痛、燒灼感、飽脹感和食欲下降等,其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多見于中年以上人群。雖然多數CAG患者病情比較穩定,但仍有少數患者胃黏膜腺體由萎縮轉變為腸化生、異型增生,這種癌前病變若不及時進行規范治療,可最終演變為早期胃癌。目前CAG的發病機制仍尚未完全明確,也缺乏特效根治療法,但普遍認為幽門螺桿菌(Hp)感染與CAG發生和病情進展緊密相關。臨床中60%~90% CAG患者的胃黏膜可培養出Hp,持續存在的Hp感染無疑會加重CAG癌變風險[1-2]。目前臨床主要采用標準四聯藥物進行抗Hp和胃黏膜保護治療,有助于緩解CAG患者不適癥狀體征和降低癌變風險,但整體療效仍有待加強。此外抗Hp藥物耐藥性上升和病情易復發等問題日益突出,引起臨床高度重視。中西醫結合是近些年治療CAG的特色手段,中醫藥在改善CAG患者癥狀體征方面效果顯著,但對于根除Hp和修復受損胃黏膜的作用尚需研究。本研究據此展開探討,詳情報告如下。
1? ? 資料與方法
1.1? ? 臨床資料? ? 選取2018年6月—2021年8月在宜春市高安市骨傷醫院消內二科診治的76例CAG伴Hp感染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信封法將76例CAG伴Hp感染患者分為西醫組(n=38)和聯合組(n=38),西醫組男性23例,女性15例;年齡21~68歲,平均年齡(48.29±6.72)歲;病程1.5~8.0年,平均(5.07±1.53)年;胃黏膜萎縮程度輕、中和重度分別13例、17例和8例。聯合組男性25例,女性13例;年齡22~70歲,平均年齡(48.37±6.68)歲;病程1~9年,平均(5.09±1.56)年;胃黏膜萎縮程度輕、中和重度分別12例、18例和8例。2組患者上述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 納入及排除標準? ? 納入標準:符合《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2012年,上海)》[3]中CAG診斷標準,經胃鏡或病理切片檢查確診;入院快速尿素酶試驗及(或)14C-尿素呼氣試驗檢查,均明確Hp陽性;患者年齡18~70歲,具備基本溝通交流能力,且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病理檢查提示合并重度異型增生或疑似癌變、癌變者;合并食管、胃管或十二指腸潰瘍,或合并其他消化系統惡性病變者;合并心肝腎等器質性病變、癌癥或精神障礙性疾病者;哺乳或妊娠期婦女;就診前1個月已使用過質子泵抑制劑(PPIs)、糖皮質激素或接受相關中藥治療者;對本研究所用藥物的成分過敏或禁忌者。
1.3? ? 方法? ? 西醫組給予標準四聯方案治療,包括口服阿莫西林膠囊(廣州白云山制藥股份有限公司),1.0 g/次,2次/d;口服克拉霉素膠囊(江蘇潤邦藥業有限公司),0.5 g/次,2次/d;口服奧美拉唑腸溶片(山東辰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20 mg/次,2次/d;餐前1 h口服膠體果膠鉍膠囊(山西振東安特生物制藥有限公司),100 mg/次,3次/d。四聯療法持續14 d時口服胃黏膜保護藥鋁碳酸鎂咀嚼片(海南慧谷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20140718),餐后1 h咀嚼口服,1.0 g/次,3次/d。聯合組在西醫組治療基礎上聯合養胃顆粒(正大青春寶藥業,國藥準字Z33020174)治療,開水沖服,5.0 g/次,3次/d。2組均持續治療3個月,治療期間做好密切隨訪和復查工作,治療結束后均來院接受胃鏡檢查。
1.4? ? 研究指標? ? (1)Hp根除情況。治療后復查時采用14C-尿素呼氣試驗檢測,Hp檢測結果為陰性表示根除成功,計算Hp根除率。(2)分別于治療前后檢測血清胃泌素(GAS)、胃蛋白酶原Ⅰ(PG Ⅰ)、胃蛋白酶原Ⅱ(PG Ⅱ)水平,GAS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檢測,PG Ⅰ、PG Ⅱ水平采用酶聯免疫法檢測,并計算PG Ⅰ/PG Ⅱ比值。(3)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4]擬定療效標準,治愈為臨床癥狀與體征消失,胃鏡下黏膜炎癥消除或基本消除,胃黏膜萎縮消失,病理檢查顯示腺體萎縮,細胞異型增生減輕2個級度以上或恢復正常;顯效為臨床癥狀與體征基本消失,胃鏡下黏膜炎癥明顯好轉,胃黏膜蒼白區減少≥2/3,病理提示腺體萎縮,細胞異型增生減輕2個級度;有效為臨床癥狀與體征有所減輕,胃鏡下黏膜炎癥明顯改善,胃黏膜蒼白區減少≥1/2,病理提示腺體萎縮,細胞異型增生減輕1個級度;無效為未達到上述治愈、顯效和有效標準或者癥狀體征、胃黏膜炎癥和病情惡化。總有效=治愈+顯效+有效。
