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平, 李同國, 閆麗萍, 張玲宏*
(河南省水產技術推廣站, 鄭州 450008)
目前河南省隨著江河、湖泊、水庫等大水域粗放型網箱和沿黃部分養殖池塘拆除,水產養殖面積大幅下降。養殖面積的減少,直接造成水產品產量的降低。為了更好地把握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設施農業要食物,提升水產品穩產保供能力,更好地開展水產綠色健康養殖技術推廣“五大行動”,推動河南省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河南省水產技術推廣站組織陸基圓池養殖模式調研組到廣西開展調研活動,探索河南省發展陸基圓池設施漁業的可行性。通過本次調研,認為陸基圓池智能化養殖模式具有占地少、不受地形地勢影響、養殖池自凈能力強、不破壞土地性質、集約化智能化程度高等優點,在推動漁業綠色發展,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安全高品質水產品方面具有巨大潛力。
2021~2023年廣西陸基圓池數量每年都翻一番。2022年,廣西建成陸基圓池1.3萬多個,養殖地區已遍布廣西全區14個市、60多個縣(區);養殖水體90萬m3以上,水產品產量約3.3萬t,產值5.3億元。
2021年到2022年上半年廣西陸基圓池發展處于摸索起步階段。養殖基地“小而散”,建設水平“簡易(簡陋)而經濟實用”;一個池(直徑8 m)綜合建設成本15000元左右、養殖鱸魚一般產量2 t以上、產值60000元、利潤20000多元。
2022年下半年后廣西陸基圓池發展進入規模化發展階段。在扶持政策的引領下,一些有實力的企業紛紛加入投資行列,在建基地一般都在200個池以上;這些基地建設起點高、配套設施完善,一個池(直徑8 m)綜合建設成本30000元以上。
1.占地小、投入少、產量高
1個直徑8 m陸基圓池占地50 m2、投入15000元,其產能相當于2000 m2池塘產量。
2.生態、集約、智能
陸基圓池均可配套先進的進、排水處理、水循環利用系統以及自動化、智能化系統,符合生態健康和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3.產業融合程度高
可集中配套建設加工、流通和休閑項目,實現三產融合發展。
廣西省堅持聚焦陸基圓池養殖高質量發展,不斷強化頂層設計。先后出臺了《廣西“十四五”漁業高質量發展規劃》、《2021~2025年廣西漁業發展支持政策總體實施方案》、《廣西漁業發展補助資金管理實施細則 (試行)》、《廣西漁業綠色循環發展試點工作實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均把“陸基圓池”作為推進全區漁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國家各級部門領導都分別考察、具體指導了廣西陸基圓池養殖基地,并做出過批示指示。
廣西堅持“政策為大、項目為王、環境為本、創新為要”指導方針,促進陸基圓池項目落地見效。2021年自治區下達資金1146萬元,支持建設陸基圓池1146個(每個圓池補助1萬元),占漁業生產類資金的7.1%;2022年自治區下達資金8490萬元,支持建設陸基圓池5250個(每個圓池補助1.5萬或2萬元),占漁業生產類資金的38.6%,各級鄉村振興資金支持圓池循環水養殖項目也有幾千萬元。
結合技術推廣“五大行動”實施,2021年建立陸基圓池“五大行動”骨干示范基地5個。2022年達到13個,推動陸基圓池基地“五大行動”全覆蓋,形成了“陸基圓池+果樹菜”、“陸基圓池+凈化池塘”和“陸基圓池+過濾設備”三種尾水處理方式;示范推廣加州鱸魚、南美白對蝦、烏鱧、羅非魚等一批適合圓池養殖的水產品種。2022年舉辦以“陸基圓池養殖技術”為主要內容的培訓班、現場觀摩45次,培訓人員4000多人次。
成立了由水產站、水科院、廣西大學等單位專家組成的自治區級陸基圓池循環水養殖研發團隊,定期下基層指導陸基圓池項目建設,圍繞循環水及尾水處理等關鍵技術開展聯合攻關。廣西科技廳將《陸基圓池養殖技術》列入自治區重點研發計劃,支持研發經費350萬元。目前,陸基圓池養殖地方標準獲立項2項、團體標準立項5項,獲專利3項。