1.5? ? 統計學方法? ? 運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 結果
2.1? ? 2組患者Hp根除率和血清GAS水平比較? ? 聯合組Hp根除率97.74%顯著高于西醫組的76.32%(P<0.05);治療前,2組血清GAS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血清GAS水平均較治療前明顯升高,且聯合組高于西醫組(P<0.05),見表1。
2.2? ? 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PG Ⅰ、PG Ⅱ和PG Ⅰ/PG Ⅱ比值比較? ? 治療前2組血清PG Ⅰ水平、PG Ⅱ水平和PG Ⅰ/PG Ⅱ比值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血清PG Ⅰ水平、PG Ⅰ/PG Ⅱ比值均較治療前明顯升高(P<0.05),PG Ⅱ水平治療前后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聯合組血清PG Ⅰ水平、PG Ⅰ/PG Ⅱ比值均顯著高于西醫組(P<0.05),見表2。
2.3? ?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 聯合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2.11%,明顯高于西醫組的73.68%(P<0.05),見表3。
3? ? 討論
CAG病因機制復雜,除飲食習慣、自身免疫反應、體質量、年齡、遺傳、長期重金屬接觸史和缺鐵性貧血等傳統致病因素外,Hp感染與CAG發病進展的內在關系是消化內科的長期研究熱點之一。Hp感染可引起或加重胃黏膜的慢性炎癥狀態,損害正常胃黏膜組織,長期Hp感染易導致胃黏膜分泌腺體萎縮,使胃酸分泌減少,食物消化能力下降和腸胃蠕動功能失調,進而引起胃脘脹痛、納呆少食、神疲氣乏等癥狀,因此Hp感染被認為是CAG的主要致病原因。同時長期Hp感染可損害CAG患者胃黏膜屏障功能,胃黏膜炎癥反應和胃黏膜反復損傷,甚至導致細胞異常增生,病理組織學表現為腸上皮化生和上皮內瘤等,具有一定的癌變風險,因此CAG患者需加強病情隨訪,積極配合治療以降低癌變風險。吳葆華[5]認為,CAG患者胃鏡形態變化越明顯,Hp感染檢出率越高,二者有正相關關系,其中重度黏膜萎縮患者的Hp感染率明顯高于輕度萎縮者。因此根除Hp對臨床治療CAG甚至逆轉胃黏膜病理改變進程尤為重要。采用四聯方案治療對根除Hp和修復受損胃黏膜有積極作用,但臨床實踐也發現,單純依據四聯方案存在一定局限性,仍有一些患者療效不佳,癥狀緩解效果不理想,不利于胃癌的二級預防,而且停藥后易復發、根除Hp藥物耐藥性升高等問題短期內難以解決[6]。
中醫學無“慢性萎縮性胃炎”一詞記載,根據癥狀描述認為CAG屬于“痞滿”“胃痞”和“胃脘痛”等范疇,認為此癥主要與外邪入侵、稟賦不足、飲食不節、情志損傷和內傷勞倦等有關。Hp屬于外邪,Hp感染后易誘發此癥,正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久之損傷脾胃,精血生化不足,脈絡受損,誘發CAG,基本病理機制是脾胃氣虛,邪氣犯胃,陰陽失調,久病體虛,氣機壅滯,加劇脾胃虛弱,患者多表現為本虛標實,本虛為脾氣虛、胃陰虛,標實為氣滯、血瘀,因此應重視健脾養胃、理氣止痛[7-8]。養胃顆粒是由黃芪、黨參、山藥、陳皮、香附、白芍、烏梅、甘草配伍研制的純中藥制劑,上述藥物配方中,黃芪和黨參為君藥,可健脾和胃,補中益氣;山藥為臣藥,可益氣養陰,補腎益脾;陳皮、香附、烏梅和甘草共為佐藥,可理氣和胃,和中緩急止痛,諸藥配伍研制成養胃顆粒,具有健脾養胃、理氣和中等功效。現代藥理學證實,養胃顆粒多味中藥有提高機體免疫力、改善胃腸功能、鎮痛和保護胃黏膜的作用。CAG大鼠模型實驗研究[9]發現,連續灌服養胃顆粒60 d后大鼠胃壁厚度明顯增厚,胃酸水平提高,抑制白細胞介素-β(IL-β)、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等細胞因子可能是作用機制。
GAS又稱為促胃液素,主要由G細胞分泌,是一種具有刺激胃竇和腸運動、延緩胃排空、刺激胃黏膜細胞增殖和PGs分泌等作用的胃腸激素。CAG患者G細胞數量減少,胃腸蠕動減慢,GAS分泌能力減弱,血清GAS水平下降,且下降幅度與CAG病情程度有直接關聯,檢測血清GAS水平可用于診斷病情、評估胃黏膜腺體萎縮程度和評價臨床療效。PG Ⅰ、PG Ⅱ水平可直接反映胃黏膜生理病理損傷情況,其中PG Ⅰ主要由胃底腺主細胞分泌,因此CAG患者血清PG Ⅰ水平往往明顯下降,而PG Ⅱ分泌水平與CAG關聯較小,與胃底腺管萎縮和異型增生等有關[10]。本研究顯示,與西醫組比較,聯合組運用四聯方案聯合養胃顆粒治療取得滿意療效,Hp根除率明顯提高,治療后血清GAS、PG Ⅰ水平和PG Ⅰ/PG Ⅱ比值均顯著升高,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達92.11%,與趙晶鳳等[11]研究結論相吻合,印證了四聯方案聯合養胃顆粒治療CAG伴Hp感染的顯著臨床優勢。
本研究樣本量偏少,未能隨訪Hp復發的差異,后續需繼續隨訪進行研究。總體來看,結合我國廣大農村地區近些年胃癌發病率的持續升高趨勢及基層地區胃癌防控形勢嚴峻的背景[12],從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思路出發,運用四聯方案聯合養胃顆粒治療CAG伴
Hp感染,能顯著提高Hp根除率,提高血清GAS、PG Ⅰ水平和PG Ⅰ/PG Ⅱ比值,保護和修復受損胃黏膜,對降低癌變風險和改善生活質量有重要意義,適合在基層醫療單位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廖莉莉,楊百京.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合并幽門螺桿菌感染的臨床療效觀察[J].重慶醫學,2017,46(29):4164-4165,4168.
[2] 李多,于永強,劉德清.枳術寬中膠囊聯合益生菌對老年幽門螺桿菌陽性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的療效[J].中國微生態學雜志,2019,31(4):429-431,438.
[3] 房靜遠,劉文忠,李兆申,等.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2012年,上海)[J/CD].中國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2013,5(7):44-55.
[4]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8.
[5] 吳葆華.老年慢性萎縮性胃炎胃鏡形態表現與Hp感染的相關性[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8,38(22):5467-5469.
[6] 魏瑋,楊洋.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醫藥研究難點及對策[J].現代中醫臨床,2017,24(6):20-22,30.
[7] 張芬,王敬民,劉持年,等.應用脾陰學說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淺析[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2018,41(2):91-93.
[8] 馬豆,董筠.董筠教授辨治慢性萎縮性胃炎[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7,33(2):237-239.
[9] 劉建.養胃顆粒對大鼠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藥效學研究[J].浙江中醫雜志,2017,52(9):645-646.
[10] 王永增,馬艷榮,劉玉生,等.益氣活血方聯合四聯療法治療幽門螺桿菌陽性的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療效及對胃蛋白酶原的影響[J].世界中醫藥,2018,13(2):325-328.
[11] 趙晶鳳,吳英,王秀艷,等.養胃顆粒聯合四聯療法治療幽門螺桿菌陽性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療效及對血清GAS、ET和PGs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2018,26(8):640-644.
[12] 周家琛,鄭榮壽,莊貴華,等.2000—2015年中國腫瘤登記地區胃癌發病趨勢及年齡變化[J].實用腫瘤學雜志,2020,34(1):1-5
(收稿日期:2023-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