河南省地處黃河中下游,地勢西高東低,屬暖溫帶-亞熱帶、濕潤-半濕潤季風氣候,冬季寒冷雨雪少,春季干旱風沙多,夏季炎熱雨豐沛,秋季晴和日照足。全省年平均氣溫一般在12~16℃之間,晝夜溫差大。在此氣候條件下建設陸基圓池智能化循環水養殖桶,由于該桶保溫效果差,易造成魚類應激反應。絕大多數情況下都需要加修保溫棚,增加了建設成本。
目前廣西建設的陸基圓池智能化循環水養殖設施固體排泄物自凈能力偏低,一般在50%~60%左右,未達到預期效果。陸基圓池智能化循環水養殖的監測系統和智能控制系統存在不完備、不靈敏的問題。該養殖模式主要以常規大宗淡水魚品種為主,名特優品種較少,經濟效益偏低。養殖企業考慮同一品種管理簡便、進苗便宜,放棄了模式可以多品種、多規格的優勢,不能達到規避風險、提升效益的目的。
河南省對設施漁業重視不夠,在技術研發、技術推廣以及宣傳推廣等方面資金投入較小,且設施漁業用地申請困難、手續繁瑣。經營者辦理相關手續,需要自然資源、漁業主管部門和當地政府等多個單位審批,所需材料多,辦理周期長。此外漁業用地基礎設施配套不足,開展陸基圓池智能化循環水養殖面臨著交通、設施、能源等方面的困難。
陸基圓池循環水養殖具有高科技、高密度、高質量、高投入、高產出的特征,既保護環境又能滿足人們對水產品“質”的需求。當前,陸基圓池智能化循環水養殖水產品商品化、標準化、品牌化和產業化不足,其產品存在銷售范圍小、知名度低、品牌議價空間小、銷售困難等問題。陸基圓池智能化循環水養殖水產品幾乎沒有專門訂單,產品銷售范圍小,價格較低,行情持續低迷。
建議政府有關部門支持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成立該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由政府協調,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相互配合,發揮各自優勢,重點聯合攻關陸基圓池智能化循環水養殖自凈能力、智能控制等關鍵技術,加快推進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進程。當地政府應加大力度鼓勵養殖主體試用創新科技成果,對能有效促進產業升級的成果大力推廣,完善陸基圓池智能化循環水養殖技術及設施。
陸基圓池智能化循環水養殖模式作為綠色漁業發展中一種具有變革意義的模式,是建設美麗鄉村的重要抓手,是服務鄉村振興的有效載體,建議各地農業農村部門繼續對該模式的推廣予以支持。一是技術支持。由當地水產技術推廣部門牽頭,聯合企業、合作社開展養殖試驗,重點篩選產品附加值高、適應圓池養殖的養殖對象并予以推廣。二是政策資金支持。各級地方政府加大對陸基圓池智能化循環水養殖模式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的資金的投入。通過以獎代補、低息貸款等方式,補貼陸基圓池智能化循環水養殖池塘建設,降低養殖戶投入成本,助力漁業轉型升級。三是加強管理。改進漁業設施用地管理,建立長效機制,加強與自然資源等部門溝通,制定具體的設施漁業用地政策,保證政策的長期性、穩定性,保證漁民的利益不受損失。
地方政府部門應充分借鑒廣西地區知名農產品品牌建設的經驗和方法,加強其產品商品化、標準化、品牌化和產業化建設,制定相關行業標準規范,推動養殖環節標準化和產品篩選分級標準化。通過合理規劃養殖,分級養殖、錯峰上市,突破產品季節性和周期性的限制,延長產品的銷售周期。建設由水產品保存倉庫、交易及信息中心、水產品加工廠等組成的水產品冷鏈物流中心,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其產品商品化率。建設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追溯系統和“三品一標”認定,強化產品品牌形象,加深消費者對于“陸基圓池”品牌的信任度。以規模經營為依托,以利益聯結為紐帶,組成“陸基圓池”一體化產業化經營組織聯盟,形成“陸基圓池”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格局。